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抵制“佛系”思想影响 培养大学生学习力的策略研究

2020-01-19袁晓新

关键词:佛系辅导员思想

袁晓新

(中原工学院 信息商务学院政法系,河南 郑州 450007)

学习力是个体学习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1]“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体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其学习力的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影响着青年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还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当前信息社会的背景下,知识更新周期缩短,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时代,大学生学习力的培养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当“佛系”思想持续蔓延时,我们应当判断其影响,分析原因并及时寻求应对策略。

1 “佛系”思想对我国大学生学习力的影响

2017年12月有一篇名为《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文章发表,此后“佛系”一词在中国刷爆朋友圈。两年后“佛系”的热度并没有降低,反而一直活跃在各大网站。[2]“佛系”一词被理解为: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直接限制了大学生学习力水平的提高。横向观察,在部分大学生中呈现出对学习活动无兴趣、不参加、不坚持的消极应对情绪,给或不给,一切随缘,游戏人生,远离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对学校老师的批评无改正的动力。纵向观察, “佛系”思想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呈加剧趋势,如某学校在2019年下半年学期初的补考中缺考率达到了50%,在入学的新生中竟然出现了全班无人竞选班干部的情况,愿意参加党课的人数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这些现象说明,“佛系”思想动摇或侵蚀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信心和勇气,对大学生的学习力的影响是负面的。为什么“佛系”思想会对大学生造成如此明显的影响,而非其他社会群体如老年人或儿童呢?这是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2 “佛系”思想影响大学生学习力的成因

“佛系”一词看似与佛教密切相关,其实不然。佛教秉承的是超然物外、超凡脱俗的处世态度,真正的佛教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是积极的,进取的,并不避世,也不苦灭,愿意以慈悲之心对待万物。而“佛系”则体现的是消极应对、游戏人生的思想态度,与佛教教义差别明显。大学生之所以受“佛系”思想的影响,导致学习力受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才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2.1 社会压力疏导不畅

当前,社会分工细化和竞争规则的多元化,使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焦虑心态。他们对成功有着强烈的渴望,身份自我需要被社会认可,对于付出与回报会产生许多功利化的想法,希望付出能即刻见效,对短期内看不到收益的事情提不起兴趣,淡漠、不关心、不关注、不参与、不付出的行为直接体现了这一心态。替考、雇人上课、购买论文和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学生认为,社会关系、起点出身远比努力学习重要,自己家庭拥有一定的资产和社会资源,没有必要和学习较劲,即使不努力也能小富即安。反之,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家庭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即使再努力也是白费功夫,心理压力大,对社会压力如果疏导不到位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信念和学习动力。当面对压力,无法解脱成迷茫困惑时,部分大学生就沉溺于网络,放任自流,逃避现实,麻痹自己,将网络消息当成现实的普遍存在,将网络观点当成至理经典。

2.2 教育行为出现错位

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对青年大学生的要求愈加严苛。三岁开始上幼儿园、学技能、上补习班,他们忙着考试,忙着升学。高中前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较为单一,进入大学后当紧迫感与快节奏暂停、付出与获得出现不匹配时,“佛系”的标签,对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适时的借口。在大学,教育管理模式与初高中有着明显的不同,任课教师的授课重点在于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安排业余时间的机会增多。这时,高校应当及时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其整体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强,入职门槛低等问题影响了高校的思想教育效果;专业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除了日常教学外,繁重的科研压力、琐碎的其他事务,使得教师无暇对育人投入充足的精力,导致大学生出现“佛系”思想苗头时,未能得到充分的教育引导。

2.3 家庭教育出现异化

当前在校的大学生出生在2000年前后,他们从出生之始,整个社会大环境安稳,家庭通常会倾尽全力给予物质供给。他们未曾经历体味过温饱不足的贫困与生活的艰辛之秋,并且大部分大学生是“421”家庭模式下的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明显,[3]对国家、社会、集体的奉献意识欠缺,呈现出整体责任感与担当不足。他们的婴幼儿时期,正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外来人口和跨省流动人口规模迅速扩张的时期[4],父母或背井离乡,或忙于工作,无力给予高质量的陪伴和精神滋养;另外,家庭教育通常以“上个好大学”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以学校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对责任、担当、毅力这些影响学习力高低的核心品质未曾刻意培养。

2.4 从众心理的影响

从众心理是较为常见的心理现象,从年龄上看,儿童和青少年比成人更容易产生从众心理。作为青年人,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还未定型,从众心理使其容易落入流行的“陷阱”。“佛系”最初在网络新媒体平台上传播,达到一定影响后主流媒体也参与其中,这让“佛系”两字显得格外显眼,俨然是时尚的标签和代名词,高频率的刷屏使大学生对这一词语逐渐认同,并在其他大学生那里产生了跟风效应,因为周围的人都自称“佛系”,大有自己不“佛系”就有落伍的感觉,会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于是大学生普遍“佛系”就理所当然了。同时网络青年的亚文化,以“颓丧”为风格的“丧文化”披着泛娱乐的外衣,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要,[5]对大学生“佛系”思想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 抵制“佛系”思想影响,培养大学生学习力的策略

有学者认为“佛系青年”对待生活的态度不是逃离社会,而是倾向于正视现实,是对生活中的一切烦心的事情逐渐看淡。[6]如果这样的话,“佛系”仍属于佛教教义的范畴,“佛系”对社会的认识是正面的,对大学生学习力的培养是积极的。但大部分学者认为,“佛系青年”在当前高校中越来越多,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7]“佛系”思想对大学生的学习动力造成了损害,使大学生认为学习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进步是无助的;“佛系”对大学生的学习毅力造成了损害,使大学生丧失了解决困难的勇气,继而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是负面的。抵制“佛系”思想的危害,实现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力的目标,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解决。

