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与情绪理论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2020-01-19庄鹏阳
庄鹏阳
(华东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上海 201600)
2019年发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强调了道德情感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纲要》提出:“要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1]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要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这离不开德育过程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教育者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灌输,忽视通过情感教育来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缺乏和实效性降低。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密切相关的学科,人的思想品德也是由心理、思想以及行为三个子系统共同组成的,因此借鉴心理学的情感与情绪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以及实效性提升都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1 情感与情绪理论和情感教育
1.1 情感与情绪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情感与情绪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情感与情绪相互区别。首先,情绪比情感出现的早。情绪是人一出生就有的,情感则是人与社会相联系之后产生的一种体验。其次,情绪具有情境性但是不稳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所谓“喜怒无常”,说的就是人的情绪变化不稳定的特点。而情感虽然也具有情境性,但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是不易改变的。最后,情绪有其明显的外在表现,反映在语言、表情和动作上。而情感则更多的是人的内心活动,具有隐蔽性,可以被隐藏。另一方面,情感与情绪又是相互联系的。这主要表现在人们情感的对外表现即是人的各种情绪,而人的情绪所反映的则是人内在的情感。而且情绪的变化往往是受情感的影响,受情感的倾向以及深刻程度所制约。
第二,情感和情绪具有两极性。这种两极性包括肯定与否定性质上的两极性,诸如乐与悲、爱与恨等;也表现在形式上的两级性,诸如紧张与轻松;强度上的两极性,诸如暗喜和大喜;作用上的两极性,诸如积极和消极。
第三,情绪与情感的表现状态。首先,情感的表现状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判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感相比,美感则是依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判事物时表现的情感体验,两者依据的标准不同。而理智感则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判事物过程中智力的情感体验。其次,情绪的表现状态包括心境、激情和热情等。心境是一种微弱、迷散、持久的情绪;激情是一种猛烈、迅速、短暂的情绪;热情是轻而有力、稳定持久、深刻的情绪。[2]
第四,情感与情绪的识别。人们的情感和情绪是可以识别的。这种识别主要通过人的表情、言语、动作和行为表现来实现。表情上,表情是情绪和情感最直接的反映;言语上,言语的多少和语速的快慢都是情感情绪的表现;动作上,离脸部越远的、越不自觉的、越不明确的和越不自然的动作所表现的人的情感和情绪越真实;行为上,积极的行为、主动的行为以及习惯的行为都是人的情感和情绪的体现。
1.2 情感教育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教育与其所要达到情感目标是密切相关的。要了解情感教育的内涵,我们首先要知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目标的内涵。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目标,学者们认为主要是指在学生兴趣、态度、价值、欣赏和适应等方面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者总体标准。[3]据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把握其内涵:一方面,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兴趣、态度、价值、欣赏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的一种教育手段;另一方面,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实施可以调动大学生形成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正确态度、价值认同等,从而才有可能将这种情感上的兴趣、态度和价值认同转化为他们内在的思想观念,如世界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因此,情感教育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推动其有效进行的方法和手段。情感教育是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授的过程而共同进行的,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手段刺激大学生们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一定的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态度和价值认同等。这样的兴趣态度的形成,为其内化为思想观念做好了准备,有利于大学生们积极主动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学习,从而可以实现更好地教育效果。总结来说,情感教育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内容的传授过程,有助于推动道德理论知识教育的进行,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主动进行道德理论知识学习,促进知识内化,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和总目标实现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2 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情感教育的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情感目标始终是德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第二,德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道德情感的重要作用;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其他学科所具有的特殊性。
首先,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共同组成了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三维目标。作为更高层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应该注重情感目标的实现,加强情感教育。所以,虽然当前存在忽视情感教育的现象,但这并不能否认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重要性。
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和行为。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大学生内在知情性意行的转换。正如陈万柏、张耀灿等人指出:“一定的品德认识需经过情感、信念、意志的催化作用,才能转化为相应的品德行为。”[4]因此,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道德情感、信念、意志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这足以说明,道德情感的培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情感教育在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总的来说,情感教育有助于道德知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也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以及提高教育有效性。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具有其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知识传输,它还需要对人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正确三观的形成。因此,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情感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现状
