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态下的高职教育若干问题探析
2020-01-19张志平刘保庆赵亮
张志平,刘保庆,赵亮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2019 年2 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把职业教育改革提高到了国家层面,一系列举措迎面而来,给职业教育带来大量利好消息。然而在新形态下,高职院校如何抓住机遇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一、正确把握和认识高职院校的生源
目前,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来自高考和单独招生两个途径,2019 年开始的社会扩招只占了较小比例,改变不了高职生群体的主要特点。总体上说,高职生呈现出诸如自卑、焦虑、抑郁、恐惧、冲动、厌学等带有强烈负面情绪的特点,不但直接影响其在校学习,而且会影响其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导致高职生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在高考压力之下产生失衡,使得部分学生成长过程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扭曲,心理状态出现偏差。因此,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和认识高职生特点,采取的方法和措施一定要切合实际。
二、教育实施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析
对高职教育而言,其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训练体系及相关配套措施等,应该是日趋科学合理且理论上能满足需要,然而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发现,尽管他们付出了比本科院校相同人员更大的心血,但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这表明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必然存在问题,值得探究。
(一)精神状态的调整
1.精神状态的缺陷。对于一批大学生来说,他们的精神世界呈现出一种极度颓废的病态,这里包括部分本科生,只不过高职生更甚,在他们的课堂上,没有年轻人应该有的朝气、活力、蓬勃向上的氛围,充斥的是不思进取的暮气。更可怕的是他们将以这种精神状态步入社会,也就是说,不但个体本身受影响,而且会影响到与个体发生交集的社会环境,现在的一些社会事件已体现出可怕的后果。因此,对于高职生的教育目前第一要务应该是如何调整其精神状态,而不是改进得已接近极致的技能训练,也不是一味强调形形色色的教学技术等外在因素。
2.精神状态调整的途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不得不重回我们的视野,面对这样一个群体,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其精神状态,无论方法多先进、措施多具有针对性,恐怕也会收效甚微。而改变这种病态的过程必然是困苦、艰难的,没有强大的动力,特别是内心的认同,是很难改变的。一种方法是短时间内集中进行强烈冲击引起震动,显然不具有普适性;另一种方法则是潜移默化造成共鸣,这需要适宜的内容和较长的时间支撑,目前来看,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较好地胜任这一任务。
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是综合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要素的体系,该体系蕴含了衡量和评价人们行为好坏对错的一系列标准,强调提升个人的境界,并以奉献于集体或社会来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华民族价值观念,以此为导引,教化人走向道德、理性、真善美,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
3.实施民族文化教育应注意的问题。2019年,高职课程体系开始要求包含人文素养方面的内容,这给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途径,但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合理规划教授内容,精心选择针对性内容,决不是简单增加某一门课程;民族文化教育主要靠引导和熏陶,即使是灌输都需要时间,因此,民族文化教育可以不集中,但不可以间断;不要指望在校期间完全改善其在基础教育阶段长期形成的学习状态,只要他们跨入社会以后,一些社会事件的刺激能使他们想起被灌输的民族文化,从而在社会实践中逐渐调整自己即可。
(二)社会扩招给高职教育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1.社会扩招带来的挑战。2019 年,全国高职扩招100 万,主要面向退役军人、下岗人员和农民工,应该谨慎乐观,对这部分人员来讲,要重新回归校园,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主要体现为:有钱、有闲及有意愿,客观来讲,这恐怕较难实现,从今年的招生来看,下岗人员和农民工报考极少,如果寄希望以此增加高职院校生源,恐怕很难具有连续性。
此外,这部分生源与高考、单招有所不同,他们经过工作,具备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在教学实施中,理论教学如何实施,实践环节(如实训、顶岗实习)还有没有必要进行,学制是否需要调整以及如何调整等,尚有诸多问题需要研究。
2.社会扩招带来的机遇。下岗人员和农民工报考较少的现象提醒我们,不是所有人都关注所谓的学历教育,他们可能更关注用于谋生的技能,这给高职院校提供了新的用武之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助力短期的集中地提高技能的训练。
这也符合当前科技发展的趋势所需,特别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令人担忧甚至恐惧的议题之一也是失业问题。确切地说,人工智能技术及其产品极有可能会导致一些中低级技术工种,如翻译、保安、销售、会计、司机、客服、流水线工人等,在未来几年内被人工智能取代。一方面,这些简单化、程序化、可重复性的工作,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已能胜任;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机器没有自我意识,能够做到忠诚与服从,而且,维持机器运转的需求或能耗有限,加之机器对工作条件的要求不高,使用人工智能产品替代人工劳动者,对于企业而言,既可以大幅降低人工成本又可以提高效率。
在一定时期,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取代一些工作岗位,虽然也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但问题是这些新创造的岗位并不会全部接收那些失业的人,很可能只是接收很少一部分,因为这次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远不是汽车取代马车那样简单,失业人群没有能力适应新岗位。但从科技发展历史来看,科技革命带给人类的是福音而不是灾难,人工智能技术同样如此,它带给人类的应该是享受生活。因此,某些行业、某些地区出现的失业现象,虽然是技术发展及转变过程中带来的必然阵痛,但这并不能成为任由大量失业人员出现并存在的理由,也不能将之完全归于社会或市场解决,随着社会发展,政府有义务也有能力进行干预。
