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我意识弱化视角下网络暴力的探究
2020-01-19丁三青
谢 悦,丁三青
(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身心状态及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认知,高度的自我意识有助于人约束自身,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1]。自我意识弱化会导致网民发表观点带有随意性,缺乏看待问题理性判断的能力,责任感低下,言论自由滥用进而引发网络暴力。网络暴力的定义主要是指互联网用户上的暴力行为,这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发布有害、煽动和侮辱性言论、图片和视频的行为现象。微时代下,网络信息传播迅速,热点事件频发,网民身处网络背后发表自身观点,看似只是简单的评论、转发,实际上却是灾难的导火索,网络暴力背后是网民自我意识的弱化。
1 自我意识弱化下网络暴力现象的表现
自我意识弱化下的网络暴力主要通过公共讨论中群体性的语言暴力攻击、言论自由的滥用、责任感低下造谣当事人等形式呈现,下面案例都是来自网民自我意识弱化引发的网络暴力现象。
1.1 网民发表公共讨论,出现语言攻击
网络暴力虽然作为一种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学术界关于网络暴力的定义上尚未形成较为客观的共识。陈代波认为,网络暴力是网络攻击性行为的总称,网民以制造心理压力为手段,迫使当事人或者组织臣服,网络暴力行为同现实生活中暴力行为一样,都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但是网络暴力的强制性主要体现为受害者具有严重的心理压力[2]。网民们出于正义和好奇的心理,容易对网络事件发表评论和想法,但自我意识弱化下的网民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盲目跟风评论引发群体性的语言暴力攻击,导致受害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搜索》,讲述了都市白领叶蓝秋因为一件乘坐公交车不让座的小事被人录成视频发到网上,网民对此进行语言攻击从而引发蝴蝶效应般的网络暴力,这种群体性的语言攻击导致叶蓝秋因心理压力过大最终选择了跳楼自杀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1.2 网民肆意发表评论,言论自由被滥用
网络上,网民们可以发表观点和看法,也享有言论自由。但自我意识弱化下的网民随意发表评论,滥用言论自由,网民们隐藏在键盘背后无节制地发表着看似无关紧要的言论,所谓“积毁销骨,众口铄金”,最终会酿成悲剧的发生。例如,2019年10月14日,年仅25岁的韩国女艺人崔雪莉因遭受网络暴力攻击在家自杀身亡。崔雪莉曾经试图去解释来平息这场网络风波,甚至在一档节目中公开恳求大家不要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自己,但是这并未起到很大的作用,网民们并没有因为她的解释和恳求手下留情反而变本加厉地进行着评论式的攻击[3]。崔雪莉自杀事件背后,隐藏的是一大批无形的网络杀手。从崔雪莉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网民们滥用言论自由发表评论,会对当事人的身心造成毁灭性的伤害。
1.3 网民责任感低下,网络谣言仍有发生
自我意识弱化下的网民缺乏责任感,随意评论造谣,不为自身发表的言论负责,发表评论后不管不顾发生的后果,推卸责任。当当事人因网民的攻击受到伤害时,网民们却在第一时间把责任归咎到当事人自身存在的问题上。例如,青年演员热依扎因在机场穿着一件黄色吊带装,遭到大批网友的攻击和谩骂,谣言四起。热依扎在微博上晒出自己因这件事被骂到抑郁症复发的诊断单,希望事情可以得到平息,但网友却推卸责任指出热依扎是在借助抑郁症博得热度,实则并未患病。诊断单已经呈现在网民们的面前,但他们却熟视无睹,继续着自己网络暴力的狂欢。这种网络暴力行为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以一种自我娱乐的方式造谣他人。
叶蓝秋、崔雪莉、热依扎这些事件折射出的只是众多网络暴力事件中的其中一件,在这个巨大的网络空间中还存在着无数个我们看见的和看不见的被网络暴力的受害者。人类本身就是处在社会关系中,处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的,语言对一个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当一大批的恶语朝着自己淹没过来,又有谁能够真正的做到完全置身事外呢?[4]“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着自己是无辜的”[5]。每一个不负责任匿名发表语言攻击的网民,都不会觉着自己是网络暴力中最具有摧毁性的一员。事件发生之后,网络暴力中的网民也并不会因此感到愧疚,因为从一开始他们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就是网络暴力加害者中的其中一员。叶蓝秋事件中网民群体性的语言攻击、崔雪莉事件中网民肆意发表评论、热依扎事件中网民责任感低下这些都是网民自我意识弱化的体现,也是形成网络暴力的重要一环。
2 网民自我意识弱化导致的网络暴力成因分析
网络暴力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结果,主要是由于虚拟的网络空间环境信息传播迅速,匿名评论功能为网民发表观点提供庇护,网民缺少主人翁精神。网民自身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事件进行主观不理智的审判,自我意识模糊带来盲目性跟风。网络强势包围中非理性评论占据舆论高地,网民被迫放弃话语权。当下的社会环境导致人展露自身生活全貌出现不同观念的碰撞,网民沉迷网络不能认清现实自我意识迷失。
