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次生舆论演化的应对策略研究*
2020-01-19熊若兰张雨寒杜乔禹周靖静
熊若兰,张雨寒,杜乔禹,周靖静,张 璨
(1 成都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416530484@qq.com;2 成都医学院党委宣传部,四川 成都 610500;3 成都医学院教务处,四川 成都 610500)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为公众参与热点事件的讨论提供契机,网络次生舆论也就顺势而生。网络次生舆论具有两面性,它既能够反映群众心理状态,同时也为群众辨别消息的真假增添了困难。如若把控不当,则会引发网络风气败坏、谣言滋生等现象,甚至会威胁社会的长治久安。基于这种情况,探索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次生舆论演化应对机制成为重点研究内容。
网络次生舆论是由网络事件、社会问题等通过网络的再发酵、衍生而形成的舆论,其热度可超过原生网络舆论,发展走向不可预测且易影响原生舆论的作用。次生舆论往往具有后发性、关联性、内在性等特点,它携带着公众的情绪、反应社会心理。当次生舆论危害事件主体的正当利益或影响公众利益,可引发网络次生舆论危机。
1 网络次生舆论演化的表现特点
1.1 自由传播速度快,充分体现大众诉求
网络舆论是焦点问题下群体思考的结果,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和公众忧虑的体现。舆论的产生是公众对某一焦点意见言论的集中体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社会意义。公共卫生事件中,各大信息快速地流转于各个传播渠道中,其自由传播的特点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信息泛滥,促进了舆论的演化,影响着公众心理状态和行为选择。公众需要有自由发声的平台和机会,而现今正是与之契合的互联网时代,舆论平台拥有着高包容度,各方信息激发着舆论的产生和深层次的转化。大众的情感倾向和代表性想法被汇聚,舆论成为隐藏的民意。大众关注的焦点往往伴随着传播的演进而变化,呈现出的反馈评价是社会与群体交互作用的表达结果。伴随着热点事件的衍生传播,社会关注度难免转而聚焦于次生舆论之上,以此展示公众的强烈诉求和内心共鸣。
互联网的信息状态可充分反映公众的关注度,使其意见和诉求更为集中的体现,意见交错的总和使舆论走向难以确定[1]。新冠肺炎疫情中,公众的心态随着疫情发生进程的变化也有所改变,呈现出不同阶段的舆论偏差,从不太被重视到“全民抗疫”,是严峻的现实情况让大众在心理认知上逐渐重视起来,从置身事外的舆论意见指向转换到行为上的改变,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将众人的言行举止进一步规范起来。信息传播具有交叉性、公共性、综合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突然暴发,可能导致信息流通情况脱离控制,大众借助各方媒介进行多样化个体意见的表达,将自我的情绪、认知、意见、行为倾向等融入网络媒体中,引发一片舆论狂潮,再落到每一个参与者身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他们,进而产生更深远和更广泛的公共回应,这个进程是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的。
1.2 传播过程关联要素众多,易走向非理性演进
信息传播本质是意见交换及作出反应的过程,经过信息传播、主体反应、舆论形成几个递进阶段。舆论形成前期,信息分布散乱,可能具有一定的负面性、虚假性,公众处于情绪负重时期,得不到官方和媒体的快速回应,无法弥补信息匮乏的缺失,情绪和认知易被引导和干扰,进而导致舆论走向非理性演进。且舆论演进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的缺损和更迭,信息的封闭与反馈的不及时也可能助长谣言生长和扩散空间。信息的自由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信息泛滥和真实性的存疑,公众进行自我辨别的能力参差不齐,可能使正常信息传播转向为舆论误导,引起群体性情绪反应,甚至广泛渗透,造成负能量的积累和社会影响的恶性循环,加剧不良网络信息的危害和负面影响,让舆论失去了其本真意义和社会价值,失去科学性[2-3]。
舆论治理和引导应当是大众共同参与的,言论自由让个体间进行观点分享和交流,那也就必然要面对思想观点差异下舆论走向的未知和不确定。舆论走向的“缺陷”不全然是令人生畏的,非理性演进的发生或许是警醒。就如疫情中的谣言,它更直观地反映了大众的心理状态和忧虑的问题,让管理缺口得以及时处理,让人防患于未然,避免谣言成真。无论舆论本身为何,正视其中的问题和不足,才是应当向大众返还的权威。
1.3 演化具有双刃剑表现,推动良性发展弥补处置缺位
