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三重逻辑
2020-01-19袁峰龙
袁峰龙
(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59)
习近平总书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的传播者和推动者,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倡导。(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对人类发展前途命运的透彻思考,为世界走向何处、应当如何迈进提供新的路径选择。探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逻辑旨归,对于凝聚国际社会深刻共识,推动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和更为长远的发展具有根本意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现实逻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经由习近平总书记阐述后成为国际舆论热点话题,愈发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这不仅基于中国日趋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满足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利益诉求。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促进人类发展新的理念指引,成为解决逆全球化问题、世界安全困境、“中国威胁论”等问题的现实进路。
(一)逆全球化浪潮呼唤新理念的指引
经济全球化强大的整合力将世界联系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但是在全球经济发展表现出复杂的背景下,“逆全球化”势力急剧增强,在世界贸易中体现在各项数据指标处于下降趋势,全球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从 2008 年的 51. 86% 降至 2015 年的 44. 9%,全球范围内的投资额下降趋势持续走低。(2)甘子成,王丽荣:《逆经济全球化现象研究:理论基础、本质透视及应对策略》,《经济问题探索》2019年第2期。逆全球化破坏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严重影响了国际经济秩序的平稳运行。它强行阻碍国际贸易、投资、生产的正常发展,造成金融市场的动荡,增加了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由经济领域波动产生的涟漪必然引发政治危机,法国“黄背心”运动、英国“脱欧”等重大政治事件加剧了全球政治分裂的危险,干扰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文化交流方面:美国无端阻挠我国学者与其正常的学术交往,蓄意延长赴美留学生签证日期等事实暴露出个别国家主动采取文化价值观冲突倾向。逆全球化现象已经为世界有序发展敲响警钟。反对逆全球化,推动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秩序协调稳定发展是绝大多数国家的迫切要求。
相比特朗普政府采取的“美国优先”的逆全球化手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凸显出来的不是利益独享的价值倾向或垄断利益集团的本位主义要求。采取逆全球化行为的国家并非真的反对世界贸易往来,而是自认为所占利益受损,核心是利益分配问题。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不能忽视利益的作用,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6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发展多边贸易体制,加强国际间高水平自贸区建设,努力消除有损全球贸易有序进程的障碍或藩篱。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塑造国际间更加紧密的利益格局,在加强合作中深化政治互信,期冀消解部分国家政治孤立主义、民粹主义泛滥导致的全球治理危机。只有坚持不同文化的互通互鉴,增强彼此对发展道路、模式的认同,才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正向选择。事实证明,发达国家推行的以资本主义手段运作的全球化已经难以为继,激进反对全球化对解决实质性问题也毫无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具有相同的致思理路,为反对逆全球化提供新的理念指引。
(二)世界安全问题需要新的国际治理理念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传统和非传统威胁始终存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导致两极格局瓦解,然而世界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普遍安全。大国之间军备竞赛从未彻底中断,常规武器和高精尖非常规武器更新换代周期缩短,大规模军事演习频繁发生,各国军费投入持续增加,为全球和地区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同时非传统威胁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内蔓延,国际恐怖主义力量迅速壮大,并在全球范围内扩散。据不完全统计,仅2018上半年全球42个国家发生了639起恐怖袭击案件,死难者达3,305人之多,(4)宋汀,曹伟:《2018年上半年国际恐怖主义态势报告》,《中国信息安全》2018年第9期。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同时重大传染性疾病肆虐,埃博拉、登革热、艾滋等传染性病毒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另外,跨国犯罪、毒品交易、气候变化等问题仍然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阴霾。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已经加快了危险因子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速度。新时期个别国家追求自身绝对安全的愿景难以实现。面对形形色色的安全威胁,只有树立共同的危机意识,才能超越精于算计、只重视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
任何国家都无力独自承担维护世界安全的重任,世界安全问题倒逼新安全观的产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亚洲博鳌论坛上指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普遍安全的国际环境是人类建设繁荣世界的根本前提,共商共建共享是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的路径安排。“共商”意指世界各国无论实力大小共同制定保障全球安全的合作机制,将传统型和非传统型威胁掣肘在可控范围之内,防范化解全球重大危机事件;“共建”意指全球安全需要各国的协同努力,不断扩大合作领域,综合治理复杂的国际安全问题;“共享”意指和平发展的世界是人类心之所向,也应当成为世界各族人民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共商”“共建”是共享普遍安全世界的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解决国际安全困境的重要法宝。
(三)驳“中国威胁论”的实际需要
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必然面临西方敌对势力更加疯狂的阻挠、诘难。“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等论调在国际社会甚嚣尘上,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明显以“唯我独尊”作为出发点,妄图遏制中国的惯用伎俩。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发布报告》(2017)中打着“锐实力”的幌子开展新一轮的炒作,不遗余力地妖魔化中国和平崛起的事实。“锐实力”一词较之软实力凸显出西方敌对势力企图将中国的发展抹黑为锋芒毕露的威胁,实质是以舆论造势不断向中国施压。除此之外,还有“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民族主义威胁论”等等不一而足。西方敌对势力主观臆造出多维度、多领域的泛威胁论是将打压中国作为赚取自身政治支持的砝码,透视出穷其所能维护自身的霸主地位、想法设法遏制中国的野心。
