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新媒介语境下新闻传播模式的演进

2020-01-19张玉韫

关键词:传播者客户端媒介

梁 岩,张玉韫

(1.中国传媒大学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北京 100024;2.诺丁汉特伦特大学 人文艺术学院)

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臻成熟及其在各个方面应用的推广普及,传统媒介向新媒介的转变已呈不可避免之势。尽管报纸、期刊依然坚守着它们的纸质发行,但不可否认,各种形式的网络发行正在成为它们出版的主要形式;尽管电视依然是人民群众接收新闻的主要媒介,但我们也应看到,随着有线电视、网络电视的普及,以及目前4G技术的覆盖,电视的功能也逐渐变得强大,它们就像电脑一样,既可同步收看视频传输的直播节目,也可随时回看各种录像节目。麦克卢汉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注意到了媒介对传播的影响作用,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命题,今天来看,确为的论。

新媒介语境的日益生成对新闻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传统媒介的语境下,新闻传播已经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信息传递模式,正像有的学者所说:“某一条新闻的传播,其起点是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终点是受众接收新闻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反馈,其间要经过若干个先后有序的环节。”(1)李轶:《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传播及其变革研究》,中国商业出版社,2018年,第80页。这也即是人们常说的传播者居于主导,接受者居于被动的传播模式。而在新媒介的语境下,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位置、功能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促使此前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开始向交互传播模式转变,这表明新闻传播模式在新媒介语境下呈现了新的演进轨迹。在此意义上,考察新媒介语境下的新闻传播模式,不仅是对这一现象的进一步厘清,而且也包含了对这一模式继续“演进”的某种期望。

一、新媒介语境下新闻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在传统媒介的时代,新闻传播者居于传播活动的主导地位,其原因主要有三。首先,传播者必须深入现场获得真实的新闻事件,他们居于整个传播活动的源头位置。新闻的核心思想是讲述事件的真实情况,无论是哪一类的新闻报道,都不允许有掩盖事实的行为存在,卡斯珀·约斯特曾说:“假如新闻从根本上来讲都是虚假的,诽谤就会像谎言一样充斥在新闻报道中。因为新闻是已经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或者说是现状的记录,假如这些事实没有发生,假如现状并非如此,报道就会失真,而记录失真就不能称其为新闻。杜撰、捏造和谎言可能出现在真正的新闻中,但这只是欺诈行为。这种欺诈行为可能是蓄意的,或者是弯曲和误解事实的结果,但是无论在哪种情况下,满纸谎言的报道只是辞藻的堆积,并非‘新闻事实’的叙述或记录。”(2)卡斯珀·约斯特:《新闻学原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50页。对于新闻人来说,报道真实的新闻已经成为他们的责任伦理,为此,他们必须要深入基层抓素材、体验生活。譬如,解放军日报记者孙继炼、周猛等四人的作品《“陆战雄狮”:钢多气盈骨更硬》,获得2019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其获奖理由是“记者走进军营与基层官兵同吃、同住、同训练、同学习、同娱乐生动地描述解放军首支数字化部队官兵不畏严寒、战天斗地,不惧伤病、挑战极限的训练热情和高昂士气,同时也向广大读者展示解放军坚定维护核心、聚力备战打仗、传承红色基因、履行使命任务的新气象、新作为”(3)《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2019)一等奖》,http://www.zgjx.cn/cnnewsaward2019publicly/jx1dj.htm。。《“陆战雄狮”:钢多气盈骨更硬》的获奖表明,要想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在其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上下足功夫,而这恰恰是基于传播者身先士卒般地现场精神才能达到的。在这层意义上,新闻传播者深入体验新闻环境依据事实进行客观报道,所以传播者在传统媒介居于传播活动的主导地位。