2.1 网络匿名条件下网民自我意识的缺位
互联网条件下,热点事件发生并进行迅速传播,大多数网民无法第一时间身在现场得知真相,凭借新闻、微博、知乎等各种社交软件渠道获得相关信息从而获得对事件的了解。匿名的评论功能更是为网民们提供了一个黑暗中的观点口,不用顾虑后果、不用为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不用独立动脑思考事件的真实性、不用思考故事主人公所处的环境,甚至不用去费心力查找事件的完整情节。这种匿名的黑暗性增加了网民发表观点的随意性,降低了网民的社会规则认同感,网民自我意识的高度约束性弱化,在发表言论过程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权和随意性。 网民们隐藏在网络背后,认为自己只是随意发表了一条评论,在网络中并不会溅起多大的水花。他们身处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缺乏主人翁精神,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意识到自身发表的观点在网络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当无数个随意而又不知真相的观点汇集就会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吞噬事件的主人公以及整个事件的真相,身处真实性事件的当事人遭受的则是来自四面八方不同的声音和淹没性观点,承受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疲倦更是心理上的压抑。最终,网络暴力给当事人带来了毁灭性的痛苦。
2.2 网民自我意识的模糊带来盲目性跟风
网络平台中的大V和拥有大量粉丝的流量明星对网络暴力事件引导具有一定的鼓动性,他们对事件的转发会引发更多人的关注,对事件的看法也会影响到大批网民自身的想法,是网络暴力事件潜在的影响者。在网民大众被媒体人引导的这整个事态过程中,面对网络上犹如潮水般的话语,网民们往往会采取选择性理解方式,只关注和自己价值观相似的内容,更加容易发表对事件不够客观的评价。网民们的自我意识概念模糊,自身未形成完整的价值观,不能够进行清晰理智的判断,缺乏坚定的信念,容易受到群体化观点的影响,盲目跟风发表相似性的评论,出现言论盲从和观点附和的情况。网民们发表的评论像是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形成网络暴力伤害当事人。群体性评论会被误认为观点的正确性,得到一部分网民相似性的附和。这种群体性的盲目跟风,是网民自我意识模糊导致的网络暴力成因之一。
2.3 网络强势包围中网民自我意识的放弃
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网民们往往没有足够的耐心去了解事件的真相,只能根据自身当下看到的部分信息急切地发表着自己的观点。除此之外,网络评论背后还有相关利益的产业链,甚至有职业的网络喷子,他们为了获得流量点击率和关注度,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煽动网民情绪。这样一来网民们接收到的部分推送其实是已经被操作过的,当非理性的话语充斥网络空间,就会占据舆论高地,抢夺话语权。有些真正善良的人被欺骗和利用,以为自己是在伸张正义,其实恰恰伤害了别人,成为网络暴力别人的一方。大数据时代的裹挟,左右了网民思维。另一部分拥有独立判断事件能力自我意识的网民发表自己的观点,不仅得不到话语权,而且会遭到群体性的攻击,久而久之,他们被迫选择了沉默和放弃。这种网络强势包围中网民自我意识的放弃,致使理智的网民也只能作为一个无助的旁观者,观看着网络上的网络暴力却无法为其发出正义的声音。
2.4 当前社会环境下网民自我意识的迷失
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人与人的沟通交流由以前完全的面对面交流到网络沟通和面对面交流各占一半直到现在网络沟通交流占据多数面对面交流居于少数。网络迅速发展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便捷的生活方式,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人内心的浮躁与不安。人们往往图利图快,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却容易对别人的事情产生好奇评头论足。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平台,让我们可以更加直接的窥见各类人的全貌,即使是现实社会中接触不到的社会上层人士,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在网络中完全铺展开来,像一幅迫不及待想要展现自己的画卷,呈现出色彩斑斓的图景。还有一部分人为了自己所谓的虚荣心,在社交媒体中发布着所谓的精致生活,展现着与现实生活并不完全相似的虚假的快乐感。当过多的虚假快乐呈现在社交网络上,展现在大众面前,这种虚幻的舒适生活就会与现实生活中倍感压力的忙碌艰辛形成巨大的反差,部分网民内心不平衡,失落感因此产生。网民们发挥自身想象力对社交媒体上展现出来的景象进行着不切实际的解读和猜测。社交媒体中发布人自身展现的所思、所想、所做、所行,生活的多个角度都逐一展现,然而人与人之间存在理解、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偏差,这种偏差也使得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观念呈现出区别。正是这种差异性导致不同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网民们往往无法认清自己,迷失在网络世界中。
