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认同视角下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的路径

2020-01-19曹庆傲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精神传统

曹庆傲

(浙江农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一、时代背景

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纲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共同夺取新时代复兴使命的胜利。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整个培养环节,让爱国主义教育进入课堂、进入教材、进入头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爱国主义、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爱国主义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长久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动力源泉。爱国主义有助于凝聚民心,促使人民同心同力共筑中国梦。因此,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繁荣发展和稳定。大学生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随着文化全球化和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境外普世价值、民粹主义等极端思想严重影响了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各类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文化认同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大学生能否具有理性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和行为实践直接关系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当然,厚植爱国主义教育是任重道远的复杂系统工程。学者张维为曾多次强调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并多次阐述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对爱国主义的重要性。研究表明,文化是维系爱国情感的重要介质,爱国主义要加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1]。爱国主义强调各维度的国家认同,重点是文化认同,应该用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方式来构建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感[2]。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凝聚力与社会和谐的基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形成了对国家认同的基础[3],而对国家认同就是爱国主义最直接的体现。文化认同是实现其他认同的内在基础,因此,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还是要从加强大学生文化认同着手。

二、文化认同和爱国主义的关系

(一)爱国主义促进文化认同

列宁说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不仅包括对祖国地域层面上的爱,还包括对国家政体层面的爱。爱国不仅意味着人们对祖国的一切都充满了感情,包括大好河山、历史文化;爱国还意味着对国家的政治制度高度认同。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包含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爱国主义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4]。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把全球中国公民拧成一股绳拴在一起,同心同德应对各种严峻挑。爱国主义可以加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可,有利于强化对国家政治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文化认同的强大动力,可以促使人们不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领会与认知,最终使人们对中华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真正的认同。因此,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是加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强大动力。

(二)文化认同是维系爱国主义的重要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长期沉淀的精神产品,是人们的精神依托,是爱国主义生成的土壤,是形成稳定爱国主义的基础。文化认同就是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可和承认,人们拥有共同的文化理念、遵循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践行共同的价值观。爱国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认同包括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认同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加强文化认同有助于厚植爱国主义教育。文化认同的核心就是价值观的认同,而价值观的认同就是爱国主义的直接体现。文化认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关键,认同的对象包含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认同必然会触发国家认同,国家认同的首要体现就是爱国主义。国家认同包含多方面的认同,最核心、最牢靠的认同就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让国家认同、爱国主义更加坚不可摧。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质与核心就是培育理性而坚定的国家认同,国家认同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培养“我们是中国人”的集体意识的文化认同。爱国主义的核心就是对自己的祖国产生深厚的感情,这种情感的源泉都在于文化[5]。

三、文化认同视角下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路径

培养大学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教育工程,需要个人、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的灌输教育,更是一项实践活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要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基础,让大学生对中国璀璨的文化认知、认同,最终达到文化自信;爱国主义教育还要以中国近代的革命文化教育为重点,让大学生深刻感知爱国主义在民族解放、一致对外时期起到的关键作用,最终达到强化爱国主义的效果;爱国主义教育还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为核心,使大学生明确认知到爱国主义的色彩是鲜明红色旋律的主题。爱国主义是一个潜移默化逐步引导形成的,高校除了以课堂为教育的主要渠道外,还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和帮助大学生获得爱国的真实体验和感受。

(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爱国主义意识的关键

1.高校重视人文社科教育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刚刚经历了战争的摧残百废待兴,为恢复国民经济改善民生,快速实现工业现代化,中国开始学习苏联的教育模式,大规模进行院系调整,组建了很多理工科学院,开启了轻视文科教育、重视理工科教育的时代。目前,高校拥有就业率的考核压力,以专业课教育为主,很少会把人文、历史方面的课程加入学生的必选课里。另外,大学生也存在功利化的思想,只知道看一些实用型的工具书,考一些有利于就业的证书,不愿意把时间花费在阅读人文素质方面的书籍上。有学者做过调研,发现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至今未通读过四大名著,只对应用型书籍和娱乐休闲型书籍比较感兴趣。一些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大学生人文社科方面的教育,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文学科促进协会就提出高校应该拥有一套人文教育课程体系。麻省理工学院、莫斯科大学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把人文社科相关课程纳入毕业必修学分内。“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文科没工作”,是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的警语,特别是高一要分文理科时,经常有长辈和我念叨类似的话语。经济相对落后时期,为了温饱问题渴望快速发展经济,重视工业发展无可厚非,毕竟民以食为天。目前,经济水平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人文素质教育没跟上,导致出现很多经营诚信缺失现象,食品安全问题,工厂生产造假等。另外,没有人文素养熏陶教育出来的大学生,是没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认识不到爱国主义的来龙去脉,不能形成稳定、理性、持久的爱国主义观念。因此,高校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是必要而亟需的。

