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2020-01-19郭红英马瑞霞

河北职业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燕赵育人思政

郭红英,马瑞霞

(河北城乡建设学校,河北 石家庄 050031)

语文学科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1]。”语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以文化人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掘语文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思政功能,将语文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机融通,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同向同行,肩负起“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使命[2]。面对只有初中、高中语文基础的学情,作为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有必要对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思政实施策略进行全面探索研究。

一、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课内教学中的多维渗透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3]。《礼记》中说: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素养教育的核心课程,也是中职院校最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过语文教学,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唤醒学生心灵,培养有人文积淀、有家国情怀、有道德情操、有审美情趣的学生,是新时代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4]。

(一)发掘文本维度的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语文学科融合人文性、知识性、工具性为一体,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发挥语文教材文本维度的思政育人功能,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活动中。例如在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时,启发学生开展如下感恩活动:读一读感恩父母的诗文歌赋,讲一讲感恩父母的亲情小故事,进行一次表白父母的视频连线,写一写课后心灵感悟;运用老舍母亲身上折射出的“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来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祖国的情感和情怀。

再如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首先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秋韵”配乐小视频制作:故都秋的清净悲凉、校园秋的绚烂热烈和家乡秋的丰收图景融合在一起,每幅画面配上唯美的诗词文句。诗画秋色视频制作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深化了学生对校园和家乡的感情,最终有效保障语文课程人文教育目标的达成。

(二)发挥学科融合维度的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专业嵌入式语文教学活动同样可以发挥语文学科的价值引领作用,实现专业和人文双重素养的提升。以我校建筑装饰专业为例,尝试将学生的绘画、色彩搭配、平面设计等专业技能融入到语文课堂活动中。比如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将绘画技法和理论融入诗文教学,开展层层推进式的教学方案设计。

方案第一步,初步品鉴诗词上阕意象美。引领学生将诗中描绘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色绘制成水墨画。万山红遍图,层林尽染图,百舸争流图,鹰击长空图……一幅幅的湘江秋景图在学生的笔下变得灵动起来,或宏伟壮观、或绚丽斑斓、或生机盎然。作者诗中有画,学生画中有诗,诗画相得益彰,学生意趣盎然,“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对祖国大好河山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深化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方案第二步,深入领悟诗词审美意境。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毛泽东诗词和古人言秋诗词电子报,交流探讨为什么古人诗词中的秋景是悲凉寂寥的,而伟人咏秋词却呈现出秋日胜春朝的豪迈?让学生通过绘画景观的直观感受和诗歌意境的表达,领悟作者借诗言志的审美运思,感受一代伟人的乐观自信和豪情壮志。

方案第三步,在反复吟诵中领略伟人豪情正气,提升学生精神境界。通过绘画的形象展示触动形象思维,继而分组比赛诵读伟人之诗词,诗人的豪情壮志,直接滋养了学生的浩然正气。学生在诵读中探求真知,在反复诵读中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境界。

(三)开掘汉字书写维度的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笔画笔顺传画意,汉字墨香飘雅韵。学生通过了汉字书写,不仅可以写出一手出色的方块字,而且能更好地感悟汉字神韵,守护汉字,任重道远,传承中华文明,我们义不容辞。为此,学校组建了具有城建特色的汉字题库,搜集出契合建筑专业的建筑专业常用字词、整理出单招对口升学常见汉字以及生活中常用的易误读字词,并将题库汉字纳入教学,开设了城建汉字课堂,带领同学们漫步在汉字的世界。

建筑汉字,是建筑的灵魂。结合建筑学校专业的需要,我们将建筑制图的常用字——仿宋字纳入语文教学,并开展“写清秀仿宋字,做匠心城建人”的比赛活动,比赛将仿宋字和传统古典诗歌结合,诗词的灵动与仿宋字的静美两相呼应,那透着淡淡墨香的仿宋字,散发着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获奖同学如是说:“我们从墨线和线条的变化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假如说那些形态各异、有粗有细的线是图的骨架的话,那图纸上工整而又整齐的仿宋字,就是图纸的灵魂。比赛让我收获良多,我相信只要坚持,每个人都能成功。”比赛展示青春风采,汉字书写彰显建筑人的情怀。学生在书写训练中丰富了文化底蕴,陶冶了性情,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提高了审美能力,仿宋字书写练习和比赛活动发挥了它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校内实践中的多向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5]”校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开掘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挖掘校内实践活动的育人因子,把德育过程“潜润”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实践活动促学,实践活动育人功能。

(一)通过建筑诗文诵读活动实现思政育人目标

诗化教育是至善至美的教育,“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为青少年的美好人生打下鲜明中国底色。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文化实践活动,挖掘与诠释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引领青少年学生熟悉诗词歌赋,亲近中华经典[6]。”中职学生基础薄弱,文化水平较低,道德教育重哲理说教,苍白枯燥,收效甚微,诗歌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挖掘诗歌的思政功能,用最能传情也最能育情的诗歌去唤醒学生日渐麻木的心灵,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在心灵的洗礼中提高修养。

