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传》中的“梦”研究

2020-01-19申前程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景公晋国左传

申前程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左传》记梦数量为先秦文献之最,全书共记载了28处梦境,对于研究先秦时期中国的梦文化发展状况有一定的价值。[1](P3-4)

一、《左传》中的“梦”概说

(一)鬼神类

《左传》中记载普通鬼魂的梦有2个。一是《僖公四年》晋国夫人骊姬告诉太子申生,晋献公梦到已故夫人齐姜,让太子速去曲沃祭祀,借献胙阴谋害死了申生。二是《宣公十五年》秦晋辅氏之战中,晋将军魏颗和秦将杜回交战,魏颗看到一个老人结草绊倒了杜回,于是俘获了杜回,大败秦师。夜间魏颗梦到结草老人,他自称是魏武子小妾的父亲,来报答魏颗活女之恩。

而《左传》多数梦中的鬼都是厉鬼,共4个。如《成公十年》晋景公梦到厉鬼“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2](P4-7)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厉,就是恶鬼,因“绝后”无人祭祀的鬼叫做厉。晋景公听信赵庄姬的谗言,杀了赵同、赵括,并灭亡了他们的家族,在梦中见到赵氏祖先化为厉鬼来寻仇。《襄公十八年》晋国卿大夫荀偃早年谋杀了晋厉公,在梦中见到厉公向他争讼索命,厉公用戈砍下他的头,他跪着将头放回原处,捧着头奔跑。《昭公七年》郑国人梦到被杀死的大夫伯有,伯有披甲而行,扬言要杀死驷带和公孙段,结果驷带和公孙段相继而死,恐慌在郑国弥漫。《襄公十七年》卫庄公在北宫梦到被杀的浑良夫登上昆仑之虚向天呼冤。浑良夫拥立卫庄公有功,卫庄公曾许诺免他三死,最终却背弃诺言,任由浑良夫被杀。这些梦中的鬼魂,都是复仇或者呼冤的恐怖、血腥形象。

(二)人事类

《左传》所记梦象里,梦到人或多或少都反映了梦者此时的心愿,共6例。如《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梦到与楚成王搏斗,楚成王伏在自己身上吃自己的脑髓,表现出大战之际晋文公内心的不安与恐惧。《哀公七年》有曹国人梦到一群君子在国社的围墙外谋划灭掉曹国,一起等待名叫公孙强的人。曹国人梦醒后去寻找公孙强,发现并无此人,告诫子女要是听到公孙强执政,立即离开曹国。由此可见,曹国人在内忧外患情况下对国家的担忧。《哀公二十六年》记载宋景公无子,领养了公孙周的儿子得和启,景公去世后,得梦到启头向北睡在卢门外,自己变成一只乌鸦栖息在启身上,嘴巴放在南门上,尾巴放在北门上,醒来后认为自己的梦很美,一定会被立为国君。“北首”是死象,由此可以看出得内心对权力的渴望。

二、《左传》中“梦”的社会功用

(一)神道设教,巩固王权

“神道设教”一词出自《周易》观卦彖辞,原文是:“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3](P3-6)神道最初指阴阳变化之道,后来多指鬼神祸福之道。神道设教,就是用鬼神之说作为教化百姓的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王权。

古时统治者为了彰显地位的合法性和身份的高贵性,往往将王权与神权结合在一起,自称“天子”,秉承天意,而“梦”为他们的人生际遇增添神圣的色彩,借梦巩固王权由来已久。

《左传·宣公三年》记载了郑穆公兰梦兰而生、刈兰而卒的不平凡的一生。当初,郑文公有个名叫燕姞的妾,但因为文公姬妾众多,未得宠幸。一天,燕姞梦到天使给她一株兰草,自称是南燕的始祖,让燕姞把兰花作为自己的儿子,因为兰花的香味举国无双,佩戴着它就会受到喜爱。不久后郑文公见到燕姞,赐给她兰花并宠幸了她。燕姞怕不被相信,向文公请求把兰花作为信物,文公答应了。之后燕姞生下穆公,取名为兰。郑文公尽逐群公子,公子兰逃亡定居在晋国,后在晋文公的帮助下被迎立为太子。文公死后公子兰即位,是为郑穆公。穆公晚年病重时,说:“兰花死,我也要死,我是靠着它出生的。”割掉了兰花,郑穆公就死了。

