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县域产业园区发展策略研究

2020-01-19

河池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产业园安徽县域

田 伟

(淮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产业经济是创造财富的主要源泉,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以马廷玉[1]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出发,县域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应该以产业集中区即产业园区为载体。安徽地处长三角腹地,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内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具备良好的培育先进产业园区的基础,安徽省近年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初步形成“一圈五区”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各地根据资源禀赋、政策条件等形成不同的产业园区,已具规模。不可避免各县域产业全区存在竞争、共生、合作、互助等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安徽五大发展布局下,制定区域共同政策,促进县域产业园区一体化发展能有效降低各地产业园区盲目竞争造成的内耗,加速县域产业园区发展。

一、县域产业园区文献综述

县域产业园区是县级行政区范围内,以县城为中心,包含乡镇、农村,形成产业发展的特殊区位环境,是县域范围内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整合升级的空间集聚形式,承担聚集创新资源、培育先进产业、吸纳劳动力就近就业的使命,是避免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和县域“空心化”的重要保障。县域产业园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通过创造聚集力,实现政策、资本、技术、市场共享,有效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具体表现为:物流园区、科技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文化创业园区等。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才开始使用县域经济[2]这一概念,90年代初期引入产业园区的理念,县域产业园区的研究应运而生,成为学术界持续研究的热点,并形成丰硕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刘翠娥提出:“郡县治,天下安”,县域产业园区已基本形成,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3]。此后,柏露露、苟利军、李健等从国家、地区、行业角度探讨县域产业园区发展现状、路径及存在的主要制约瓶颈,或借鉴国际经验[4],或结合区域优势[5]、文化资源背景[6]献计献策。从改革开放,招商引资成为国策近40年来,县域产业园区规模、质量已从量变引发质变,诸多县域工业园区取得了巨大成绩,也渐进改革的深水区,特别是在新工业革命与技术加速应用的背景下,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成为学术界持续研究的热点。以刘佳骏、钟晟、赵延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学者把中国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归纳为3个方面: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分为方向、动力及升级模式研究,并提出我国产业园区历经3次转型升级,从区域单纯自发产业集聚载体,发展为城市综合功能区,产城融合功能区,到创新型、科技智慧型工业园区;同时,一语破的指出我国产业园区同质化严重,“重量轻质”及政策依赖性强、要素利用率低等核心问题,提出了集约化、智慧化转型升级措施[7-9]。

安徽县域产业工业园已初具规模,基本完成要素集聚,各地产业园发展到改革创新的深水区,各类问题频发,只有从全局出发,政府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区位要素制定区域公共政策,才能避免各地工业园区同质化严重带来的恶性竞争,进一步释放活力,使各地县域产业园和谐、高效发展,但学术界对此研究相对缺乏,因此本文从全省站位,整体布局,研究合理利用现有政策,引导县域产业工业园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安徽县域产业园发展成就及主要问题

从肥西县兴办桃花工业园以来,截至2019年,安徽省共有1 874个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得到快速发展,数量、质量和规模快速提升,其中,合肥花岗工业园、格力工业园、美的集团合肥工业园、信义玻璃芜湖光伏工业园、安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但与江浙沪发达地区相比,安徽县域产业园区存在价值链地段锁定风险,创新活力不足,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一)部分产业园区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十八大以来,安徽制定出台《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支持制造强省建设若干政策》等多个文件,大力支持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发展,智能机器人、新能源发电、电子新材料、智能语音等高新科技产业纷纷入驻产业园区,有力促进安徽县域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涌现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产业园区[10]。根据《安徽统计年鉴2019》,安徽12个国家级产业园获得1.793万亿元收入,成为安徽省经济的重要支柱。

其中,2019年,合肥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得收入近3 000元亿,成为国内最大家电产业基地,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电解铜、铜精矿、铜加工材料方面处于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位置,2019年营业收入达到927.5元亿,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汽车及零部件、家用电器、新材料三大产业达到国家领先水平,其中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18年营业收入达到690亿元[11],入选中国制造业500强的第107位,奇瑞连续17年获得出口车企第一。