信息传播是人类进行更广泛深入的社会信息交流的过程,公众参与信息传递和讨论,是舆论形成过程中的“把关人”,发挥着自己在某一焦点上的影响力,身处舆论之中,每个人都有着特殊而又重要的社会地位。舆论在公共事件中的监督作用和推动作用,可以更加直接有效地促进信息的传播和公众对于信息获取需求之间的对等,消除事件的模糊性和公众的不安情绪。有利的舆论氛围可以减少决策失误,增强积极的社会影响,切实保障大众的权益,进一步传递科学的认知、理性的态度,从而获得公众的支持与信服,凝聚力量。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前期忽略了女性医务工作者生理需求方面必需物品的供给,造成了一线医疗工作的极大不便。此问题被提出后引发了大众的广泛关注,讨论和话题度急剧增长,舆论聚焦于该问题上,从深层面分析了物品供给策略上的一些缺漏,以及防疫工作开展中对女性生理需求的忽视。个人及集体公益组织快速反应,发起号召,从官方渠道或自发捐赠等多方式加急弥补了这些缺口。而后,全国妇联宣布将协调推动女性生理用品纳入防疫保障用品清单。这就是舆论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显著成果,证明了大众发声是有用的,合理诉求是可以被关注和回应的。
2 网络次生舆论演化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
2.1 行使监督权利与网络舆论行为失范共同促进传播的速度
传统媒体时期,发言权几乎掌握在权威人士手中,而新媒体的发展为群众发声提供了良好平台。随着社会法制不断健全,群众素质不断提高,维护监督权利意识逐渐增强[4],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期,不少热点事件瞬时产生众多网络舆论,不断演化出次生舆论。群众之间通过发表言论的方式,在公共领域互动,思想碰撞。相关部门利用信息监管机制对舆论进行筛选,挑选出真实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动资源逐个解决。
网络次生舆论具有匿名性、非理性等多种特征,相关的影响要素非常繁杂。网络的产生给予群众自由发表言论的机会,通过一个自定的身份在公共领域发表言论,并作为传播者传播舆论,网络舆论监管机制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传统的媒体相比,网络更加自由,对于参与者信息的管控缺乏严格的实名制,致使参与讨论的公众往往忽视肆意妄言的后果,网络风气败坏。同时,网络次生舆论具有非理性发展趋势,有些人思想偏激,对事件缺乏理性认识,情绪化看待问题,对于公共卫生事件发表不正当言论,更严重者采用情绪化言论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通过人肉式搜索,侵犯他人隐私,出现网络暴力行为。网络的混乱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讨论,舆论逐渐演化,最终的结果将是面临网络舆论失范危机。舆论失范极大可能加剧道德冷漠,引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在网络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网络监管力度执法力度有待加强,权利义务关系界限不明确,如若此时网络治理意识缺乏的问题不断演化,势必影响社会治理。网络次生舆论的非理性以及网络本身具有的隐蔽性使得次生舆论给国家安全也带来新的挑战。因监管不当暴露诸多问题,将引发社会各界人士质疑目前的网络舆论监管机制能否起到净化网络风气的作用。
2.2 不同方向网络舆论演化抢占媒体传播主渠道
不同方向的网络舆论同时占据着互联网时代,网络议题设置普遍群众化,群众作为舆论主体呈现碎片化分布,公共卫生事件与群众的生活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容易成为网络热点。热点形成后,来自不同领域的群众通过网络等渠道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一般情况下,数小时内点击率超过2万、参与评论人数较多、出现主导观点的时候,则可以确定网络舆论导向形成[4]。其中,正面次生舆论导向的形成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汇聚了各领域优秀的思想舆论,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公众与政府通过网络互动,为制度的建立出谋划策,使政策制定更加科学民主。合理制度的建立,使“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谋复兴”这一目标进一步得到实践。
目前,网民组成整体结构偏向年轻化,网络活跃度较高的多数为年轻人,年轻人富有激情但缺乏人生阅历,遇到可以产生共鸣的观点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言语上可能会具有攻击性,语言粗俗,产生负面、错误的网络次生舆论导向。如果政府与媒体不能及时占领舆论顶端,此类舆论导向将占领主导地位,并通过新媒体迅速传播。除此之外,网络上还存在“标题党”问题,虽多数公众厌恶“标题党”,但是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新型“标题党”又开始出现,一些群众接受这些具有煽动性的舆论,引发焦虑情绪,对事件的局势错误判断,产生刻板印象,不利于事件的解决。