为了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有效对接专业,我们以诗词为切入点,充分挖掘文学中的建筑因子,开展“诵读经典诗文•品味建筑情怀”诵读比赛活动。从诗歌《登鹳雀楼》《黄鹤楼》《登幽州台歌》到诗文《滕王阁序》《阿房宫赋》《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同学们循着诗人的踪迹,穿越文字的隧道,跟着古诗词去赴一场建筑和诗歌的美丽约会。具有城建特色的诗歌诵读比赛展示了学生的青春风采,引领学生走进诗词天地,去聆听建筑这一凝固的艺术所蕴含的灵魂物语,去感受古代文人雅士的家国情怀和个人忧思,于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有益于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理解。

(二)开展学生作品展示活动实现思政育人目标

在专业语文实践活动中融入个性化的学生创作作品展,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增强了专业学习的自信和乐趣;另一方面,寓教于乐,寓教于做,融思政教育于无形,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根据学生专业特长和文本内容组建古、美、绝、奇四个组,各组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合作完成最能体现洛阳韵味的作品,然后向全体师生展示个性化作品。古色古香白马寺建模组,制作的白马寺内著名建筑齐云塔模型,增添古寺之悠久之美;美丽印象牡丹家居制作组,利用3D技术制作的牡丹的家居效果图,彰显牡丹之富贵吉祥;绝对好瓷唐三彩制作组,用装饰材料制做的万花瓶和福盘,再现唐三彩之奇绝艳丽;奇光异彩龙门石窟宣传小组利用平面设计专业技能制作龙门石窟宣传页,传承了历史文化之精髓!尤其是以《洛阳诗韵》教学设计展为案例,作者叶文玲怀着对洛阳的“偏爱”和“崇拜”,从古、美、绝、奇四个角度为读者描摹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名城,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挚爱之情。这种方式的思政育人于和风细雨之中,学生受益终生。

三、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校外实践中的多面延伸

燕赵大地,华北明珠,燕赵文化,底蕴深厚。身为中职语文教师,怀着对燕赵文化的敬意,利用语文育人主阵地,积极挖掘地域文化的育人价值,并将其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掬地域文化之泉,濯燕赵学子之心。在语文教学校外实践中,我们着力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探索。

(一)通过排练展演燕赵英雄故事开展思政育人

中职语文教材本中不乏体现燕赵精神的名篇佳作,经典名篇《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家喻户晓。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其改编成课本剧并赋予时代内涵,以演促学,寓传道于活动中。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吟诵中他们领略到燕赵侠士荆轲义无反顾、慷慨赴死的诚义精神;在“将相和”的对话中他们理解了廉颇、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勇于担当的“和合”精神,体会到亘古至今燕赵志士的浩然正气和牺牲精神。在校外实践排练、展演的过程中,学生重新审视历史、客观评价英雄人物,美的陶冶,德的默化,燕赵历史故事给予学生们提供了鲜活的思政育人素材,通过亲身体验历史英雄的人格魅力,加深了对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通过绘制家乡文化名片开展思政育人

燕赵文化是中华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扬燕赵风采,展家乡文化,培育学生的赤子之心,应成为语文课程的内在教育目标。在语文课内教学、课外实践中,老师们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家乡资料,绘制家乡文化名片,开展“赏名胜”“观名人”“品名篇”“说名言”“解民俗”的校外实践活动,让沉睡已久的地域文化“活”了起来。学生通过身体力行弘扬燕赵文化,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乡情渐浓,赤子之心日炙。

(三)通过靠近聆听历史开展思政育人

怀着探寻历史的热忱之心,怀着对燕赵文物的敬畏之情,多次带领学生到河北省博物院感受灿烂悠久的燕赵文化。历史悠久的“泥河湾文化”“三祖文化”“磁山文化”,气势恢宏的“北朝壁画”,琳琅满目的“名窑名瓷”……向同学们诉说着燕赵历史的深厚底蕴和跌宕起伏,在校外实践的近距离靠近历史和倾听历史的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在校外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以组为单位把所见所闻所感做成融音乐、图片、文字的活动视频,在班级群中分享交流,激荡起励志上进的灵魂。燕赵文化寻根活动以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曾强调[7]: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中职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新课标的引领下,以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己任,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作用,充分挖掘语文教育的思政功能和育人价值,引领学生在传承人类优秀文化中提升核心素养,在实践活动中进步成长。

猜你喜欢

燕赵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决胜脱贫攻坚的燕赵答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慷慨悲歌话燕赵
水黑燕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