“中国威胁论”等恶意声调在国际社会不绝于耳,暴露我国在国际社会处于“弱声”“失语”的劣势地位,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垄断国际话语主导权,这种话语权的偏移导致我国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任由强权国家杜撰。扭转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弱势地位,就必须做好对外宣传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话语体系建设的价值所在,指出国际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必须增强中国声音的国际认同程度。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失语就要挨骂”,要让中国主张凝聚更多共识,建设利于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国际舆论阵地。首先,加大对外援助项目的宣传频度,主动传播“中国故事”,让世界进一步认同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其次,要采取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方式,不仅增强官方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度;还应当发挥民间力量,促使国际组织和外国友人成为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帮手,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说服力。最后,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创造性转化,既不背离原有宗旨,又让国外民众易于接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消解“中国威胁论”,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契机,打造中国主导的国际话语格局任重而道远。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理论逻辑
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新时期的理论释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天下大同、义利观等思想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底蕴,凸显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支撑。
(一)“真正共同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逻辑指引
首先,马克思关于“真正共同体”的学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的思想渊源。“真正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相同的实现目标,即促进人真正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前者的生成逻辑以剖析“虚假共同体”宣称的超阶级民主、虚伪自由为起点,深刻地揭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生产关系桎梏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质。“货币本身就是共同体,它不能容忍任何其他共同体凌驾于它之上。”(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5页。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绝大多数人对物的依赖产生的严重异化问题,人们由“商品拜物教”沦为“资本拜物教”。资本主义社会只能导致人们困惑未来发展的方向,束缚人的发展进步。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共同体,(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42页。是不以牺牲个人特殊利益为前提,实现人的自由联合。这一论述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22页。不谋而合。“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各国人民都应当公平享有时代发展的成果。但是,全球发展不平衡、不平等问题依然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构建了解决全球发展不平衡的新机制。“一带一路”倡议以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在共同发展中维护人类的根本利益,努力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其次,“真正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相同的实践路径。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即“真正共同体”的实现是以世界的交往为前提。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只有通过交往实践才能彼此熟悉、共同进步。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年,第199页。生活在“共同体”中,必然产生思想碰撞,在交流互动中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这是使“人”成为“人”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同样的致思理路,主张世界各国团结协作,深化共识,力图建立平等、合作、开放、共赢的“共同体”。而妄图横加干涉国家间的正常交往,开历史倒车的行为都将湮没于时代发展大势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顺应时代潮流的现实思考,增进世界各国在交往中的互相理解,是推动实现共同繁荣的人类发展新路。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真正共同体”的时代体现
马克思没有也不可能洞悉现代社会的发展现况,他也没有绘制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蓝图,但是,真正共同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定了根本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最高领导集体根据世情国情党情规划出符合人类未来发展的现实路径,是新时期“真正共同体”构想的有力衔接。作为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阶段性构想,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实践旨趣、具体方案、路径推演等方面延续着真正共同体的价值理念。
首先,马克思真正共同体并非主观臆断的空洞构想,而是深刻剖析其所处时代的发展状况,以生成自由人联合体为目标导向的实践规划。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样基于对时代发展脉搏的透彻把握,站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从政治互信、经济互通、文化相容、共护环境等多方面开辟实践路径。倡导世界各国步履一致、采取切实行动解决时代课题,在实践基础上推动实现合作共赢。其次,“真正共同体”是在批判“自然共同体”“虚假共同体”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关于人和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通往“真正共同体”的道路蕴含批判斗争的内在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尊重不同国家的发展差异、承认国际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现实状况,是对批判逻辑的时代超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参与。(9)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普遍意味着认可不同文化、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人民共同致力于建设人类美好未来。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真正共同体”的路径推演内在一致性。马克思从历史形态演化出发,认为共同体历经“自然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三个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层级递进,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区域(如中非、中拉)命运共同体、逐渐演化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承接着实现真正共同体循序渐进的多维度演变路径。
