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提升影响因素及解决路径

2020-01-19董淑华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育人

董淑华

(闽江学院 教务处,福建 福州 350018)

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教师,对教师寄予厚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这个基础上,习总书记从民族振兴、教育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全局出发,陆续向教师提出了“三个牢固树立” “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明确了“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需具备“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 “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等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教、以德施教”,习总书记在实地考察中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指出,“到 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当前,综合国力竞争加剧,尤其是科技与创新为发展主动力,全球越来越注重培育具有国际化、有特色的、高水平的高端人才的高等教育,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中国高等教育办成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不仅仅是优质高校达到一流,而是要有更多高校跟上发展步伐,学习一流做法与经验,这一高校内涵发展目标,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其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流大学与高校内涵式发展,将使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整体得到大幅度提升,支撑中华民族复兴梦的顺利实现。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世界领先,这是我们的一大优势,但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堪忧是突出问题,教育质量不高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2018年下半年,我们高兴地看到,目前教育部对本科教育再次“加码”,要求加强本科教育教学中的管理,剔除“水课”,增加课程总成绩中过程考核成绩的占比,严格把控毕业的出口,必须剔除“清考”制度。这为高等教育发展、质量提升注入新的血液,提出了整改时弊的具体措施,强化了内涵式发展的途径。鉴于教师是质量提升的重要力量,本文集中讨论教师在高等教育提升中的作用与措施。

1 影响高校教师作用发挥的因素

1.1 高校教师自身因素

高校教师主要有“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高校教师有“重科研、轻教学”现象;部分高校教师有职业倦怠,有不注重专业素养提升的问题。

1.2 高校影响教师作用发挥的问题

高校有对教师评价看重科研,轻视教学质量考核的问题;高校有对教师提要求多、压担子重,而不注意减轻教师心理压力、增强教师幸福感指数的问题;高校有对教师绩效考评趋向平均而不注重向本科教学质量贡献率倾斜的问题。

针对如上问题,应加强五个方面设计与管理,以期达到提升高校教师育人素质与解除教师后顾之忧的目的。

2 提升高校教师育人素质之途径与方法

2.1 强化高校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师育人本领

育人是本,人才培养是育人质量检验的过程。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无论何时这都是教师工作的核心。习总书记在给教师的慰问信中指出要“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要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也要克服“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师育人本领。

1)高校需要在制度的构建中增加对教学质量的考核比重。 增强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比重,是对目前高校重科研考核,弱化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一种纠偏。

2)高校需要在制度的落实中体现对教学质量考核结果的有效运用。 高校有师德一票否决制,强化了教师育人的第一职责,同时应该有教师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奖优罚劣,则质量管理就与师德管理同样重要,并且成为互为支撑的两方面。以此确保及教学质量的提升,提高教育效益、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2.2 提升高校教师专业素养

扎实的学识、科学的方法、优异的技能是高校教师的立身之本。当今,科技跨界交融、信息爆炸的时代带来知识的空前膨胀,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模式和需求出现了颠覆性的变化,同时对高校教师也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给予了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对高校教师的要求是“业务能力精湛”“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第一,建立教师专业评定组织。评定教师专业素质需要高校建立起各专业委员会,由行家评定。同时,教师专业素养也需要受教育者的学生参与评定,让受教育者行使评价权、检验权。

第二,制定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规划。高校教师是知识型人才,其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专业技能是其完成工作任务的基础、是看家本领之一。高校教师为了履行好教书育人的天职,并满足其专业要求,一定要实现专业发展。在条件相同情况下,教师自身是教师专业发展程度的决定因素,但整体提升却不是教师个人行为所能解决的问题。高校要有管理要求,促进教师积极做好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帮助高校教师用工作、研究和学习等方式提高其教育教学等综合能力。高校要促进与检查督促教师自我专业自主意识的培养,促进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只有这样,高校教师对自身发展的责任感会更强,也会对自己专业的发展需求更大。

第三,高校和教师要把教师的发展摆在核心位置。为了促进教师快速成长,高校应当帮助教师树立坚定的自身专业发展意识,如展开教师制定自身专业发展规划等方式,帮助其定制职业生涯规划,为教师创造展示才能机会,拓宽教师发展成才渠道,提高教师的归属感、事业激情和生活热情,增加教师幸福指数,引导教师实现教学相长,提升育人水平,促进社会和学校、教师共同进步。

