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内镜用于食管血管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价值

2020-01-19陈丹峰柴艳苏显扬张成华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9期
关键词:切除率食管内镜

陈丹峰 柴艳 苏显扬 张成华

近几年来,伴随微创技术发展、先进器械工具的更新,食管血管瘤的手术治疗可行性增加,其中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应用频率最高。然而,单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所致手术创伤比较严重,在病灶观察方面存在一定缺陷,而伴随超声内镜等新兴医疗器械的涌现、广泛应用,超声内镜检查技术逐渐开始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中,并展现出了诸多优势,如: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手术操作精准性等[1]。因此,笔者认为可尝试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引入超声内镜检查技术,研究超声内镜在提高术者操作精准性、保证患者手术安全性等方面的优越性。为此,笔者运用回顾性分析法,从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方面着手,分析超声内镜检查在食管血管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指导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食管血管瘤患者52 例,纳入时间:2010 年11 月—2018年10 月。(1)纳入标准:①有手术指征,术后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为食管血管瘤;②患者检查、手术记录、随访过程均完整;③术前血糖、血压等指标控制良好;④患者体力状态良好,可耐受麻醉和手术操作所致应激。(2)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肺功能障碍;②合并处于急性期的基础性疾病;③合并食管或者胃底静脉曲张疾病;④合并血液系统疾病。

以手术方案不同为本组患者的分组标准。对照组26例实行常规外科手术治疗:男13 例,女13 例;年龄为35 ~75 岁,平均年龄为(49.35±6.17)岁;肿瘤最大直径是0.72 ~2.18 cm,平均肿瘤最大直径是(1.57±0.11)cm;研究组26 例实行常规外科手术治疗:男15 例,女11 例;年龄为35 ~73 岁,平均年龄为(49.55±6.02)岁;肿瘤最大直径是0.77 ~2.18 cm,平均肿瘤最大直径是(1.61±0.13)cm;两组年龄、性别分布、肿瘤最大直径等个人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可作对比。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根据食管血管瘤外科手术治疗常规操作进行,即经气管插管全麻后,选取距离肿瘤最近区域取大小适宜的切口,逐层切开后,切除肿瘤,送往病理检查,术毕缝合切口,应用抗生素治疗3 ~5 d。

研究组:在超声内镜检查下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超声内镜为EUS-2000 内镜超声系统与日本奥林巴斯UM-2R 微超声探头,频率是12 MHz,以脱气水充盈法记录病灶回声、边界、大小以及形态,了解其在食管壁上的层次起源,最后开始手术治疗:全麻后,在病变边缘部位使用氩气刀作环形标记,再在黏膜下注射入甘油果糖-靛胭脂-肾上腺素的混合液,直至病变边缘,形成明显隆起。应用Hook 刀(刀头长度是1.5 ~2.0 cm)沿着标记边缘对环周黏膜进行预切开处理,末端以绝缘手术刀沿着边缘进行黏膜下分离处理,暴露瘤体后完整剥离瘤体,送往病理学检查。创面使用氩离子凝固和止血钳进行止血处理,术毕。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并随访1 年,统计两组患者的术后一年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例(%)表示,实施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实施t 检验。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差异

研究组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是100.00%(26/26),高于对照组的76.92%(20/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

2.2 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

研究组:术中出血者1 例,其并发症发生率是3.85%(1/26);对照组:术中出血者4 例,穿孔者2 例,气胸1 例,皮下气肿1 例,纵膈气肿1 例,其并发症发生率是34.62%(9/26),前者低于后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24,P=0.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一年复发率差异

研究组患者术后一年的复发率是0,与对照组的7.69%(2/2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1)。

3 讨论

食管血管瘤作为一种良性肿瘤,源自食管间叶组织,在临床上比较罕见,因而相关报道也比较少[2]。食管血管瘤患者往往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并存在潜在性破裂出血风险,传统治疗方法以定期随访、内镜下套扎、外科手术、硬化剂注射治疗为主,其中外科手术可减少肿瘤残留,但无法一次性切除干净,因而术后存在复发问题[3-5]。本研究结果即证明了这一点:对照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仅76.92%,远低于研究组。

近几年来,伴随超声内镜应用频率的升高,肿瘤和管壁层粗关系、瘤体影像学与回声特点等均可清晰显现,能够协助食管血管瘤的诊断,并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6-7]。因此,关于食管血管瘤的新兴治疗术式涌现,其中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提高黏膜下肿瘤完整切除率方面展现了优势,但相关报道鲜见[8-10]。为此,笔者在一组食管血管瘤治疗中应用了超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并体会到了该术式的诸多优势:(1)针对性强,可进行个体化治疗,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患者耐受性[11];(2)一次即可进行多个部位治疗,且同一患者可进行多次手术治疗[12-13];(3)组织病理标本完整;(4)手术彻底,避免肿瘤残留,根据本文2.1 项下数据可证明;⑤微创,有助于减少患者围术期并发症,降低出血、气胸等发生率,本文2.2 项下数据即可佐证这一点。笔者比较了两组患者一年复发率,结果提示二者无统计学比较差异,推测与样本量、观察时间短有关。

综上:超声内镜检查在食管血管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指导价值显著,可达到一次性完整切除目标,避免病灶遗留,预防复发,且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切除率食管内镜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的腔内突出型结直肠肿瘤的临床结局分析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胃食管反流中的胃蛋白酶对食管外鳞状上皮细胞的影响
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合并胃间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