(三)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基因
“人类命运共同体”凝结着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智慧结晶,也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
第一,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骨子里零和博弈思维、热衷于文化殖民不同,中国自古推崇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生。封建王朝时期中国将汉族统治视为正统,即使对当时所谓的异族统治,也没有将其毁灭,而是重视文化教导。(10)钱穆:《中国文化导论》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8年,第41页。和合思想贯穿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以和为贵,合作共赢是自下而上的普遍共识。民间传统把以和为贵作为待人接物的基本准则,以“家和万事兴”作为安居乐业的最高标准。古代官方对外延伸的朝贡体系是和合思想的集中体现,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对国强必霸具有相同的致思逻辑。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5月28日会见瓦努阿图总理萨尔维时强调,中国向来主张不论各个国家发展程度如何,都应当平等相处,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同时,在主张兼收并蓄、并轨前行的基础上又强调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礼记·中庸》中有“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思想先导,后有“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不同文明间的兼容并包、平等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是愚蠢的。(11)习近平:《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年5月20日。“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出开放包容、有容乃大的大国气派,是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的正确思想指引。
第二,天下为公显示出中国人胸怀天下的宽阔胸襟,大同社会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社会发展目标。“有田同耕、有饭同食”体现出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也折射出利益共享的伟大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天下大同”在追求利益同享的价值理性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 60 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所传递出的责任观塑造出大国敢于担当的积极形象。《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中明确表示尊重受援助国的主权、不夹带任何的附加条件。新中国在建设时期曾受到他国的帮助,在自身强大起来后积极履行援助义务,身体力行践行大国榜样示范作用。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只顾一己私利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促进世界各国的利益共生、共享为逻辑起点,意在扩大不同国家的利益“交汇面”,为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奠定物质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契合。
第三,义利观承载着中国人重要的伦理价值取向。中国古代对“义”跟“利”关系的探讨,可谓各家各派众说纷纭。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影响最为深远,儒家倡导“重义轻利”,义高于利。墨家主张“义利并重”,但和西方吹捧的利益至上又存在本质区别,是以国家百姓公利作为“义”的标准。尽管对义利关系的认知各执一词,但是儒墨两家论说从未将“利”置于“义”之上。对“义”的追索内蕴在中国人的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之中。习近平总书记以国际道义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准则,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力图实现义与利的辩证统一。西方资本逻辑贯彻下的发展道路只会步履维艰,唯利是图的利己主义观念与世界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各国共担风险是取利有道的内在要求,同舟共济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的精神纽带,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提倡的“义利相兼”价值观的现代表现。义利观旨在转化西方旧有思维模式,避免资本逻辑触发各国利益龃龉的可能。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广泛传播,国家不分大小、平等相待、义利相兼、义重于利的正确义利观终将成为国际交往的普遍准则。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逻辑
人类命运共同体统摄时势,从推动全球经济良性发展、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促进文化交流常态化、共建人类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国际“四位一体”方面积极回应时代要求,是对资本逻辑扩张导致世界发展失序的道路纠偏,为实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切实的路径选择。
(一)推动全球经济良性发展
经济建设居于我国国内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首要地位,同样是国际社会谋划发展道路的重中之重。“一带一路”倡导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世界范围内的理念先行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一带一路”为呈疲软之势的全球经济注入活力,数据显示未来5年,中国从沿线国家的进口额将达2万亿美元,对其投资可达到1,500亿美元。(12)高虎城:《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119/c40531-29774075.html.我国为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无附加条件的援助,良好的基建工程成为拉动“一带一路”参与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一带一路”倡议充分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互通互利的价值理念,互通意指世界各国开放大门,摒弃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坚持发展多边贸易体制,在平等、包容、共享的交往中增进政策互通、投资畅通、贸易流通,不断增强命运共同体共识。互利意指国家不分大小共享发展机遇、共惠发展成果,打破强者通吃的思维窠臼。“一带一路”参与国数量不断扩充,沿线国家交易额屡创新高,成为繁荣全球经济的火车头。“一带一路”为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实践效应。
