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智力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0-12-09赵翔
赵 翔
(山东大学 翻译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9)
一、引言
作为智力的一个方面,文化智力(简称CQ)是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有效交际的能力。文化智力模型是跨文化能力的多维度模型之一,[1]跨文化能力的概念经常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全球公民、文化智力等互换使用。[2](P456)文化智力高的人喜欢参与跨文化互动(动机维度),了解不同文化的行为规范(认知维度),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文化联系(元认知维度),并在跨文化情境下举止得体(行为维度)。这里的文化超越了传统国家语境的界限,涉及到性别、年龄、民族、职业能力等各种语境。因此,文化智力有时也称为语境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
自文化智力概念[1,3]提出以来,其理论和实证研究在数量和深度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就理论取向而言,主要有社会心理学视角和国际管理视角,[4-6]前者占主导地位。就测量工具而言,主要有文化智力量表(CQS)和简版文化智力量表(SFCQ)两种,分别与理论视角相对应。文化智力量表(CQS)是目前为止信度效度较高的跨文化能力测量工具之一,[7-8]包括元认知、认知、动机和行为四个维度;[4]简版文化智力量表(SFCQ)含文化知识、跨文化技能和文化元认知三个维度,[9]学科领域涉及管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
以“文化智力”为关键词、“论文”为文献类型,于2019年8月在CSSCI来源期刊数据库进行检索,结果为20篇有效文章,其中管理学9篇,心理学8篇,文化学3篇;实证类论文14篇,均为量化研究,研究对象包括企业员工、国际商务人员、外派学者、在华留学生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等,讨论文化智力与跨文化适应、主观幸福感、绩效等变量之间的关系。[10-14]
本文借助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绘制科学知识图谱,旨在梳理国际文化智力的研究现状,对文化智力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和借鉴。试图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国际核心期刊文化智力论文的总量、国家、作者和刊物有何特点;(2)国际核心期刊文化智力论文中共被引的作者、刊物和文献有何特点;(3)国际核心期刊文化智力论文在主题方面有哪些特点和趋势。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在选取语料时遵循如下原则:语料源于Web of Science的核心合集;检索词为在“主题”(topic)中含有“文化智力”(cultural intelligence);时间跨度定为2002—2018年;文献类型限于“研究论文”(article),不含书评、图书章节等;语种限定为“英语”。数据检索于2019年8月,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对明显不是文化智力研究的条目进行了人工剔除,最终共生成有效文章339篇。数据分析使用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5.3.R4(64 bit)。
三、结果与讨论
(一)发文情况分析
图1 国际文化智力研究年度发文量(2002—2018)
发文量年度分析(见图1)显示,国际文化智力研究可分为萌芽期(2002—2009)、起步期(2010—2016)和发展期(2017—)三个阶段。萌芽期,年度发文量较少,八年合计仅有20篇,占比5.9%;起步期,发文量逐年上升,从2010年的10篇增加到2016年的50篇,总量179篇,占比52.8%;2017年进入发展期,2017和2018两年发文总量为140篇,占比41.3%,表现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从发文来源国家来看,总发文量最多的是美国(121篇),占总发文量的35.7%,其次是澳大利亚(35篇)、英国(30篇)、中国(24篇)、德国(20篇)、南非(16篇)、荷兰(16篇)和瑞士(15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学者国际期刊发文量排第四,超过了在CSSCI来源期刊的发文量,这说明两点:一是在中国高校科研考核制度激励下,中国学者越来越关注国际发表,中国科研正逐步与国际接轨;二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学者开始关注文化智力研究,具有一定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作者发文量排在首位的是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Alfred Presbitero(10篇),他是文化智力研究的活跃人物,具有较高的贡献率。他采用的理论框架涉及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和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对文化智力与知识分享、认知弹性、人格等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15-17]而迪肯大学也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12篇),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Jase R.Ramsey(4篇)和中国台湾昆山科技大学的Lee Li-Yueh(4篇)紧随其后。可见,文化智力是跨文化研究的诸多变量之一,相关研究尚未形成规模,呈分散状态,学者们均在自己的国家和地区独立进行研究,没有广泛开展合作。
