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论析

2020-01-19葛连山周玉华

河北职业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培育劳动育人

葛连山,周玉华

(1.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3;2.赵寨子中学,山东 高唐 252800)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已经超过一千万人,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否能够以娴熟的技术技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科学劳动,决定了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的成败。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劳动精神的理解还有偏颇,高职院校育人理念和育人实效也有待优化,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也干扰了大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确立。在这种背景下,深入探究和培育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内在价值

(一)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是体现高职院校育人特色的内在必然

2019年1月,由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要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要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强化学生实习实训,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这充分说明高职院校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更要注重手脑并用,更要通过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来掌握技术技能,而非纸上谈兵,亦戒纯理论性学习。从高职大学生未来从事职业视角来看,他们往往奋斗在劳动生产的第一线,他们未来所从事岗位更强调手脑并用,这种职业特色更体现出培育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必要性。从国家发展视角来看,随着工业4.0概念和《中国制造2025》等发展规划,国家对于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于新时代职业青年践行“工匠精神”更加重视,这充分印证了培育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劳动思想、劳动智慧、劳动思维和劳动习惯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只有以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为切入点,深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与现代学徒制等育人特色,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特色和职业需要,才能让学生在实践劳动中体会到职业归属感、职业荣誉感和职业自信心,才能继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进而打造思想过硬、技能出众和受到企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

(二)培育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精神是培养“时代新人”的价值旨归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要求。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定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一方面,职业院校大学生要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必须具备笃定的劳动精神。因为,理想信念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更需要付诸实践行动;理想信念的坚定与否也直接体现于实践行动,而一切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不同劳动形式的直接体现。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就必须学好本领、勇于担当。由于职业院校培养的大学生是具有高技术技能型的人才,这势必需要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具备较强的理论学习能力的前提下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只有具备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学习能力,才能学好本领;只有在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引下,在学好本领的基础上,才能勇于担当、切实担当。另一方面,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最终落脚于“劳”字,而通过劳动也有助于其他“四育”的提升。通过劳育可以有效实现以劳树德。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感知其中乐趣;只有亲身体验,才懂成果收获的艰辛。劳育与德育的协同发展性亦为此理。要让学生在体悟劳动中领会中国共产党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与奋斗不息的丰功伟绩,从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培育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实现以劳树德。通过劳育可以有效实现以劳增智。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指出“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2],从而证明了劳动对人的智育提升的贡献。就像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3]。通过劳育可以有效实现以劳健体。体力劳动是强身健体的一种有效方式,劳动教育可以有助于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人,健全的身心也有利于通过诚实劳动创造价值。通过劳育可以有效实现以劳塑美。美育,又称美感教育,通过劳动,不仅可以揭示美的本质规律,还可以塑造人们对美的认定标准。劳动对塑造心灵美、打造自然美、构建和谐美、形成社会美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也是劳动创造美好的本质所在。

(三)培育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精神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索然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4]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明确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5]习近平也曾指出“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6]。所以,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手段,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高职院校要重视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使大学生明确劳动的价值,牢记劳动在推动人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真正认识到劳动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所在,是人类生命价值实现的唯一途径。习近平曾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7]新时代,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高职院校大学生是青年的主体力量,是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生力军,这就决定了必须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从而塑造他们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观念,懂得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进而使学生形成优良的意志品质、社会责任意识、职业担当意识和改革创新精神,将他们培养成为劳动意识坚定、劳动能力过硬、劳动精神充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劳动精神的认识出现了严重偏移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青年一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较为优越,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如何理解劳动、如何定位劳动、如何践行劳动的观念上存在狭隘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以大学生自居的蔑视劳动心态较为普遍。很多大学生定位考大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脱离一线劳动,脱离体力劳动,未来从事较为轻松的脑力劳动工作。这种现象在学生选择报考学校和报考专业上就能明显体现出来。比如,很多未来从事于非体力劳动相关院校的生源非常充沛,而涉及到以体力劳动或者脏累苦专业为主学校的生源就较为紧张。同一所学校,在专业选择上,在同等就业条件下,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行政文员等非体力劳动类专业。第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职业特性。顾名思义,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培养的人才是服务于当地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的一线人才。而高职院校大学生毕业后在选择就业岗位时,真正做到发挥专业优势、从事于所学专业的学生却很少。究其原因,是由大学生避重就轻、选择安逸的劳动价值观念所致。第三,由于劳动价值观错位而导致学艺不精。现实中,很多高职院校大学生即使选择了从事一线工作的相关专业,但是,他们选择该专业的目的并不一定是“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而是为了如何更好就业。在这种功利心态下,很多职业院校大学生并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研学专业知识上,也就无法做到学艺精湛,更不具备劳动精神。

(二)高职院校育人体制机制不健全影响了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育人理念和育人实效方面还存在不足,第一,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将大学生的劳动观念转变、劳动精神塑造、劳动能力打造作为“必修课”。由于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已经今非昔比,所以,高职院校在研究如何让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具备认识劳动、认可劳动、认真劳动的价值观念至关重要。而目前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塑造能力还明显不足,没有形成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有效机制,对大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上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第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没有真正体现以劳育人。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不同,高职院校有其自身的特色及优势,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现实中,在很多高职院校向本科院校学习、看齐的做法说明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定位。定位不准、育人特色不明,也就决定了很多高职院校无法清醒地认识自己、定位自己的育人方案,也就无法有效实现自己的育人使命。第三,理论与实践的真实效用有待深化。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在课程开设上要遵循理实1:1的开设比例,也就是理论课与实践课各占50%。而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受实训设备和实训场地等硬件设施的限制,并没有完全执行理实1:1的开设比例,即使硬件设施没有受到限制,也会受到师资力量等软件资源的限制,而最终导致学生在相关课程的实习实训环节无法扎实开展。此外,由于很多专业的实习实训环节涉及到一线劳动,甚至是又苦又累的体力劳动,在大学生对一线劳动排斥的心态下,导致了实习实训的实效性较差。

