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英文小说翻译策略研究
——以小说《4321》翻译为例
2020-01-19夏乐
夏 乐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安徽 合肥 231131)
一、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尤金·奈达在多年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将信息论应用于翻译学科,提出“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翻译理论,并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的交际功能出发,提出“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的翻译理论。[1-2]在功能对等理论中,他认为“翻译需使用最贴切、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风格上再现源语的信息”,而不是追求文字表面的一一对应,要在译文与原文之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同时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类似。[3]他将功能对等要求划分为两个层次: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前者是指“译文读者应能以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赏译文”。后者指“译文读者应能透过对译文的理解而想象的到原文读者对源文的理解和欣赏”。[4]
功能对等理论的出现,提升了翻译实践的理论高度,推动了翻译学科的系统化,它提出语言代码的“分析”“转换”“重组”和“检验”四步模式,即提出采用合乎不同语言规范的遣词造句方法,以信息的传递为导向,再现源语文化。同时,也注重读者的反应,主张解决词汇、句法、风格等方面的问题,对于翻译实践活动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小说翻译
在文学翻译中,由于涉及到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最高层次的对等是翻译追求的最高境界,具有相当的难度,而最低层次的对等则相对基础而现实。[5]由此可见,功能对等理论中的“对等”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完全等同。功能对等具体包括四个层面:文体对等、篇章对等、句法对等、词汇对等。[6]在这四个层面中,奈达认为,首先应考虑文本意义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
小说文本内容丰富,蕴含着广阔的社会背景、丰富的人物性格以及跌宕起伏的情节推进,这就要求译者翻译之前,首先深刻理解作品内涵,然后以另一种语言形式再现原文风格,实现译文的可读性。为了实现“译文的笔调和风格与原文相同”,译者应从功能对等的四个层面出发,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指导翻译实践:第一,创造既符合原文语义,又能表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第二,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时,舍弃形式;第三,如果形式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则考虑采用“重创”的方式,缩小直至解决不同语言文化间的差异,以达到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对等。
在小说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应拘泥于原作的语言结构,而应结合译者对译文的反应以及原作在语言、句法、文体、风格等方面的特点,突破原作的束缚,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和技巧,处理文化信息,表达作品风格,“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时能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7]
三、小说翻译实例分析
美国作家Paul Auster的小说《4321》,描述了在不可预知的遭遇和选择下,主人公Archie Ferguson经历的四种人生选择。这里,作者采用“不可靠”的写作手法,使作品明显地具有非现实的色彩。同时,巧妙返将“陌生与熟悉联结起来”,对生命的可能性展开多层次的审视,并探索了自我选择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对人物生活经历、行为肖像的描写生动而具体,心理变化的描写细腻而丰富。语句呈现出松散的特点,多使用省略句子成分、并列短语、重复等手法,叙述节奏轻盈而流畅,达到了相应的艺术效果。
下文中,笔者从词汇、句法、修辞三个层面的功能对等出发,采用直译、分译、断句、拆分重组等翻译技巧,尽力还原原文的意义和风格,探索小说翻译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1.词汇对等。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要素,对小说词汇的正确理解是传递原文意义和风格的基础。在翻译过程中,笔者从词汇所处的句式、段落出发,仔细体会它们在原作语境中的特定含义,并用贴切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帮助读者更为贴切地体会原作传达的意义。
例1As the minutes ticked by,she grew more and more appalled with herself for rattling on like a brainless chatterbox, bragging about her sister.(译文:随着时间的流逝,她越来越震惊,因为她就如同一个愚蠢的话匣子,喋喋不休地吹嘘着自己的姐姐。)
“chatterbox”的本意为“喋喋不休者,唠叨的人”。如若直译,则译文显得臃肿累赘,而汉语中正好存在对应的对等词“话匣子”,翻译过来毫无语义亏损。因此笔者采用换译法,将“a brainless chatterbox”译成“一个愚蠢的话匣子”,帮助读者理解原文内容。
