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模式与存在的问题
2020-01-19蒋书同
蒋书同,刘 燕
(1.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05;2.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2015 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1]。党的十九大报告59 次提及“创新”,6 次提到“创业”。诚然,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和动力之源。我国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已成为社会创新创业阵营的一支生力军。立足新时代,探索研究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误区与困境,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为深入了解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现状、面临的主要困难与问题,分析主管部门(政府)、用人单位(企业)、行业协会(社会)和高职院校等四个相互关联的个体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担当,探索提出进一步改进的策略,全面提升“互联网+”时代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和水平,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笔者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研。通过互联网和到图书馆、档案馆、资料室查阅相关文献,面上收集了全国各兄弟省份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典型材料和相关数据;点上重点在长沙市选取15所职业院校、10家知名企业、8个行业协会,运用问卷抽样、实地考察、电话采访等方式,收集了200余份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手资料。本次调研采用典型与重点、定量与定性、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对当前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数据资料,为进一步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已有的典型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后,在党和国家大力提倡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下,不断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创业,以创业拉动促进就业,成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内在要求。在这种形势下,近几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的创新创业活动不断推进,形势喜人,但相对来说,由于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间不长,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很不健全。通过调研,当前高职院校较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有:一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即政府通过制定颁布创新创业教育有关政策,创造条件,营造环境,提供资金,引导、鼓励和支持在校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如《湖南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各高校应“改进教学管理,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志趣,自主选择创新创业路径”“从2015年开始,启动‘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每年举办一届”“鼓励高校积极吸引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设立创业风险基金等多种形式为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二是依托创新创业园区型模式。即职业院校依托或依靠行业企业创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园区、校中厂、厂中校、园中校等,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合作行业企业的相关产业活动无缝对接、同步实施。三是传统的“自我修炼”型模式。即职业院校虽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纳入教学大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但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教育,很少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训练,让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自发运行”,学生“自我修炼”[2]。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积极进展,为社会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创业人才。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瓶颈”和挑战,严重制约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推广与深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政府方面
1.相关政策较完备,但执行不是很到位。为鼓励和指导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党和政府都及时出台了相应政策、措施和文件。早在1998 年,《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就要求,“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接着,先后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 年)《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2019年)等,都对高等学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作出了明确规定。可以看出,从国家层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在普通本科院校,一般高职院校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更没有出台专门的政策来激励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3]加之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如地方政府领导重视不够、教育观念滞后、创新创业基础差、底子薄等,导致有些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在贯彻执行中并不能完全落实到位,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难度。
2.投入力度不小,但缺口依然较大。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力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的投入快速增长。以湖南为例,2010 年,湖南继福建、上海等少数省份之后,在我国较早研制了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据统计,2018年,湖南省教育经费总量达到1630亿元,是1978年的近480倍,其中职业教育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4亿元,高职院校生均教育事业费达到13555 元,中职学校达到10907 元,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持续增强,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然而,由于我国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间较短,相关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虽出台了创新创业教育资金的制度文件,但资金来源渠道不宽、投入的总体规模较小、缺口较大。有关资料显示,2019 年,教育部仅投入5.9 亿元支持高校创新实践。加之高职院校学生信息来源渠道窄,不太了解国家创新创业有关优惠政策,而国家已推出的有关创新创业资金申请的政策限制条件多,获取门槛高,往往很难一次成功,实际帮助作用有限,这无形中打击了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3.信息虽有共享,但渠道不够畅通。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信息的收集和发布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但由于政府部门职能的条块分割,信息拥有和获取的条件不对等性,信息共享的机制体制还不完善,加之相关职能部门和机构的缺失,使得政府、社会、行业企业的创新创业信息虽有共享,但不充分,大量信息成为“孤岛”,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问卷调查获知,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反映不能及时熟知政府的最新创新创业政策制度,不太熟悉行业企业的创新创业项目,不太了解所在区域的创新创业社会资源,亟需创新创业立项规划、团队组建、项目运行、资金扶持、财务管理、成功案例等的专业咨询与指导。但是,当前政府、社会、行业企业乃至学校有关创新创业咨询服务部门的构建情况并不乐观,很多职业院校尚未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服务咨询的专门机构,导致学生问询无门,只能靠“盲人摸象”或“守株待兔”,自然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提升。