其次,新闻传播者有责任向社会传递有积极的、健康的新闻讯息,他们在社会伦理的塑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自古以儒家文化作为社会主要的道德伦理,无论是孔子的“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论语·学而》),还是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均在维护传统社会和谐运行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然而,随着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入侵,儒家文化逐渐走向了衰落,人们在悄然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却在不知不觉之间陷入了道德文化的信仰危机之中。在如此情况下,传承人类文明,担当先进文化的建设,已成新闻传播者义不容辞的任务,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新闻传播者此时应该以营造人类健康的精神家园为己任,一方面通过抵制不良信息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以建立良好的伦理秩序,另一方面要通过传播优秀文化树立先进的价值观念,进而在公众内心建立良好的道德价值系统。”(4)贺琛:《传播伦理:新闻传播者的道德责任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90-91页。《新华日报》刊发的新闻报道《警惕“专家观点”成为“利益俘虏”》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专家观点”似乎成为各行业证明自身能力的一种时尚行为,例如,国内一家环境研究的权威机构,因课题研究赞助经费是由汽车公司赞助,而不顾其社会责任、伦理道德发布“科学结论:中国的城市污染不是有汽车造成的,而是由自行车造成的”,当然这种反智言论立即遭到各方质疑。在公众的心中,学者的学术造诣、道德皆堪称为楷模的群体,少数专家利用其公信力与一些公司、团体进行利益交换,这种行为是对其他恪尽职守专家公信力的侵害。同样对于新闻传播来说是一样的道理,新闻媒介肩负着对社会、读者树立正确价值观、伦理观的责任。从新闻传播的目的上看,新闻传播传递的是思想、观念、精神风貌,因此,新闻传播者确实是传播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引导者。

最后,新闻传播者有信心选择不同的叙述策略,以使他们的作品来满足传播受众的不同需求。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并不仅仅以主题取胜,而且还以适宜的叙述策略取胜。事实上,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不断提升,传播受众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也会逐步提高,所以,作为传播的主导者,新闻工作者也在不断更新着叙事技巧。譬如,新闻记者深入现场的口头报道,就是20世纪八十年代新闻报道的改变之一,由于“采访提问、选录音响、口头解说,都是由记者承担的”,所以,“这增加了记者工作的难度”(5)苑子熙:《新闻广播电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四川省广播电视厅新闻研究所,1985年,第119页。,“对记者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新闻敏感、语言表达、临场应变等有更高的要求”(6)“中国新闻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新闻奖作品选(1991年)》,新华出版社,1993年,第12页。。可以看出,主动寻求改变本是新闻传播者顺应时代的自觉调整,但这事实上也暗示了他们在传授关系中的主动位置。如果再从另一个方向来看,新闻工作者对于这种叙述技巧上的改变是充满自信的,这种自信不仅来源于他们对工作创新能力的认可,而且也来源于他们最大的工作伦理,即如何服务好人民大众,就像唐非先生所言:“经济新闻的使命之一,就是通过以经济生活的多侧面报道,调动群众对经济建设的参与意识,如果人家看都不乐意看,还怎么调动?”(7)“中国新闻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新闻奖作品选(1991年)》,新华出版社,1993年,第5页。这中间一方面包含着对新闻传播者的一些作品的不满,另一方面则对他们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表现出了极大的信任,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谈论的都是新闻传播者,他们在传播活动中居于主导位置信息,由此便被微妙地传递出来了。

然而,自2013年之后,传统媒介遭遇到了很大的生存困境,据《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9)》,中国多家报纸如《法制晚报》《北京晨报》《黑龙江晨报》《西部商报》《新疆都市报》《渤海早报》等均在2018年宣布了“休刊或停刊”(8)《重磅:2019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news/546973。,中国报刊等传统媒介走向衰落的趋势已不可避免。这应该和新媒体的出现有很大关系,据《2013年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搜狐、网易和腾讯网站的新闻客户端位列活跃用户的前三位(9)《2013年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https://www.iimedia.cn/c400/37080.html。;至2019年,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的位次稍有调整,占据前三位的分别是腾讯、今日头条、搜狐(10)《2019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https://www.iimedia.cn/c460/64308.html。。这些数据显示,新媒介语境在2013年前后开始发力,极大程度地冲击了传统媒介的市场份额,这势必会给传统意义上新闻传播者的主导地位带来影响,进而使新闻传播主体在新媒介的语境之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我国当代新媒介语境下的新闻网站是有层级区分的,如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级的新闻宣传网站,千龙网、东方网、北方网等地方新闻宣传网站,以及网易、腾讯、新浪等商业网站。由于商业网站不具备专门新闻机构的资质,其属下的新闻采编人员无法获得由新闻出版局颁发的新闻记者证,这就让它们的新闻采访权受到了限制,所以,商业网站的新闻门户只能对传统媒介中的新闻内容进行转载。但是从现实情况看,这种影响并不算大。譬如,它们可以和纸媒达成协议,后者提供新闻信息,前者负责转载,后者从中获得价值的提升,前者则获得经济上的效益,可谓是共赢;它们也可以和纸媒签订协议,用双方协商的价格取得纸媒的授权,如新浪和《新京报》的独家合作形式,等等。当然,商业网站的合作伙伴往往不止一家纸媒,而是上百家,甚至上千家,这些都为它们能够全覆盖式地传播新闻信息准备了条件。如果再从传播的效果看,它们并不完全是一个转载介体,相反,它们还经常对新闻信息进行新的编辑加工,在不损伤原始信息的前提下,或者重组信息,或者突出要点,均可现出不同的叙事目的,从而表明了另一种新闻传播主体的生成。

