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腮腺Warthin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分析

2020-01-19贾鑫鑫程涛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腮腺包膜淋巴

贾鑫鑫,程涛

[1.安徽淮北矿工总医院CT室,淮北 235000;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影像科]

腮腺Warthin瘤是腮腺良性上皮性病变中第二大常见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多形性腺瘤,在腮腺良性病变中约占10%[1],且近年来Warthin瘤发病率逐渐上升[2]。如果对该病的CT及临床特征认识不足,则易与腮腺其他肿瘤相混淆,出现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19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的临床特征、CT和病理表现,旨在提高诊断正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淮北矿工总医院2012年5月—2019年2月年腮腺Warthin瘤患者病历资料共23份。去除图像伪影较大、影响观察和仅做CT平扫的病例,最终19例患者纳入进行分析。患者男18例,女1例;年龄范围49~78岁,平均64.1岁;19例全部经手术病理所证实;临床多表现为无痛性耳前结节或肿块,部分局部有触痛,病程7天至50年;14例有吸烟史,5例无吸烟史。

1.2 检查方法 使用东芝Aquilion ONE 320层CT。全部病例均于术前进行CT平扫+双期增强检查,范围自颅底扫描至颈根部,管电压、管电流分别为120 kV、250 mAs,层厚及层间隔均3 mm,用非离子型碘海醇(350 mgI/mL)对比剂,以1.5 mL/kg剂量、2.5 mL/s的速率进行注射增强扫描,动脉期为注射后25~30 s,静脉期60~70 s。

1.3 图像分析 由2名高年资影像医师对CT图像进行分析,主要关注病变的位置、数目、形态、境界、密度、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有无贴边血管征,两人协商后最终意见取得一致。以胸锁乳突肌内缘与下颌后静脉两者之间的连线作为腮腺浅、深叶划分的标志[3]。

2 结果

2.1 病灶的位置、数目 本组19例共22个病灶,单侧单发16例,单侧多发1例(2个病灶),双侧单发2例;位于浅叶19个,深叶2个,跨深浅叶分布1个;位于左侧10个,右侧12个。

2.2 病灶的形态、境界 20个病变形态规整,呈圆形或类圆形,2个病变形态不规则;20个病变境界清楚,包膜完整,2个病变境界模糊。

2.3 病灶的CT平扫、增强特征 22个病灶中14个病变密度均匀,8个病变密度不均,1个病变合并有钙化灶。增强后17个病灶实性部分于动脉期显著强化,4个病灶中度强化,1个病灶轻度强化,最高CT值约162.5 HU,最低CT值约94 HU;静脉期19个病变强化程度减退,3个病变持续性强化,最高CT值约82 HU,最低CT值约70 HU;14个病变强化均匀,8个病变强化不均匀,内见不强化囊变区,其中6个呈“裂隙状”或小囊变,仅2个病变内见不规则大囊变,12个病变周围或者内部可见血管包绕、穿行,即“贴边血管/血管穿行征”。

2.4 病理特点 肉眼观察肿瘤表面光整,包膜完整,形态规则,多呈圆形或者类圆形,分叶不多见。实性肿块质地稍硬,切面灰褐或灰红色,囊性肿块质地偏软,切面呈外翻表现,可见大小不等和不规则的囊腔,囊内壁不光整、粗糙,有乳头样突起。肿瘤在镜下主要由淋巴和上皮样组织组成,部分肿瘤含有较丰富的淋巴样成分,其中部分淋巴样组织内有淋巴滤泡生成,被认为是肿瘤囊变的病理学基础;同时病灶内的毛细血管也较为丰富。

3 讨论

3.1 临床表现 腮腺Warthin瘤又称腺淋巴瘤、乳头状淋巴囊腺瘤,Albrecht和Aazt于1961年首次报道,Warthin于1929年对其进行详尽描述,以此得名。Warthin瘤以腮腺浅叶后下极好发,有研究[4]提出与肿瘤组织来源于腺体内异位的淋巴和上皮组织有关,而腮腺腺体内淋巴结常位于腮腺尾部,即浅叶后下极,本组中19个(19/22,86.4%)瘤灶位于该位置。Warthin瘤的发病病因目前仍不明确,有学者[5]认为该病发生与吸烟关系密切,并认为是其诱发因素之一。由于多数患者吸烟在成年以后,且男性吸烟的比例高于女性,故临床上Warthin瘤以中老年男性好发,本组中50岁以上患者有18例(18/19,94.7%),14例(14/19,73.7%)有吸烟史,最长烟龄达50年,支持相关文献[6]报道。临床上该肿瘤病程长短不一,本组中最短病程为7天,最长达50年;病灶易合并感染,因此消长史是该病灶的突出特点之一。由于肿瘤不产生和面神经相关的临床症状,所以大多数患者多以无痛性耳前结节或肿块而就诊。