例2For the Fergusons,the weak-minded notion of All-For-One-And-One-For-All did not exist. In their little world,it was All-For-All—or nothing.(译文:对于弗格森一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软弱观念并不存在。在他们的狭小世界里,有的只是拼尽全力,否则将一无所有。)
例2存在两个结构类似的短语:“All-For-One-And-One-For-All”和“All-For-All—or nothing”。其中,“All for one and one for all”出自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小说《三个火枪手》,译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传递出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奉献、相互帮助的含义。“All-For-All—or nothing”是作者依照前句创造的格式相似、意思相对的短语,因而不能照抄词典释义。为了把弗格森一家生活的窘境完整地表达出来,且兼顾形式的相对一致,笔者将其译为“有的只是拼尽全力,否则将一无所有”。
2.句法对等。由于英汉语言存在差异,所以翻译时常常无法做到句式完全对应。原文句式松散,多长句和复杂句,需要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断句、拆分重组等方法进行处理,突破形式对等,以达到句法对等的目的。
例3By all accounts he was a large man with a strong back and enormous hands,uneducated,unskilled,the quintessential greenhorn know-nothing.(译文:据说他是个后背坚实、双手宽厚的大块头。他目不识丁,身无所长,是个典型的新手菜鸟。)
例3中,名词中心词“man”前有前置修饰语“large”,后有以“with”引导的后置修饰语,同时包含两个并列的形容词“uneducated”和“unskilled”构成的后置修饰成分以及名词短语“the quintessential greenhorn know-nothing”的同位语成分。这使得句子由一个简单句扩展成复杂的长句,而汉语修饰成分大多位于中心词前面,不能太长,因此笔者采用分译法,合理切分意群,将修饰成分拆分出来,译成独立的短句,使译文更为流畅。
例4Thus was born the enterprise known as 3 Brothers Home World,which was essentially under the direction of one brother,Stanley,the youngest and most ambitious of Fanny’s sons,who,from some perverse but unassailable conviction that family loyalty trumped all other human attributes,had willingly taken on the burden of carrying his two failed siblings,who expressed their gratitude to him by repeatedly showing up late for work,filching tens and twenties from the cash register whenever their pockets were empty,and,in the warm months,taking off to play golf after lunch.(译文:由此,名为“三兄弟家世界”的企业诞生了,公司由斯坦利实际掌控。作为范妮最年轻、最有野心的儿子,斯坦利不容置疑地坚信家庭忠诚胜过一切人性,也乐于承担帮扶哥哥的责任。而那两个不成器的哥哥表达感谢的方式不是经常迟到,就是囊中羞涩时顺走收银机里几个铜子儿,要么就是天气暖和的时候午后旷工去打高尔夫。)
例4句式冗长,句子主干为“Thus was born the enterprise known as 3 Brothers Home World”,后面是“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从句里层层嵌套,分别包含两个由“who”引导的定语从句。如果依照原文语序来顺译,必定导致译文冗长晦涩。故笔者采用分译法,化整为零,将修饰成分从主干中剥离,拆分并翻译成三个独立的语句,使译文结构清楚、语意清晰。
3.修辞对等。原文中,作者写作手法丰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明喻、隐喻、提喻、排比、夸张等,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性。由于英汉语言差异,译者不仅要考虑到内容和形式上的转换,更要注重读者感受,弥补文化差异,再现原文修辞特色,实现修辞层面上的功能对等。
例5Unlike Stanley,Rose had already been burned by the fires of a passionate love.(译文:与斯坦利不同的是,罗斯曾被一场灼热的爱情之火灼伤过。)
例5使用隐喻的修辞手法。“the fires of a passionate love”译成“灼热的爱情之火”,与汉语表达方式相对应,能够实现修辞的达意,故笔者保留了原有修辞手法,进行直译处理。
例6Millie’s sharp tongue often led her into tangles with her kids.(译文:米莉的伶牙俐齿经常让她和孩子们发生争执。)
例6中采用提喻的修辞手法,用“tongue”指代米莉尖酸刻薄的语言,以具体带抽象,旨在凸显人物性格,使形象更饱满生动。笔者以“伶牙俐齿”作为对应的译文,不仅保留了原句提喻的修辞手法,也使译文自然、传神。
例7Either work or starve.Either work or lose the roof over your head.Either work or die.(译文:要么工作,要么挨饿。要么工作,要么无家可归。要么工作,要么死亡。)
例7采用排比修辞手法,三个“either…or”并列,结构相似,意义逐层递进,表现弗格森一家面临的窘境。笔者保留原作的修辞方式和句式特点,以实现修辞层面上的功能对等。
四、结语
小说的文学翻译,由于涉及广阔的社会背景、多元的文化内涵,加之中英两种语言在语言表达、句式结构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译者往往拿捏不好翻译的尺度,在翻译过程中存在许多实际困难。笔者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从词汇对等、句法对等以及修辞对等三个层面入手,结合案例分析,论证了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以期对小说翻译,乃至文学类作品翻译,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