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专业结构研究现状及意义
2020-01-19宋宁贵州电子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宋宁 贵州电子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新供给经济学语境下的供给侧改革,与西方发达国家70年代实施的供给侧改革是有一定差异的,是中国针对当今发展阶段,对中国改革发展理论的一种创新,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明了方向,具体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核心理念组成,旨在实现由低水平的供给平衡,向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发生过渡转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时期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劳动者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专业结构改革,要确保专业教育能够满足国家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需要。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研究的意义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可以划分为“纵向层次结构”“横向层次结构”“区域专业结构”“课程专业结构”,而这四类专业结构既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是构成专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四者之间处于相互和谐、相互协调的关系状态,这也是教育专业结构得到更好功能发挥的重要原因。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要不断的对专业结构做出优化,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是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教育研究现下还是一个比较新兴的研究话题,相关理论研究明显不足,本文从“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出发,立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并以贵州省职业院校为研究对象,对教育专业结构优化做出研究,这不仅弥补了过往研究体系理论的不足,同时也为教学办学主体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彰显出了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从实践角度分析,可以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理论逻辑和思想方法,并为高职院校教育专业结构优化提供核心指标和关键数据,这对解决当下职业教育所面对的问题是有重要帮助的,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同时,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持,从而培养出更多社会职业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学生就业发展提供保障。
二、国外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较长的研究历史,主要是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和专业结构。
第一,产业结构研究,自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开始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之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就是英国、美国和德国,实现了有效需求管理向市场供给管理和自由主义市场供给管理方向发展过渡,此外,东方的发达国家日本也试图突破政府主导的市场模式,逐渐的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型发展过渡。具体主要是通过“强市场”“换角色”“调对象”“减负担”“放规则”“激活动”等方法政策,矫枉过往国家角色错位问题,依赖法律的手段,调整劳动与劳资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在这一系列的措施下,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逐渐的克服了凯恩斯主义管理弊端,实现了总供给与总需要之间的平衡。西方国家的供给需求经济理论虽然在指导我国经济社会改革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西方国家供给需求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并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市场结构性失衡,因此在借鉴指导的过程中,还是应该优化选择,这样才能避免片面性和局限性的问题。第二,专业结构研究。产业结构的发展也推动了专业改革需求,美国经济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就是高等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结合的适应性强。英国曾先后建立了30多所职业技术学校,同时在教育专业结构方面,加快文科和理科专业的渗透结合,并促进实践专业和科学技术结合,这促使英国的复核技术型人才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三、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现状
我国教育领域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结合有关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相互分离阶段(从封建社会到辛亥革命时期),此阶段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完全处于二元分立的阶段,两者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教育教学并不具备服务社会劳动生产的功能,直至清末洋务运动的开始。其次萌芽阶段(辛亥革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前),这一阶段我国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初步建立了联系,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曾经组间西南联合大学,借助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结合,培养了一大批相关领域的精英,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了奠基人才。再次是有限联系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教育是在计算经济背景下进行的,学校的专业结构要服从于产业政策,同时由于受到苏联教育专业的影响,各个专业名额由国家分配,在文革后,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春天,各种新型专业开始在高校开设。最后发展阶段(改革开放至今),伴随着市场的蓬勃发展,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大幅度提升,同时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一系列战略政策的提出,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也实现了进一步的融合。
四、结语
总之,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就是为了能够帮助高职院校优化人才结构培养,充分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有效调整资源分配,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