(三)社会不良因素遏制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养成

伴随着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以往的传统劳动方式正在被新型的劳动方式所取代,人们传统的劳动观也正在接受新的挑战。第一,从事于一线的繁重体力工作越来越少而导致新时代大学生没有更多锻炼机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没有从事过繁重的体力劳动,造成了他们对劳动的认识存在偏颇,加之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即使有一定的繁重体力劳动,很多家长也会全部承包。第二,教育经历影响了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养成。由于升学压力所迫,很多大学生从小就接受专业的“科班教育”,而非素养教育,使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劳动、从事劳动、感悟劳动。可想而知,没有真正接触过劳动的人何谈劳动精神的养成。第三,网络文化的泛滥干扰了大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形成。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网红选秀风靡全国,各种直播流行泛滥。这种泛娱乐化,只重精神空虚的娱乐生活,而轻科学技术的务实氛围抵消了大学生诚实劳动、踏实劳动、热爱劳动观念的养成,对导致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义不断被解构。第四,劳动吃亏论、劳动过时论甚嚣尘上。受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劳动价值观产生严重偏移,以为埋头苦干已过时,不劳而获才是真本事,最终导致劳动价值失衡,劳动观念扭曲,淡化了他们对新时代劳动精神的追求和弘扬。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逻辑进路

(一)培育高职院校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正确的劳动观是培养劳动精神的核心和基础。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就塑造什么样的劳动态度,只有劳动态度端正才能有效培育劳动精神。第一,通过阐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大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8]所以,要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劳动的重要意义,要让大学生懂得“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9]要以个人幸福梦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使大学生真正体会到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的内在价值。第二,以科学的劳动观促进大学生劳动精神养成。劳动观是对劳动的整体认识和总体看法。高职院校大学生要摒弃劳动过时论和劳动吃亏论的认识,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善于知行合一、勇于从事一线劳动实践,要在自身上体现高职院校特色,要使娴熟的技术技能成就未来的自己。第三,要养成向劳动模范学习,向大国工匠看齐的行为习惯。“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10]高职院校大学生要学会善于向劳动模范学习的行为习惯,要时刻对标对表大国工匠,向师傅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练就过硬本领。发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第四,要践行知行合一的育人标准。如果高职院校大学生不善于参加实践活动,就像无本之木,必定丧失其未来生命力。所以,在学习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做到知行合一,要善于通过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提升理论水平,成为即懂理论,又精实践,即掌握先进技术技能,又能现实理论升华的大国工匠。

(二)完善高职院校育人理念和提升育人实效

学校是大学生劳动精神培养的主体。高职院校要结合办学特点深入研究如何培养具有劳动精神的新时代职业人才。第一,建章立制,构建完善的高校劳动教育管理机制。要加强顶层设计,从制度上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精神培养的体制机制,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将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作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要建立制度规范、分工明确、运行科学、保障有力的劳动教育工作体系。要明确教学标准和实践教学比重,充分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劳动教育资源,以理实1:1相结合的原则深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第二,明确教育目标,丰富教育内容。只有明确了教育目标,把握好了方向,才不会走错路,走冤枉路。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就是能动手、会动手、想动手的能工巧匠,如何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实训室、走到工作一线,是检验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和育人效果的成败关键。所以,只有通过丰富的教育内容才能夯实教育目标。一是要创新教学方式。要善于结合时代发展创新教学方式,要在发挥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体提升教学效果,要学会现场指导学生,更要学会线上指导学生。二是要重视理论结合实际,做到知行合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立身之本在于实践,职业发展也在于实践,而实践的过程正是大学生体会劳动的重要途径,也是塑造大学生劳动精神的过程。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践行劳动、体验劳动、感悟劳动,让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三,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科学评价。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构建综合性的评价机制,提高劳动评价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要坚持多样化的评价主体和开放性的评价方式,要重视评价设计、评价执行、评价反馈、评价优化,要真正让评价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塑造服务,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11]

(三)优化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涵育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精神形成的基础。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12]“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13]只有在全社会形成人人热爱劳动、人人尊重劳动、人人尊重劳动者的良性氛围,才能使高职院校大学生拥有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才能使高职院校大学生自觉践行劳动、甘心情愿从事于一线劳动工作。第一,要以家庭为单位,对劳动观的形成打造健康的“细胞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要重视良好家风的形成和家教的影响力。家庭不仅要让孩子学会健康的走路,更要让他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锻炼其基本的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心态。第二,要重视舆论宣传和社会普遍价值观的形成。要重视媒体对劳动精神的宣传报道,及时宣传报道有关大国工匠、劳动模范、劳动美德的事迹,要在舆论上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主流思想,让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和谐氛围,让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热爱劳动,使劳动光荣、劳动伟大深入内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对劳动精神培育的促进作用,要综合运用讲座、微信、微博、手机APP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加强对劳动榜样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第三,发挥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作用。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好的制度是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的有效保障。要在全社会形成对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的保障激励机制,要让全社会认识到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猜你喜欢

培育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热爱劳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