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成效与建议

2020-01-19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课业负担工具家长

李 刚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吉林 长春 130024)

2010年7月,教育部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在第一部分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总体战略目标以及5个分目标,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以及3个分主题;在第二部分提出了26个发展任务,其中在第四章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任务中明确提出了“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1]。从2010年到2020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工作经历了一系列变革,积累了诸多经验,在深化教育改革、建设教育现代化强国的今天,全面审视减负工作具有现实意义与长远价值。

一、减负工作的基本数据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据此,我们可以从政府、学校、家庭与社会四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与考察,分析样本为2010年7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期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所有相关文献,共计5 288篇,包括期刊论文、报纸、毕业论文、年鉴、会议论文等。以下是基本统计数据。

在报纸年鉴方面,共收集到相关文献908条。其中年鉴涵盖《威海年鉴》(2019)、《北京教育年鉴》(2018)、《天津教育年鉴》(2017)、《湖北教育年鉴》(2016)、《四川教育年鉴》(2015)、《安徽教育年鉴》(2014)、《陕西教育年鉴》(2013)、《贵州年鉴》(2012)、《浙江教育年鉴》(2011)、《云南年鉴》(2010)等508条;报纸涵盖《环球时报》(2019)、《中国科学报》(2018)、《解放日报》(2017)、《光明日报》(2016)、《中国青年报》(2015)、《新华每日电讯》(2014)、《人民日报》(2013)、《中国教师报》(2012)、《中国教育报》(2011)等400条。

在期刊论文方面,共收集到相关文献4 266条,涵盖《山西教育》(2019)、《江西教育》(2018)、《甘肃教育》(2017)、《辽宁教育》(2016)、《内蒙古教育》(2015)、《四川教育》(2014)、《上海教育》(2013)、《江苏教育》(2012)、《吉林教育》(2011)、《陕西教育》(2010)等期刊。

在毕业论文方面,共收集到相关文献41条,涵盖广西师范大学(2019)、东北财经大学(2018)、江苏大学(2017)、合肥师范学院(2016)、西南大学(2015)、沈阳师范大学(2014)、辽宁师范大学(2013)、陕西师范大学(2012)、南京师范大学(2011)等毕业生论文。

在学术会议方面,共收集到相关文献73条,涵盖《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2019)、《2018年“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研究”研讨会论文集》(2018)、《教师教育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2017)、《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6)、《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2015)、《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2014)、《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五届优秀课题成果展论文集》(2013)、《2012年9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习交流会论文集》(2012)、《学校发展:价值、挑战与对策——2011首都教育论坛学校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1)等会议论文。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课业负担是推进我国素质教育落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因其多元性、复杂性等特征受到全社会各类人群的共同关注。自《教育规划纲要》发布以来,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更具系统性、全面性以及深刻性的减负工作,制订了包括政府、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在内的整体性行动方案。以上所收集的相关文献覆盖了从学术理论到具体实践、从成果发布到新闻报道的绝大部分内容,能够较为真实地、全方位地展现这十年间我国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课业负担方面工作情况的全部面貌。

二、政府行动:以政府工具推动减负落实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政府是代表国家意志进行社会管理的国家行政机关[2],作为推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减轻中小学负担的重要主体,对于为广大受教育者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机会与教育条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强化政府作为是推动减负落实的关键环节。

一般而言,政府在减负治理行动过程中通常使用政府工具提升政府能够“做什么”的能力。政府工具的全面介入能够有力推动减负过程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保证减负执行的坚定性与有效性。政府工具是政府组织集体行动、解决公共问题的作用方式及行动机制,不同的政府工具包括特定的行动结构及行动要素,是联系政策目标与政策执行的桥梁,政策目标只有透过政府工具才能有效达成[3]。按照政府工具的强制性程度不同,政府工具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强制性工具(法律规制和直接行动的方式等,例如制定法律法规)、混合性工具(信息提供和补贴的方式等,例如定期发布有关信息)与志愿性工具(较少干预和间接鼓励的方式等,例如鼓励非政府组织的成立与参与)[4]。基于此,我们从政府工具视角全面审视减负过程中的政府治理行动。