3 提升自我意识避免网络暴力的策略
自我意识弱化导致的网络暴力不仅会对当事人造成毁灭性的影响,而且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近年来,网络暴力导致的抑郁、自杀事件仍有发生,寻求正确的措施提升自我意识避免网络暴力问题对于减少被害人人数,净化网络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网络暴力中自我意识的提升需要制度化的网络管理、加强网民自我意识构建、正确的社会意识引领、网民回归现实生活认清自我等多方面的努力共同完成。
3.1 加强网络匿名评论制度管理
微博、知乎、豆瓣等社交媒体实行尽可能的实名制认定,对匿名发表不负责任评论的网民进行进一步的约束,对于在网络上发表鼓动性不实谣言的传播者也能够及时查找到个人相关信息,有助于避免网络暴力事件恶化。实名制认定使得部分网民内心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意识到自身是网络的主体,发表的言论在网络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从而发挥自我意识对自身的约束性作用,不敢放任自由的随意发表评论攻击他人,减少网络互动中的语言暴力[6]。国家应加快互联网立法,进一步规范网络化程序,创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互联网自身也应该加强审核机制,过滤与事实严重相违背的内容,减少网络互动中的语言暴力攻击,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中的暴力行为。
3.2 倡导网络道德自律化
网民受到群体化的影响,缺乏独立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盲目跟风发表评论。网络平台中的大V和拥有大量粉丝的明星身为公众人物理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应该鼓动舆论导向。网络上的信息泛滥难以辨别真实性,网民自身应该更加全面理性的看待网络事件,清晰的认识自身具有的自我意识,减少盲目跟风评论行为。增强自身内心的约束性,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面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各种观点,网民们应减少带着情绪看问题的不理智行为,加强网络道德自律,正确使用网络平台提高辨别能力,当舆论出现群体相似性观点时,做到理性分析判断,客观公正的发表自身的观点和看法。
3.3 保护网民理性发表观点的权利
网络环境自由开放,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对事件发表评论和看法的权利。网络平台应当建立审查制度,加强对现有的职业网络喷子、利益产业链审查,有计划、有步骤地予以管理和整治。此外,还应当设立专门机构对网络暴力进行监督,负责受理关于网络暴力的投诉,以便更好地保护部分理智的网民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而建立起平等、公正、良好的网络环境。保护和激励正义的网民勇于发声,增强消除网络强势包围中网络暴力群体的影响力,鼓励社会各种正义力量与独立思考的网民们联合,以唤醒网民自我意识以及勇敢发表观点的信心。
3.4 保留网民内心深处的平和
网络迅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大多数人内心浮躁,无法沉下心来关注自身。网民从网络上接收的多是碎片化知识,不利于建立完整的思考体系。作为网民的我们应该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意识到我们首先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其次才是网民。网民们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多读经典书籍,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对自身严格要求,避免过度在网上发布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所有动态,考虑发表图片视频照片可能会在网络上引发的热议和评论,最大程度上减少网络暴力的伤害。网民自身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虚幻的网络与充满压力的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正视这种真实的现实生活,减少对他人的恶意猜想和人身攻击。
利用网络传播正能量,发表理性又温和的观点才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十九大报告中专门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明确“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网络暴力事件的有效解决对于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减少对每个人的伤害、培养理性思考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