(二)很多产业园区存在价值低端锁定风险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产业园基本在技术、市场等关键环节具有优势,而安徽省有1 874个产业园,绝大部分研发能力薄弱,自主知识产权不足,品牌影响较小,多集中于利润附加值较低的传统制造业,产业园大部分企业盈利艰难。以淮北凤凰山食品工业园、宿州宿马产业园为代表的绝大部分产业园区,产业布局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核心技术缺乏,产品品牌知名度较差,淮北凤凰山食品工业园入驻规模以上食品工业近百家,经调研发现,能盈利的企业占比不大,2016年到2019年,每年人民法院公布的上百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产业园区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因无力履行标的、拖欠银行贷款、欠发工人工资等问题成为失信被执行人。宿州宿马产业园以农产品深加工、专用车及机械装备制造为主导,调研发现,停产企业较多,荒废土地频现,从整体来看,工业项目偏少、经济总量偏小、发展速度较慢,产业布局多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与省委省政府和宿州、马鞍山两市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据福布斯2019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创新企业排行榜,排名前50位中没有安徽本土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制约着安徽产业园区竞争力的提升。

(三)产业园创新能力不足

根据安徽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授权量(2017年)来看,2017年申请授权量为58 213项,但发明仅占12 440项,占比21%,科技创新成果数量、质量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就2017年安徽产业园来看, 11个国家级产业园区申请专利15 398项,其他省级产业园区申请专利34 077项,全省1 874个产业园绝大部分没有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企业科研投入较低,尤其缺乏发明创造,导致企业核心科技薄弱。只有国家级产业园区和部分科技水平较好的省级产业园区,能够从事智能语音、铜基新材料和硅基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行业发展,绝大部分产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开展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行业,基本处在组装和代加工为主的水平,总体来看,安徽产业园创新能力不足,需要加大科研支出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

(四)各地产业园孤立办园,产业关联度较低

各地产业园数量众多,但交流较少,没有区域性政策指导,各工业园产业关联度较低,产业园大多能结合当地政策优势,但产业定位模糊,招商引资准入门槛低,入园产业过多,导致产业园企业关联度较小,不能形成集群效应,品牌效应,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由于智能制造、科技环保循环经济起步较晚,科技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导致企业生产成本、营销成本较高,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把不同企业安置到产业园,造成产业链上的企业缺乏相关性,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五)产业园内企业获利能力差,对政府政策依赖性强

各地产业园内很多企业盈利能力较差,没有能力履行标的、偿还银行贷款、发放工人工资,导致法定代表人成为被执行失信人员。调研发现,很多企业主认为企业盈利能力差源于政府的不诚信,政府没有履行招商引资前的各种承若,简单地把企业强行放到产业园区,没有给予政策、金融支持与中介配套服务,企业一旦被引入产业园,便失去了和地方政府对话的资格。在园内企业日常生产中,一方面由于产业园内企业杂乱,规模较小,不能独立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难以打开市场,另一方面周边产业园同类企业过多,产品同质化严重,很多企业被迫陷入模仿、甚至降低产品质量以次充好的恶性循环中。很多企业主寄希望于政府政策扶持,在金融、技术、税收,补助等全方面给予支持,体现了企业主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较强。

三、安徽县域产业园发展策略研究

安徽县域产业园区从肥西桃花工业园建立开始,经过了40多年的发展,基本完成生产要素集聚、规模和数量扩张的任务,产业集群初步完成,各地县域产业园开启竞争发展的新阶段,市场竞争中,各类问题频发。研究现有政策,制定区域共同政策,推动各地政府、集群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共同努力,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共享为核心的县域产业园联动发展,能够进一步释放企业活力,有利于安徽县域产业园实现高质量和谐发展。