一方面,政府要着手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应该对新技术带来的红利进行有效再分配,每个人都能够从人工智能所创造的财富中获得收益,保障人的生存权。另一方面,完善针对失业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就业与转业培训,重点在于谋生技能的提升,高职院校是比较理想的承担机构,也符合《通知》中提出的高职院校应该开展职业培训的精神,但应该注意的是,这种培训应该是带有公益性的学习和训练,所以,由政府统一规划、有序组织,避免自发地、零散地依托于某一个机构而导致片面强调经济利益,以保证能够持续进行。
(三)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1.校企合作的现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式是校企合作共同来完成,高职院校和企业作为两个教育主体去分别承担育人的功能与责任,两者的合作能够较好实现零距离培养。
近些年来,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比较多,在这一前提下,许多典型做法如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产学研一体化、订单式人才培养、学徒制、顶岗实习等应运而生,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经过梳理不难发现,这些成功案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一部分不具有推广性。原因在于这些校企合作项目往往是依靠个人关系或是产业、行业遗留的人脉获得,往往针对特定人员、特定企业,微观性、局部性过强,一旦人员流动、企业变化、产业升级等情况发生,对于追求经济利益,以营利为主要目标的企业来说,这些合作也将不复存在,而高职院校又要耗费人力物力重新寻求伙伴,重新开展合作。
2.有效实现校企合作。为加强校企合作,《通知》中提出了推进校企结合的相关政策,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条件的,可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这些政策无疑会促进校企的进一步合作,但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不能为了校企合作特意成立所谓的企业,那只会流于形式,真正的企业是模仿不来的;企业主要考虑的是效益,并要尽可能最大化,而对于教育来说,不但要投入资金,而且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如何保证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总能保有其满意的效益成为校企结合能否继续的关键,因此,要找准这个平衡点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进行激励;教育是一个长期、琐碎的过程,对企业而言,既需要有信心又需要有耐心,极端情况下,企业舍弃相关优惠也不进行合作,所以,应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事实上,中职学校和部分进行职业教育的本科院校面临同样的问题,如此庞大的群体,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民生问题,必要时应该在优惠政策基础上出台强制政策以使企业承担并履行相应的培养任务。
(四)1+X证书制度的有效施行
1.1+X 证书制度的积极意义。《通知》指出,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有同等效力,持有证书人员享受同等待遇。目前,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已经启动,建筑信息模型(BIM)、Web 前端开发、老年照护、物流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智能新能源汽车等被作为首批1+X证书。无疑,鼓励学生获取职业技能证书初衷是好的,以能力提升待遇也是符合逻辑的。但关键问题是如何有效设置“X”。
2.1+X证书的有效设置。“X”的设定,其实可以有以下途径:对于一些新技术带来的新技能或已经存在的技能尚无相应证书的或虽有相应证书但确实不适合在校生考取的证书,可以针对在校生进行设置;对于一些已经存在且在校生可以考取的职业技能证书,不必另行花费成本设置,应该对在校生开放,取消某些不必要的限制条件,如有的证书规定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时间才能考取,其实并无必要,只要技能达标完全可以胜任。同时,这种方法可以沟通学校和企业,消除学习和岗位的壁垒,实现零距离适应岗位。
通过这些途径,设置能覆盖高职教育所需的证书,但是无论哪一种证书,想让企业根据证书提高待遇靠强行规定是不行的,必须让企业认可证书承载的能力而且是对企业有益的,因此,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首先,必须让企业参与进来,最为直接的方法就是这些证书能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联系起来,如企业资质的认定、企业工作的许可等,就是必须先让学生能进入企业才有机会展示。其次,必须选取能针对学生就业岗位的证书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进入企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体现出相应的价值,绝不是仅仅为了证书。
(五)技能大赛的作用
近年来,技能大赛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级、省部级、各行业乃至学校各种赛事不断,被视为是新时期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助推手段。所谓助推,起的自然是“锦上添花”的作用,能够参加大赛且能真正独立达到大赛水平的毕竟是少数,这种大赛究竟能让多少学生获得多少能力的提升?注定是小众的事物。所以,技能大赛应该起到引领和榜样的作用而不是标杆的作用,也就是说,目前的大赛结果是大部分人达不到的高度。既然是引领和榜样,要求大赛数量要少、质量要高、技术要精、专业对口、就业有助、时间恰当(特别不能占用正常学习时间)等,切记,它只是一个辅助手段。
(六)日常教学的地位
高职教育的根本是通过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具有一技之长进而安身立命,归根结底无论采用的技术、方法多先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取仍然依赖于日常教学,但当前一些问题使得教师很难专注于日常教学。
1.面对高职生这样一个群体一方面,很多教师甚至要花费大量精力维持课堂秩序、激活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发现当他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营造教学氛围实施教学时,漠然的学生却使得教学活动根本无法开展,这种心理挫伤现在已经到了需要特别给予关注和干预的情况。
2.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之一就是教学实施的技术方法不断改变,几乎每隔几年就会出现新的说法或措施,看似发展越来越完善,然而学生的培养效果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导致教师不断跟着转来转去,徒增无奈。
3.当一名教师耗费大量心血、精力乃至体力完成日常教学时,却发现由于没有科研、没有论文、没有指导大赛等等,即没有除去教学之外的任何成果,获奖无缘、晋升无望,也就是说,教学之外的任何成果都比教学有分量,都是加分项,使得教师处于两难境地。所以,要明确高职教育日常教学是“雪中送炭”,必须牢牢抓住日常教学。
三、结语
随着《通知》的发布,尽管高职教育迎来了自己发展的机遇,但同样存在挑战和困难,应该根据高职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技能与人文兼顾,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握好整个教育过程的定位,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