穆公是文公庶子,其母燕姞为文公贱妾,身份低微且不受宠爱,若郑国没有内乱,绝无即位可能。而梦兰则昭告世人,他的出生和继位是天神的旨意,他具有兰花一样高洁、贤德的品性。虽然穆公聪明贤德,为政期间能与楚、晋结盟,使郑国免于灾祸,但这种神道与王道结合的梦,无疑使百姓相信王权受命于天。

类似的还有《左传·昭公元年》记载的邑姜梦到天帝的梦。邑姜是周武王的王后,她怀太叔时,梦到天帝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叫虞,并把唐国赐给他。太叔出生后他的掌纹像“虞”字,就叫做虞。后来周成王灭了唐国,就把唐地封给了弟弟叔虞。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迁到晋水旁,把国号“唐”改为“晋”,即诸侯国中的晋国,叔虞也就成了晋国的始祖。这个梦与燕姞梦兰相似,叔虞的出生和受封也是神的意旨,是上天赋予王室的特权和福祉,而晋国的建立也是顺应天意。统治者借梦,使王权与神权结合,使王权神化,将统治地位的正统性、合法性牢牢攥在手中,使天下的人服从。

(二)惩恶扬善,劝诫世人

春秋之际,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王室衰落,诸侯并起,互相征伐,用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礼乐制度被破坏。孔子修订《春秋》,也是有感于“礼崩乐坏”,而《左传》作为解经之作,其间也蕴含着作者惩恶扬善,实施人文教化的目的。

《左传》诸梦中,最能体现这种惩恶扬善目的的梦无疑是魏颗梦到结草老人。《宣公十五年》秦晋辅氏之战中,晋国大将魏颗在与秦国大将杜回作战时,突然看到有一个老人结草绊倒了杜回,于是魏颗趁机俘虏了大力士杜回,大败秦军,取得极大胜利。[4](P4-73)待夜间入睡后,梦到白天的结草老人,老人说自己是魏颗“所嫁妇人”的父亲,魏颗听从了先人清醒时的命令,因此来报答他。原来当初魏颗的父亲魏武子有一个爱妾,没有生儿子。魏武子生病时,吩咐魏颗在自己死后,将小妾嫁出去。病危时又改变想法,让小妾为自己殉葬。魏武子死后,魏颗把小妾嫁出去了,认为疾病使人神志不清,应当听从父亲清醒时的话。魏颗没有盲目听从父亲的话,而是思虑周全,保全了父亲小妾的命,并让她改嫁,对老人有活女之恩,因此老人的鬼魂来报答他。这类报恩的梦无疑是劝人向善,告诉民众心怀仁慈,一心向善,多行善举,就会有好结果。

而多数见到厉鬼的噩梦,则是告诫人们恶有恶报,若是作恶多端,最终将殃及自身。如《成公五年》赵婴按梦祭祀天使却仍被驱逐,原因在于他与侄媳赵庄姬私通,属于乱伦行为。赵婴被赵同、赵括驱逐后,赵庄姬怀恨在心,向晋景公诬陷赵同、赵括造反,加上晋国内部卿大夫之间矛盾尖锐,栾氏、卻氏作伪证,晋景公最终将赵同、赵括灭族。而因此事,晋景公心中一直恐惧不安,以至生病,梦中见到厉鬼披头散发,长发及地,捶打着胸膛跳跃,厉声呵责景公杀害自己子孙的罪行,言明自己为报仇而来。话毕,厉鬼一路追赶景公,先后毁掉宫门、寝门、内室的门,使景公无处逃避。景公梦醒后召桑田巫释梦,桑田巫认为这个梦预示景公活不到吃新麦的时候。梦及占梦带来的恐惧心理加深了景公的病情,景公向秦国求医,医者还没到的时候,景公又梦到疾病变成了两个小孩子,商量着藏在肓之上,膏之下,就会使良医无可奈何。医生到达之后,他的诊断跟梦中两个小孩子说的一样,认为景公病入膏肓,回天乏术。六月份的时候,景公为打破桑田巫的预言,就让厨师烹煮今年的新麦,让桑田巫看过后杀了他。结果食用前景公就跌入厕所而死,一切正如桑田巫的预言。[5](P8-33)

