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吉践行“两山”转化的路径与机制分析*

2020-01-19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安吉县白茶安吉

蔡 颖 萍

(湖州师范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一、研究背景

2002年,浙江省提出建设“绿色浙江”,开启了生态发展之路。2010年,《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将生态战略作为立省之本。2012年,浙江省又提出了生态省、美丽浙江建设。此后,浙江省陆续推出了“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和“四边三化”等一系列生态发展的政策措施,将“绿水青山”融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将“美丽浙江”建设推向新的高度[1]6。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考察安吉县余村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两山”理念首次写入中央文件。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将“两山”理念写入了党章。由此,“两山”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年3月30日,时隔15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两山”理念发源地。在了解余村在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巨大变化时,习总书记关注的仍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经济发展的和谐。“两山”理念为实现区域经济绿色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2]2。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不仅是余村,安吉、湖州、浙江乃至全国的许多地方都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特别是安吉县,自2001年开始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以来,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安吉县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也是新时代县域践行“两山”理念的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所以,系统梳理安吉县域范围内实现“两山”转化的路径、机制以及取得的成效,可以为全国其他县市贯彻落实“两山”理念、走适合本地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有益启示。

二、安吉践行“两山”转化的路径分析

2005年8月2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上发表短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安吉县正是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厚植生态环境优势、全面发展绿色产业,将自身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的优势,通过三大产业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了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经济

近些年,中国农业发展中资源与环境的约束趋紧,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民众对安全优质农产品和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大。从农产品市场供需格局来看,供给侧生产者已处于被动地位。与此同时,进入21世纪以来,食品安全事件在一段时期内的频繁、集中出现,使消费者普遍担心农产品质量[3]16。因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产品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其基础是生态文明思想下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政策原理[4]36。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问题,是践行“两山”理念的直接体现[5]78,也为“两山”理念提供了实践抓手和物质载体[6]173。

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如何体现其价值?从安吉实践来看,品牌建设最为重要。安吉县正是通过因地制宜创建农产品品牌,不断提升农产品价值;通过打造区域品牌,将农产品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其中,“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安吉白茶最具代表性。白茶产业是安吉的特色产业。20世纪90年代,安吉县发现一株千年“白茶祖”。20多年来,白茶已发展成为安吉农业的主导产业,成为闻名全国的品牌产品。目前,白茶的品牌价值已经超过41亿元。2018年,安吉全县的白茶茶园面积已超过17万亩,产量达1 782吨,总产值超过20亿元,白茶收入占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以上。其中,溪龙乡黄杜村就是一个典型代表。黄杜村原来是个贫困村,1997年开始种植白茶,最初种植面积仅17亩。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该村的白茶面积已达1.2万亩,该村村民经营的白茶面积达4.8万亩,全村418户农户中有410户种植白茶。白茶产业的发展使该村实现了脱贫致富。2019年,黄杜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91万元,全村白茶和茶苗产值4.32亿。安吉白茶通过打造统一的农产品区域品牌,进行标准化生产经营,提高了农民收入。2018年,安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 541元,高出浙江省平均水平3 239元,是2005年的4.34倍。

(二)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工业经济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目前普遍接受的产业发展理念。安吉县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了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的融合,而且势头强劲,成效明显。安吉县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发展竹加工业,且十分重视竹制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染问题。2006年,安吉与浙江大学联合技术攻关,逐步解决了竹制品的高浓度废水污染问题。2008年,安吉县开始行业集中整治,淘汰了大批低小散企业。2009年,安吉县成立逢春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日处理污水300吨,确保了全县的竹木制品企业高浓度废水的统一集中处理。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安吉县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工业经济,如以竹产业、椅业为代表的绿色家居产业,其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从1998年的12.0%上升到2017年的42.3%。

安吉虽然有丰富的毛竹资源,但其竹制品产业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得以迅速发展。2008年,安吉县的竹产业产值达到41.49亿元,是1998年的20.4倍;2018年,其竹产业产值超过210亿元,是2008年的5倍多,从业人员近5万人。由此,安吉县丰富的竹林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由原竹加工到产成品完整的竹材加工产业链。安吉县的竹制品能吃(竹笋)、能喝(竹饮料、竹酒)、能居(竹房屋、竹家具)、能穿(竹纤维衣、被、毛巾、袜子)、能玩(竹工艺品)、能游(竹林景区),产业循环利用率达到100%,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目前,竹制品已成为安吉县的重要出口产品。2018年,竹制品的出口比重占全县出口总额的10%以上。

