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责任意识培育路径探析

2020-01-19熊昌茂陈丽娟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党员大学生

熊昌茂,陈丽娟

(1.福建江夏学院 金融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建江夏学院 会计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高校考察并与师生座谈,从“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到“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再到“希望同学们肩负时代责任,高扬理想风帆,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对广大青年学子就责任担当问题提出了殷切期望。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论断。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呼唤新作为。作为青年大学生优秀代表的大学生党员,是我党党员队伍中最富有朝气的新生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他们是否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关系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但是近年来部分大学生党员外化表现的例如集体荣誉感不强以及担当作为意识不够等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引发了诸多负面效应。由此,如何创新大学生党员责任意识教育,积极培育提升大学生党员责任意识,使他们以负责任的态度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书写人生华章,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勇于直击的重要任务。

1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责任意识培育的价值阐释

1.1 大学生党员成长的主观需要

大学生党员拥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浓烈的家国情怀,有助于大学生党员锻造优良的品格,有利于大学生党员树立为国家为民族不懈奋斗的信念,是大学生党员成长的内在需要。但是当前部分大学生党员奉献意识不够、集体责任感不强等责任意识弱化的现象偶有发生。这种态势若任其发展,势必会使大学生党员价值取向错位,党性修养弱化,忽视集体利益并最终游离于集体之外,从而有碍大学生党员成为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1.2 高校党建工作的价值诉求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需要每个党员主动担当,要让党员干部更深刻地认识到职责和使命。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学生党支部在教育大学生党员不断增强“四个意识”方面要始终坚持使命引领;要引导大学生党员“对自己从严要求、从严管理,必须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努力发挥模范带头作用”;[1]要激励大学生党员在坚守信念的前提下有勇于应对重大任务的责任与使命,更具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这是高校党建工作不断深化的要求,也是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需要。

1.3 国家健康发展的时代呼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作为青年群体中优秀骨干的大学生党员,若对国家的富强、民族的繁荣负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其内心的动力和灵魂就会不断与国家的建设有机统一。反之,如果大学生党员对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发展表现为淡漠,那么其个人利益势必与集体利益呈现割裂状态,进而导致其价值取向只是单一的个人利益而非整体的国家利益,如此对于国家可持续发展必将起阻滞效应。“责任感培育是社会发展、国家富强稳定持久的动力源泉”[2]。大学生党员责任意识强,对党和国家忠诚热爱,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在成就小我的同时,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责任意识的现状及原因解析

2.1 个体与社会的疏离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使得更多的大学生在校内就通过各种途径和平台提升个人综合能力,以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站稳脚跟。正是这种个人能力的提升,使得这些表现优异的大学生顺利加入了党组织。大学生党员在增强自身综合素质的过程中,他们勤奋刻苦,创新执着,敢于冒险,然而部分大学生党员更多聚焦的是个人职业的发展前途,对班级、学校、国家的关注却有弱化的倾向。在这种思维惯性下,个体与社会这一“母体”相分离而非耦合。随着国内外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当这种个体与社会的疏离,遭遇大学生党员的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相悖时,部分大学生党员的自我中心主义就极有可能压倒集体主义,无意识地生硬割裂“个人理想个人发展与社会理性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缺乏对社会发展应尽义务与责任的清醒认识”[3]。

由表及里,洞悉本质,造成以上问题似乎是在以下两个方面陷入了迷思。一是大学生党员个体融合感式微。新生代大学生,带有独生子女的烙印,他们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更关注自我发展和个人成长,加之,部分大学生党员主动社交焦虑,导致长期无法有效融入集体生活,以至于有人主动将自己和他人隔绝起来。也正是这种个人与社会的疏离而非个人与社会的“联姻”,使得部分大学生党员个体难以跳出形单影只自我封闭的牢笼,更遑论自觉为集体尽义务、做贡献。二是家庭“分数拜物教”式的庇护。囿于残酷激烈的入学竞争,家长往往容易舍弃对孩子健康成长更有价值的经历和体验,不自觉成为“分数拜物教”的奴隶。在这种逻辑起点上,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分数的重视往往高于对孩子思想品德、心理健康、集体主义以及责任意识等的培育。家庭教育的偏颇,造成部分大学生党员从小就养成“两耳不闻窗外事”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自小就把自己定位于集体的“局外人”和“旁观者”。