1.政府工具的种类选择由简单转向复合,从单一走向多元

戴维·奥斯本指出:“今天我们政府失败的主要之处,不在目的而在于手段。”[5]在减负工作中,政府工具的使用是政府进行减负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举措,正确以及恰当选择政府工具则能够有效解决减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文献显示,在减负工作中我国政府所选用的政府工具逐步多样化,由简单的强制性工具转向多种工具的复合使用,加强了对于新兴政府工具的使用,例如官方网站、政务微博、官方微信平台等。以浙江省为例:2011年,浙江省发布《关于在全省开展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评估工作的通知》,建立中小学减负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强制性工具)[6];2013年,浙江省教育厅在全省建立并实施减负情况通报制度(强制性工具),通报涉及杭州市等地的29所学校;同时开展“减负校校行”,接受社会监督[7],大力推广和宣传减负工作经验,并印发了《浙江省“轻负高质”优秀实践案例集》(混合性工具)[8];2015年,浙江省印发《关于开展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强制性工具)[9];2019年,浙江省正式公布《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建设和认定一批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及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志愿性工具),提出从2020年开始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中小学减负进行监测评价,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混合性工具)[10]。

2.政府工具的运用取向从集权走向分权,由权力转向权利

哈耶克认为:“为了免遭他人强制,政府必须将使用的强制减小到最低限度。”[11]就本质而言,减负工作中的强制性工具是政府权力与权威的象征,其所作用的目标群体是没有选择的自由的,而混合性工具与志愿性工具则更大程度上给予了目标群体以自由和权利。文献显示,一直以来,政府在治理减负过程中,除了使用强制性工具以外,不断发展志愿性工具和混合性工具,形成以强制性工具为主、其他工具为辅的减负工作工具群,逐步从“一刀切”转变为“差异化”策略,从而实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政策目标。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通过分析发现,只通过强制性规定无法从根本上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因而在出台系列规范文件的基础上打出减负“组合拳”,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强制性工具),将证照齐全的校外培训机构纳入“全国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混合性工具),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混合性工具),委托专业数据统计公司持续监督中小学生课外负担(混合性工具),鼓励和支持中小学校主动承担课后服务责任(志愿性工具),允许家长委员会聘请教师为学生答疑(混合性工具),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打造“名师云课堂”,鼓励教师制作“微课”(志愿性工具),奖励对诱导、胁迫学生参加补课的机构和个人进行举报的举报人(志愿性工具)[12]。

三、学校行动:以课程改革推动减负落实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学校处在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前沿,是实施全面减负工作的主战场。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迈克尔·富兰认为,学校课程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找准课程以及教学文化这个正确的事情”[13]。因而,面对国家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总体要求,学校需要全面推动围绕总体要求的课程改革,调整和部署多方要素,在学校层面落实国家减负要求。

学校通过课程改革推动减负落实需要有效调和社会、家长、校长、教师以及学生等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扎实推进课程、教材、教学、作业、评价等方面的变革,杜绝纸上谈兵,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渗透到理论和实践的各个环节。具体而言,指向减负的学校课程改革包括学校培养理念的重塑、学校课程体系的更新、教师课堂教学的变革、学生学业评价的改进等四个方面。

1. 学校培养理念开始指向学生素养养成

一直以来,升学率成为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单一标准,应试教育倾向较为严重,导致国家颁布的诸多减负文件在大多数学校并未得到落实,这主要是因为减负并未真正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中,全校教职员工并未能在培养理念上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自2010年以来,国家每年组织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14]。一批又一批的骨干教师及校长逐渐认识到减负任务的紧迫性与艰巨性,以及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减负理念逐渐深入到中小学每一位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中。例如,在国培计划(2011)甘肃省中小学骨干教师集中培训的项目中,培训讲师为全省1 03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讲授了如何给孩子减负的途径和方法[15];在国培计划(2017)江西省乡村小学校长去外省培训的项目中,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为14名校长讲述了关于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16]。