3.1 培养大学生充足的学习动力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社会竞争规则、理想信念教育能够从外部发挥作用。另外,自身能否体察觉悟也决定了他们的未来发展。

3.1.1 从外部环境创造机会均等的社会秩序

内因和外因存在关联关系,恰当的外因能对内因产生影响。通过设置公平公正的竞争规则,改变“佛系”思想大学生所认为的“努力了也白费”“不努力也没有关系”的思想诱因,讲求实效,形成蓬勃向上的社会氛围。国家、高校协同建立升学、评优、评奖的监督机制,真正做到依法治校,发挥校规校纪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改变教育不公的现状,让大学生体验竞争的平等。从而使大学生领悟生命的价值,相信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自身状况,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为国家、社会和家庭贡献一份力量。

3.1.2 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平台

新媒体基于自身突出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8]现在各地高校尝试通过QQ、博客或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进行宣传。通过调查发现,这些高校公众号多以推送校内新闻为主,也推送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解读,但关于理想信念教育、学习动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宣传并不突出,并且这些宣传平台多以活动新闻报道的方式出现,缺乏持久的、系统的教育平台。大学生学习力的提高是一项具有持久性、广泛性的工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汇聚国家的力量建立一体的、全方位、多形式的宣传平台,类似于学习强国平台的建设思路,聚合适合青年特点的、可免费阅读的新闻、期刊、古籍、公开课等资源,让大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使自身的学习力得以培养提高。

3.1.3 开展身边榜样示范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的榜样所产生的引领作用是巨大的。高校可以从学生身边的实例中抽取出具有共性的、鲜活的榜样,提炼指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的精神力量,以此来带动大多数,避免大学生在“佛系”之风的影响下深陷“象牙塔的城堡”不能自拔。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可以在课堂、业余活动中向大学生展示身边的实例,树立可以体察和了解的学生典型,以良好的氛围来熏陶和影响一批人,继而影响大部分人,最终激发出全体大学生投身于祖国伟大事业的热情,并且能够坚定践行自己的理想。

3.2 培养大学生的学习毅力

3.2.1 重视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不仅能提升人的身体素质,也能磨炼人的意志品质。高校持续地开展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学习毅力,大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的体力和毅力的重要途径。在这个问题上不仅要重视男大学生的体育运动的开展,也是要重视女大学生的体育运动的开展。相比而言,男生参与体育课之外的运动项目较多,女生较为欠缺。拿破仑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摇动摇篮的手,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关系到本人的学习力,甚至还会影响到下一代的学习力。

3.2.2 启动挫折防卫调节机制

大学生很多是第一次离开家乡,在面对外界的压力、理想不能实现、需求不能满足时会产生紧张和不良反应,适度的紧张可能有助于目标的实现,但是强烈的、持续的紧张状态和不良反应需要常规化的心理疏导。当家庭无法及时给予大学生关心时,与大学生直接接触的辅导员和教师就需要给予其疏导和帮助。当前,各个高校所开展的心理疏导室、心理健康课程承担了这一部分职能,但这样的形式还远远不够,除了大学生自身积极调适外,心理问题的根源仍在家庭,家庭成员也要配合学校做好相关工作。

3.2.3 将大学生参与“帮扶活动”纳入思想政治课实践学分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为此,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帮助他人是最好的成长方式,高校可以改变思想政治课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积极对接社区将“佛系”大学生与独居老人结成帮扶对象,大学生定期进行家里探访,为独居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将志愿宣传活动常规化。这种模式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和渠道,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

3.3 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3.3.1 注重培养大一新生的学习观念

大一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面临人生的转折期,他们经过高考的洗礼,需要寻找新的目标任务,如何规划四年的大学生活是大学新生面临的首要任务。如果在大一期间遭受困难挫折,极易受“佛系”思想的影响。高校应当注重培养大一新生的学习观念,专业负责人要做好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的介绍,使得新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清晰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辅导员要做好校规校纪的介绍,使学生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积极参与公平、公开、公正的校园活动。

3.3.2 实施专业化选聘高校辅导员制度

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接触最多的高校工作人员,辅导员对“佛系”之风的影响感受最深,明显的感受是学生工作困难加大,大学生不像前些年对学校组织安排的活动能够积极配合参与。由于辅导员的待遇不高,工作压力大,人员流动性极强,而且他们遭遇了“人人都能干,人人都会干” 的职业认知尴尬,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利于高校抵制“佛系”思想的影响。辅导员处在大学生学习力培养的第一线,辅导员要走专业化选聘之路,其专业化不仅是形式上的专业对口,还有学历、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要求。

3.3.3 完善教师的教学考核激励机制

任课教师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并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是抵制“佛系”影响的重要举措。现有的工作考核限制了教师对教学的精力投入,应当扭转考核指标千篇一律的局面,设置具体考核指标,注意对考核内容的覆盖性,尤其要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院系之间的差异,教学水平应纳入考核范围,激励教师投身育人工程。教育部所提出的现行职称评定标准改革,打造金课、杜绝水课的举措是及时的,目的是为教师松绑,让教师回归课堂,只有这样大学生才真正有机会获取知识、品格、技能等学习力。

猜你喜欢

佛系辅导员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Z世代:拒绝内卷,不再佛系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法系妈&佛系爸
别让“佛系”成为你不努力的借口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你为什么抓住“佛系”这根稻草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