期刊发文量排名前三位分别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篇)、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14篇)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13篇)。从学科领域来看,发文量排名依次为经济学(Business & Economics)(169篇)、管理学(Management)(141篇)、心理学(Psychology)(98篇)和教育学(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45篇),与CSSCI来源期刊基本一致,这是因为这些领域的学者更擅长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量化研究。
(二)共被引分析
图2 国际文化智力研究作者共被引聚类网络图谱(2002—2018)
如图2所示,在2002—2018年间被引频次较高的学者有:P.Christopher Earley(240次)、Soon Ang(233次)、K.Yee Ng(132次)和David C.Thomas(128次)。这是因为他们是文化智力概念研究两大流派的创始人,而概念化和可操作化定义是实证研究的基础。前三位高被引作者均为社会心理学派的奠基人,相对应的测量工具文化智力量表(CQS)也被广泛使用。该学派将文化智力概念化成一个集合(aggregate)构念,不同类型的能力共同组成了文化智力整体,这也受到以Thomas为首的国际管理学派的质疑,他认为文化智力是个综合(integrated)构念,强调各个维度之间的互动,不能分离开来。[6]两大学派的第二大区别在于动机维度,国际管理学派认为文化智力是有效互动的能力,并不需要动机。[9]
图3 国际文化智力研究文献共被引聚类网络图谱(2002—2018)
如图3所示,2002—2018年间文化智力研究的高被引文献排名第一的是Ang等(78次),这是研发文化智力量表(CQS)的论文。[4]由此可知,文化智力研究以社会心理学视角和量化方法为主。Matsumoto & Hwang从内容效度、构念效度和生态效度三个层面评估了10种普遍使用的跨文化能力测量工具,包括文化智力量表在内的三种脱颖而出。[8]中文版文化智力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也较高,被广泛使用。[12-13]位列第二的是Imail等(61次),讨论了文化智力对跨文化协商的影响。[18]第三是Ng等(58次),将体验学习理论应用于文化智力的培养,[19]随后依次是Lee等(45次)和Ang等(40次),[20-21]这些也都是量化研究,与前面结论相吻合。基于国际管理视角[5]和简版文化智力量表(SFCQ)[9]的相关实证研究较少,尚未成为主流。
由刊物共被引分析可知,文化智力研究经常引用发表在以下刊物的文章:Group & Organization Management(203篇)、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192篇)、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75篇)、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62篇)、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59篇)、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158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54篇)、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54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140篇)和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36篇)。从刊物特点来看,主要集中在管理学和心理学两大阵营,以管理学为主。可见,文化智力研究是管理学领域所关注的话题。
(三)研究热点分析
图4 国际核心期刊文化智力研究热点共现网络图谱(2002—2018)
本研究以“文化智力”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文化智力”也就成为图谱中最大的节点(见图4),频次最高。其次依次是绩效(performance)、模型(model)、适应(adjustment)、人格(personality)、影响(impact)、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行为(behavior)、经历(experience)、智力(intelligence)、效度(validity)、多样性(diversity)、文化(culture)、领导能力(leadership)、外派人员(expatriate)、视角(perspective)、管理(management)、工作(work)、维度(dimension)和组织(organization)。