2. 学校课程体系开始围绕学生能力发展

国家通过控制课程容量、缩减课时的机械式减负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对学生能力的高要求,学校围绕学生能力发展提供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才是减负不减质的有力保证。自2010年以后,我国各省市中小学在保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同时,努力按照青少年成长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成效显著。例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天河实验学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拓出基础课程核心化、特色课程个性化、课堂教学趣味化三位一体的改革路径,其中基础课程中的语文课程以海量阅读为核心,特色课程中的英语课程以多样化需求为个性,课堂教学趣味化中的数学课程提倡“以玩启思”的理念,真正让减负不减质落到实处[17];再如,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工业街小学则以课程的精细化管理促成减负增效,在课时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整合有限的教育时间完成课程任务,最终实现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育人价值[18]。

3. 教师课堂教学开始关注高效课堂创建

课堂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学校层面的减负必须要抓住课堂,而实现的唯一途径便是增效。教师需要牢牢把握有限的课堂时间,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有效避免学生课外大量补习、课后重复练习的情况发生,最终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自2010年后,高效课堂成为教育研究者及一线教师的重点关注内容。数据显示,2010年相关研究文献总量为299篇,2011年为776篇,2012年为1 085篇,2016年为1 605篇,2019年为1 453篇。例如,天津市河西区闽侯路小学依据教育理论及学校基本情况创建了“三学五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其中“三学”(爱学、学会、会学)是模式的核心思想,“五步”(自学质疑、释题定标、合作探究、巩固拓展、检验小结)是模式的具体环节,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当堂达标,验收效果好[19]。

4. 学生学业评价开始着重促进学生学习

评价制度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减负工作的成效,破除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是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重要理念。世界范围内学生学业评价范式经历了由关于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of Learning)到为了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再到作为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as Learning)的转换,这一转换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起评价与学习之间的有效联结,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自2010年始,我国逐渐重视学生学业评价方式,不断进行评价方式的调整与变革。例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20];《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通过学习评价确保课程实施的质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2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2]。

四、家庭行动:以观念转变推动减负落实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的生活学习的主要领域是家庭和学校。”[23]家庭既是学生的第一教育场所,又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场所,因而,如果在减负工作中缺少了家庭的认同与支持,那么减负成效将大打折扣。当前,部分家长不仅不支持学生减负,反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形成了“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的怪现象。经分析,家长阻碍减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家长对于减负本身的理解存在观念偏差,不太明白减负的真正内涵是什么,片面认为减负会带来学生学习成绩下滑、竞争力下降等问题,故而抵触学校的减负工作;二是部分家长对于学生的未来过度干预,基于自己的判断对于学生有着较高的期望以及片面的生涯规划,不考虑学生自身发展规律,主观认为参加的补习班越多越好,学习的时间越长越好,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如何让家庭成为推动减负落实的重要的、积极的力量是广大教育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十年间,笔者对家庭在减负工作中功能与角色的考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家长对待国家减负举措的支持意向,即在面对减负政策时的观念变化及行为方式;二是家长对于学生学习成就的介入方式,即在面临学生未来规划时的观念变化及行为方式。