安吉县在1981年研制生产出第一把转椅。目前,安吉的椅产品已经由原来单一的转椅转向椅业系列化发展,其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等,在浙江省、全国乃至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安吉成为中国最大的坐具生产基地,椅业成为安吉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2018年,椅业销售收入超过330亿元,椅业规模以上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县工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总额的35%以上,利税贡献率在全县所有行业中排名第一。如安吉经济开发区的永艺家具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椅业行业的上市企业。该企业的产品遍及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50亿元,纳税14 568万元,成为湖州市纳税大户,省级绿色企业。

(三)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旅游经济

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为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提供良好的基础。安吉县早在2008年就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而乡村环境的改善又促进了其旅游产业的发展。安吉县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发展美丽经济,绿水青山等自然资源则成了乡村和村民持久的收入流。例如昔日依靠卖石头、牺牲生态环境成为富裕村的余村,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发展休闲生态旅游业,成功实现了转型。2018年,余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4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获得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森林人家特色村等诸多荣誉称号。又如鲁家村,引入第三方经营公司,村民以土地作价入股,吸引社会资本,以18个家庭农场经营为发展模式,用观光小火车串起这18个家庭农场,打造成集“游、吃、住、购、娱”为一体的田园休闲综合体。再如高家堂村,采取村企合作打造乡村旅游模式,2011年与投资商合作成立旅游公司,村集体和村民成为股东,2013年成为全村域国家3A 级景区。再如刘家塘村,以国家3A级景区为基础,成立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和物业公司,开展美丽乡村经营,发展旅游新业态。为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综合竞争力、打破行政区划边界,安吉县采取多村联创和区域联创的办法,先后形成天子湖镇“二十村组团发展”、孝丰镇“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五村联创”等多村组团发展的新模式。

从2017年开始,安吉县以建设全域美为目标,把“建设美丽乡村”战略上升为“建设美丽县域”战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以乡促城”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自起步后,短短十几年,安吉旅游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安吉县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还先后获得全国首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和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等荣誉称号。目前,安吉县的旅游业已经从点状旅游发展为全域旅游,从季节旅游发展为全年旅游,从简单的农家乐、景区观光发展为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工业旅游、运动探险、主题乐园、研学实践、城市休闲、健康养生等综合性业态,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全面覆盖。目前,安吉县的旅游业已经成为安吉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早在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已达2 238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20.9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83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77.07亿元,外汇旅游收入9 146万美元。2017年底,全县共有精品农家乐和民宿550多家,总床位1.6万张。

此外,优美的生态环境也大大提高了投资吸引力。安吉在招商引资中坚持以环保为导向,遵守“凡是对生态不利的项目不上,对环境有害的企业不批”的原则和标准,强化环境效益评价,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在继续发展白茶产业、竹产业、椅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业的同时,不断推进通用航空、装备制造、信息经济、养老健康等新兴产业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三、安吉践行“两山”转化的机制分析

绿水青山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金山银山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两山”理念的本质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升级。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产业发展了才能将绿水青山等生态资源转化为产品,才能产生经济效益。“两山”转化的实质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的禀赋优势,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提高综合竞争力。安吉县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通过产业升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绿色经济,形成了包括白茶产业、竹产业、椅业、生态休闲旅游业以及新兴产业在内的生态绿色产业体系。目前,生态绿色产业已成为安吉经济发展的主导和支柱,有力地支撑了安吉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实现了良性循环,形成了良好的“两山”转化机制。

(一)高标准的生态保护机制

破坏环境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在经历了1998年太湖治污零点行动之后,安吉县就开始结合自身实际,调整产业结构,探索“生态立县”的发展道路。1998-2005年,安吉县开始关停高污染企业,主动淘汰高耗能企业。1998年时,安吉的高耗能产业占比高达41.9%,到2000年下降到12.8%,到2007年仅为10.8%,是历史最低点。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安吉在绿水青山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县级层面构建了一系列针对保护生态环境的管理制度。如:打破行政界限,探索联合工作协作机制,整合国土、水利、环保等部门的相关职能,设立矿产资源管理办公室,实行矿产资源统一管理;通过综合治理,统筹全县砂石和矿产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从而结束了境内主要水系西苕溪30多年的采砂历史,有效保护了水质。2015年编制的《安吉环境功能区规划》,将全县划分为自然生态红线区、生态功能保障区、农产品环境保障区、人居环境保障区、环境优化准入区及环境重点准入区六大环境功能区,而且每个功能区都有各自的管控措施和环境负面管理清单,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严控不符合生态环境要求、不符合安吉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或者企业进入。2015-2017年,安吉共否决环境评价不合格的招商引资项目73个,涉及引进资金22.1亿元。

