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0-01-19李文琼
李文琼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北京 102628)
随着国家深化推进全民终生学习体系的构建,作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从国家需要、社会需求和未来发展来看,非学历继续教育必将会越来越凸显其在提升国民能力素质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性,作为高职院校而言,必须抓住这一时代机遇,才能助力国家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才能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进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现存的问题
(一)社会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认可程度不够
以往传统的继续教育都是以成人专科或本科学历教育为主,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权重很小,社会认可度低。随着成人专科或本科学历教育规模的逐年递减和国家大力促进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政策出台,继续教育转为以非学历继续教育为主是大势所趋。但是目前社会对继续教育的认识还基本停留在学历教育或个体自我需求层面。此外,由于国家对相关领域的非学历继续教育没有硬性规定,导致用人单位没有把职工的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岗位从业准入和职级晋升等挂钩,更没有投入足够多的培训经费。对于个人来说,由于存在培训的功利性、目的性,再加上工学矛盾,如果没有可期待的利益,很难形成主动参加教育培训的动机。
(二)学校对继续教育定位不明确,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非学历继续教育是近年在继续教育基本完成了学历补偿教育使命后才大力推行的,因而,非学历继续教育在学校办学定位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长期规划都不太明确,学校总体发展目标中如何涵盖继续教育领域的立德树人的要求,也少有相关规定。在学校整个教育管理及教学科研体系中,基本都是围绕全日制学历教育的管理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建立,并且也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评价激励机制,而对于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的教育管理及教学科研往往很少涉及,更谈不上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导致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开展处于盲目性、随意性和不可持续状态,进而继续教育部门也通常处于学校的边缘化地位。
(三)对本行业、本系统的培训需求调研了解不够
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需要面对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的日益快速发展变化,这些变化都对岗位胜任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各类、各层级员工的专业化、职业化能力提升需求日益突出,要满足这些需求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继续教育培训才能实现。从目前情况看,继续教育部门对这些需求没有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对行业系统的人员结构、工作特点、职业能力也没有进行充分详细的了解。
(四)对非学历教育的工作理念模式仍然没有脱离学历教育办学的窠臼
传统学历教育的办学理念模式是致力于培养出统一专业能力的受教育者,采取以教师为中心,偏重理论知识和文化技术的教授方式,注重学科性和专业性,考核以书面考试为主,而非学历教育如果也沿用这种模式,与学历教育相混同,将导致培训效果不够理想。非学历教育应当走项目化、区别化、个性化的路径。项目化是指与特定任务挂钩,区别化是与个体的能力层级挂钩,个性化是与不同需求挂钩。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技术技能的提升、强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习者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提升。
(五)继续教育部门人员能力存在短板
学校对继续教育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评价激励机制不到位,教育管理组织者存在感低,工作积极性不高,职业荣誉感弱等问题。非学历继续教育具有很强的需求侧特征,需要充分挖掘社会和市场资源,以用户为中心推广教育培训项目,由于长期体制内环境工作,再加上学校缺乏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继续教育人员的推广意识、客户挖掘、市场开拓等就会不足,受队伍人员专业化水平和人员结构不合理的影响,工作人员的课程整合开发能力、沟通能力、服务意识、服务水平等都有待提升。
二、明确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定位与方向
国务院2019年4月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同时还提出职业院校通过社会培训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1]。从出台的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对继续教育培训的高度重视,并要求职业院校贯彻落实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并重的职责。
高职院校首先应该有明确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办学定位,把继续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统筹管理,在学院章程中明确继续教育与全日制学历教育二者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制定符合行业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发展规划。同时,作为职业院校体现“职业”的特点,“职业”的优势,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把继续教育作为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的窗口,学校服务社会的桥梁,从而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及价值。
三、提升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质量的对策
(一)需求导向,精准发力点
高职院校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必须与其他知名高校以及知名培训机构一起参与培训市场的竞争,作为高职院校只能通过特色、优质服务来培育和吸引生源。因此,应主动面向市场需求,积累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满足行业企事业单位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项目设计、课程设置、教学实施、评价反馈等方面下足功夫,让参训学员切实感受到能力提升,效能改善,一切以培训需求方为中心,提供符合学员自身需求的培训课程项目。
1.证书类的培训需求。证书类培训的目标是通过学习提升职业能力进而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目前全国共有33类职业鉴定,以政法系统为例,该领域职业鉴定有消防设施操作员、急救员和保安员三种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只有社会工作者和司法部的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俗称司法考试)。政法类职业院校可以依托本校学科优势,丰富的教师专家资源以及特色实训室资源,大力开展以满足证书考试需求为目标的例如急救员、消防设施操作员和保安员等证书考试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按照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在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启动“学历证书+X职业技能证书”的试点工作,国家正在制定相关工作职业规范,开发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高职院校应积极参与并关注行业系统的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开发,并及时积极开展相应证书培训服务。
2.职业能力提升类的培训需求。21世纪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就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员工的职业化素质高低的较量[2]。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定位于主要开展“职业化”培训。职业化体现在做事情的规范化和做事有章,而这些章法的形成首先是靠长期工作经验积累,其次是依靠单位规章制度要求,再次就是要依靠培训和学习来形成。职业化规范包括职业化思想、职业化语言、职业化动作,职业化礼仪、职业化心理素质等。作为高职院校,应当加强与行业、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沟通与联系,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了解行业发展的知识能力需求,了解行业单位的人才发展提升规划,进而开发设计出针对行业领域不同层级、不同人群的职业特点等职业化内容的培训项目和继续教育课程,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培训,从而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水平。
