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视域下少数民族旅游文本翻译研究
——以鄂伦春族为例

2020-01-19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鄂伦春族译者交际

胡 敏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鄂伦春自治旗位于大兴安岭与松嫩平原之间,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和人类文明遗迹,森林草原、湖泊河流、峡谷奇石、险峰冰川等自然景观与北欧极为相似,被誉为中国的北欧,是旅游的绝佳盛地。为了更好地展现鄂伦春自治旗独特的魅力,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本文以生态翻译理论为基础,结合鄂伦春族旅游文本的基本特征,对鄂伦春族旅游文本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研究。

一、生态翻译理论

(一)理论概述

生态翻译理论是我国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一种翻译概念,是以文章内在生态结构为原则来选择译作,同时通过翻译过程在另一种语言中再现原文的生态结构。它顺应了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转型到生态文明的时代趋势,是一种极具特色的跨学科整体性研究。[1]

生态翻译理论是在生态整体主义、东方生态智慧、适应选择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学科交叉、类比移植、系统综观的研究方法对翻译生态(译境)、文本生态(文本)、翻译群落生态(译者)的研究,其核心理念为翻译即生态平衡,翻译即文本移植,翻译即适应/选择。

(二)译法——“三维”转换

1.语言维转换。即译者在对译语文本翻译的过程中对其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先分析中英文两种语言的特点与异同,着重研究原语文本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征,应用语言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方法,从语言风格、词汇意义、句法结构、言语环境、篇章结构、文化背景等各个方面翻译。[2]通常情况下,汉语句式灵活性较高,有时会将主语略去,而主语却是英语句子中的一个关键语法成分。汉语表达突出意思的传达,而英语更注重句法结构的严谨性;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这两类语言无论是口语习惯还是行文习惯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因而译者在翻译前应做好充足的准备,不仅要丰富自身语言知识储备,还要提升在这两类语言上的文字功底与文学修养,以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现实背景为标准选择更为贴合的词汇与句子,做到最大限度地还原译语文本的生态语境,使任何语言背景下的人都能够无障碍地理解、接收译语文本所传达的信息。[3]

2.文化维转换。即译者面对不同背景下的语言文化内涵,要注意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在语言文化本质与内容方面的差别,在翻译时既要贴合目标语所处的文化系统,又要尽力确保原语文本文化内涵的保留。[4]从本质上讲,翻译活动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译者在其中担任着转换语言的角色。如果译者只是单纯从语言层面进行翻译转换,不仅无法满足生态翻译所要求的文化维度翻译需求,而且也难以满足各个文化层面的翻译需求。与此同时,英汉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环境截然不同,翻译时容易因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译,为避免此种情况发生,译者在翻译时既要整合完善英汉之间的文化差异,还应对英汉两种语言有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在丰沛的语言文化储备基础上审视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才可以准确无偏差地将原语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传递出来。

3.交际维转换。即译者在进行语言转换时,不应只关注语言维转换和文化维转换,还要注重对两种语言交际意图的准确转换,从而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译者在翻译时先要明晰原语文本的交际意图,并将其在译语文本中体现出来,以促进交际成功。从生态翻译交际维度来分析,译者在翻译文本时一定要做到既与语言生态环境相符,又与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相符。如:在翻译旅游文本时,需注意其译语文本的意图是使译语文本受众能够理解翻译文本的内容并接受,同时使受众产生兴趣,最终实现宣传和推广旅游地的意图。任何一种语言都会带有明显的文化特点,在准确无误地传递原语文本信息之外,还需从交际维度出发,按照原语文本的行文习惯进行交际维度的适应选择转换,这跟旅游文本的翻译意图是一致的。[5]

二、鄂伦春族旅游文本的基本特征

(一)词汇特征

鄂伦春族旅游文本的基础组成部分是词汇,具有鲜明特色的特定词汇能够给鄂伦春族旅游文本增添特有的少数民族特色,使其与其他普通语言文本区分开来。例如,鄂伦春语将帐篷称为“仙人柱”,意为遮住阳光的住所,如果将其直译为tent,则无法显示鄂伦春的游猎民族特色,因此可将其译为Xianrenzhu,并在其后面注上括号加以解释。[6]