在商业网站之外,个体也积极参与到了新闻传播的活动之中。从介体的形式看,微信、QQ、微博、Twitter等,都可成为个体传播新闻的载体;从内容上看,娱乐、旅游、美食等与个体更紧密相关的信息才是主流,新闻信息则相对少了很多。当然,这并非强调新闻在个体那里不重要,是个体的忽略之文,恰恰相反,个体一般都信仰新闻的真实性,他们往往会在自己所经历的事件中提炼信息。譬如,一场势均力敌的足球比赛结束之后,作为胜利一方的球迷,他可能会带着喜悦之情去写一篇关于这场球赛的新闻报道,而作为失利的一方,他则可能会滋生出种种的遗憾,进而写出一篇观点相反的新闻报道,作为读者,你很难去评价他们的做法是对还是错,但是其中浓郁的主观情绪却是不难体会得到的。或许,和资深足球记者的客观分析相比,这两篇新闻报道都可能会失之于主观,但是,你却又不得不承认,当他们的作品被晒在微博的时候,它们就已经进入了新闻传播的活动中了,而这两位观看了比赛的球迷个体,则已是毋庸置疑的传播主体了。

当然,这两类新的传播主体,无论是在采访的资质上,还是在专业的素养上,都很难和传统媒介中的新闻传播主体相提并论,但是,新的传播主体依靠新的网络媒介,或转载,或加工,或创制,却极大地拓展了新闻生产的空间,其间的益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也许单独当事人提供的信息和观点只能展现事实的一角,但是无数当事人对信息的有效汇合有可能更接近事实的全貌。这是网络对信息的聚合作用,也是整个社会的分散个体聚合产生的合力。人力有限基础上的知识储备在报道中表现为无意失实和失当,但是网络聚合作用下新型网络新闻传播主体的力量带来的对事实的接近,也让我们对未来新闻传播的发展产生了更好的愿景。”(11)韩爱平,张玉玲:《网络新闻传播伦理》,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24页。

二、新媒介语境下新闻受众主体的主动化

如果说新闻传播者在传统媒介时代的传播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话,那么,新闻受众则处在相对被动的位置之上,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缘由。首先,他们位于新闻传播活动的终端,是新闻信息的阅读者,而不是信息的搜集者和撰写者。笼统地说,新闻传播者之外的所有人都是新闻信息的受众,即使某一位新闻记者是这篇新闻的报道者,但他也可能成为另外一篇新闻报道的读者,这就意味着,相较于新闻传播者而言,新闻受众的数量上庞大的,不可计数的。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只能体验身边发生的事情,却很难体验到身边之外的事情,报纸上的新闻信息虽然延长了他们的触角,但以此而获得的信息毕竟是间接的、被动的。尤其在传统的媒介时代,每一类新闻报道的风格虽然都各有特色,但这种特色却又相对固定,时间一长,新闻受众可能不用看名字就知道是谁的报道,但问题在于,一种风格的新闻报道是会慢慢地滋养出新闻受众的审美疲劳的,受众可能会慢慢变得不再欢心,或者把报纸放在一边,但只要想去获知这方面的新闻,他们就不得不耐着情绪阅读下去。这就是新闻受众在获取新闻信息时的被动处境。