(一)打造区域联合研发平台,摆脱价值链低端锁定风险

安徽全省尽管有1 874个产业园,但园区产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且研发能力薄弱,没有资金推动核心技术的培育和发展,科研投入不足,尽管每年产业园区专利技术不少,但大多是外观设计,真正发明创造,特别是高精尖行业发明创造较少,导致产品科技含量低,无法摆脱价值链低端锁定命运。因此,应加强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和平台,建立区域性产业研发平台,共同出资,解决企业科技研发能力薄弱的问题。重视与高水平研究机构的对接,建立区域性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与高校展开合作,组建产学研基地等丰富区域性产业研发平台的内涵。对产业园企业遇到的瓶颈问题进行联合公关,特别是公关《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重点扶持的12个高端制造业领域和5个优势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资金、营销等核心问题。

(二)打造金融、信息、中介配套服务机构区域平台,激发产业园创新能力

产业园区健康和谐发展,离不开金融、信息、中介机构提供的高质量服务。安徽努力打造“一圈五区”新格局,首先一方面打造金融、信息、中介服务配套平台,另一方面让金融服务机构、信息推介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盈利性服务组织进入产业园区,提供竞争性高质量服务,利用自身中介能力为区域内园区企业提供资金、信息、市场等优质服务,使产业园区成为全民创业、企业发展的活跃平台。受资本、技术、营销、人脉等资源的影响,产业园内企业利润率不高,如果能在政府定向指导下形成区域服务机构平台,并促使大量盈利性先进金融、信息、中介服务机构进入产业园区,能极大激发产业园区的创新能力。

(三)加强现有政策学习,制定区域共同发展策略

安徽举全省之力打造“一圈五区”新格局[12],即打造合肥都市圈、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省内1 874个县域产业园区要认真学习本省经济发展政策,提高站位,统一思想,认真学习《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领会安徽整体布局,清楚各地县域产业园的具体任务,避免各自为政、混乱发展。根据安徽“一圈五区”发展思路,各地政府根据资源禀赋、发展现状,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打造高效、快捷的区域工作平台和区域信息平台,实现资金、技术、市场资源共享。区域内政府制定联合发展文件,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避免各地产业园盲目布局和企业不良竞争。

(四)建立产业园区域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办园初期,为了形成数量和规模效应,各地产业园定位模糊,入园企业关联度较低,不能形成集聚效应,企业各自为战,不能发挥产业链的系统优势,企业生产、销售成本较高、在市场竞争全面进入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出现大面积亏损的情况。同时,各县域产业园之间没有共同区域性政策指导,以本地政府为主导的招商引资下,产业园同质化严重,缺乏清晰定位,背离产业园建设的初衷。大量入园企业一旦离开政府提供的资金、信息、政策扶持,生存和发展则面临极大挑战,因此,对政府依赖性较强。各地政府应在全省打造“一圈五区”布局下,明确自身优势和义务,开展区域交流,进一步解放思想,为产业园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建立政府定期交流平台,实现区域内产业园信息、市场共享,避免区域内产业园企业无序竞争。区域内各产业园供应链企业打破藩篱,开展技术、营销、合并等全方位交流合作,对内,变竞争关系为共生关系,对外,变独立企业之间的竞争为供应链企业的高质量竞争。

(五)制定政策,优化服务,增强产业园内企业持续获利能力

首先,省内各县域产业园管委会加强学习交流,学习安徽省发展县域产业园区的政策,同时到优秀产业园区学习,开阔视野,丰富头脑,只有通过认真的实地调研,才能获得真实信息,为制定高效政策提供必要的条件;其次,提高站位,既要提高到省政府发展县域产业园的全局上,又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扶持发展当地资源禀赋好的行业,在产业园区企业的招商引资上,合理布局,使园区企业在供应链上有一定的关联度,能共享政策、资金、技术和市场,获得产业集群效应;再次,增强政府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对园区企业合理要求提供必要帮助,解决企业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实际困难。

猜你喜欢

产业园安徽县域
《安徽记事》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
5.回声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中国文化产业园100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