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路径策略

2020-01-19陆为群宋艳如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理工类一流应用型

陆为群,宋艳如

(1.淮阴工学院 党政办公室,江苏 淮安 2230031;2.青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西宁 810008)

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等系列文件要求,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于2019年印发了《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即要建设1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1万个左右省级一流专业点[1]。2019年,教育部开展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首轮评选,共认定405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2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对于没有入选“双一流”的院校,一流专业的建设为其提供了公平发展的机会。在“双万计划”中,明确规定其建设原则为:面向各类高校;面向全部专业;突出示范领跑;分“赛道”建设;“两步走”实施。其中分“赛道”建设原则指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地方高校名额分列,向地方高校倾斜;鼓励支持高校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建设一流本科专业[1]。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全国高校中占有重要地位,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流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任。一流专业则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基础,是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一流专业建设之前,几乎所有的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已经围绕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展开了建设,明确了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涵和以“前瞻性、先进性、创新性、科学性、激励性、示范性”为主要特征的建设原则[2],形成了一批各层次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因此,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可在此基础上,持续支持建设其中成效突出的特色专业、品牌专业,遴选增列一批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专业,使其建设成为能够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级一流专业、省级一流专业,最终实现造就一流人才、打造一流平台、产出一流成果。

1 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涵

1.1 关于一流专业的基本内涵

2019年4月1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其中提到建设一流专业,即为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建设1万个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1万个省级一流专业点[3]。吴岩在“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提到:一流大学是目标,一流学科是条件,一流专业是基础。一流专业是一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只有真的把课程、教师、教学、学生及教学方法技术都在专业这个平台上整合好,把专业建扎实,把一流本科办好,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才可能实现[4]。廖祥忠等认为,一流专业必然是特色专业,是具有优势、凝聚特色的专业。具有“小而精”“小而特”的特点[5]。综上所述,一流专业必然是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是具备理念先进、定位准确、培养方案完善、教师水平高、校地校企合作深入等特点,能够培养出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一流人才的专业。

1.2 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涵

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地方性、应用性、特色性以及以理工类学科专业为主体等特点。因此,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流专业建设还应特别重视以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质量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更加突出发展理念的更新、专业定位的准确、培养目标的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课程体系的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师资能力水平的提升,更加突出校地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深化以及双师双能型队伍的打造。其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更是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的关键和核心,必须贯穿始终。

2 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的应然和实然

2.1 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的应然

一流专业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特点,其建设标准是什么,在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号)中已经给出了初步陈述,结合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可以纳入一流专业建设范畴的专业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一些基本条件。

2.1.1专业定位准确

服务面向清晰,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1]。作为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其定位必须十分明确且准确。专业应与地方产业、行业、企业相契合,突出特色性、应用性,同时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其办学方向应紧贴实际需求,以培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流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实践性专业设置,突出针对性,符合区域内行业、企业的需求。专业应有清晰的发展思路,明确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专业和如何建设好这一专业两大问题[6]。应确保通过建设,让专业具备的办学特色在本行业本区域更加突出,优势在本行业本区域更加明显。

2.1.2专业管理规范

切实落实本科专业国家标准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有序[1]。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的前提就是要保证一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确定具有合理性。其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确定,必须与学校办学定位相符合,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办学传统、办学特色,必须认真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3];培养目标更应凸显“能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一线工作需要‘厚品德、强基础、善实践、会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特征;教育教学管理更需要强化校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

2.1.3改革成效突出

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理念先进,教学内容更新及时,方法手段不断创新,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引领带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1]。不断加强教材建设,积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不断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努力打造五类“金课”[3]。教育教学质量高是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增强竞争力的有利条件,教育理念先进、教学内容更新及时、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突出是一流专业建设的必要条件,更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推动学校发展的利器。从本质上讲,一流专业建设就是要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出能够引领发展、示范领跑的专业。

2.1.4师资力量雄厚

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广泛开展,专业教学团队结构合理、整体素质水平高[1]。教师是高校实施本科教育的主体,是建设一流专业的关键。教师不仅应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备深厚的专业实践技能。作为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一流专业教师队伍中,“双师双能型”教师更是必不可少。雄厚的师资力量、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也是确保一流专业建设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2.1.5培养质量一流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毕业生行业认可度高、社会整体评价好[1]。培养质量是鉴定一流专业建设成功与否的核心要素甚至是根本要素,培养质量一流是一流专业建设的应然条件之一。作为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质量方面,首先要保证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其次要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强,能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一线工作需要、得到行业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2.2 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的实然

当前,高校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就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2.2.1专业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

一些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专业结构布局与产业结构布局契合度不高,缺乏自身明确的定位,院校之间专业雷同,造成专业建设没有形成自身应用型特色,不具备竞争力。一些学校的发展定位、办学方向与一流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内容不协调,导致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实施困难,一流专业的应用型特色无法凸显。

2.2.2教育理念不先进,实践教学条件弱

一些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教育理念不先进,教学内容、方法比较传统、创新少,尤其是实践教学条件薄弱、实践教学环节实施不到位。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更为突出的是应用型,实践是应用型的显性表现,实践教学条件薄弱、实践教学环节实施不到位使得应用型特色无法突出。

2.2.3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双师双能型师资比例低

一些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学校区位问题、资金问题、政策观念问题以及知名度、影响力等问题,导致优秀人才难以引进,也导致了双师双能型师资培养力度不够、占比不高。教师长期忙于日常的教学与科研事务,进入企业锻炼、参加工程(社会)实践、进行素质拓展训练等的动力不足、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相对较少。