其次,国家建设亟须全国人民的积极参与,新闻传播者需要向受众及时报道振奋人心的新闻信息,在这个层面上,新闻受众是被动员、被鼓舞的对象。在近代,梁启超就曾讨论过国家与民众的关系:“国也者,积民而成。国之有民,犹身之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也。未有四肢已断,五脏已瘵,筋脉已伤,血轮已涸,而身犹能存者;则亦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犹能立者。故欲其身之长生久视,则摄生之术不可不明,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12)梁启超:《新民说》,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3页。如果说这是梁启超对民众需要启蒙的直接表达,那么,到了当代之后,这样的表达则是通过对新闻传播者引领时代工作的肯定来实现的,正如张昆先生所讲:“新闻评论员是引领社会前行的正能量、是启蒙大众智慧的先知先觉,是烛照社会心灵的理性之光。”(13)张昆:《三思新闻教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40页。在这段并不太长的话语中,我们不难发现“新闻评论员”因为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而肩负起了“启蒙大众”的责任,其中的“引领”“启蒙”都是主动形态的动词,可以此相对应,“大众”则很清晰地处于被引领、被启蒙的位置,从这层意义上看,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被动姿态是显然的。

最后,新闻受众的重要性不断被学者们所提及,并激发出传播者自觉的受众意识,但这里的“受众”并非是现实中阅读新闻报纸的受众,而是新闻传播者视域中虚拟的“受众”。每一位新闻受众都有其特殊的知识结构或兴趣爱好,这并不是传播者想了解就能了解到的。前文曾述唐非先生对当时经济新闻报道的不满,认为一般群众之所以“看不懂,不愿看”,主要是因为新闻记者对普通群众的认知不充分,可事实上,面对如此之多的群众,以及他们千差万别的知识需求,新闻记者又怎么能一一满足呢?对此,拉比诺维奇认为采用“作者的读者”策略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他们(读者)之间存在着包括阶级、性别、种族、个性、教育、文化和历史背景等各方面的差异。然而,虽然作者无法确知‘实际的读者’的情况,但作者动笔之前,又不得不对读者的信仰、知识以及对各种常规的熟悉程度做出假设,因此,作者被迫猜测,并按照某种修辞意图为自己假想一些相对具体的读者”(14)唐伟胜:《文本、语境、读者:当代美国叙事理论研究》,世界图书上海出版公司,2013年,第195-106页。。的确,新闻传播者在努力地筛选新闻热点,在认真地改进叙事技巧,可你能说这些做法是在考虑每一位受众要求之后的选择吗?显然不是,正如拉比诺维奇所说,他们都是在“假想一些相对具体的读者”,而在“假想”的语境下,受众不仅很难成为新闻传播活动的主导,而且会因为众口难调的原因成为某种“假设”意义上的存在。

新媒介的出现之后,受众在新闻传播中被动的局面似乎得到了改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闻受众不再是“假设”意义上的存在,而是通过具体的统计数字表明,他们是实际意义上的客户端用户。据《2019年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的用户在2019达到7.26亿,腾讯、今日头条均拥有破亿量级用户活跃量,搜狐视频、网易新闻、新浪均拥有千万量级用户活跃量,ZAKER、UC、东方头条、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百度新闻、澎湃新闻均拥有百万量级用户活跃量。“2019年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喜好调查”在年龄属性调研中区分出“24岁以下”腾讯新闻占39%,“25-30岁”网易新闻占28.7%,“31-35岁”人民日报占15.4%,“36-40”和“41岁及以上”今日头条分别占11.3%和26.4%。在薪金属性分布里,调研者又区分出收入“3k以下”一点资讯占30%,“3k-5k”天天快报占34.7%,“5k-10k”新华社占32%,“10k-20k”新华社占18.6%,“20k以上新华社13%,等等(15)《2019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https://www.iimedia.cn/c400/64308.html。。这些数据表明,在新媒介的语境中,居于终端的新闻受众被寄予了十分的重视,这不仅体现在新媒体对于受众数量的追踪上,而且还体现在对于每一位受众的“属性”“习惯”“爱好”等个体化信息的重视上,很显然,这些数据展示出了对于新闻受众的极大尊重。