(二)高质量的绿色发展机制

“两山”理念的核心思想是加快高质量绿色发展。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目的是以“绿起来”带动“富起来”进而实现“强起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时代,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突出绿色发展。

安吉较早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简单粗放向绿色集约发展。县委县政府早在2006年就重新定位产业布局和工业产业结构,确定了重点发展绿色家居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健康医药等新兴产业。2018年,绿色家居业占比超过49%,比1998年的12%提高了约3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48.7%和26.2%,分别增长15.4%、11.0%,对安吉的工业经济增长增强了拉动作用。农业发展从传统种植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01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2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约37倍,年均增长9.7%。2018年,全县实施农业园区向休闲园区的转型。当年,休闲农业园区超过20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多万亩,无公害产品约150个,绿色食品50余个,有机食品超过10个。服务业发展经历了从规模扩大向结构优化的转变。2018年,以金融与信息服务业及科技服务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占服务业增加值的40%以上,比2005年提高了约5个百分点。

(三)一体化的城乡融合机制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当前和未来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发展的基本要求。安吉通过环境综合治理、全域美丽乡村和美丽乡镇建设,从人居环境整治和建设入手,继而延伸到村庄和乡镇整体环境打造以及经济社会事业建设,再提升到将城与乡统一起来进行整体谋划、统一建设,推动了最美县域建设的“反弹琵琶式”城乡融合发展。实践证明,这个发展模式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形式,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思路。

安吉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设方式是以村为主体、以村民为核心,即城乡融合发展依托村庄这个主体,围绕村民这个核心,通过美丽乡村建设,释放村庄和村民渴望发展的内生动能,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方位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到2017年,安吉县累计建成“中国美丽乡村”187个,其中177个精品村,8个重点村和2个特色村;15个乡镇美丽乡村全覆盖,全县美丽乡村创建覆盖率100%。2018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2 617元和30 541元,分别是1985年的58倍多和46倍多,年均增长分别是12.8%和13.6%。

(四)市场化的要素配置机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样,要素的配置也必须是市场化的。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安吉县积极促进资源和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在考虑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时,积极提高乡村要素流动的能力,拓展要素流动的范围,促进更多的乡村资源与更大范围的其他资源在乡村的融合。把握和践行“两山”理念,关键是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化到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之中,激发全社会从事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7]73。

安吉鲁家村在“田园鲁家”的打造过程中,通过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坚持农民主体,完善共建共享机制,创新“企业+村+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将集体土地资源、财政扶持资金等要素转化为村集体资本股份,推动村民拿租金、挣薪金、分股金,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的双增收。村集体资产从不足30万元增加到近2亿元,累计吸收各类社会资本20亿元。

(五)高水平的开放合作机制

安吉较早确定了“开放兴县”的目标,利用地处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融入辐射带动能力更强、开放程度更高、产业结构更先进、经济实力更突出的区域,实现优势互补,加快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安吉县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国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和国际乡村生活示范地等品牌,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产业融合发展进程,实现产业优势互补,成为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地区城市居民重要的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带动了安吉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安吉的外向型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从传统的土特产、竹制品出口开始,逐步形成了以转椅家具为主,医药辅料、机械、化工等产品为辅的出口产业体系。2018年,从出口产品看,家具竹木占据主导地位。家具出口152.32亿元,占全县出口总额的71.4%;竹木制品出口12.56亿元,占5.8%。从出口市场看,出口欧美的份额占70%。外商投资规模也持续扩大,全县现存外资企业230余家。30年间,共引进外资项目702个,其中港澳台投资企业389家,外商投资企业313家,累计实到外资19.02亿美元。

总之,十五年来,安吉县作为绿色发展的先行地,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形成并布局了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县域实际的生态产业体系。数以百亿元计的茶业、椅业、竹业成为了安吉“绿色”产业的三张名片。同时,安吉县通过构建“两山”转化机制,在绿水青山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渗透到了一产、二产和三产中,美丽环境转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美丽经济。

猜你喜欢

安吉县白茶安吉
千年的回眸
绘本
这只猫说得好有道理
看到了什么
ANIMATING ‘IP’
ANIMATING ‘IP’COMICS AND EMOJIS BECOME ENTERTAINMENT BRANDS
安吉县美术教师新作选
安吉博物志最美不过长知识
千面安吉,尽在“美景+”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