2.强化中国历史、通识教育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历史是培养爱国主义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爱国主义教育就要让大学生清楚地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使大学生接受革命文化的洗礼,深刻认识到是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让大学生脑中装着历史、心中揣着情怀,把爱国主义做细、做实。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四个国家是四大文明古国,除中国之外其他国家都加上“古”字,是由于其他国家的文明都断层灭绝了,唯有中国文明绵绵五千年一直延续至今。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的根和魂,一直延续不曾湮灭必然有优于其他国家文明的特质,只是很多大学生不了解中华文化,才导致文化不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就包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凝聚人心的主要力量源泉。费孝通曾提出,文化是不能脱离历史和传统独自存在的。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以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为基础,又要以历史通识教育为核心。历史就是一个文化画轴,层层打开,层层熏陶和感染大学生。遍览历史画卷可使大学生全面了解和感知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打开神话传说的画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处处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宏伟气魄,熏陶大学生领会无畏精神;打开诗经的轴面,让大学生感受到文字的唯美,认知到中华文化远古时就已经博大精深;打开屈原的画轴,让大学生看到先秦文化的高度和中国文脉的传承,同时,让大学生学会高贵的爱国情怀;翻到司马迁的页面,让大学生欣赏到“史家绝唱”,学会困境中的人格坚守;翻开浩瀚唐诗宋词画轴,让大学生重塑巍巍大唐、大宋的自信和自尊。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文脉和代表的人物事迹都会让大学生深深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大气磅礴,文化的震撼会让大学生形成深深的文化自信,进而形成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大学生进行历史和通识教育,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增强其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并最终形成文化自信内化于心。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爱国主义都是在历史意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巩固,没有清醒和深刻的历史认知,其他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强化大学生中国历史和通识教育,使之脑海中形成完备的中国历史文化观,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必由之路。余秋雨曾谈到,中国人生活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圈子里,每天都可以接触到中国文化,太容易触碰到中国文化了,反而就不懂得珍惜。因此,督促和强化大学生学习历史和文化是必要的。

3.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教育

我国教育传统历来倡导知行合一,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才可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大学生参加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从中获得直观体验和感悟是课本上很难得到的。高校应积极组织和鼓励大学生参与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庆祝活动,切身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鼓励大学生多参加春节期间的各种文化活动如写春联、观看大戏台等,切身体验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清明节时让大学生虔诚地祭祖,学习和了解爱和孝的文化传承;端五节时让大家参与到纪念屈原的系列活动中,并主动学习与屈原相关的文化知识;中秋节和重阳节期间,让大学生组织和参与相关活动,使其学会感恩。引导大学生在感悟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增进家国情怀,厚植爱国主义精神。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效果最大的文化宣传途径。高校可指导大学生广泛组织和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实践活动,把爱国主义内容融入党日团日、主题班会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中,如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读书分享活动,爱国历史人物戏剧展演活动等,以新颖的形式、现代化的包装手段让传统文化增加吸引力。如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装上时尚的外衣,必定会吸引更多年轻的大学生参与进来。大学生也可更快速、更轻松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直观体验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教育活动是培育大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

(二)加强革命文化熏陶是夯实爱国主义精神的重点

革命文化是诞生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革命岁月,是关于救亡图存建立新中国的宏伟篇章。革命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革命文化同时又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一代代革命人用血和泪持续书写的美好明天。中国的革命文化主要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也有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学习教育基地。高校应该在主题党日活动期间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烈士纪念馆,借机讲好革命故事、英雄和烈士故事,在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让爱国主义情怀无声无息中扎根于大学生的心中。《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组织重大纪念活动,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以此契机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是事半功倍的。如在9.18事件、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中共革命史上的重大日子期间,组织大学生开展系列纪念和悼念活动,引导大学生不忘历史、不忘先烈、珍惜当下,激发大学生深厚而长久的爱国情怀。大学生看到烈士陵园矗立的块块墓碑会情不自禁地鞠躬、献花、沉思,其心灵正经受着一次纯洁的爱国教育洗礼,这是比任何书本教育都更有效果的。加强革命文化教育,可使大学生亲身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当今的不易,学会感恩先辈的牺牲和无私奉献,可以让大学生塑牢爱国主义的墙盾。

(三)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是铸成爱国主义情怀的核心

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和意识,更是一种价值观,具有确定的价值倾向和价值立场[6]。在当今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各国之间的冲突实际上是价值观的冲突。要想让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拥有正确的方向,必须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紧跟时代、体现国家和社会的要求,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还要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会是一个永恒的课题[7]。厚植爱国主义教育要始终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永远的价值追求,让大学生认识到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是高度统一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坚持党的领导是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的根本所在,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能走上富强复兴之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让大学生主动把个人梦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梦想中。现阶段,应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的中国梦当做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结合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客观清晰地认知到:改革开放“中国模式”的成功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40年中国脱贫人数占世界脱贫人数的70%以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购买力平价(PPP)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美籍日裔学者福山从看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提出“社会主义终结论”到后来发表“衰败中的美国”,中国GDP从落后英国到现在平均3年就可以制造一个英国[8]。让大学生了解中国依然成为一个超级大国,不管是维持国际秩序的稳定、构建新的世界经济体系、对外援助承担大国责任、为全世界贡献发展机遇和动力等方面都贡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越来越重要[9]。这些客观数字和事实会让大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建立稳固的爱国主义情怀。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学生最终可以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中国红色政权来之不易,使其能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指导,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追梦人。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精神传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拿出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