2.2.4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深入

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本质属性是理工类、应用性。因此,学校理应拥有可靠且优秀的合作企业,且与企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共同建设一流专业,以便为学生学习、实践提供真实的场景与情景,开展理实一体的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情况中,有些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却存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浅表层次等的情况,而没有真正实现实质性、紧密型、深度的融合。

3 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的策略

3.1 更新发展理念,引领一流专业建设

毫无疑问,一流专业建设理应有先进教育理念作指导和引领。就一流专业建设而言,所谓先进的教育理念,应该具有鲜明时代性,反映教育发展、专业建设之趋势,引领专业改革与建设的走向。作为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首先,必须牢固树立“学科专业一体建设,教学科研协同育人”的思想,坚持需求导向、标准导向、特色导向,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等文件要求,加强顶层设计,按照“目标导向、分类建设、扬优培新、整体提升”的思路,在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基础上,对标一流、选特选优、聚力突破,积极推进多种层次的一流专业建设。其次,必须始终坚持OBE理念。OBE理念是基于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它强调以培养目标作为成果导向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以毕业要求作为实现培养目标和实施人才培养的桥梁,按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原则实施人才培养工作,其核心内涵是“以生为本”。因此,在进行一流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完全有必要始终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策应新工科等建设,以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展开建设工作。

3.2 明确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不仅要扣住“应用型”这一主旨,还要关注行业、产业、市场需求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对自己培养的应用型创新专业人才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具备清晰的认识,必须与当地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保持较高的契合度。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不断引入领域内标准的课程目标规范,同时立足地方多方位、多层次进行社会服务,同地方企业以及相关行业开展紧密合作、进行无缝对接式的人才培养,以便让专业做大做强[7]。在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优化上,必须以新思想、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新技术、新标准为引领,在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对照各类专业认证标准和行业标准,重视和加强教学内涵建设,积极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以便培养出具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敬业乐群的协作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3 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理实一体要求

对于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一流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优化应遵循OBE理念。要全面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相关专业认证标准和行业标准,融入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建设内涵;同时注意适度增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培养学生跨越学科界限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要突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便实现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机结合,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学时比例,扎实推进学生工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注重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训练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发挥“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大赛引领推动作用,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鼓励符合条件的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支持学生在完成学业同时,获取多种资格和能力证书,增强创业就业能力。要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分层分类构建劳动教育内容体系,提升劳动技能。另外,在构建和优化课程体系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做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规划;组建优秀教师团队建设一流本科课程;建立校内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健全支持政策,完善课程管理和评价机制[8]。

3.4 坚持多措并举,着力打造一流队伍

教师队伍是建设一流专业的关键。作为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积极制定并实施“一流人才”建设计划,坚持引育调停,多措并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努力推进教师队伍博士化、国际化、产业化和团队化。要着眼未来发展,面向行业产业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完善兼职聘用、柔性引进等机制,吸引一流人才加入,助力专业发展[9]。要注意选聘省内外高校的知名专家担任学科首席专家、特聘或兼职教授,指导一流专业建设的工作。要以产教融合基地和实习基地为纽带,有计划选送教师到企业培训、挂职和实践锻炼,实现专任教师工程(社会)实践经历全覆盖,着力推进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整体提升,提高“双师双能型”师资比例。要积极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一流专业建设的带头人,要积极创造条件实施应用型人才海外引聘计划,每年精选一定数量的课程聘请境外教师来校讲授。加强专业核心课程队伍建设,打造一批由学校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凝聚力强的教学团队。

3.5 坚持产教融合,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校特别是理工类应用型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多主体、多层次和多维度的复杂系统,是各类相关要素在新的作用机制下的有序重组,因此它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之间的多元协同、科学协同。首先地方政府部门必须做好顶层设计。要建立有利于一流专业建设、有利于产教融合的政策法律保障体系,给予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足够的资金保障,制定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相关奖励制度。其次,地方教育、科技等行政部门要积极作为,努力起到促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再次,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坚持需求导向,创新思路,拓宽视野,对接产业找通道,瞄准需求定项目;要按照“坚持能力为重,注重专业教育,筑牢专业基础,鼓励交叉融合,着力培养学生面向职场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的指导思想,积极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要坚持校企联合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与开发教程、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合作培养培训师资、合作开展研究等,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着力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责任共同体,最终实现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共赢。

3.6 建立评价机制,加强建设质量监控

对一流专业建设情况加强过程监控并对其建设成效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是确保一流专业建设质量的重要一环。从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本身来看,理应建立并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构建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一流专业内涵发展自评模式与制度体系,以促进专业可持续建设与发展。对一流专业建设情况的评价有多种方式方法可供选择。就建设周期结束时的评价而言,采用达成度评价方法更为有效。一流专业建设达成度评价是将高校一流专业项目的建设成效作为评价对象,依据评价标准、利用可行的评价手段和方法,系统收集建设成效的评价信息,对专业建设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科学判断。就过程评价而言,其评价的主体主要还是高校自身,主要是以动态监测为评价手段,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对一流专业建设成效做出价值判断,从而快速查找偏离建设目标的原因和不足之处,明确改进的方向和内容,理清目前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根据专业建设的短板进行理性思考,拉近与预期专业的距离,确保一流专业建设质量。该种评价事实上是一种持续螺旋式的评价,同时具有增量评价的属性。就评价内容而言,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推荐工作指导标准》等文件精神,其评价的主要方向应该是专业内涵建设,其评价的基本要素和维度主要应该包括专业定位、专业管理、改革成效、师资力量、培养质量等方面。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具体评价内容设定时还应特别关注“专业特色”以及“专业与地方行业产业发展的符合度”“学生满意度、学生发展全面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毕业生行业认可度”等方面。

猜你喜欢

理工类一流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3300多名本科新生清华报到 理工类超八成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
对理工类职业的四个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