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茶马贸易发展状况探析
2020-01-19刘关闽
刘关闽
(西南民族大学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一、汉藏茶马贸易的渊源
1.茶马贸易的源起
茶马贸易初始于唐,发展至清末逐渐衰落消失。但学界对于茶马贸易的源起,有着诸多的看法:“唐代起源说”“宋初起源说”“五代起源说”“南北朝起源说”。其中,唐代起源说被学界广为认可。就茶马互市源起这一问题,考古专家吕维新曾经有多篇文章论述,就学界的诸多观点进行研究,并且一一回应,得出“唐代起源说”的结论,但具体唐朝什么时候没有明确结论。由此,“唐与吐蕃始”和“唐与回纥始”观点都有人提出,然而,“唐与回纥始”更为学界认可。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按此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1]《新唐书》也有记载:“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2]。由此一来,“唐与回纥始”的观点在学界获得更多的认可。敏政的《茶马互市起源新考》提出了新的概念:茶马互市不应该局限于以茶换马,官营的大规模茶马互市应该是中原王朝为了解决战马紧缺的问题而以茶叶布帛粮食等向周边游牧民族购买战马的一种市买政策,茶马互市应该是一种更加宽泛的指代。在此理念指导下,唐朝大规模的购买少数民族马匹最早起源于开元15年(727年)。《旧唐书》记载:“开元十五年,……仍许于朔方军西受降城为互市之所,每年赍缣帛数十万匹就边以遗之。”[3]此后,奠定了唐王朝开边买马的制度,为茶马互市的真正源起。
二、唐宋元时的汉藏茶马互市发展
我国茶文化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巴蜀地区就已经开始了种茶饮茶,经历了汉魏时期,饮茶习俗逐渐被社会所接受,更是在与吐蕃等畜牧民族交往中,被畜牧民族所青睐,畜牧民族习惯吃肉喝乳,因此,茶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被畜牧民族看重,并逐渐成为生活必需品。唐朝虽然作为茶马互市的源起时代,已经开始了以茶、布帛、粮食等为媒介交换马匹。根据文献记载:开元十八年(730年)吐蕃又请交马于赤岭,互市于甘松岭。宰相裴光庭曰:“甘松中国阻,不如许赤岭。然后以赤岭为界,表以大碑,刻约其上。”[4]由此可以得知,虽有交马于赤岭,但并未提及茶马互市,只是要以物买马,这是茶马贸易的源起。受当时经济发展所限,在唐代,回鹊至内地卖马买茶只是朝贡官员,并非一般的商人,西藏地区饮用内地茶叶的是藏族首领,也非一般的平民,吐蕃回鹊下层平民饮茶和一般商人贩茶尚不见于记载[5]。由此可以说明,虽然唐代作为茶马贸易的源起时代,但真正的茶马贸易市场制度的形成还要往后推迟,此时的交马互市所涉及的范围较为狭窄,只有藏区的上层贵族与中原进行交易,广大平民仍然没有参与其中,而且买卖交换马匹与茶叶在此时只是一种简单的商品交换,在汉藏的经济交流中还未形成一种正式的经济贸易制度。唐朝只是茶马贸易的初期阶段,并非真正茶马贸易制度的形成时代。
这种汉藏茶马贸易源起的形成,也与唐朝文化的开放不无关系。唐朝作为大一统的中央王朝,继隋之后,吸收隋帝国的诸多财富储藏,经济军事实力强盛,威震四方。因此,唐朝统治者在对待周边的游牧民族时,采取的都是开放包容、互通有无的怀柔政策。整个社会风气都是奔放开阔的风气,由此才能有汉藏茶马贸易的由来,正如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一样,只有兼具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力,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绽放最耀眼的光彩。
至宋朝时,盛唐那种强大繁荣、万国来朝的的景象已经消失不见,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如陈桥兵变),宋朝更加重文轻武,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状况出现,宋朝军事上的衰弱,必将被周边政权所觊觎。与强盛的唐王朝相比,宋朝取而代之的是与周边政权不断的战乱。宋朝与周边政权,诸如辽、西夏、金等常年发生战争。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兵种较为单一,不像当今强盛的三军部队,除了步兵(主要兵种),就是骑兵了,骑兵数量不多,但骑兵往往能在一场战争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为战争中,骑兵拥有撕扯敌军阵营,破坏阵型,扰乱敌方布防的作用。因此,骑兵部队的建设是国家军队建设的重要一环。而优良的战马又是骑兵部队建设的基础设施。在五代十国那个动荡的时局之后,特别是燕云十六州的割让,宋朝的疆土已经没有足够适合养马的土壤了。宋朝立国之时,战马来源也主要是从西北高原牧区进口[5]。而此时来自周边政权(辽、金、西夏)的威胁就在眼前,为了防御敌国的侵犯,不得不将马政重视起来。而此时,自茶叶在唐代时便在藏区扩散开来,至宋时,已是“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6],不论贵族平民百姓,皆都将茶视为生活必需品。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年) 就 “诏岁于边郡市马,偿以善价。内属戎人驰马诣阙下者,悉令县次续食以优之。”