受全球经济发展长期低迷、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发展鸿沟日渐突出,以及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的影响,世界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层出叠现。安全稳定的国际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立破并举,先破后立的新安全观。“破”即打破意识形态对立的冷战思维,国际社会必须认识到安全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任何单一国家也无力承担“世界警察”的作用。“立”即世界各国应当强化安全共同体认知,根据自身实力大小,划定维护国际安全的责任,共同应对严峻的全球安全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提供新的思维视角和操作路径,推动构建持久和平、安定繁荣的国际发展新格局。
(二)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政治秩序发生深刻变化,但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国际秩序由来已久。以美欧发达国家为中心,发展中国家为边缘的不平等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尽管国际政治体系依然由西方发达国家占据支配地位,但是其干预全球事务的意愿和能力正在下滑。不平等是国际政治旧秩序的突出特质,平等是实现长远稳定发展的内在规定;不公正是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典型表现,公正是促进世界各国践履契约精神的本质要求;不合理是国际政治旧秩序的本质特征,合理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就是要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本着顺应时代发展大势,为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持续繁荣、平等互惠的崇高使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反映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美好愿望和共同价值,愈发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在推动和建构更加公平公正、互利共赢的国际治理新体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交往准则,共同掣画人类未来的前途命运。世界各国应当正视他国的利益关切,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打造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关键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发展大局,对以往所有单向度发展理念的整体超越,必将为推动国际政治秩序变革奠定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在周边关系上我国秉持睦邻为善的原则,凸显亲、诚、惠、容的价值理念,积极拉近同周边国家的伙伴关系。大国担负着保障世界安全的责任与义务,我国在运筹同大国的关系上坚守底线,妥善应对分歧,塑造出负责任、能依赖的大国担当形象。在与发展中国家交往中履行应尽义务,力所能及进行维和安全援助。中国就朝核问题、伊朗问题等国际敏感问题主张采用对话解决争端,采用协商化解矛盾,强调相关国家正视对方利益关切,反对动辄武力相威胁,是防范化解重大危机事件的主要力量。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更是身体力行的践履者。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也昭示着更加坚定不移地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信心和决心。
(三)促进文化交流常态化
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是最普遍的国际交往活动。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以文化视角阐述国际关系的变革,认为主导未来世界的国家必定具备强大的文化支撑,而文化冲突则是影响世界稳定的核心因素。这种“文明冲突论”扭曲了文化交往发展的根本要义,世界发展基于文明多样性的碰撞,不同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身即是伦理价值观认同而非外部力量的制约,文化交流是增强命运共同体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文化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根基,既不文化输出,更不文化输入,而是取长补短,积极汲取不同文明的共识因素。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体现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是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重要标识,文明差异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增进理解的重要契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文化交流常态化搭建桥梁,在“求同”的基础上,正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充分体现了“存异”的基本态度。世界上有2,500多个民族,不同的历史记忆和现实国情,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文明,文明的发展因交流互鉴彰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汇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的文化合力,才能创造新文化、塑造新文明。世界各国唯有合理理解文化差异,正确把握不同文明的内在一致性,在紧紧维系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中铸就共同体的文化根基,才能真正建构起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四)促进人类生态可持续发展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衍生出诸多矛盾,要走出这种磨难丛生的困局,就必须将焦点汇集在人、自然、社会这三者关系的重建与平衡。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也是人类生态环境保护智慧的贡献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天人合一”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有坚定的哲学基础、文化传承和科学依据。中国是世界上首个将绿水青山建设上升至战略高度的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规划、重点任务和突出地位。塞罕坝林场建设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现实关照,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是我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探索。塞罕坝直接受益者是中国人民,根本受益群体是整个人类。2018 年 5月,国际能源署等多家国际机构发布《追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七:能源进展情况报告》,肯定中国对全球能源降耗作出的巨大贡献,为建设清洁美丽的新世界树立示范效应。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根基,世界各国必须通过强化生态利益、责任、命运共同体意识,增进不同制度背景下的环境公平与正义,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推动力量,实现共生共存共荣。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消解了资本逻辑对自然的“侵蚀”,凸显了人与自然共享生命福祉的价值旨趣,标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新时代背景下的顶层设计。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逻辑的前提和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道德伦理昭示,更是对人类生存发展具备战略高度的整体谋划。人类命运共同体植根国际社会需要学界在丰富理念传播路径方面提出更多建设性意见,在利益共享机制规划方面建言献策以消解部分国家依旧存在的“国强必霸”逻辑,阐述好中国倡议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