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共同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研究
2020-01-19蔡建忠江苏东方盛虹股份有限公司曲洪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蔡建忠 江苏东方盛虹股份有限公司 曲洪建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一、引言
2016年,国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了长三角加快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国际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的要求;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要想加快建设制造强国,需要使我国各产业达到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水平,大力发展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中国首届进口博览会上宣布将长三角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2019年3月,合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再次成为两会的讨论热点,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正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过程中。因此,长三角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具有较大的重要性。
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国内同类产业集群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具有高端核心的领军企业、形成了高效的专业化分工体系与协作网络、具有相关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初步具备了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能力,通过培养和发展有希望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但长三角地区与世界级产业集群相比,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赢利能力总体较弱,研发投入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高,品牌效应不明显,核心基础产业薄弱。因此,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若想发展成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仍然需要突破区域行政壁垒,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加强电子信息产业协作,整合延伸产业链条,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聚焦重点产业领域,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引导,以合作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为抓手,培育电子信息世界级产业集群,以此支撑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
二、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群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的地位
(一)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产业规模
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的数量已经达到6518个,从主营业务收入来看,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收入为32671.7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7.62%,在全国同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38.70%,超出国内大部分地区。长三角地区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最高,约为36.53%,珠三角比重为28.41%,环渤海地区比重最小,仅为14.38%。长三角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在国内最大,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是与世界级的电子信息产业相比,中国长三角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美国硅谷地区便拥有7000多家电子和软件公司,创造了世界电子工业年销售额的40%,其半导体集成电路便占全美总量的1/3,电子计算机占比1/8。
(二)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领军企业
长三角地区扶持培育了大批领军企业。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长三角有33家,其中排名靠前的企业包括:苏州亨通、南京南瑞和上海贝尔等。在中国电子元件百强综合实力前十强中,有5家位于长三角地区,包括江苏亨通、瑞声科技、永鼎、上海中天科技和浙江富通集团。通过长三角在全国各种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评选中入选的企业数目可知,长三角地区在中国范围的电子信息行业中拥有较多实力较强的领军企业。但是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中的领军企业目前还没能进军到全球行业中,与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领军企业如苹果、英特尔、IBM等实力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三)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分工与协作
长三角地区集聚一大批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和配套型企业,形成以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新型显示和软件为主的专业化生产基地;集聚了中芯国际、展讯通信、华力微电子、等龙头企业和关联企业,形成由集成电路前端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到设备材料相对完整的产业链。集群内部门间分工明确,协作紧密,互补性强,企业间协作紧密,形成了各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和合作网,上下游企业协力打造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的合作网络,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具有更强的集体化合作意识。但与世界级产业集群相比,其专业化分工程度、网络协作水平、产业链成熟程度仍然不高。
(四)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
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品技术分布各异,但具有相关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上海市以生产集成电路、计算机和通信等电子产品为主,新型显示产业、电子汽车和物联网应用领域发展速度加快,并在产品工艺设计和研发领域取得实质性的技术突破。江苏省已经形成了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计算机、现代通信和数字视听为主的专业化生产部门。浙江省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主,电子专用设备、通信和计算机等发展较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新兴产品和产业不断出现。尽管长三角地区相比国内其他地区集聚大量的高素质技术和管理人才,但与硅谷相比,该地区在人才构成和质量方面具有一定的劣势。从人才构成来看,长三角地区人才结构相对单一,以吸收国内人才为主,国外移民所占的比重较少。而硅谷地区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亚洲、欧洲等地大量科技佼佼者的迁入,人才的汇聚为地区发展带来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创新思想,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三、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和障碍与瓶颈
(一)经济活力
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经济活力较大,产业发展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浦东微电子产业带投资总额在全国已占半壁江山,66家在建或建成的微电子产业项目投资总额达到 80多亿美元。作为长三角的“金南翼”,浙江省中小企业活跃,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活跃,市场经济意识强,使浙江的电子信息产业近多年保持了较快增长。
长三角地区经济活力较为旺盛,但与世界级产业集群相比,仍然较为薄弱。在2017-2018全球城市竞争力排名中,中国上海经济竞争力排名14,苏州排名28,南京排名44,杭州排名74,说明长三角的城市经济能力与世界级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目前主要形式为外资,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发展程度
长三角软件信息服务占全国1/3,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发展也走在全国前列。在国家首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产品登记中,上海占有13个项目,占全国总数的 41%。而江苏也形成了苏州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南京江宁开发区、无锡高新区、昆山开发区、吴江开发区、南京珠江路科技园区等一批以电子信息类项目为主、电子信息产品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开发园区。
近年来,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虽然在不断扩大,但与国际跨国公司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模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不断扩大完善。在产业结构上,需要进行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不断丰富产业链,形成一系列完整协调配合的产业链,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开放程度
长江三角洲以其区位、历史与人才的独特优势,正成为我国的经济、信息、金融与科技中心,在长江流域及西部开发战略中发挥着对外开放的窗口及增长产生巨大作用。2018年,长三角地区实现进出口总额超过6000亿美元,出口总额超过3500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突破300亿美元,其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达到35.5%,超出国内大部分地区。从进出口总值看,排名前10的省份长三角有江苏、上海、浙江3个省份。
