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
2020-01-19高岚岚辽宁省社会保险事业服务中心
高岚岚 辽宁省社会保险事业服务中心
事业单位是政府利用国有资产建立的社会服务组织,属于国家机关编制,工作范围覆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服务于经济建设、民生建设,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事业单位发展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单位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优化单位运营管理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深化其社会服务职能。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应用于事业单位中,能够强化对于单位各个项目实施情况的管控,明确各个项目的开支和收入情况,通过资金的管控,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展开,提升事业单位管理工作水平及服务水平,有利于推动事业单位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一、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价值分析
(一)优化资源配置
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以财务管理目标为基础,为达到既定目标,财务部门应联合各部门,整合单位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综合考虑各部门的需求,平衡好各部门需求及效益后,合理配置各类资源,优化单位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提升资源利用率及利用效益,提出投入产出比。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能够有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财政监管的有效性,让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实施变得更具有目标性和前瞻性。
(二)可防范廉政风险
事业单位运营过程中,涉及各类业务活动的开展,而活动开展需要以资金为支持,如若没有明确规定或核算好各项业务的支出、收入,很有可能会自身贪污腐败现象,单位内部员工联合,或者与外部人员联合,损害单位利益。全面预算管理一项是指应用科学统计、计算手段,分析预测单位经营现状、财务情况,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企业运营管理决策的管理模式,会根据单位收支情况及业务活动,作出合理规划,明确各项业务开展时的资源分配情况,杜绝了贪污腐败之路,能够推动单位内部廉政建设,规避廉政风险[2]。
二、事业单位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全面预算管理意识薄弱
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质,其运营的目的不是盈利,而是为人民服务,受到单位性质的影响,不少领导对财务工作有所忽视,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施,缺乏良好的环境,缺少政策与制度支持,而且,管理人员及基层员工普遍存在全面预算管理意识薄弱的情况,即使制定了详细具体的工作机制,也无法得到全面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化,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用,继而影响到员工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认知,形成恶性循环。
(二)全面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
随着全面预算管理在各个地区的推行,零基预算改革开始,但并未获得理想效果,大部分事业单位,仍然沿用传统编制方法,按照事业单位人员结构及国家标准编制基本支出,同时根据往年预算执行情况、年度收入增减因素,确定项目支出,所得结果无法准确反映单位支出水平,科学性与合理性欠缺,在执行预算管理制度时,如若实际支出超出预算编制,无法及时得到调节[3]。除此之外,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程序,不够规范,工作人员需要在预算编制工作任务发布后的短期内,提交项目预算方案,而预算编制涉及数据采集、调研论证、审核上报等多个程序,进度赶,质量得不到保证。
(三)全面预算执行及监督机制不完善
由于全面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方案可实施性不高,导致执行困难,实际支出与预算编制存在较大差异,需要频繁调整,而且,部分事业单位对于预算的约束力认知不足,随意调整预算支出的用语及科目,导致预算执行与预算批复存在较大的偏差,无法有效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督考核机制,部分单位虽然确定了考核制度,但考核指标不明晰,考核工作流于形式化,或者进行了有效的考核,但是考核结果没有与具体的责任人及其绩效相挂钩,预算考核无法发挥出应有的内部控制作用。
三、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建议分析
(一)提升全员全面预算管理意识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落实,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是依赖于集体的力量,需要全体参与,所以,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基层员工,都应该参与进来。首先,管理层应该正确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在提升单位整体管理水平、财务管理水平上的作用,通过学习和培训,了解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标准及具体实施方法,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确定预算编制方法及预算管理监督考评方式,做好动员工作,鼓动全体员工参与到全面预算管理中来,提升员工参与度,同时做好宣传工作,让员工正确认识到自身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的职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履行自己的义务。
(二)确保全面预算过程的科学性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不要凭借着往年的数据和经验,而是根据单位性质及当前运营状况,合理编制预算。在工作之前,各部门应该做好准备工作,整合单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汇总单位资源需求,对刚性支出项目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明晰定量指标,再考察那些非刚性支出的项目,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统筹规划配置单位资源,探讨方案的可实施性。为了提升资金利用效益,可采取压缩“三公”经费等公用支出的方法,推动零基预算改革,综合分析单位预算期业务的需求,合理编制支出预算,采取差额拨款动态管理的方案,及时发现预算项目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偏差,确保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4]。
(三)完善全面预算的执行及监督机制
为了实现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应确定发展规划,制定年度业务计划,明确各项资源的分配情况,及各阶段的应用情况,能够为各部门工作提供实际指导,确保全面预算管理方案的有效执行。为了促进全面预算管理落地,事业单位应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明确各部门乃至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加强对于各项业务落实情况的监督,展开内部控制,督促员工严格按照业务方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若执行情况不理想,需接受相应的处罚,如若预算管理效果好,获取相应的奖励。实施对于预算执行的全过程监督,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明确各个部门各项工作各个环节资金的流动及支出情况,避免资金被挪用、贪污的情况。
(四)健全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考评机制
为了确保全面预算管理措施的落实,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建立预算管理账户,以电子版或纸质版形式总结记录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并将预算执行结果纳入企业内部控制考核范畴,考核结果与评优创先、荣誉申报、职务变动、职称评聘、奖金核发挂钩,激励全体员工见贤思齐、争创佳绩[5]。在此过程中,应该强化预算管理及评价机制,确定预算编制、执行、分析、控制、监督、调整等工序的绩效考核标准,客观评价、跟踪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及执行进度,以预算目标为基准,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评价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及效率,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促进全面预算管理的落实。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职能发生转变,工作内容增加,预算管理难度增大。事业单位预算包括收入预算、支出预算、采购预算等多个模块,全面覆盖单位业务活动,数据多,信息量大,管控难度高。随着事业单位财税改革的推进,单位必须基于财务工作需求,逐步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引进全面预算管理等新理念,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全体员工对全面预算管理构建正确认知,积极配合相关工作,引进现代化信息技术,推动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其工作效率及质量,全面提升全面预算管理水平,根据工作时间,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让员工依据规范的工作流程及方法,合理编制预算,按照预算展开相关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