2.3 网络次生舆论占据社会资源的同时不利于社会稳定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催生了诸多的网络次生舆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技术的革新,舆论传播媒介更多的是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其中网络媒体起到重要作用,舆论通过这些媒介,迅速传播。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公众急于了解疫情,则可以通过获取舆论,自我判断,从而对疫情有一个初步了解。在网络的帮助下,迅速集结成一股强大的群众力量,引导群众正确认识疫情,共同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贡献力量。
网络次生舆论的迅速传播,对于研判机制的要求更加严苛,无疑增大审核难度。部分群众缺乏舆论辨识能力,在面对海量舆论时难以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正确的判断。此时,负面次生舆论逐渐演化成网络谣言,主导群众思想,侵蚀网络次生舆论造就的正向空间。网络谣言借助新媒体传播渠道,呈滚雪球之态蔓延下去。与此同时,谣言具有瞬时爆发性的特点,同一性质的谣言可以有不同的形式,意味着即使此时谣言被清除,清除之后的某一个时段又会滋生,不易消灭。
3 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次生舆论演化的应对策略研究
3.1 构建联动预警机制,加强网络法治建设,防范负面舆论演化为网络谣言
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次生舆论容易异向演化,扭曲事实真相,从而滋生网络谣言,极大地影响社会安定,因此,尽早发现和治理负面次生舆论成了目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互联网中心可以不断完善网监实时监控机制,加大对网络次生舆论监管部门的建设力度,当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对网络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准确、全面地收集舆论信息,帮助政府掌握舆论动态,以便政府作出正确的应急方案,抑制负面次生舆论形成与发展。
同时,还可构建多部门联动预警机制,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网络监管部门可通过联动预警机制及时与其他部门相互沟通协调,做好防范负面次生舆论异向演化工作。政府根据网络舆论监控的结果,对舆论进行评估,通过联动预警机制,协调各部门的力量,制定有效措施,合理应对负面次生舆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正面舆论始终占据主舆论场,极好地控制了负面次生舆论的发展[5]。
当然仅靠预警机制还不能杜绝谣言,政府还应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将网络谣言纳入常规管理。就目前而言,我国治理网络谣言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主要存在相关立法滞后,司法解释不明确等问题[6],如网络谣言标准的定义,对行为人主观方面明确的认定标准等。因此我国在网络法制建设中应加强立法,完善网络造谣的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当然也要注意到法律修订程序的复杂性,特殊时期结合网络造谣的新变化、新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可及时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规范新问题,有利于网络造谣行为的司法审判工作顺利进行[7]。审判效率的提高,可大大提升对网络造谣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法律规范网民行为,提高造谣代价,严惩造谣传谣。
3.2 媒体实时跟进,采用多元化报道,引导舆论导向
在当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多元化媒介背景下,应重视媒体联动,新旧媒体各显特色,形成合力,有效引导网络次生舆论。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统媒体要迅速反应,实时跟进,在把握好度的基础上,及时全面报道新闻,满足公众的知情权[8]。传统媒体在报道新闻时一定要注意保持信息的连贯性,在准确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要积极报道周延性信息,保障公众获取的信息真实、充分。这些来自媒体的信息,能极大的安抚公众负面情绪,促使公众理智客观的看待问题,平息潜在的舆论压力,确保在信息传播之初占领舆论先机。此外传统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时跟进,还能提升媒体公信力,扩大媒体对公众的影响,有效引导网络次生舆论。