旅游文本作为鄂伦春族对外宣传的媒介,其文本措辞需与其对外宣传的功能一致,特定文化词汇有助于满足这一需要。汉语鄂伦春族旅游文本通常以意合为主,理解语义需结合汉语复杂的语义结构关系,关注词语的巧妙运用,行文辞藻较为华丽,侧重于对感觉的描述与气氛的渲染,而非逐条逐项地介绍描写事物。

(二)句法特征

以汉语书写的鄂伦春族旅游文本行文时,通常按照时间、地点的转移和视角的变换描述说明所介绍的风景民俗,以动词为句式核心,小句较多,且之间多用逗号连接而较少使用明显的关联词语。[7]如,鄂伦春族在长期的游猎生涯中,与火结下不解之缘,并敬火为神,每当丰收之时就燃起篝火,跳起欢快的斗熊舞,每年的6月18日为鄂伦春唯一的民族传统节日——篝火节。这段对鄂伦春民俗民风的描述充分体现了鄂伦春族旅游文本的文法特征。

(三)语篇特征

旅游文本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景点风景的介绍,另一方面是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介绍。在介绍景点时,通常偏好于“意”“形”相融,描写风景建筑时行文多采用“神似重于形似”的特点,风格隽永简约富有诗意。而描述风土人情、节庆婚嫁、民居民俗等民俗文化时,则多以介绍说明性文字为主,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对事物精准的描述和生动的渲染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使他们了解事物的由来及文化内涵,从而获得较好的宣传效果。

(四)文化特征

从根本上讲,旅游就是通过外出游览观光使游客充分体验不同的文化,获得心理快感的过程。而文化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鄂伦春族历史悠久,狩猎民族特色鲜明,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包括口头创作、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鄂伦春族旅游文本应该以多种表现形式将这些特色文化传递出去。同时,历经千锤百炼而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也赋予了鄂伦春族旅游文本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生态翻译学视域下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翻译策略

(一)鄂伦春族旅游文本翻译中语言维度的转化策略

1.词汇翻译策略。通常汉语鄂伦春族旅游文本的用词文雅,行文讲求工整对仗,而在英译本中,译者会贴合英语用词特点而注重对客观存在事物的描写,追求理性用词。

例1大小兴安岭是鄂伦春族游猎的家园,林木苍翠,繁花似锦,到处生机盎然,春天绿芽红花,夏天浓阴蔽日,秋天遍地金黄,严冬则玉树琼花。

译文:The Greater and Lesser Khingan Region are the hunting homeland for Oroqen ethnic minority in Northern China,this area is thickly covered with trees of many species,which add credit for its scenery.

例1,原语文本是形式工整的短句重叠,其意义仅在于形成音韵美以渲染气氛,并没有实际的含义,如果一字一句地译出,就会给游客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因此,译者从生态翻译语言维度出发,主动贴合译语文本的语言特点,满足了译语文本受众的需求。

2.句式翻译策略。通常同样的文化情境中所产生的语言有着基本类似的语言结构,不同语言情境下的语言其结构也是不同的。[8]西方人组织和发展语篇时呈直线型的逻辑特征,其写作往往开门见山,先言结果,而后再解释原因,而中国人语篇布局往往采用曲折起伏、断续迂回的“螺旋型”模式,往往先说明原因,最后才得出结论。因此,译者在对鄂伦春族旅游文本进行翻译时,应关注中英双语之间语言结构的差异,站在生态翻译的角度对文本的句式结构适应选择转换,从而能够加深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对翻译文本的理解程度。

例2在与大自然休戚相关的生产生活中,鄂伦春族继承并延续了人类最为古老的生存方式——狩猎,其蕴含的文化特点和文化意义,不仅是对中国和世界多元文化的贡献,还具有着独具泛北极圈文化特征的“敬畏自然而遵从自然”的理念。

译文:The Oroqen people’s productive life has the interdependence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and hunting is the oldest lifestyle of human being and has been inherited and maintained. The cultural feature and meaning which make th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China and the whole world culture, and follows the principle of awe for nature and follow the order of nature.