第二、新闻受众有权利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新媒介。如果说传统媒介传播新闻的渠道相对狭窄,读者的选择空间相对较小的话,那么,随着新媒介产品的日益多元和丰富,人们的选择空间也逐渐扩大,可是,这也同时让新媒介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不再被动地使用媒介,而是像去超市购物一样,根据个体爱好精心地挑选产品。新闻受众在新旧媒介之间角色的转变就像麦奎尔所说的那样:“所谓被动的收听者、消费者、接受者或目标对象,这些典型的受众角色将会终止,取而代之的将是下列各种角色中的任何一个:搜寻者、咨询者、浏览者、反馈者、对话者、交谈者。很显然,在大众受众兴起长达一个世纪之后,这样一种变化也许确实堪称革命。”(16)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8页。既然可选的媒介产品非常多样,那么,用户肯定会选择最适合他自己的那一款,尽管不排除从众心理现象的存在,但是在市场面前,用户最终还是会落脚在他最中意的那款产品。如《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认为新闻客户端用户主要集中在本科及本科以上的人群中,可这类人群的选择并非一元,而是分散在ZAKER、一点资讯、UC头条、搜狐新闻、天天快报、凤凰新闻、新浪新闻、网易新闻、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客户端上;同样,该报告认为新闻客户端用户还集中于中等偏高收入的人群中,但他们的选择也并非统一,而是在腾讯新闻、新浪新闻、ZAKER、凤凰新闻、搜狐新闻、天天快报、今日头条、一点资讯、UC头条、网易新闻等客户端上,各有分布(17)《2018年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https://www.sohu.com/a/281576815_99946287。。这些数据表明,即使在学历大致相同,或者薪金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人们也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产品,或者钟情于新闻报道的专业性,或者偏爱于网站的娱乐性,或者满足于客户端的可互动性,等等。新闻客户端用户使用情况的排名每年都在变化,这也从侧面说明,新媒介一直围绕着用户做文章,它们或者增加功能,或者突出特色,全部都是为了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新闻受众在使用新媒介上的主动程度由此也可见一斑。

第三,新闻受众可以浏览自己偏爱的新闻报道。新闻的分类方式很多,如以内容即可分出政治、经济、军事、体育等新闻类别。由于人们的知识结构差异很大,所以,每个人的新闻爱好都有可能不同,有的人喜欢看国际国内的政治新闻,有的人则经常关注国内外的体育赛事,还有人可能更爱好生活,愿意在房产、股票等经济内容上花费较多的时间。据《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人们经常浏览的内容主要有社会新闻、娱乐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科技新闻、时政新闻、房产新闻、军事新闻、汽车新闻,每一类内容的新闻都有程度不同占比,这是新闻受众多元化阅读的数据显示,他们似乎不必在意什么,却直接影响着传播主体在安排新闻内容时的整体布局。另外,新闻受众即使在阅读同一类新闻时,其喜好倾向也十分明显。譬如,一场足球比赛已经结束,比赛的结果虽然定格,但新闻报道却充满主观,有的人认为这是一场伟大的比赛,B队以弱胜强,全场尽显主教练的睿智;有的人则认为这是一场丑陋的比赛,B队全场龟缩,他们虽胜犹败。作为新闻受众,他们更有自己的见解,有个性鲜明的阅读期待,他们不可能做到对所有的新闻一视同仁,而是在比较明显的主观倾向里,表达出挑选意义上的主动性。

三、新媒介语境下新闻传受形式的交互化

随着新媒介语境下新闻传播者与新闻受众角色的变化,新闻信息的传受形式也不得不因此发生转变。首先,这种转变首先体现在传播形态上的转变,即由新闻传播者到新闻受众的一级送达,转变成传播的多级送达。哈罗德·拉斯韦尔、维纳、克劳德·香农、韦弗、奥斯古德等人是研究新闻传播模式的主要代表者,他们都是这一领域的奠基者或开拓者。翻阅他们的理论贡献,我们可以看到,新闻信息的传播在原理上是一种由A及B的直接传播模式。尽管这个传播过程包含有“信源”、“发射器”、“渠道”、“接收器”与“信宿”等几个前后相接的环节,但“消息”最终却只存在于“信源与发射器之间”和“接收器与信宿之间”,用奥斯古德的话说,就是:“任何适当的模式至少应包括两个传播单位,一个信源单位和一个信宿单位。在任何两个这样的单位之间,将两者连接起来成为一个系统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消息。”(18)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55页。当然,在这一模式中,一个信源单位可以对应许多个信宿单位,譬如,许多读者可以阅读同一条新闻,许多观众可以观看同一个电视节目,等等;而多个信源单位也可以对应一个信宿单位,譬如,一位读者可以阅读几分报纸上的不同新闻,一位观众也可以观看不同频道的多个节目,等等。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出现,作为功能性的“信源单位”和“信宿单位”是不变的,也就是说,新闻信息总是在这两个“单位之间”流动,不可能发生其他的意外情况,所以,在这层意义上,信息的流动形态是一级到达的形态。