3 解除高校教师后顾之忧的途径与方法

3.1 科学规范对教师的评价体系

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教师不仅有薪资、福利、奖金等低层次的需求,还会有尊重、归属、自我实现和诲人不倦等高层次的需求。鉴于教师的需求层次较高,对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进行评价的指标维度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至少包含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等方面。

目前,高校对教师群体的评价主要是职称条件的评价、教学评价、绩效考评的实施等。其中高校绩效考评还有相当多的误区,直接影响到对教师的科学评价。著名管理学家罗伯特·巴克沃先生说: “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的交流过程,此过程由其员工和直接管理者共同达成协议并完成,包含未来工作任务的明确目标,并融入可能受益的组织、部门和员工个人”[1]。可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在仿效这一绩效管理原则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时还要认识到:高校绩效与企业绩效是截然不同的,企业有其特定的战略规划、组织结构、事业理念及文化环境,并且以利润最大化为核心。而高校主要关注教师的满意度、教师的内生动力、教师的积极性等因素。同时还需要参考企业有益的方面“制定教师培养培训相关政策,保障教师在访学研修、脱产社会实践期间的工资、福利、岗位津贴、职称评聘等相关待遇不变”[2]。事实上,教师群体的根本关切,更多的还是高校办学理念正确、事业发展有望、管理有序,绩效标准科学且考核公正等。

1)巩固高校办学理念。高校办学理念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承担起培养人才与传承文化的时代重任;同时,作为事业单位,虽然各高校有其符合自身特点的办学定位和理念,但是都不能脱离提升教育质量与增强办学竞争力这一基本的要求。关键是要将办学理念内化为教师的动力,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后顾之忧。

2)弘扬高校事业理念。高校的事业理念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社会主义办学的基本要求,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让教师认识到这是教师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

3)发挥高校内部各二级院(系)的管理作用。高校二级学院应该承担起绩效考评的主体责任。在制定教师绩效考评时,应将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考核纳入质量管理体系,并加重其占比与分量。尤其注意不能盲目移植、简单嫁接企业绩效管理模式。否则,有可能带来消极的负面效应。为了有效的减少此类负效应,高校在制定与实施绩效管理制度时,必须以发展战略目标为导向、以教师绩效管理为手段,以满足教师职业荣誉和承认其贡献度为基础,努力实现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奖励与惩罚、教育相协调、共同发展的基本目标。

4)重视对教师的思想引导与行为纠偏。如果高校的管理仅仅是对教师的绩效考核,是对其工作结果的评价,并没有及时帮助教师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和行为上的纠偏,而是以科研绩效作为考核的核心,只根据论文发表数量、科研成果数量和期刊级别进行科研计分制考核,教师会感觉科研压力大,长期这样会对科研有抵触情绪,但又迫于现实的生活压力,不得不投身于科研工作,科研或许有进展了,但是常常会制约教师教学、创造与发展。

绩效纠偏必须引起高度注意。部分高校内部常常有简单将绩效管理视为绩效考核,高校相关领导没有重视与教师的双向沟通和反馈,教师通常只能看到考核的结果、没有引起其自身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关注,致使教师不知道绩效得分原因和改进的方向时,就达不到绩效纠偏的应有之意与作用,一定会破坏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系统良性循环,使得绩效管理流于形式,造成教师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难以统一,高校发展出现阻碍,办学质量日益下滑。因此,很难完成教育要求的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是教师”的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5)优化高校文化环境。 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自由思想等是高校文化的关键精神要素,高校文化也恰恰是大学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价值,体现在办学质量上,应该是高校师生的文化素质和大学自身文化品位等多方面的综合提升。

注重培养教师的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在于人们对自身所处文化的“自知之明”,清楚它的起源、发展、特点与未来道路,“文化自觉”是为了增强在新时代、新环境里对文化转型与适应环境的自主能力[3]。“文化自觉”是个体挖掘积极精神文化的第一步,教师个体的“文化自觉”促进教师挖掘自身所在专业、职业、环境和地域的文化核心,掌握话语主导权,强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高校应将教师作为高校重要的群体,塑造大学文化,并认识到教师的精神文化也正是高校精神与高校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体现教师教育主导作用与主体责任心