3.2 平扫CT特征与病理关系 Warthin瘤是良性病变,具备一般良性病灶的CT特点,生长方式以膨胀性生长为主,呈类圆形或者圆形,境界清晰,包膜完整,多推压邻近结构,无侵犯、浸润表现,本组20个(90.9%,20/22)病变形态规整,呈圆形或类圆形,2个(9.1%,2/22)病变体积较大而呈分叶状;20个(90.9%,20/22)病变境界清楚,手术病理结果示肿瘤包膜完整,2个(9.1%,2/22)病变因伴有感染而表现境界不清。镜下肿瘤主要由淋巴和上皮样组织组成,两者所占比例不同,CT表现也不同,当上皮成分较多时CT上病灶呈实性,淋巴样成分较多时,CT上病灶中可出现囊变,本组中14个瘤灶呈实性,8个呈囊实性。Warthin瘤囊变多呈“裂隙状”或小囊变,有学者[7]指出,裂隙状囊变在Warthin瘤的发病中具有特异性,平扫及增强CT上均呈低密度,病理上该区在镜下呈红染裂隙状囊腔,囊内见不定形的坏死物质,含黏蛋白、分泌物、脱落上皮及细胞等多种混合成分,本组中6个病灶见到此征象;本组另有1个病灶平扫时密度显示均匀,而增强后出现裂隙征,认为可能是由于病灶囊变区内含有较多的黏蛋白使该区密度增高,而与病变的实性部分密度较为接近所致。病变多发也是Warthin瘤的特点之一,即同一腮腺腺体内形成多个瘤灶或双侧腮腺腺体同时出现瘤灶,本组中单侧多发1例(2个病灶),双侧单发2例。

目前Warthin瘤的强化幅度不一,其CT值范围变化较大。祁广平等[8]指出很多因素均可影响肿瘤的强化幅度,如造影剂类型、剂量、注射速率、增强延迟时间的不同等,因此肿瘤的强化幅度很难作为诊断依据。本组研究中未将此指标纳入分析,重点分析Warthin瘤的增强双期强化模式。

3.3 增强CT特征 有研究报道[9-10],增强后动脉期Warthin瘤多呈中度至显著强化,静脉期迅速下降,强化方式表现为“快进快退”模式,分析原因可能与Warthin瘤的淋巴间质、包膜内外含有较多的微血管,其血液供应丰富,因此动脉期呈显著强化,同时瘤灶内含有丰富的小静脉,此是静脉期病灶内造影剂排出、病灶强化减退的病理基础。本组中17个病灶实性部分于动脉期显著强化,4个病灶中度强化,1个病灶轻度强;静脉期19个病变强化程度减退,仅3个病变持续性强化。Warthin瘤与血管间关系较为密切,病灶周围或者内部可见血管包绕、穿行,即“贴边血管征”,主要来源于耳后静脉或下颌后静脉的分支,该征象是Warthin瘤的又一大特点[11],有学者[8]认为瘤灶越大,该征象的出现率越高,尤其是肿瘤的最大径大于1.0 cm时,也有学者[12]报道,当肿瘤的最大径小于0.7 cm时很难见到此征象,本组中Warthin瘤的贴边血管征出现率占54.5%(12/22),瘤灶的最大径线均大于1.0 cm,“贴边血管征”是Warthin瘤的一大特点,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4 鉴别诊断 ①多形性腺瘤: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该肿瘤在腮腺良性肿瘤中最多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中青年女性[13]多见,多为单发,少见多发,瘤体径线较大,易出现分叶,肿瘤血管少,血液供应相对较差,增强后强化方式多表现为“慢进慢出”,即缓慢、逐渐持续性强化,有别于Warthin瘤的“快进快退”强化模式。②基底细胞腺瘤:在腮腺肿瘤中极为少见,好发人群多为中老年女性患者,多位于腮腺浅叶靠近包膜的位置,瘤体通常较小,但易囊变,因瘤体内血管丰富,故增强后强化明显,其静脉期强化程度接近或者弱于动脉期。③炎性病变:临床有红肿热痛等炎症相关表现,若有脓肿形成,则可扪及波动感,CT上病灶形态不规则,范围较大,与腮腺腺体无明确界限,邻近腮腺皮下脂肪间隙模糊,增强后脓肿壁呈明显环形强化,内部坏死囊变区不强化。④恶性肿瘤:以老年人多见,肿瘤边缘不光整,境界不清,包膜不完整,以浸润性生长为主,增强后强化不均匀,可侵犯邻近结构或出现淋巴结和远处脏器转移。

4 小结

腮腺Warthin瘤以中老年男性好发,多数有吸烟病史;影像上主要表现为腮腺后下极的结节或肿块,病灶易出现小囊变,双侧发病,多发病灶等。结合该病的临床特点,经CT检查诊断正确率高。

猜你喜欢

腮腺包膜淋巴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垂体腺瘤假包膜的研究进展
教你一套全身淋巴按摩操
肥料包膜材料使用安全风险评价和控制研究
综合护理淋巴消肿疗法在降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原发性肝癌假包膜影像表现与病理分级的对照研究*
北美淋巴水肿治疗师培养、认证及对我国的启示
常规CT上瘤内囊变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SPECT双探头前、后位显像分别测量腮腺功能的比较研究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