(二)社会及行业企业方面
一方面,尚未形成浓郁的创新创业社会氛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环境和制度条件越来越好,但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讲,远未形成浓郁的社会氛围。调研显示,从家庭环境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带有极强的功利色彩,大多是为了走捷径,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尽快挣钱致富;就文化底蕴来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依然大有市场,还未形成对创新创业者高看一等、厚爱一层的民众心理;在经济环境方面,尽管政府对创新创业者有诸多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但对众多的学生创新创业者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难解燃眉之急;在资金筹措方面,看似政府、学校和银行均大力支持,有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创业基金和孵化基地及小额贷款,但往往中看不中用,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程序的繁复,成功受助的比例很低。[4]这样,在实际的创新创业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往往面临诸多困难,处处举步维艰。
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中开展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度不够。从理论上来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学校发挥人才技术优势,企业发挥资金设备长处,是产教融合实现“双赢”的最佳模式。然而,相关事实证明,限于主客观条件,基于各自的利益考量,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范围、层次、程度均不高,校企双方尤其是行业企业方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灵动性均不高,行业企业虽然在场地设备、资金技术、团队组建、经营管理、成功案例等方面拥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但并不愿意“无偿”提供给职业院校师生使用,职业院校师生也就很难轻易从行业企业中获得更为前沿的实践与学习机会。同时,鉴于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性质、属性、目标与价值追求的不同,即便是双方协商同意的合作,有时考虑到各方面投入太大,而收获的效益较低,行业企业少不了出现消极怠工、偷懒、随意应付的现象,对此高职院校无能为力,只能听之任之。[5]久而久之,不利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推进。
(三)高职院校方面
1.整体重视不够,师生认识不足。迫于形势和环境压力,当前大多职业院校虽已相继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但囿于传统和主客观条件不一,不同高职院校对待创新创业教育的态度各异。调研发现,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对新形势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仍属“挂靠”部门,没有专门机构,缺乏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只是把创新创业教育看成是临时性的社团活动,大多时候敷衍了事[6];有的高职院校领导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非常看重,但教师和学生却始终“来不了神”,疲于应付,造成学院领导和师生一头热、一头冷;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同等对待,使得学生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看成是“副课”“选修课”,选不选修,全凭自己喜好;有的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流于形式,理念落后,形式单一,内容空泛,条件简陋,没有真正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大多只在工作计划和总结中体现;而部分在校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创新创业动机不端正,认为创新创业主要目的是快挣钱、挣大钱,从而过分关注创新创业结果,不重视创新创业实践体验,忽视创新创业过程中技术技能、成功经验与典型案列的积累。[7]凡此种种,严重影响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2.师资建设滞后,团队力量薄弱。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启动较晚,传统文化氛围不浓,积极参与的学生比例较低,直接导致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整体力量比较薄弱。一是数量严重不足。有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仍在“试点”阶段,“没来得及”储备足够的创新创业教育专任教师,相关课程大多由辅导员、班主任及学校行政管理者兼任。调研显示,个别职业院校拥有学生达万人,而专职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不到10人,仅8名,专业教师紧缺。二是结构极不合理。在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中,大多是“科班出身”,从学校到学校,属于“学院派”,在教学指导中重理论轻实践,往往出现“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有一所职业院校,共配有18名创新创业教育专任教师,其中15 名担任理论教学,仅3 名负责指导实践。三是素质亟待提高。很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基本是“半路出家”,是“临时”从相关专业补充调剂过来的,并不具备专门的、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知识,自己本身对创新创业没有足够的认识,更没有切身体会,只能“灌输式”地教学生一些创新创业基本知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没有实际指导作用。[8]四是缺乏实践经验。很大一部分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少有企业工作过程,缺乏真实的创新创业实践经历,不熟悉创新创业基本规律,更没有自身成功的创新创业案例,无法提升教学指导的针对性与实操性。教师境况如此,无法满足教学实际需要,直接制约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
3.课程体系欠完善,“理”“实”权重失衡。当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大多依然处在尝试时期,只是简单地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没有专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9]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研发还处于初级状态,设计非过程化,形式过于简单,对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规律及内容研究不深刻,未形成科学的创新创业课程标准体系与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也相当缺乏创新创业的实战实践环节,[10]无法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进行有效地培养,缺乏科学性和权威性。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材内容原创得很少,大多参考或借鉴照搬国课程,没有结合区域实际体现中国特色,要么局限于实务层面,缺乏必要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教育;要么停留在理论层面,真正的创新创业实战实践环节相当薄弱,加之高职院校素来重理论轻实践,重技术技能传授,轻创新创业指导,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价值取向偏离、思维方式单一、职业习惯散漫等问题。[11]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严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不够,专业课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往往使得学生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难以做到两者兼顾,[12]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