2.2 意识与行动的脱节

无可讳言,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培养奉献意识、增强责任意识方面具有难以比拟的作用。然而反观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理论宣讲有余实践活动不足的问题。大学生党员群体对于何为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并非全然不知,甚至有时在个人愿望表达层面还表现出较强的责任意识。事实上,更多呈现的是大学生党员对于责任意识的表层模糊认识以及表层感性认识下责任行动的未能及时跟进甚至是脱节。例如,对于是否关心支持学校的发展以及是否赞同与不良现象作斗争时,绝大多数大学生党员高度认同,而当问题指向如何支持学校的发展以及如何与不良现象作斗争时,部分大学生党员表现为规避抑或选择性失语。由此不难发现,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之间是非耦合相脱节的。

把脉问诊,总结反思上述问题的诱发根源在于:从教育的客体分析,部分大学生党员个体把责任意识等同于责任能力。殊不知,责任能力的提升是责任意识强化并经由责任行动的实践过程,而非简单地停留于责任意识层面。当落后的困难的责任行动难以跟进先行的简单的责任意识时,不仅难以说服部分大学生党员行动跟上思想,反而成为他们不想担当惧怕担当无法担当的饰辞。从教育的主体探讨,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发重视,这包括对其中重要内容之一的责任意识的关切,这是欣喜的一面。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在责任意识教育主体上更多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打独斗”而非全员育人,责任意识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模式化而非个性化,责任意识教育的着力点更多的是理论灌输而非实践行动。一言以蔽之,无论是从教育主体还是教育客体分析,部分大学生党员较难实现从责任意识到责任行动之间的跨越和街接。

2.3 政治性与娱乐性的角逐

作为一名党员,理应具有较强的政治责任意识,大学生党员概莫能外。然而,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党员对于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任务不甚清晰。随之相伴而生的却是“泛娱乐化”思潮在部分大学生党员中潜移默化的滋长。在长期的“泛娱乐”氛围影响下,泛娱乐化所滋生的产品对大学生党员的冲击,一方面使得大学生党员在思想意识上或多或少存在“娱乐性”有余而“政治性”不足的政治色彩淡化的现象,表现为崇拜娱乐文化而对当今世界重大事件不感兴趣、冷漠无知。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党员存在工作态度上不主动,工作作风上“踢皮球”,工作方法上“拍脑袋”等责任意识不强的做法。事实已然表明,大学生党员的娱乐性与政治性的此伏彼起给他们的责任意识带来难以消弭的负面影响。

实证和现实说明,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政治敏锐性不强导致责任意识较弱。当今的大学生党员由于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也较少参与政治实践,加之部分大学生党员对自身政治素质的提高没有跟进,导致大学生党员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时缺乏应有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判断力,更不必提及基于此的责任意识。与此同时,大众娱乐的挑战亦为重要原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娱乐文化消费加速发展,人类似乎已然进入了全民娱乐的狂欢时代,部分大学生党员禁不住各种新鲜事物的诱惑,长时间陷入惊奇事物中,沉浸抑或被钳制在放纵庸俗的娱乐氛围中,长期如此,“就会减弱人们对社会的关心和热情,使受众丧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4],这无疑揭示了无限度娱乐消费对部分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带来的侵蚀,因此不断增强大学生党员的政治定力,警惕“泛娱乐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刻不容缓。