与此一形态的传播形式紧密相关的,还应提及信息的加工问题。克劳德·香农和韦弗认为,由于传播过程并不是发生在真空当中,所以,不同程度的“噪音”就会在所难免,只是“噪音”并非信息所携带的附着物,却又给信息带来了不确定性,克劳德·香农和韦弗提出“熵”和“冗余”两个概念,来启发这传播主体要有意识地关注传播中的“噪音”问题,以求信息的有效传播,“大众传播者通常希望在他或她自身的消息传达过程中把噪音量减至最低,并预料接收消息时会有噪音出现。如前所示,噪音可以通过增加冗余来抵消。作为一位好编辑,所需的主要就是处理好熵和冗余之间平衡的艺术,即在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之间达到平衡。反过来说,如何实现这种平衡,又要看编辑的作用,他要确定观众需要什么,什么是他们能够吸收的,什么是应该给予的。当然,所有这些都受制于传播所使用的媒介”(19)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51页。。前文曾述,受众在传统媒介中居于传播活动的终端,他们只能被当作假设的接收对象来看待,而不可能参与到信息的编辑加工当中,这就意味着,编辑加工之后的信息只能是携带了传播者因素的信息,而不是兼有传播者与接受者因素的双重声音。

这种信息传播的层级形态显然不再适合于新媒介。依靠网络信息技术的变革,新媒介在极大程度地重塑了新闻传播中的传受主体,这不仅是指他们角色之间界限的模糊,而且也指他们之间传播距离的空前加大,正如麦奎尔所说:“新技术是电子式的——快速、简洁、可靠、可扩展、变通灵活、单位信息成本低廉。最新的、仍在形成当中的技术形态,已经向我们显示,通过计算机网络空间,将会出现一个遍布全球的电子高速公路网,经由这个网络,人们可以接触到大量各种各样的软件和资料,人与人之间远距离的交流将成为现实。”(20)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8页。人们不再愿意去报刊亭购买报纸,也不再满足于在电视机前面看新闻,他们可能嫌那样获取信息的速度太慢,也可能想获取更多更广的信息,就当前的传播状况而言,新闻客户端与各种搜索引擎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但这也同时修改了传受之间的层级形态。当然,传统媒介的客户端依然可以让信息直接到达受众,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无论是各种新型的新闻客户端,还是各种搜索引擎,都让传播的层级趋向多极化。这种复杂化的情况正向有的学者所说:“从信源到信宿之间的传播,既可以是有层级的,也可以是无层级的;既可以是两级动态传播,也可以是多级动态传播。”(21)杜俊飞:《网络传播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74页。

人与人之间虚拟空间的生成,不仅让传播层级复杂化,也让主体间的交流高频化。譬如,新浪体育在2018年12月19日刊出《曼联官宣索尔斯克亚出任临时主帅接替穆帅执教》的新闻,随后有8826人参与讨论,并在留言区写下了383条评论;在2019年3月12日刊出《官宣!齐达内重返皇马担任主帅签约至2022年》的新闻,随后有16694人参与讨论,并在留言区写下了1580条评论。在这两则新闻及其众多的评论中,如果说信息发布者的态度还算客观,那么,评论区的话语可就多元了,他们对这几位主帅的评价或者褒扬,或者贬损,或者正话反说地讽刺,或者反话正说地暗喻,甚至还有评论者之间相互的言语交锋,等等,完全是巴赫金所说的“杂语”现象。既然人们在虚拟的环境中不用谋面,评论者发言时的心理拘束就减轻了许多,他们不仅不再担心话语的正确与否,而且也不再担心话语的跑题与否,这其实意味着,留言区里还有一部分与新闻主题完全无关的评论存在,莱文森把这称为“网络垃圾”,“闲扯有关珠宝的废话,说的是与主题完全无关的东西,这些垃圾就像网上的蚊叮虫咬、数字涂鸦,它们分散读者的注意力”(22)莱文森:《新新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14页。。这也是“杂语”的现象之一,尽管它们“其他的危害倒是没有”,但是却很“使人厌烦”,遗憾的是,它们很难被清理,也更难以被有效控制,因为这是新媒介的特征所在,“如果要真正有效地根绝垃圾,新新媒介就必须要接受严防死守的控制,如果控制到那一步,新新媒介就不成其为新新媒介了”(23)莱文森:《新新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15页。。