水稻秸秆取自扬州大学农学院试验田,品种为南粳46,从中间部位下刀截成2段。蔬菜品种为蕹菜。试验大棚为扬州大学水生蔬菜试验大棚,棚内埋设塑料箱(长宽高分别为500 cm×370 cm×320 cm),箱内填装常规园土20 cm深,灌水后保持5 cm浅水层。

就像《成公五年》为赵婴释梦的士贞伯所说:“神福仁而祸淫,淫而无罚,福也。祭,其得亡乎?”神灵只会赐福给仁爱的人,而降祸给淫乱的人,淫乱而没有受到惩罚,就是福气了。祭祀了神灵,难道就会没有灾祸了吗?告诫人们,只有一心向善才会得庇佑,若是作恶多端,即使祭祀神灵鬼怪,也终究不能幸免。

三、梦的文化解读

(一)《左传》中的“梦”与中国文化

梦具有时代特征,不同时期,人们梦中所见的对象不同,梦的内容往往带有鲜明的文化烙印。通过前文对《左传》中“梦”的统计和分类,我们发现这些梦具有典型性。一是梦中对象的典型性。《左传》中梦者梦到的对象以鬼神居多,说明当时神鬼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二是人们对梦的态度具有典型性。多数梦者在做梦后要么直接按照梦中神鬼的要求去做,要么先进行占卜,再按照占卜结果采取行动。人们极其重视梦对事情的意义和价值。

如《昭公七年》记载的一个同梦。“孔成子梦康叔谓己:‘立元,余使羁之孙圉与史苟相之。’史朝亦梦康叔谓己:‘余将命而子苟与孔烝鉏之曾孙圉相元。’史朝见成子,告之梦,梦协。”卫国的大夫孔成子和史朝做了同一个梦,在梦中见到卫康叔说“立元”,并命令二人的儿子去辅佐太子。卫襄公的夫人姜氏无子,嬖人婤姶生下长子孟絷,但是孟絷的脚有问题,不善走路。之后婤姶又生下了儿子,取名叫元。孔成子占卜后和史朝在立嗣问题有争议。[6](P4-9)孔成子认为“元”是为首的意思,指的是长子孟絷。史朝认为“元”是指公子元。最后结合占卜结果和孟絷的脚的原因,立了元,即卫灵公。不论卫灵公贤能与否,从这个梦里我们可以看出孔成子和史朝对梦的重视。

再如《襄公十八年》中行献子梦到与厉公争讼的噩梦。荀偃梦到自己被厉公用戈砍去头颅,将头放回原处后捧着头奔跑,见到了梗阳的巫皋。过了几天在路上见到了梗阳的巫皋,跟他说自己的梦,结果巫皋也做了一样的梦。巫皋预言荀偃今年一定会死,但是在东边的战事可以如愿。之后晋国攻打齐国,荀偃用玉祭祀黄河并祷告,希望自己东伐齐国能成功。之后晋国势如破竹,大胜齐国,荀偃在战争还没结束时,就因头疮去世,死不瞑目。直到栾盈说完成他进攻齐国的愿望,荀偃才闭上眼,松开嘴含进珠玉。虽然晋国向齐国进军是当时必然的局面,但是荀偃还是按照梦中的指示,为东边的战事耗费了自己最终的心血,甚至死去了也放不下讨伐齐国的事业。