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对于保证网络次生舆论导向正确,新媒体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例如央视新闻、武汉日报、四川日报等新闻媒体便通过新媒体平台,采用短小精炼的信息或是短视频,实时准确的报道了公众所关心的疫情发展状况、医疗物资供应情况、防护小知识、专家语录、研究进展等。安抚人心的同时,及时阻止了不实信息的传播、扩散,保证了网络次生舆论导向的正确。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优点,但对信息真实性的筛查力度尚且不够,虚假信息极易被传播。传统媒体历史悠长,深受公众信任,但相比于新媒体传播速度相对较慢。新旧媒体应当联动融合,优劣互补,形成合力,扩大媒体在网络舆论中的影响力,从而对网络次生舆论起到更强而有力的引导作用。在对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次生舆论进行引导时,不同媒体应当充分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责任,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引导网络舆论,确保舆论方向正确。此外,新媒体应当积极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在协调好各方利益的同时,把握好报道的“量”与“度”,有效的介入突发事件,设置议题,通过网络大V等“意见领袖”的转发评论,大规模扩散信息,提升关注度,引导网络次生舆论发展方向。
3.3 以政府媒体为标杆,创新辟谣机制,维护人群思想稳定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网络次生舆论未得到及时控制,进而演化为网络谣言实属正常。关键在于相关部门应当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件的发展态势,对于所暴露出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让受众获得明确信息,以此重获公众信任,并肩负起社会责任,积极领导并统筹各界力量,及时权威进行辟谣。相关部门应当借大众媒体之手,将准确真实的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公众,及时遏制谣言的传播,对危机事件进行有效控制。
为了更好地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地方政府集中社区力量采取了拉横幅、贴标语等方法积极宣传防控。防疫横幅随处可见,语音宣传车辆循环播报,这些都极大地安抚了公众面对疫情来临时的恐慌心理,缓解了公众所遭受的来自网络的舆论压力,有效抑制了谣言滋生。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一些政府部门在抖音、B站等视频软件上开设账号,通过视频发布工作进展,讲解防疫相关知识,宣传防护方法,在线权威辟谣,与线上网友互动等,解答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加快权威信息传递速度,扩大权威信息传播范围。此外,还可创新工作方法,充分利用“AI谣言粉碎机”,通过一整套包含发布信息、社交画像、回复者立场、回复信息、传播路径在内的综合判定系统,把谣言识别和社交用户观点识别打通,并作交叉分析,最快能够在1秒内判定新闻的真实性。在未来这类技术趋于成熟时,相关部门有望借助人工智能,以极快的速度辨识网络谣言,及时权威辟谣。
3.4 鼓励群众自主监督,提升媒介素养,形成健康的主流舆论
互联网的普及方便了群众在公共平台展现自我,发表个人观点。政府与媒体可利用群众发布信息的便利性,通过鼓励群众自主监督,发挥群众对网络舆论的监督力量,协助政府监管部门,及时发现和治理负面网络次生舆论。但同时由于个人发布的信息中所包含的主观性,容易带有偏见,无形之中也加大了政府和媒体引导舆论的难度,极易形成负面舆论。因此,还应当正确引导群众行使监督权力,规范网友发布的信息,确保舆论方向的正确性。其次,政府和媒体还可对积极参与自主监督的群众进行表彰,新闻播报表扬其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自主监督网络舆论的群众,将他们树立为大众学习的道德榜样,鼓励大众参与到维护健康主流舆论的队伍当中,从根本上斩断负面舆论的生长传播。
当今的信息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对于信息的生产、流通、接受都起着重要作用[9]。良好的媒介素养有助于大众在面对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网络次生舆论时保持冷静,以批判意识接触和辨别舆论信息,避免成为易受煽动者。相较于前几年大众的媒介素养已然提高不少,但大众接触媒介素养知识的机会还不够多,部分群众尤其是占网民主体的青年人的媒介素养还有待提高。通过开设大规模的在线开放课堂,聘请专家讲解媒介素养知识,或者开展知识讲座,播放相关知识竞答节目等,提高媒介素养知识的可及性,提升大众的媒介素养,利于大众在网络舆论的浪潮中保持理智,审慎地看待网络次生舆论,减少过激行为,也利于形成健康的主流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