其次,新闻传播的传受形式实现了由单线性向双向性模式的转变。前文已述,在传统媒介的语境下,新闻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分别居于传播活动的两端,他们彼此安于自己的角色,很少有交流或对话的现象发生,前者忙于新闻生产,然后传给后者,后者也不拒绝,并且照单全收,如此和谐的传输方式似乎是浑然天成的,两个好像生活在不同时空之中的主体,依靠此种方式来证明彼此的存在。当然,传播者有的时候也想把受众拉进传播的活动中,但无论是人们熟悉的“读者来信”,还是常常听得到的“热线电话”,都其实和真正的受众距离甚远,以至于在效果上不仅没有拉近两者的情感,反倒为此生出不诚实的隔阂来。作为新闻受众,他们在看到报纸或者电视新闻之后,也经常会有感而发,可无论是难得的共鸣之声,还是少有的牢骚,都很难传到新闻记者的耳中,除了在屋子里或者给周围的人发泄一下情绪,也真是别无他法。不可否认,传统媒介对人类的贡献已经足够巨大,它们已从“根本上拓展了信息的扩散潜能,使得人类能够跨越时空获取信息”,但问题也恰恰出于此处,就传播媒介来说,它可以“不受参与者在场与否以及数量多寡的影响”(24)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72页。,而新闻受众却对这些信息逐渐产生出种种依赖感,以至于他们可能会在“报纸投递工人罢工的两周里”,“被迫寻找其他新闻来源”(25)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262页。,主体因为所处位置不同而彰显的截然不同的姿态,应是传统媒介传播线性特征的最佳展示。

随着新媒介语境的逐渐生成,新闻受众的主体性得到了鼓励,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于信息的使用和满足,而是围绕信息与新闻传播者进行或提问或商榷的积极互动。很显然,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媒介已经为新闻受众角色转移提供了各种可能,新闻传播的过程也由此变得更加丰富和更有活力。当然,这并非意味着传统线性传播形式的彻底消失,还有一些新闻受众会保留对传统的记忆,正像有的学者所说:“我们中的某些人仍然热衷于在影院的黑暗中欣赏一部90分钟的电影,或与家庭成员聚在一起,以一种极为线性的方式,整晚观看早已规划好播出的电视节目。”(26)李斯特:《新媒体批判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9页。可是在总体上,交互式的传播形式已经占据主流,这不仅体现在新闻受众的主体热情已经被成功激发,譬如,他们逐渐习惯在留言区写下自己的观点,并期待着新闻传播主体的认真回应,而且也体现在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传播主体,他们在这场偌大的群体互动当中,也密切地关注着留言区域的文字,并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和留言者进行着积极的文字互动。由此所带来的结果就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角色在这种频繁的互动中变得模糊不清,让整个传播活动实现了基于反馈机制下的双向交流,这一传播形式就像有学者所说的那样:“作为社会个体,我们不断地获得机会彼此交流,我们轮流从事着交流与传播活动。”(27)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4页。

四、结语

新媒介的兴起给当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们所延长的不再是人手,而是同视听功能结合在一起的人脑的能力”(28)巴尔,埃梅里:《新媒体》,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0页。。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由此变得更加便捷而多样,他们之间的交流甚至都不需要听到声音或见到容貌,而仅仅凭借数字技术传送的语言就可达到目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新闻传播形式受此影响,也不得不发生相应的变化,如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统受众的衰落,以及传受形式的复杂,等等。然而,我们应该清楚,新闻传播的如此嬗变并非总是积极的,一些意料不到的负产品如网络垃圾也会与此结伴而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勇于接受新媒介时代到来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意识,从而让新闻传播模式实现新的健康的转变。

猜你喜欢

传播者客户端媒介
你的手机安装了多少个客户端
你的手机安装了多少个客户端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时传祥纪念馆:做好三种精神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如何看待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断舍离”?
引导者 传播者 担当者——新年寄语《人大建设》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