3.转岗、就业需求类的转岗培训是指针对以转换工作岗位为需求的人员提供的培训,目的是对参训学员进行全面的培训,使其掌握胜任新岗位应具备的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获得新岗位上岗资格或所需能力。就业培训主要是培养参训学员的就业技能、创业能力,以增强他们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通过培训促进就业,为其尽快实现就业、再就业提供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高职院校依托本校专业特点,实训室资源等针对性设计课程,为劳动者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服务,以促进其顺利实现转岗、就业。
4.提升职业道德、职业尊荣感的培训。职业道德素质就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职业尊荣感,是工作人员应该具备的一种崇高的敬业爱岗精神,是做到踏实勤勉、优质服务、乐于奉献的前提和基础。非学历继续教育类的培训在提升受训人员专业技能硬实力的同时还应当提升职业道德和职业尊荣感的软实力,让工作人员能在实际工作中心理健康、视野开阔,工作人员有了职业道德和尊荣感,就能在实际工作中积极主动,立足本职、潜心专研、乐观向上,并把在工作中取得成绩作为自己的职责和莫大的荣幸。
(二)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目前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办学主体越来越多元化,有企业办学、行业办学、社会力量办学、高校办学、社区学院、职工学校等,但社会普遍认为高校的非学历培训质量不高、走过场、走形式、完成任务,其根本原因是教学内容的不适合以及教学方式的陈旧,因此,除了以需求为导向,定制课程外还应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以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等,通过信息技术及数字化设备等各种教学手段,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步调进行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方式。同时,教师由传统的指挥者、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意识以及团队精神,进而提升培训质量,让学员真正学有所获。
(三)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
1.大力开展菜单式、定制式培训服务。学校积极会同行业、企事业单位,共同研究制定培训方案、培训标准、课程标准等,针对行业人员工作特点、职业要求、现有的水平、级别等提供分门别类的、全方位、多级别、多层次的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资源包。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岗位能力要求,培训目的,提供定制式、个性化培训服务。
2.合作共建培训基地。学校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组建培训基地或职教集团的方式与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合作模式,促进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事业单位深度参与共同育人,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加强学科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增强实训内容、提升师资水平,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通过合作共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岗位胜任力强的劳动者。培训基地在为企事业单位现有员工提供职业技能提升等培训服务的同时,还可以提供培训就业一体化服务,努力实现培训即招工,培训即就业。
(四)深度融合现代化技术与继续教育
充分运用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智能技术,通过智慧课堂、移动APP等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模式开展碎片化、灵活性、实时性的培训,创新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的更加开放灵活的教学模式。通过深度融合现代化技术与继续教育全过程,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过程体验,提升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数字化,从而推进教育现代化2035建设。
1.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模式。参加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学员大多是在职人员,要同时兼顾工作与学习,无法分配更多的、整块的时间到继续教育学习上,具有“短平快”且“不受时空限制”优势的线上学习能很好地满足这部分人的学习需求。积极开发微课、慕课、VR(虚拟现实技术)等数字化培训资源,建立健全教学资源库,与企业共建共享学习数字资源平台,为广大劳动者提供随时随地的、个性化的学习资源,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2.与教学过程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及数字化设备等可以使教学手段多样化,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进而提升学习过程体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3.与教学管理融合。在学生管理、教学过程管理等日常管理中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共享,通过教育身份认证电子化、数据管理信息化等教育教学过程实行全面数字化管理,真正实现让师生少跑路,让数据多跑路,提升服务水平,进而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的高效性、规范化及现代化。
(五)培育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教育管理队伍
技术是手段,管理是纽带,内容是核心。继续教育培训不仅要依靠现代化技术,还需要在管理和课程质量上狠下功夫,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优质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的建设,推动高校继续教育高水平教育团队和特色专业建设,进而保障继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的继续教育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团队来实现。
1.组建高水平的师资团队。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培训效果的有效保证。参加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学员大多是在职工作人员,他们渴望职业素养、工作能力的提升,渴望通过继续教育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解决工作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这就需要一支专业知识扎实、熟悉前沿科技,掌握实践技能的师资队伍。作为高职院校要有意识地在校内培育一批相对稳定的擅长继续教育的师资力量,同时在其他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内选聘一些知名的、实战经验丰富的、技术娴熟的专家能手组建一支有行业特色的、高水平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进而促进教育培训质量的全面提升
2.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化的管理团队。继续教育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自身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化的团队。继续教育工作是一项集专业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工作,只有专业适合的、能力过硬的才能做好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才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制定详细的岗位职责,建立科学的、系统的、操作性强的工作考核制度,从工作业绩、自身成长、科研成果、项目成果等多角度对工作人员进行全面考核,并科学使用考核结果,拓展继续教育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考核结果与表彰奖励、绩效工资、职务晋升、职称晋级等挂钩。学校用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来促进从业人员的个人成长,来吸引优秀的员工进入到继续教育队伍中,进而打造一支稳定的和年龄、学历、专业等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包含课程设计研发、市场推广、教学管理、现代化技术支持、教学效果评价等的专业化继续教育组织管理工作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