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9个聚类,依次是:工作绩效(#0 job performance)、语境(#1 context)、多元文化(#2 multiculturalism)、开放性(#3 openness)、社会学习(#4 social learning)、情境判断测试(#5 situation judgment test)、知识转移(#6 knowledge transfer)、心理资本(#7 psychological capital)和调查研究(#8 survey research)。其中聚类值Modularity Q为0.4636,说明模块度不高;聚类内部相似度指标Mean Silhouette值为0.4912,说明聚类内部的同质化程度平均,不高也不低。
表1 国际核心期刊文化智力研究的高频关键词(2002—2018)
结合聚类分析的结果和表1可知,文化智力研究分为概念和实证两大类。其中,“语境”“多元文化”“多样性”“智力”“文化”等属于概念研究的范畴。从“工作绩效”“开放性”“调查研究”“模型”“适应”“人格”“影响”“效度”“领导能力”“维度”等聚类和关键词来看,实证研究以量化为主,研究对象以“外派人员”为主,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讨论文化智力的前因与结果变量,以及它的中介和调节作用。
文化智力的前因变量主要包括“人格”和海外“经历”,文化智力与五大人格特质相关但又不同。[4]研究证实,经历的开放性(openness)是唯一能够预测文化智力各维度的人格特质。[21-22]海外经历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文化智力,但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前人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海外经历有助于文化智力认知和元认知维度的发展,[23-24]但不会影响行为维度的发展。[25]在教育干预之前,海外经历与文化智力显著相关,但在受试参加跨文化管理课程之后,就不再对文化智力产生影响。[26]认知和行为维度的发展得益于培训项目。[27-28]开展文化智力培训项目,有助于促进共情和不同文化群体的和平共处,避免跨文化冲突。
文化智力的结果变量主要有“绩效”“适应”和跨文化“领导能力”。研究表明,文化智力对工作绩效有直接的正向影响,[29-30]文化智力整体对文化适应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和工作适应关系不大,[31]这也是“工作”成为高频关键词的原因。文化智力被认定为核心的跨文化领导能力,[32]比“情商”更能预测跨国领导能力。[33]
文化智力也可以作为中介或者调节变量,相关研究处于萌芽期。文化智力在跨文化接触与国际领导潜力间起中介作用。[34]作为调节变量,高水平的文化智力可以提高领导能力对外派人员适应和绩效以及创新采纳的正向影响。[30,35]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国际文化智力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勾勒出研究发展轨迹。结果表明:(1)文化智力研究进入发展期,发文量逐年递增,论文作者主要来自美国,最高产作者是来自澳大利亚的Alfred Presbitero;(2)从被引角度分析,前四位高被引作者均为概念研究两大流派的领军人物,高被引刊物主要来自管理学领域,高被引文献排在首位的是研发文化智力量表(CQS)的论文;(3)从研究热点与趋势看,以量化研究为主流,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文化智力的前因与结果变量,及其中介和调节作用。
根据国际相关研究的可视化分析,结合研究现状,本文对未来国内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概念研究。关于文化智力各维度及发展与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前人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因此,在概念上存在集合与综合的分歧。就个人而言,文化智力某些维度的存在可能会影响发展其他维度的能力。[36]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厘清各维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发展对于结果变量的影响,从而加深对文化智力这一构念的理解。
第二,前因和结果变量研究。就前因变量而言,鉴于前人研究结果不一致甚至相反,文化智力是否可以培养、如何培养,文化智力的培养是否要求各种干预、如何干预,海外经历如何影响文化智力等问题尚未得到解答。文化智力的培养要求在国外环境中的互动,而不仅仅是接触。[26,37]除了体验学习理论,其他理论如社会学习理论也许会为文化智力的培养提供肥沃的理论土壤。社会学习理论[38]将认知和行为过程相融合,具有详细解释海外经历与文化智力之间关系的潜力。就结果变量而言,前人研究主要关注外派人员适应与外派绩效,[30]而对于家庭和配偶的适应、学者的适应等海外任务的挑战鲜有涉及。
第三,跨文化能力培养实证研究。跨文化能力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39]国内研究主要聚焦概念探讨,[40]跨文化能力的文化智力模型尚未进入国内外语界学者的视野。未来研究可以使用文化智力量表(CQS)测量跨文化能力,探讨外语教学或文化智力培训对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影响。量化研究属于横断研究,跨文化能力的发展可能是非线性的,可以结合质性研究,植入动态系统理论,探讨跨文化能力的动态发展。
总之,文化智力研究已经进入发展期,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是管理学和心理学领域充满活力的核心话题,并将拓展到应用语言学等更多领域,吸引更多学者关注。梳理现有文献,绘制科学知识图谱,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化智力的研究热点与趋势,为未来研究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