《左传》中类似的梦还有很多,足以看出当时人们对梦的认识和态度。许慎的《说文解字》对“梦”的解释是:“梦,不明也。从夕,瞢省声。”《康熙字典》认为“梦”是会意字,它的小篆字形由“宀”“爿”“夢”三个字组成。“宀”是房子,“爿”是床,“夢”是“不明也”,意思是躺在屋子里的床上睡觉,眼睛看不清。正因为不明白,所以人们基于对自然的片面的了解,认为梦是寄居在人体内的灵魂受到鬼魂、神灵的召唤外出游走而形成的,是沟通人神、人鬼的桥梁,由此衍生出鬼神崇拜和梦兆信仰。梦现象超越了原始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范围。因此在这一时期,人们具有浓厚的梦兆迷信思想,往往对梦诚惶诚恐,怀着深深的敬畏之心。

(二)西方梦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早在神话时期,西方就有关于梦的传说。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叫修普诺斯的睡神,他有三个儿子,他们分别掌管“野兽姿态的梦”“物体形态的梦”“人类姿态的梦”。他们能变成各种形态出现在万物的梦中。还有一个名叫阿斯克勒庇俄斯的神,他是太阳神阿波罗和塞萨利公主科洛尼斯之子,在希腊游历时,治愈了一切病症,人们将他奉为医神,为他建造神庙。病人们斋戒后躺在神殿里,睡着后阿斯克勒庇俄斯就会出现在他们的梦中为他们治病。

希腊民主政治时期,哲学先贤们也分别表达了自己对梦的看法。苏格拉底认为梦是非法的快乐和欲望,因为在梦中人类非理性的部分全部活跃起来,不受社会规范的限制。但是如果一个人身心健康,理性始终存在,那他的梦就不是非法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梦就像水面一样,是会受到歪曲的。尽管之后也有不少哲学家对梦做出解说,但也都是细散的、零碎的、不成体系的。直到19世纪弗洛伊德的出现,将西方的梦研究带入到新的研究领域。

无论是心理学还是人类学,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梦”做出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使人类在生理、心理、文化层面对“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三)中西方不同流派释梦的异同

在释梦成果方面,中国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西方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专著上。傅正谷认为,中国梦文化的特点是“作品的数量多于理论,作品的成就大于理论”,有专门论梦的篇章,但缺乏系统性的专著,更多的是把对梦的认识、感受融入文学作品中。中国关于梦的理论散见于历史文献里,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对梦的专门研究需要从作品中去整理、总结、提取。而西方的梦文化主要成果在于对梦作科学解析的专著上,以理论研究为主,如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荣格《潜意识与心灵成长》等。不仅如此,中西方理论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同,“外国对梦的理论研究一般多着重于心理与病理的分析”,中国古代“虽然不乏对梦的心理分析,但更多的是侧重于梦的道德性、社会性”,即西方更多是从病理角度去研究梦现象,而中国更多是从社会伦理角度去研究梦文化。

在释梦方法上,中西方也有所不同。中国的释梦方法跟语言文字、天文历法、阴阳文化、祖先崇拜紧密结合,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如《周礼·春官》中依据四时、日月星辰更替来占梦、释梦,如《左传》中用易数、星象来释梦。而西方则采用精神分析法去解释梦,如弗洛伊德用自由联想的方法去解释梦中隐藏的人的欲望,荣格则用集体无意识去分析梦中形象的原型及其体现的原始文化,阿勒德则主张从特定环境的角度去解释人的梦。可以说,中国更注重对梦的占验,西方更注重对梦的解释。

虽然中西方对梦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体系,但是对梦的性质、成因的认识,双方在某些方面达成了一致,体现出早期人类对待梦现象的心理共性。关于梦的成因,中西方不同流派都从生理、心理的角度出发,对梦做出了自己的认知。由此可见,人类对梦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对梦的思索从未停止。

四、结语

通过对《左传》中的梦进行分析,以及由此衍生的中西方梦文化比较,可以发现,对梦的研究实际上是人类对人与世界关系的不断探求和思考。不论何种角度,梦都对人类文明发展史有重要价值。它是了解和认识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和对未来的追求,最集中、最强烈地反映了人类从古至今对自我、对世界的思索,展现了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以及不同国度人类独特的思维方法和智慧。这些都为研究社会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有益的思维方式。

猜你喜欢

景公晋国左传
《左传》“其无晋乎”补证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师旷劝学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翳桑之报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晏子施妙法救了齐景公
忠直不迂
——晏婴(二)
晏子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