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家庭农场培育发展的理论研究
2020-01-19滕湘君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滕湘君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一、家庭农场培育和发展的运行机制
(一)进出机制
一方面,政府要积极扶持家庭农场的培育和发展。目前关于家庭农场的进入,目前除了在家庭收入来源、劳动力来源和土地最低流转年限等要相同外,由于各地所处具体区位和地理环境存在差异,对家庭农场的农场主身份、经营规模、工商注册登记的规定因地制宜,要有自己的特色,全国范围内不千篇一律,各地出台优惠政策,给家庭农场比较宽松的环境,鼓励和规范家庭农场的培育与发展,使家庭农场充分发挥出专门化、规模化、高效化的作用,让沉睡的土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和规范家庭农场,提升家庭农场整体发展水平,提高农场主的积极性,政府还要出台系列政策,实行退出制度,这样才能留住优质农场,淘汰那些借家庭农场骗资等不良农场,形成适者生存、劣者淘汰、吐故纳新的良性循环,畅通退市渠道,加大退市力度,严厉打击恶意骗取资金、不作为等不良行为,加大对违法违规家庭农场的追究和处罚力度。
(二)利益联结机制
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要确定一定的目标,要确保这种目标完全实现,需要一个利益联结机制,这个机制涉及诸多个体和群体,这些个体和群体被称之为家庭农场的利益相关者,一般将其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次核心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1]。其中核心利益相关者就是对家庭农场带来直接影响的,主要指农户、专业合作社、农头企业等,这部分利益相关者相互寻求合作的机会,优势互补。次核心利益相关者就是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家庭农场的培育和发展的,主要指政府、银行和保险公司,其中政府主要是制定政策予以引导和监督家庭农场的培育和发展,银行为家庭农场融资提供资金保证,保险公司帮助家庭农场化解其风险。除以上两种情况外,其他就是边缘利益相关者,一般指媒体和消费者,其中媒体主要是对家庭农场进行宣传,提高家庭农场的知晓度,消费者则是家庭农场的消费对象,决定家庭农场的培育和发展规模。
(三)内外动力机制
一方面,构建外部动力机制。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很重视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政府的工作目标之一。特别是土地联产承包制度以来,中央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方面积极鼓励,为推动农业经营规模提供政策支持。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将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将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既可以克服土地闲置问题,又可以克服“半工半耕”小农户单打独斗的不足,从而可以更好地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发展,释放出土地应有的活力,这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打造“农村土地银行”“土地合作社”等流转平台,规范和引导农村土地的理性流转和集中[2]。另一方面构建内在动力机制。家庭农场以农民家庭劳动力为主,家庭农场收入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家庭劳动力的素质构成了家庭农场培育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家庭农场成员应该要结合时代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发挥出人力资本的优势,及时把握市场的脉搏。内部动力借助政府提供外部动力推动土地大规模流转,外部动力通过内部动力释放土地流转的最大效用,实现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的根本目的。
(四)四位一体长效机制
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必须要有一个长效发展机制来作支撑。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经营主体,但仍不失带有农业天生的脆弱性。当前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的优势显现不够,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现象,融资服务无法完全满足家庭农场的需要[3]。更何况农业周期长,家庭农场抗风险能力也不强,这无疑会导致家庭生成发展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急需构建政府、银行、保险公司、家庭农场“四位一体”的长效发展机制,大力推动家庭农场蓬勃发展。政府出台关于鼓励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的系列具有操作性的办法和细则,健全土地流转制度,给家庭农场法律地位和市场地位予以政策保障。银行应在放款规模、抵押物品、放款时间、还款方式、还款时间等方面做好文章,根据信用等级,设计个性化、特色化融资方案,启动培优绿色通道,针对家庭农场的具体需求,为家庭农场实行定制服务。保险公司简化程序,设计专门化保险方案,缩短赔付时间。家庭农场从自身内在能力着手,科学研判市场需要,做好一村一品,打造村有特色产品。
(五)生态补偿机制
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农场需要进行系列农业生产活动,在农业资源的利用与生态维护方面会产生一定的矛盾,特别可能会导致农业环境污染及食品安全等问题发生。因此,为了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杜绝食品安全,通过经济手段调整相关利益格局,必须建立作为协调家庭农场生产活动与农业环境保护间的一种制度安排,又称之为家庭农场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一个完整的家庭农场生态补偿机制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也就是从谁来承担赔偿责任、对谁补偿、赔偿标准、赔偿范围、赔偿形式以及如何监管等方面来构建此种机制。充分发挥好生态补偿机制的作用,对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有助于克服家庭农场培养和发展中的补偿方式单一、补偿标准欠科学、补偿资金渠道受限等不足。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才能达到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的目的,才能实现通过适度规模经营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家庭农场培育和发展的路径
