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型”教学模式探索
——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

2020-01-19陈君生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实践型社会公德道德修养

陈君生

(衡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四门政治理论课之一。但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上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在教与学的关系上,重教轻学;在教学方式上,重灌输轻实践;在教学考核上,重考试成绩轻知行统一等。因此,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实践型”教学的特点与适应性

“实践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目的,组织同学参加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接受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实践型”教学分为课堂内实践教学和课堂外“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两种,前者是指在课堂教学内即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的教学;后者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停课几周集中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接受社会教育的过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型”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课堂上一味“灌输式”的说教讲授方式和理论脱离实践的弊端,同理工科实验课一样,使教与学、学校与社会、课内与课外实现有机统一,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已引起很多学校和教师的重视。

(一)“实践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的突出特点

一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知。“实践型”教学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实践,亲身体验,从而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知。

二是促进了学生知行统一。“实践型”教学与课堂内、外实践教学相结合,一方面教育学生运用实际问题去消化、理解理论观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运用理论观点去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促进知行统一。

三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单靠理论的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置身于社会实践中。通过“实践型”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样的道德品质是好的、是社会所倡导的;什么样的道德品质是错的、是社会所不容许的,从而塑造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是教学变“耳听为虚”为“眼见为实”。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即“百闻不如一见”的心态。“实践型”教学,将学生置身于实践环境中,实践的“真知”容易内化为学生的品性锤炼,教学由原来的“空对空”变为“实打实”。

(二)“实践型”教学的适应性

“实践型”教学并不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每一章节都可以使用的万能的教学方法,它仅适应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较强、学生可以进行实践活动的教学。因此,教师选用“实践型”教学一定要考虑其教学的局限性和适应性。

一是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要强。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为例(以下均以此教材为例),根据我们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其中: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中第二节“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第二节的第二部分“发扬中国革命道德”、第三节“遵守公民道德准则”中“社会公德”、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中第六节“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等教学活动宜采用“实践型”教学。

二是“实践型”教学内容适应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某些章节的实践性很强,但并不适合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实践型”教学要充分考虑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教学对象的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大小的不同,实事求是地组织教学。

三是实践场地、实践条件允许。组织学生“实践型”教学需要一定的场地、实践经费和必备的实践条件。因此,在开展 “实践型”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情况,否则,教学就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型”教学及组织实施

“实践型”教学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同“讲授型”教学同时运用。单独运用一般是在课堂外开展“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宜在课堂外集中几周停课进行。与“讲授型”教学同时运用,一般就在课堂内或校内进行,宜在上课时间进行。下面我们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分别予以介绍:

(一)课堂外“第二课堂”的“实践型”教学组织

如我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开展社会调查,单独安排“第二课堂”的“实践型”教学活动,总课时13课时。我们采用五步教学法进行:

1.召开班、团干部会议

(1)讲清课堂外“第二课堂”的“实践型”教学课,也是一次重要的班团活动,请班委会、团支部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2)要求班、团学生干部要起中坚模范作用,认真组织同学参加相关组的活动。

2.召开班会,布置课堂外“第二课堂”的“实践型”教学任务和有关事项

(1)讲清课堂外“第二课堂”的“实践型”教学的意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强调成果展示是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同学们要高度重视。

(2)根据全班学生情况,以每个寝室4名同学为一个实践小组开展社会实践。

(3)布置社会调查参考题目。根据教学实践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师事先提供调查参考题目。如“家乡美”“行走校园,发现美丑”“优秀人物访谈”“感恩社会——福利院之行”“我们是大学生志愿者”“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现状调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文明城市、文明校园创建的调查报告”等。

3.分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8课时)

实践活动形式分为三种,各组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选择一种。

第一种是开展问卷调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问卷发放、调查、收集、分析和整理,并形成相应的调查报告。

第二种是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所见随手拍摄成微视频,题材分两类:(1)“感动人心”类:主要展示生活中向善、向上的一面,以弘扬真、善、美为主,激发人们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发人深省”类,微视频主要拍摄生活中不文明事件和行为,以批评脏、乱、差为主,警示人们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微视频作品须附有500字以内的微评论,表达学生本人对所拍摄事件的解读、分析和看法。

第三种是学生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计情景剧表演,编写和制作剧本,排练演出,完成情景剧的制作。模拟学生真实生活场景,让学生通过角色表达自我观点和见解,体验所扮演角色的心路历程,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等。

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老师布置的相关问题和各组自身优势选择三种实践形式中的一种开展实践活动,并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形成最终实践成果,如社会调查报告、微视频、情景剧。要求同一班级各组的实践主题不能重复,由班委统筹安排。

4.社会实践成果展示和评分(5课时)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的,要求各小组收集活动照片、活动心得等资料,并制作成相应的PPT课件展示。拍摄微视频的,各小组在课堂上展示微视频和微评论。排练情景剧的,学生在课堂上演出情景剧。成果展示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根据考核标准组织学生集体对作品打分,并分别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5.社会实践成果运用