1.家长对于国家减负举措的支持程度仍有待提高

家长是减负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其对于国家减负举措的支持十分关键。家长是否了解国家减负政策的具体内容,是否认同并广为宣传,可以看出家长是否对减负持支持的态度。2015年,西南大学第三方评估组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对于2010—2014年间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总结评估,其中在减负提质方面介绍了浙江省东阳市构建的心理、课外、课内、家庭协同减负模式。此模式提倡通过家长委员会组织如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宣传减负工作,提高家庭和学校减负工作的一致性[24];此外,教育局和学校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加强家庭减负的正面引导,使家长在思想观念上逐渐发生变化,对减负的要求和呼声也逐渐提高[25]。2018年,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发布《2018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报告指出,52.4%的家长完全不了解频出的减负政策,仅有22.35%的家长了解减负政策,不过比较乐观的是,75.10%的家长表示支持减负[26]。可见,当前家长对于国家减负举措的支持虽然有所进步但仍有待提高。当地政府、学校以及社区等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向家长传播科学的减负理念、知识和方法,让家长积极参与到减负中来。

2.家长对于学生学习成就的介入程度仍有待改善

在减负工作中,部分家长由于对减负的理解没能及时更新,往往将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身上,认为只有让学生参加各类补习班、培训班,才能提高成绩,这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01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发布《中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报告》[27]指出,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参加数学、语文校外辅导班。其中,四年级参加数学和语文校外辅导班的比例分别为43.8%、37.4%,八年级为23.4%、17.1%。22.5%的四年级学生和 21.2%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从不或几乎不问自己学校或班级发生的事情”;23.6%的四年级学生和 19.0%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从不或几乎不和自己讨论身边发生的事情”;25.1%的四年级学生和 21.8%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从不或几乎不花时间与自己谈心”;15.4%的四年级学生和 9.9%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从不认真听自己把话说完”;19.3%的四年级学生和18.8%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要求自己做某件不愿意做的事情时,从不耐心说明理由”;17.4%的四年级学生和14.4%的八年级学生认为“跟家长有不同意见时,家长从不允许自己表达观点”。以上数据表明,家长应将自己的期望合理化,正确对待子女成才,懂得尊重学生的天性与爱好,给孩子多样化选择,形成理性、科学、健康的育人观念,理性看待辅导机构的宣传。

五、社会行动:以全民共识推动减负落实

人的教育是复杂的,同时又是系统的,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都离不开国家、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作用,缺一不可。因而,推动减负落实也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使减负成为推进我国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关键突破口。社会对教育的影响是多视角与多方位的,社会观念的变革所带来的冲击对于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都有着颠覆性的改变。

2017年,我国信息社会指数为0.474 9(全球信息社会指数为0.574 8),预计2020年达到0.6,整体上进入信息社会初级阶段[28]。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来临,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再是让学生作为知识的存储者,而是要学生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具备批判性思维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成为新时期个人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而这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整个社会对减负的认识。据此,我们对社会在减负工作中的功能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一是社会对于人才培养观念的变化,即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社会对于人才培养支持的变化,即怎样培养人。

1. 多元成就得到社会的基本认同

信息化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对于人才的选拔也是多元的。国家政府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可供毕业生选择,进一步允许各类人才得到社会的认可,使他们有了在社会不同领域获得成功的机会。社会和学校从重学历转变为重学力,从看分数转变为看能力,成绩已经不再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自2013年起,国务院办公厅要求普通高校每年都要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年度报告[29]。根据西南大学2013—2019年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需求来看(2013、2014、2019年度报告中缺乏此类数据),2015年学校培养要求关注沟通交际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灵活应变能力等,2016年学校培养要求关注创新能力、抗压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等,2017年学校培养要求继续关注创新能力、抗压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等,2018年学校培养要求关注适应与抗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等[30]。例如,电子竞技这一行业以往经常被社会舆论认为“不务正业”,直至2016年,教育部增补电子竞技与管理专业,2018年电子竞技作为体育运动赛事出现在雅加达亚运会,2019年浙江省电子竞技发展研究中心成立, 从事电子竞技行业的学生终被社会所认可[31]。如此一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及家长开始正确思考教育的目的,重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调整对于学生的未来期望。