(一)加大宣传力度,深化全面认识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很多人对其并不知晓,在湘西州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全面深化家庭农场的认识势在必行[4]。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对家庭农场的认识。各级政府要科学规划,广泛动员,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优势外,还要进门入户对农户加强宣传,特别是脱贫攻坚时期,驻村人员要抓住有利时机,切实加强家庭农场的准入条件、重大意义、经营范围、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宣传,要让家庭农场能被人人知晓,提高农民家庭农场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使家庭农场能及时“上马”,并能发挥出作用。此外,通过宣传,还要帮助家庭农场主关于家庭农场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不正确的认识、纠正骗资不当行为等。
(二)加快土地流转,降低交易成本
土地是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必备的要素,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土地被农民视为维持生活的基本保障,相当一部分人将土地视为养命池,担心一旦将土地租出去,时间一长,很难收回,害怕失去土地,所以很不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这为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带来一定的难度。为确保家庭农场得到培育和健康发展,降低交易成本,根据湘西州情,湘西州各级政府一方面要制定政策,进一步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制定土地流转优惠措施,积极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实现有序流转,完善土地“三权”分置,土地确权进一步明确,使经营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让土地释放出应有的活力。通过鼓励土地流转,双方签订流转契约,明确好土地流转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减少土地流转时产生的纠纷。另一方面,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政府应积极探索构建一套有效的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与监督平台,及时公布土地流转价格与对象,平台上及时曝光借家庭农场之名囤地、炒地、反租倒包等不良行为,并将不良行为列为黑名单,相关部门还要予以严重处罚。
(三)制定金融优惠政策,走好帮扶暖情路
家庭农场培育和发展初期,往往由于农场主自身发展能力有限,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湘西州的农场培育和发展会是一条不平常的路,农场主资金不足,湘西州特殊的山区丘陵特点和有限的财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家庭农场,短期内很难扩大规模经营。政府需出台金融优惠政策,为家庭农场提供帮扶,在融资贷款方面予以优惠,不仅帮助家庭农场“上马”,而且还要对其发展往前“助推一把”“送一程”,打通家庭农场培育和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满足家庭农场培育和发展在资金方面的需求。积极探索家庭农场分类制度,根据家庭农场的类别,设定不同的奖励标准、贷款比例。在农业保险方面,扩大家庭农场农业保险范围,设立专门险种。对那些诚信度高、发展前途好的家庭企业给予绿色通道,在财税减免、农业保险、产品价格补贴等方面方面手续简化,缩短审批时间,并辅之以“专项资金”等形式另行予以资助,切实减轻其资金压力。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营性服务组织,鼓励这些组织为家庭农场提高帮扶,并为这些帮扶组织给予一定财税减免或贴息等优惠政策。
(四)重视农村人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综合能力
家庭农场需要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这无疑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在武陵山片区,空巢村较普遍,老人、妇女居多,文化较低,缺乏从事现代农业的技能水平,在此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要让家庭农场从业人员掌握相当水平的技术,地方政府必需重视人才建设,提高家庭农场建设的内在动力。(1)稳定好家庭农场建设主力军。政府通过科学规划,积极探索优惠政策,防止人员流失,让家乡青壮年安心在家务农,也要吸引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创业。(2)坚持农民培训常态化,培养农民综合素质。政府积极收集家庭农场的需要,构建高效的培训体系,主动对接相关农业高校、科研院、中职学校、农技站,争取其扶持,同湘西州各家庭农场建立对口服务示范基地,实行一对一指导和服务,避免同质化,建立村中校,一村一校,不断提高从业者从业技能和市场驾驭能力以及树立现代市场经营意识,全面提高其综合水平和素质。(3)大力提倡专业技术人员下乡。专业技术人员下乡,通过直接了解家庭农场面临的技术问题,能够提供更专业、更科学、更周到的服务,能更有效地推动和引导家庭农场运用技术水平地能力,克服盲目跟风现象,并减少相应损失。(4)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现场观摩等方式进行技术推广和宣传,组织农参加民家庭农场(农庄)研讨会及博览会,帮助开阔眼界,不断提高其综合技能,逐步实现科技转化。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社会服务
湘西州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相当一部分农村的交通、通讯等依然较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家庭农场的发展,本身成本不高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到后来却造成了较高的成本。因此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强,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特别是农村公路、水利、信息和教育、卫生、培训设施以及环境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为家庭农场的培育和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突出其公共服务能力,确保家庭农场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积极出面协调家庭农场培育和发展中的困难,并设法提出破解之策,发挥党员和精英的示范引领作用。此外,进一步完善民间服务组织力量,壮大民间服务主体,整合民间资金,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筹集资金,参与服务家庭农场的培育和发展,帮助农场主化解融资瓶颈,在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社会化服务,帮助农场主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培育当地特色经济与品牌、健全市场网络体系、克服传统“粗放式”经营,从多方面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