为激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得到很好运用,实践活动结束后,要及时跟进下列活动:一是开展颁奖活动,发给荣誉证书,给予获奖各小组精神奖励和适当的物质奖励;二是对优秀的社会实践成果向学校和省内开展的相关活动进行推评;三是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最后评分计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平时成绩。

(二)课堂内“实践型”教学组织

以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第三节“遵守公民道德准则”为例,采用“讲授型”与“实践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各2课时),将其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情况介绍如下,采用五步教学法进行:

1.“讲授型”教学,即教师对本节知识点进行讲授(80分钟)

(1)关于社会公德,向学生讲清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区别,指出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主要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实现的,一是通过道德来规范(即社会公德),二是通过法律来规范。同时,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要求大学生加强道德实践,践行社会公德。

(2)关于职业道德,向学生讲清什么是职业道德,职业生活中要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3)关于家庭美德,向学生讲清什么是家庭美德,恋爱和婚姻家庭生活中要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什么,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弘扬家庭美德。

(4)关于个人品德,向学生讲清个人品德及其作用,怎样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追求崇高道德境界。要加强道德修养,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布置“实践型”教学任务和有关事项(约10分钟)

(1)讲清本章“实践型”教学的意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共秩序需要人们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大学生是优秀青年,应该具有良好社会公德,今天我们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在校园进行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和观察。

(2)讲清这是一堂“实践型”教学课,也作为一次班团活动,请班委会、团支部认真组织,并要求学生干部起到骨干作用。

(3)根据全班学生情况,分为三个实践小组(小组长分别是团支部书记、班长、学习委员),确定每个小组的主要任务,并做好具体分工。其中:

第一组,问卷调查。根据课前设计好的社会公德问卷在全校同学中随机抽样60个同学进行无记名调查,并进行分类统计;

第二组,摄影组。在全校范围内对社会公德不好的十类现象进行拍摄。如上课玩手机、乱扔纸屑、随地吐痰、打饭不排队、踩踏草地等;

第三组,文明执勤组。课前从校学生会借来文明执勤袖筒,执勤组同学在学生食堂、教室、道路、球场等公共场所进行文明执勤,对那些不讲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登记并制止。

(4)“实践型”教学前,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布置几道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加实践,并要求每个同学在实践结束后要谈实践体会,还要就一个问题写出书面心得当作业上交。参考题如:“参加‘实践型’教学后,谈谈你对社会公德的理解?”“谈谈‘不文明行为’给你的启示?”“新时期大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结合‘实践型’教学,谈谈当代大学生怎样加强社会公德修养?”等等。

(5)强调“实践型”教学纪律和要求。

3.“实践型”教学——校园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与观察(约45分钟)

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按各自分工进行教学“实践”。任课教师跟其中的一个组,但只作为其中的一名组员参加。

4.学生谈“实践型”教学体会,交流心得(约30分钟)

“实践型”教学——校园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与观察后,学生回课堂进行讨论,要求每个组安排2名同学发言,交流心得,每个同学发言大约5分钟。学生发言后,任课教师对“实践型”教学进行总结,对学生讨论进行点评。

5.教师批阅学生参加的“实践型”教学作业(课后)

教师结合学生实践情况对每个学生“校园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与观察”心得体会进行打分,作为平时成绩之一。并以班墙报形式(包括社会公德问卷统计、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摄影作品、参加“校园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与观察”优秀心得体会)交流学习成果(此步在课外进行)。

三、成功组织“实践型”教学的深刻体会

(一)教学设计、组织和准备工作周密、细致、充分是“实践型”教学成功的基础。“实践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方法,但这并不减轻教师的责任,反而要求教师要精心教学设计。因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实践型”教学能否取得成效,实践教学能否顺利进行,一定意义上说决定于教师。同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组织准备工作,如联系实践场地、派车、解决经费问题等。

(二)激发学生参与是“实践型”教学成功的关键。“实践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如果学生把教学当成是无所谓,或者根本就不愿意参加,实践教学也搞不下去。因此,教师课前要动员,同时,要采取一些措施,如设立活动一、二、三等奖,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并把优秀作品以墙报的形式张贴,并把“实践型”教学成果与平时成绩挂钩等,以激发学生参加的积极性。

(三)充分调动班委会、团支部的积极性是“实践型”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实践型”教学既是课程教学,又是校内第二课堂或校外第二课堂活动,比较难以组织,班委会、团支部在这方面可以发挥教师无法替代的作用。

(四)解决实践经费和必要的物质条件也是必不可少。“实践型”教学不同于纯理论知识的讲授,只凭教师一张嘴和一支粉笔即可,它需要一定的实践经费和必要的物质条件才能进行。特别是到校外进行“实践型”教学,没有经费和交通工具是不行的。

猜你喜欢

实践型社会公德道德修养
日本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型教师的发展及启示*
重点主题实践型社会责任示范基地管理机制优化研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内在生成机制研究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社会公德内涵研究述评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认知理论在社会公德建设中的应用
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