2. 公益活动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来自社会多种群体对于减负工作的广泛支持有助于传播减负理念,落实减负政策,扩大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社会号召力。2011年,浙江华师习联培训学校组织本市名校名师开设以“高效快速提成绩,轻松愉快过暑假”为主题的公益讲座,场场爆满,深受家长和学生好评[32]。2016年,吉林省吉林市文化局主办 “松花江文化讲坛”,传播家庭教育理念,介绍亲子活动的方式方法[33]对家庭教育给予了正确的引导。2018年3月,好未来教育集团发表《“负责任”才有“好未来”》的主题演讲,表示将使用科技推进减负,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改革理念,帮助学生更加科学地学习,为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34]。2018年6月,由成都名师荟商学院主办,西南交大社区居委会、华川社区党委、华川社区居委会协办的《教育王道》公益讲座在西南交通大学召开,为广大家长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教育问题[35]。2019年,江西省吉水县妇联、吉水县巾帼志愿者协会在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开展“回归教育,助力中国梦”家庭教育公益讲座,传授现代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传递健康的家庭教育观念[36]。

六、面向未来的减负工作建议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学生意志品质、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提高身心健康发展水平,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是扩大我国素质教育成果的增长点,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以及持续的系统工程,仅仅靠政府或者学校来完成是不可能的,而是需要政府的决心、学校的配合、家庭的认同以及社会的支持等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更具连续性以及持续性的减负计划,有效破除减负的钟摆现象。具体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教师教学(Teaching)—学生学习(Learning)—学业评估(Assessment)一体化的减负工作链条(TLA);二是建立政府管理(Government)—学校担当(School)—家庭参与(Family)—社会支持(Society)系列化的减负工作体系(GSFS)。

1. 建立TLA一体化的减负工作链条

推进减负工作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是需要教学、学习与评估三方面形成合力。三者之间,以学生学习为基础,以教师教学为保障,以学业评估为反馈,形成减负工作的一体化链条。

首先,就教师教学方面而言,教师需要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欲望,充分融合并探索具有启发性、激励性以及挑战性的教学模式,以跨领域、无边界、高整合的方式扩展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创造活力,减少大量的、重复性的知识记忆。

其次,就学生学习方面而言,如果说教师教学是减负的第一推动力,那么学生学习是减负的第二推动力。优质的学生学习是要让学生具有长久的、可持续的成长计划,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因此,让学生参加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在多元环境中不断成长,是学生优质学习的良好途径。

最后,就学业评估方面而言,学业评估不能再是基于单一分数的评估,而是增加学生情境体验以及挖掘学生能力素养的评估,是对学生在进行认知性任务的解答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能力进行的综合评估。

2. 建立GSFS系列化的减负工作体系

在我国现阶段,减负工作的开展更多要依赖来自政府方面的管理、来自学校方面的担当、来自家庭方面的参与以及来自社会方面的支持,因而构建完善的政府管理机制、扎实的学校担当措施、全面的家庭参与途径以及深入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极为重要的。四者之间,政府管理用以提供方向引导,学校担当用以输出核心动力,家庭参与用以获得畅通保证,社会支持用以建设协调环境,四者互为促进,共同助力减负工作的进行。

首先,政府管理为减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系统的规划引领和布局,让减负工作在顶层设计上科学合理,使得各减负工作相关群体能够感知减负决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从而在行动上获得协调与规范。

其次,学校在减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将减负理念转化成具体实践的重要阵地,是在根本上帮助学生实现减负的中心场域,因此,学校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更深层次的了解,帮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

其三,在减负工作中,家庭的积极参与将大大降低减负工作落实的阻力,家长正确的教育理念将有利于减负的顺利进行。

最后,社会能够为学生减负提供多样化的支持平台,包括对于学校减负先进经验的报道、对于家长教育观念的更新、对于培训机构的监督等等,能够让学生处在一个良好的、适宜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成长。

猜你喜欢

课业负担工具家长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新课改后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障碍的现状调查
家长请吃药Ⅱ
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减轻高二数学课业负担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