3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逻辑理路

3.1 深化理路之一——增强大学生党员责任意识锤炼的自觉

责任意识作为道德的一个方面,需要外部力量的督促,更需要道德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需要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由此可见,增强大学生党员责任意识的核心与关键是大学生党员本身。因此大学生党员首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党员身份意识,提升党员身份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其次,大学生党员要有自觉为社会服务的奉献意识。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指出,广大青年要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大学生党员可以从所学专业切入,了解该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态势,为今后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同时,逐步明晰对党和国家的责任担当,多做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此外,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对党员身份的理解和认识,会直接影响外化的党员行动并影响周边的群众学生,因此要积极发挥大学生党员的表率作用。大学生党员的表率作用,一方面可以积极引导、影响身边的人,传播正能量,成为大学生及人民群众的表率;另一方面大学生党员在发挥表率作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起到促使大学生党员明晰责任意识自觉践行责任担当的作用。

3.2 治理范式之二──强化大学生党员责任意识教育的力道

3.2.1 突出高校学生党支部教育的堡垒作用

高校学生党支部在促进大学生责任意识提升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生党支部这一载体,落实“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利用主题演讲、专题讲座、微党课比赛以及寒暑假返乡调研等方式,有效引导大学生党员了解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势,将已然内化的党的科学理论“外化为自觉行动,心系天下大事,深化爱国爱党、忧国忧民情怀,增强政治定力,恪守政治规矩”[5]。

3.2.2 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引领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党员责任意识培育的重要平台。因此,除了要增强对大学生党员责任意识教育的合力,构建包括普通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内的全员育人的新格局外,更重要的是根据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的特点,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用积极向上的思想和史实促进大学生党员对责任奉献意识等的深化理解,提升大学生党员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的自觉。

3.2.3 突出大学生党员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作用

大学生党员是高校中优秀份子,高校吸纳大学生党员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不仅可以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的质量,也增强了大学生党员对学校的情感认同,树立了主人翁意识。同时,引导大学生党员积极投身学校管理活动,他们的社会公共责任精神以及公民责任意识得以孕育萌发。

3.3 建构思路之三——拓展大学生党员责任意识提升的路径

如前所述,高校是大学生党员责任意识培育养成的重要力量,然而不能成为唯一的力量,积极拓展提升大学生党员责任意识的路径势在必行。

3.3.1 营造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网络舆论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党员的思维方式。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网络治理,着力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6],不断丰富大学生党员教育的资源;要将党的科学理论知识等以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大学生党员量身定制丰富的“文化大餐”,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政治责任意识。

3.3.2 优化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家庭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影响深远。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家庭在关乎责任意识养成的理念、方法和内容上势必要立足个体因材施教,要用爱与责任感染子女,要言传身教树立榜样;要促进家校联合,在家校通力合作中,使责任意识的培育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要更新家庭教育理念,破除“唯分数”论,树立科学的育儿评价观,引导孩子成为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全面发展的人。

3.3.3 探索实践育人的渠道通路

列宁曾经精彩的指出“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7]。探索实践育人的途径,最本质的就是不断增进大学生党员责任意识与实践活动相统一。因此当前一方面就是要持续引导大学生党员将内化的党的科学理论有效外化为例如社会调研、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及理论宣讲等多样实践活动;另一方面高校要着力打造产学研教育基地,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大学生党员提供实践锻炼的实训平台,促使大学生党员在将理论学习向实践训练转化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担当意识和担当能力。

4 结 论

大学生党员是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责任意识强烈与否,确实攸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元文化形态冲击的今天,我们一方面要建基于党情国情开展对大学生党员责任意识的培育之道,形成切合有我党特色的责任意识培育逻辑,另一方面要综合多学科对新生代大学生党员的特性、规律进行研究探索,跳脱传统大水漫灌式教育的窠臼,唯有如此,才能开具破解这一难题的对策良方。

大学生党员责任意识式微并非与生俱来,其责任意识的提升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大学生党员自身以及外在其他多元途径合力向前推进。新时代,需要新青年,需要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党员。无论何时我们都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勇敢正视如何有效培育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这一重要时代课题,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责任。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党员大学生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我是党员向我看
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党员标准是什么?
制度建设:培养媒体责任意识的重要基石——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为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