由于英语和汉语的差异,在翻译鄂伦春族旅游文本时,译者需注意从句子结构上重组翻译原文。例2中对鄂伦春族生存方式即狩猎的阐述,句式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同时也属于典型的汉语句式结构,小句、分句成分繁多且之间的关系属暗连而非明连,因此就要求在翻译成英语时添加合适的连词以进行合并翻译。译文在翻译时将原文整合为两句,用which从句和and并列句连接,重新架构了文本的结构,使得每一句的英语表达都完整清楚,同时符合译语文本受众简单明了的思维模式。

(二)鄂伦春族旅游文本翻译中文化维度的转化策略

为保留旅游文本的原生态文化元素,在翻译时对鄂伦春少数民族特有的景观、习俗用语的转换通常以添加注释为主。[9]如:鄂伦春的传统民族乐器“朋奴化”(一种铁质的口琴)和“文土文”(手鼓),如翻译时不加任何解释,容易引起理解偏差,因此可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译为Penuwa(a kind of ironed harmonica)and Ventuwen(a kind of tabour),注释能帮助游客理解“朋奴化”和“文土文”是鄂伦春人的传统乐器。又如:鄂伦春小吃“血肠”译为black pudding,再添加解释:“The Oroqen people pour the blood of roe deer into the intestine and thoroughly”,这样就可以使游客理解清楚些。

例3鄂伦春人的生活方式以狩猎为主,长时间的实践为他们积累了充足的狩猎经验。他们对于各类野兽的习性与生活规律摸得一清二楚,对于野兽的踪迹,他们的判断力也准确得惊人。鄂伦春人将狩猎的季节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鹿胎期”“鹿茸期”“鹿围期”以及“打皮子期”,为了表示吉祥之意统称为“红围期”。

译文:Hunting is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production for the Oroqen people, accumulating rich experience from long-term practice. They know habits and life regulations of all kinds of wild animals very well, so the accurate judgment for animal trails is amazing. The hunting season is divided into“ deer fetus period”,“deer antler period”,“deer mating period ”and“deerskin period”, collectively known as “the red hunting period”for each one to show their good fortune.

例3中汉语文本体现出鲜明的汉语语言风格,民族特色表达明显,通过一些修饰性辞藻,如:“一清二楚”“准确得惊人”等形容词性的成语和短语渲染气氛。而英语译本则要追求用词简练,通俗易懂。同时,对于“鹿胎期”“鹿茸期”“鹿围期”及“打皮子期”这样的抽象概念,译者也需注意对其含义的阐释。

(三)鄂伦春族旅游文本翻译中交际维度的转化策略

1.语言环境。在鄂伦春族旅游文本翻译过程中,译者对翻译语言环境的各类要素作出合理判断与正确理解关系到文本信息传递的正确性。[10]因此,译者需要通过自身积累的知识从文本中找到正确信息,并依据翻译语言环境所提供的各类要素作出正确推理与甄别,以发现原语言文本中的本质意义与交际目的,最终在原语言与翻译语言各自特点及游客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有效的翻译策略。

例4这个广场以前是皇家庭院,未经许可一般人不得入内。1959年将其改建为目前的规模。这次改建的目的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

译文:This square used to be a royal courtyard, and no one is allowed to enter without permission. It was converted to its current size in 1959. The purpose of this redevelopment is to celebrate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例4原文中有两次“改建”,但两次“改建”的作用并不一致。第一次“改建”后面接的是“规模”,第二次“改建”后面接的是“目的”,考虑到鄂伦春族旅游特点及英汉语言环境的差异,在翻译时译者选择converted与redevelopment来分别体现“改建”的意思,即,从而通过语言环境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2.施为功能。由于语言存在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不同语言在各自的环境生态体系中生出不同的用语习惯、表达方式及交际习俗,因此,就需要译者在语义一致的前提下正确翻译旅游文本。

例5每日对外开放

译文:Open daily

例6所有商品均可免税

译文:All goods are tax-free

通常情况下,旅游公示语较为简短,简洁且有效地传达出旅游文本中的交际信息。如例5和例6中的“开放”与“免税”都是表示状态的动词,但在汉英翻译时,译者将原文本中的动词词性变为形容词词性,通过词性转换突出旅游公示语的提示与标识作用和施为功能,符合英语语言环境的句式特点。因此,译者应在生态翻译的施为功能基础上,通过差异化视角与多样化的思维模式准确、完整地传达出旅游文本的交际目的。

按照生态翻译学理论系统中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对鄂伦春旅游文本进行翻译,从而达到语言、文化、交际层面的适应性选择。我国少数民族旅游文本极具地方特色,同时交际意图明确,因而生态翻译学理论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旅游文本翻译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鄂伦春族译者交际
鄂伦春族狍皮袍纹样研究
情景交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交际羊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