[7]从此,在沿边州郡买马成为定制 。北宋前期时的交马互市,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茶马贸易,此时除了用茶来买马外,还可以用布帛、铜钱、绢等来买马。而随着双方各自需求的发展,这种交易逐渐便发展为纯粹的茶马贸易,并最终发展成以茶易马的制度。熙宁三年(1070年),王韶主张用兵熙河,得到宋廷采纳。此后,宋廷扩地2 000余里,招附蕃部20余万人,随后熙河开边交马互市,茶马贸易市场随之设立,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每年的交易马匹可以达到2万匹。熙宁七年(1074年),王韶建开湟之策,委以经略,乃命李杞等入蜀。茶应付秦凤、熙河路博马,是蜀茶始行榷法[8]。由此,宋廷开始垄断蜀茶,将其运往熙河市场用以易马,这改变了以往交马互市的格局,形成了官营以茶易马的新时期,就此建立了正式的汉藏茶马贸易制度。宋朝时的茶马贸易除了满足对马匹的需求以外,还有促进民族融合,加强民族团结,稳定社会的意图。在宋与西夏之间,分散着诸多部族,他们的立场,对于宋夏间的战争有一定影响。至元熙宁七年 (1074年)二月,又规定熙河路经略司买马“停止析盐钞,其马价止以茶 、银 、物帛计折偿之 ”[9]。这些措施得到吐蕃部族的拥护,当时归顺宋朝的蕃部族首领包顺 、包诚 、 赵纯忠等 ,还“诱蕃部贩马入塞”[10]。这一系列的措施实施下来,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加强宋王朝的统治,促进汉藏两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蒙古人建立的大蒙古国向外扩张,先后攻灭了辽、西夏、金等国。国土疆域辽阔,唐宋以来的缺马状况不再存在,因此,茶马贸易的需求已经不再。由此元政府将其调整为以茶征税的政策,“至元十三年恢复茶引制度,至元十四年,再“置榷场于碉门、黎州与吐蕃贸易。”[11]但由于政府的税赋抬高,引起商民百姓的不满,后来改由民间自由互市。但受元政府高额茶税的影响,再加之元朝实行的不平等的“四等人制”,这种赤裸裸的民族歧视政策不易于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元朝统治者那种骨子里的崇武的风尚使其不重视中原的经济文化,元朝时的民间茶马贸易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三、明清时汉藏茶马贸易发展状况
明王朝建立后,尽管元朝大势已去,但仍然有部分残余势力在大漠南北威胁着大明的统治。“以茶治边”思想得到贯彻,“联番制虏 ”以 “断匈奴右臂 ”。故“国初于西宁、甘州 、挑 、河诸处立茶司,岁事招番中马以羁糜之,且以制御北虏。”[12]由此可见,明朝对于茶马贸易的重视程度可比于宋朝,仍然贯彻着“以茶治边”的思想,在甘肃、川西等地设置茶马司。明朝时已经有了官茶与商茶之分。为了种种目的(诸如买马、维护政治稳定、民族团结),明朝时而抑制商茶,时而放任商茶发展。直至弘治三年(1490年),明廷实行“招商中茶法”,利用此法从中得利,但此法从制度上允许商人参加茶马互市,商茶逐渐发展壮大。正德二年 (1507年) 陕西三茶马司已库存茶四五十万斤 , 足支三年易马之用。然抽分之行后,“于是官 、商皆得易,而善马尽归于茶商矣。”[13]明代商茶的发展,促进了与汉藏茶马贸易的维系与发展,正是商茶与官茶的并存,才出现了明朝茶马贸易兴盛的局面。
明朝虽与宋朝同样重视茶马贸易,但又有一些不同。在经历了元朝后,藏区被置于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并在这些地区建立了土官,将藏区变成中央政权的直属地区,其标志是差发马制度的确立,明廷可以借此强行征调马匹,虽然对于被征调者有一定的补偿(如以马代赋、以茶易马),但这一切对于明廷来说都是利大于弊的。除了差发马制度,明朝还在藏区实行贡马赐茶的政策,对藏区的土官给予恩惠。洪武二十六年 (1393年),明廷在西宁设僧纲司,确立僧官制度,对僧人“多授刺麻、禅师、灌顶国师之号,有加至大国师,西天佛子者,悉给以印浩,许之世袭,且令岁一朝”[14]。由此团结了藏区民族,促进了民族团结,稳固明王朝的统治。
茶马贸易从其源起时,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有将其作为“以茶治边”思想的实行工具。经过百年的发展,到明中叶以后,随着社会变迁,经济的发展,这种以物易物的茶马互市也必将被历史的尘埃所淹没。
到了清朝,国家一统,尽管茶马贸易制依旧存在,但少了最初的政治意图(以茶治边),其马匹的需求已经不再顺应时势,汉藏民族间的贸易流通涉及的范围更加广阔,不仅仅只是茶马贸易。至雍正时期,茶马司已经停止了易马,成为管理民族贸易的机构。至此,绵延百年的茶马贸易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四、结语
汉藏茶马贸易从唐初始以来,就一直担当重要角色,在促进民族团结、巩固中央王朝的统治、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起重要推动作用,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汉藏茶马贸易虽不是作为中国封建时代主流的,并影响全国的经济而存在的一种经济制度,但在其出现的历代封建王朝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汉藏茶马贸易制度虽然已经不再顺应时势,最终被历史的尘埃所吞没,但其存在证明及功绩,即便再过百年、千年也不会被历史所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