随着长三角电子信息产品的快速出口虽然加大了出口规模,但也同样增加了贸易摩擦。这使得电子信息产业方向的贸易纠纷不断扩大,为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和阻碍。同时,长三角地区的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有待加快发展。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现阶段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培训方面,十分单一,未能够采用多样化的开发方式,存在过度关注员工岗位技能,不重视职业选择与发展方面的问题。对于员工而言,职业选择是其明确自身职业方向的重要措施,合理开展职业选择有利于实现人员与岗位的有机结合,在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实现组织利益最大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创新能力
长三角有明显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是国内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的富集地区,为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贡献人力资源,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夯实基础。技术优势成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为了引进大量海外高技术人才,江苏、浙江和上海市地方政府制定大量的人才引进项目,为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的快速创新提供了较大的推力。同时,企业和高校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断加强,如社会企业与上海交大、浙大、苏大等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创新联合,建立长期的科研工作站,推动着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
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经初步具有全球影响,但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知识产权拥有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由于大多数产品附加值低,使得企业无法保证对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也没有能力深度开拓自己的品牌,导致了长三角两翼的电子信息产业普遍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自主创新能力。
(五)合作能力
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不仅注重当地各企业之间的合作,同时也注意各地区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各方的技术优势。目前,长三角地区集聚一大批龙头企业和配套型企业,形成以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新型显示和软件为主的专业化生产基地。该地区集聚上海中芯国际、展讯通信、华虹宏力、江苏华润、上海华力微电子、无锡海力士意法半导体等龙头企业和关联企业,形成由集成电路前端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到设备材料相对完整的产业链。2018年初,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正式在上海成立,标志着长三角产业合作等一体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长三角地区信息产业之间合作关系不紧密,竞争压力较大。长三角信息产业上下游企业虽然存在一定的合作,但是合作内容具体分工不够明确,企业合作效率较低。且众多企业之间存在较大市场竞争,同质化现象严重。同时,长三角产学研合作体系与世界级产业集群存在较大差距,产业和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够完善,缺乏足够的互动,难以形成良好的区域合作网络。
四、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及配套措施
(一)发展策略
1.协调总体布局,增强产业融合
依托上海、江苏着力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突破核心通用芯片,探索新型材料产业化应用,提升封装测试产业发展能力。在合肥发展新型平板显示,提升高世代掩膜板等关键产品的供应水平。依托上海、江苏、浙江重点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培育大数据服务业态。在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省市和云计算示范城市,加快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推进产业发展与民生服务以及能源、环保、安监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上海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中应该以张江高科技园、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集成电路、通信设备、应用软件等领域;重点培育上海中天科技和上海贝尔等领军企业,引导国内其他区域的领军企业进驻上海,通过领军企业带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鼓励上海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开发商与长三角园区共建,推动一批跨省合作园区发展,通过优势互补,引导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升级;加快调整并优化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在巩固和不断创新发展已有通信设备、集成电路等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基础上,扶持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江苏省应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计算机、现代通信和数字视听为主的专业化生产;积极关注医疗电子、硅电子信息材料、电容器、电子元器件等一批新的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支持和引导各开发园区抢抓机遇,有效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的转移,充分发挥信息产业聚集效应;完善1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4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5个国家级软件园、10个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8个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4个省级软件产业园的资源配置。
浙江省应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主,电子专用设备、通信和计算机等发展为主;把握智能化发展趋势,推进电子信息产业模式创新,围绕产业链促进融合发展。以智能化消费需求为导向,着力推动软硬融合、制造与服务融合、网络与产品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汽车、智能无人系统、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产品等智能消费产品和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等行业智能化产品,强化产业链各环节配套发展,建立健全智能信息产业体系。
3.加强地区合作,发挥优势互补
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可称为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江苏、浙江和安徽作为辅助力量共同推进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在电子信息产业上各地区达成共同目标,相互合作,形成联系紧密的电子信息合作网络。
4.集聚产业特色,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依托上海、江苏、浙江重点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培育大数据服务业态。在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省市和云计算示范城市,加快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推进产业发展与民生服务以及能源、环保、安监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5.提高创新能力,打造世界品牌
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应该不断引入人才,加大技术创新。在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需要把握社会机遇,着力打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品牌。发挥核心技术、高性价比产品和服务优势,完善品牌特色,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企业在品牌战略推进上的主体作用,提高参与品牌战略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力提高产品质量。
(二)配套措施
1.顶层制度设计引领世界级产业集群升级
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一项系统性、持续性的工程,需要三省一市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深化长三角产业的规划协同、政策协同、服务协同、市场协同,发挥好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等多元主体作用,形成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合力。具体而言,可共同制定三省一市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研究制定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及各省市发展重点等。
2.绿色发展理念引导世界级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加强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沿江各省市生态环境改善和产业布局优化,协同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要引导沿江产业有序转移,在不转移高污染产业前提下努力消除长三角区域差异;要在保护生态的条件下,培育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要通过优化供给、改造传统、淘汰落后、提质降耗等途径,引导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向高端化、智能化、知识化、低碳化方向发展。
3.融合发展的链式共生关系推动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
世界级产业集群对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开放程度要求很高,一般只有都市型产业集群才能担当起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角色。因此,应以沿江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发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中心城市的产业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作协同,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使城市格局与产业布局紧密衔接。长三角电子信息世界级产业集群是优势产业和各类要素集聚、融合而成的链式共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