虽然情感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3.1 教育者忽视情感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们往往只会注重知识的单纯传授,而忽视通过情感教育来调动大学生们的情感。在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下大学生们仅仅局限于获得知识,而不能对这些知识产生共鸣,使得这些知识不能内化到大学生自己的思想之中,也就无法实现道德的知行转换。这样的情况则是应试教育的影响所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往往只能通过一张试卷来进行检测,这就使教育者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应对考试而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情感教育。这样往往只是强调知识本身获取,而不注重知识内化。
3.2 教育者缺少情感表达
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方便课堂的管理以及学生的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减少自己情感的表达,更多的以一种严肃或是冷漠的情绪态度来进行。这就会使得整个课堂的氛围变得严肃、枯燥,不利于给学生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无法调动学生的情绪来投入到课堂之中,也不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思想情感上的沟通。情绪与情感密切相关,能够体现情感的倾向性和深刻性。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们上课时没有任何情绪上的变化,如表情的变化、语速快慢的变化以及动作的变化,就无法反映出教师的情感倾向,无法提供良好的情感体验。所以说,教育者缺少情感的表达就不能形成积极的情感影响,不利于情感教育的进行,从而导致教育实效性的降低。
3.3 教育对象情感体验差且未被正确引导
教育对象情感体验差主要表现在面对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沉默不语、面无表情以及经常性的瞌睡等,这些都是他们内在较差的情感体验在言语、表情和行为方面的外在情绪表现。一方面,教育者们因为对于情感教育的忽视而没有正确识别出这些情绪情感的表现。另一方面,教育者未能及时对大学生的情感状态进行正确引导,没能使他们产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态度而进行主动学习。这都严重影响了当前德育的亲和力以及教育效果。
4 情感与情绪理论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启示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虽然还存在忽视情感教育的情况,但正在逐渐得到改善。教育者们纷纷改进教学方法,试图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更好地接受教育内容,但如何更好地在德育中进行情感教育依旧是个问题。情感与情绪理论可以启示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好地进行情感教育,如调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方向、及时发现学生的情感状况并进行调整等。
4.1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情感的识别和调整
对当前存在的忽视情感教育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强教育者对教学过程中学生情感的识别和调整,从而更具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是会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学生情感和情绪的识别和调整,将其调整到最合适的状态。
一方面,我们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情感的识别。首先,识别的前提是要排除识别的障碍。根据心理学情感与情绪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学生可能会通过压抑、投射、反向、文饰以及转移等来隐藏自己的情感,因此我们首先必须排除识别的障碍。教育者可以利用情感的感染性,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从而使学生能够放下戒备,展示出自己的内在情感。其次,在排除识别障碍后,教育者要学会识别大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情感情绪的识别可以通国表情、言语、动作和行为来进行。所以教育者应该通过对情感情绪理论中情感识别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来更好地识别教学中的内在情感。
另一方面,在正确识别情感后,要注重学生情感和情绪的调节。情感情绪都具有两极性的特征,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情感和情绪的调节,防止走向极端,否则不利于教育活动的实施和目的的实现。根据心理学情感与情绪理论,可以知道人的情感和情绪都具有情境性,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情境的改变,来带给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对大学生情感的调节。当然,由于情感相对情绪而言,相对稳定且持续时间较长。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更多的是要注意通过情境对学生情绪的把控和调节,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兴趣、态度和价值认同,促进情感向正确的思想观念进行转化。
4.2 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情感表现
针对德育过程中教育者缺乏情感表达的情况,我们必须丰富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表现,以教育者自身的道德情感感染教育对象。一方面,这样可以使教育者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教育者的情感可以感染学生,以丰富情感的展示进行情感教育,有利于活跃课堂,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正如《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广泛而稳定的兴趣、丰富健康的情感、坚定而果断的意志,等等。”[4]可见丰富的情感是教育者必须具备的,所以进行情感教育必须首先增加教育者的情感表现。然而在教学中有许多教育者可能不太善于内在情感的表达,这就给情感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心理学情感与情绪理论启示教育者,情感可以通过情绪来表现。此外,表情、言语、动作和行为也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情感和情绪。因此,这就启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学中要进行言传身教,以丰富的表情、言语的变化、动作的展示来体现自己教学的热情和丰富的情感,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表现。
4.3 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当前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情感体验差且未得到正确引导的现象要求我们必须丰富其学习的情感体验,促进道德情感的养成。心理学情感与情绪理论告诉我们,情感的表现状态包括三个方面,即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而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都是人的一种情感体验。所以这启示我们进行情感教育首先必须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大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首先,道德感是以一定道德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言行时产生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在教育过程中引入各种不道德现象或者道德模范行为来作为事例让学生去评判,从而产生道德感。其次,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所以教育者可以通过提问互动以及设置悬念等,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索,从而产生兴趣和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以实现理智感的产生。最后,美感是人们在审美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所以教育者可以在教育过程中引入图片、视频、音乐等美的事物,让学生评价以产生审美感。
5 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情感的培养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情感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方式。针对当前德育中存在的忽视情感教育,缺少情感表现以及情感体验差等问题,借鉴心理学情感与情绪理论,启发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情感和情绪状态进行正确的识别和调整,同时加强自身的情感表现,给大学生以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将情感教育融入到道德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助于教育亲和力以及实效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