高校更应该引起重视的是教师的教育主导作用与主导责任心的保障。事实上,教师的教育主导作用与主导责任心在下降。一方面做教师教育学生更难了,一方面高校“放水”为金钱收入不减,放弃部分教育与管理学生的权利与氛围营造,受戕害的既有学生,也有学校和社会,更会深深地伤害到教师。不健全的学生评教,导致一部分教师为了获得学生好的评价,甚至转移了讲课的重心,把注意力放在怎样能够使学生“有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刻意 “放水”,既放松要求,又放宽条件,这已严重影响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扭曲了高等教育发展,破坏了高校的文化,造成了教师的职业困苦,影响了教师的职业荣誉与操守。

1)发挥“事业人”作用。高等教育发展的主体力量就是高校教师,这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属于典型的 “事业人”,基本特征是拥有较强的工作主动性和自主意识,乐于开拓创新、甘于忍受寂寞、奉献教育事业,敢于承担风险,追求工作的过程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统一性[4]。高校教师承担着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核心任务,他们大部分的工作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具备群体性、复杂性、创造性、隐蔽性、迟效性和示范性等特征。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工作者,其追求工作的个性化、自主性以及创造性,具备更高的自我提升的动力与自我实现的目标,所以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系统设计并运行必须得当,才能带来好结果,并传递到学生身上。

2)不要让“非升即走”淘汰了“讲台好声音”。这其中的“非升即走”不是国内首创,但有些高校确实在仿照学习。如果是教书育人的“非升即走”,则无可挑剔的正确,问题在制定“非升即走”的标准出发点就与教师教育教学不搭边,是科研的、是职称的“非升即走”。破坏的是教育教学的神圣,弱化的是教育教学的光荣,贬低的是教师教育主导作用与主体责任心的价值。

3.3 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指数

高校教师的幸福指数一是来源于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情绪的有益调控,二是来源于学生、同事、领导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融洽,三是来源于爱人、父母和孩子的关心,四是来源于个人收入、家庭收入的水平和实际购买能力,更重要的是来源于教学、科研、职称状态的满意度,或者来源于工作成就、发展前景、教师学生的认可度、学历深造满足感等。

1)全社会应该关注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依据积极心理学心理资本构建的理论,帮助高校教师提升心理资本,使教师以更积极的方式应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中国颁布的一系列教育法规,赋予高校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的一系列权利,如教师参与学术团体,开展教育活动,进行教育改革,从事科研项目、参与学校管理并指导、评定学生学业水平和未来发展等权利,有了制度上的有效保障。当前,尤其应该重视精确把握外部制度引领程度与方法,制度引领程度的不恰当会给教师的自主发展带来一定的约束,降低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内驱动力,缩小教师自主能力发展的空间,阻碍教师职业自主能力的提高。

2)政府与管理部门需加强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合理增加高校教师的薪资待遇,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薪资待遇水平,增强其职业幸福感,鼓励高校教师更积极主动的将精力投入到高校的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全社会,尤其是各级政府要做实事,真正给教师较高的社会地位,达到提升工作实效的目的。例如,政府建设高校教师配套住房、解决教师子女入托、入学等具体困难,是尊师重教的具体体现。因此形成良性的教育文化是必要的,学校中如果缺少良性教学文化的建设,对教师的情感教育和责任心的建立以及教学能力的提升都会有不良影响,进而导致他们的教学投入[7]。

3)高校教师需持续提高自我社会责任感和心理健康意识。教师应该培养积极乐观、坚韧不拔的健康心态,通过政府和高校的帮助,持续提升自身的职业幸福感和工作绩效感。高校内部尤其要注重构建教师团队,让教师在教书育人,尤其是在科研工作上,寻求到更多专家给予的协助和支持,走出科学研究与专业发展相互脱轨的困境。同时要重视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的传、帮、带引导作用,并帮助高校教师找到通过团队合作与人际交往获得心理依靠与平衡,在落实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中,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与自主性,进而发展好自身,更好地服务社会。

4 结束语

只有解决了教师的事业、发展、经济条件、个人荣誉感等方面的关切,提升高校教师社会地位与解除教师后顾之忧,才能更好的体现对教师群体的关爱,才能更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与事业责任感,才能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学本领、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做成可持续、可巩固的事业,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为人民服务,为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核心目标,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基于主观幸福感的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提升策略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