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路径探究

2020-01-19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高质量经济发展

郭 栋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指明了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方向转变。[1]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的持续、稳定、高速增长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同时,新时代这一科学准确的历史性定位也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1.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过了四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创新之路,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性论断。这一论断有其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坚实的理论基础:一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如果说之前的发展主要追求经济发展的“总量”,那么当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则是对中高端产品的需求严重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致力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但低端产品依旧大量充斥市场,有效需求仍难满足。尤其是涉及生活消费品以及服务业等领域的产品质量并未随经济的发展得到充分提升,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也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当下,我国仍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经济建设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主旋律将是高质量发展,而不是高速度增长。[2]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不断创新和发展,逐步成为经济实践和改革的先导。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也为各种思想理论的发展创新提供了试验机会和检验标准。

经济增长速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忽视质量的增长并不是真正的有效增长。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中国经济体量大,经济结构复杂,其中地域发展、行业发展,甚至各个部门发展的不平衡性极其明显。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绝不是只针对个别行业和地区,而是就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而言的。第二,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身就非常广泛。除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具体环节之外,还涉及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体制机制障碍的破除等各类相关问题。中国经济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跨越式发展经过了实践层面的艰难探索,从这一角度而言,实现经济由高速度向高质量的转变也必然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保持经济的稳定运行是实现发展的前提,在这一前提之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才有实现的基础和可能。

2.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供需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

段炳德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有两方面的必然性:一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继续靠“三高”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减弱;二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速增长率本身也难以为继。[3]一方面,中国经济体日趋庞大,同样增长率创造的经济规模遵循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另一方面,增长率下降也符合世界上大多数高收入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的生产力,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经济改革思想的提出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开出了一剂良方。[4]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这段时间,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即传统的“三驾马车”拉动。但近年来受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出口减少、投资不足、消费乏力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特别是有效需求供给的不足进一步限制了国内消费市场对经济的巨大拉动力。[4]我国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从供给端发力,最终实现“三去、一降、一补”的改革目标,增加市场有效供给,进一步释放之前由于低端产品充斥消费市场所抑制的消费需求。根据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生产决定消费,如果生产力得不到发展,消费的对象、水平、目的、质量也会相应的受到限制。反之,消费对生产也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会对产品生产产生相应的倒逼机制。

随着“海淘”现象大规模兴起,我国消费力大量外流,中国消费者每年海外消费10 000亿元人民币就是一个例证。此外,大量“僵尸企业”尚未及时淘汰,不仅阻碍了市场资源的进一步流通,导致产能过剩,也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效率。马克思曾在《资本论》第二卷中研究了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并指出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第一,拥有货币的资本家作为买者在市场上购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第二,资本家用购买的商品从事生产消费;第三,资本家作为卖者重新回到市场上出售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产业资本正常运行的条件是所有这三种循环保持统一和顺畅。[5]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包含生产过程的高质量循环、高质量的供给和需求、高质量的资源配置以及高质量的生产过程。产业结构优化也会导致资本和劳动力发生进一步转移,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和劳动就会从获利较少的部门转移到获利较多的部门,这种转移过程要一直延续下去,直到一些工业部门的供给量上升到符合于增长了的需求量,而其他工业部门的供给量下降到符合于缩减了的需求量时才会停止。”[5]

3.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全方位提升社会生产的过程

衡量一个经济体发展质量的指标是多方面的,也是多角度的。除了一些硬性经济指标之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程度、分配的公平程度、环境效益、区域发展是否平衡等也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事实上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时,这些指标的重要性就愈发凸显。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可以大致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进行理解和看待:从宏观层面来看,首先,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有持续的动力支撑。科技创新是经济腾飞的重要法宝,不仅能加快企业升级换代的速度,也能有效规避或减少因产业升级带来的经济损失。其次,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有更加平衡的经济结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也是高质量经济体所必须解决的难题。最后,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因其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小等特点,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前提下对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的严格要求。从微观层面来看,首先,产品质量能够得到保障。产品的生产要符合当前人民群众对于物质消费的需求,从而将失去的海外市场和消费力拉回到国内。严格把控产品生产的各个关卡,全面提高生产的效率和水平。其次,服务水平和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和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及标准相匹配,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最后,建立健全市场信用体系,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政府的监管,加快针对新兴领域的立法和审查,从社会诚信和制度两方面促进经济的高质量转型。

如前所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进一步理解,从狭义而言,仅仅指产品的高质量生产和供应;从广义而言,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实现整个生产体系和过程的高质量运行,必须有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接,也必须有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较高的投入产出比率,以及由这些全部支撑起来的高质量的经济循环过程。[6]所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供给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更是在此基础之上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升过程。

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存在着国有企业经济活力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收入分配差距大,以及应对全球性经济冲击等诸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依然需要根据我国当下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走出有益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具体路径如下:

1.建立清晰明确的产权制度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细胞,一大批高质量企业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是经济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必要保障,其中最根本的是要加快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产权制度。[7]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规定了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但部分国有经济由于缺乏明晰的产权以及受各种制度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制约,经济活力严重受缚。国有经济的核心是国有企业,但经济效率低、经济活力不足也一直是阻碍其发展的藩篱。其实,归根结底就在于行政力量的过分干预。另一方面,面对私人经济、外资经济以及上市公司经济这三大充满活力的经济形式的冲击和竞争,国有企业虽然在资源占有和掌控方面占有优势,但依旧显得力不从心。私营经济虽然在经济效率和市场灵活程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中小企业数量居多,远远超过大型企业和集团数量,很难形成资本集聚效应;二是大型企业缺乏一流的国际竞争力;三是私营企业大多集中于餐饮、制造、能源密集型等领域,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

目前,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在经济中的占比越来越高,知识产权的制度保护显得愈加重要。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而科技的不断创新也会为制度创新提供启发和思考。此外,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一旦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就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假冒伪劣产品驱逐真正的高质量产品、低端产品横行市场、诚信缺失等不良现象。因此,高质量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产权明晰、合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和保护为前提和基础。在一些领域,政府应该放宽相应的限制,主动退出其中的低端产业,为企业的战略发展做出长线的调整和优化。退一步讲,即使在国民经济的命脉产业部门,也可以在国有资本控股的前提之下通过股份制调整适当引入竞争,减少公有制企业。最后,产权和市场经济体制历来是不可分割的,经济转型过程之中一定要突出对产权的保护,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只有明晰产权才能促进土地、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得以充分利用。

2.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转换

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和层次可以直接体现出本国的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所依赖的核心动力。生产力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时,经济发展一定会面临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两难选择。所以经济发展初期,发展中国家往往采用以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我国工业化进程起步较晚,底子和基础薄弱,只能抓住后发优势进一步发展完善自身的工业体系。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也使经济发展的内涵进一步深化。以资源投入为核心动力的旧工业化道路已落后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现实。

我国经济发展早期中央在“九五”计划中就提出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增长方式转变的并不完全和彻底。资本积累的初期,以资源和能源为代价的高投入、高消耗型的工业发展模式是必要的也是无法避免的。虽然我国工业化进程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但可以充分利用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利用科技发展进一步推进信息化、科技化、环保化,高效化,节省物质资源消耗,实现清洁生产,降低污染。其次,要进一步鼓励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科学技术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现高质量和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推手。因而,不仅需要形成科技创新的资本运行机制和人才汇聚机制,同时也要结合实体经济的发展现实。工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撑,脱离了实体经济工业化就会丧失前进的基础,因此,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也极为重要。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为核心,但这绝不意味着一味地强调金融市场的创新和发展,过度的金融创新反而会增加经济风险,以及积累不可预估等潜在问题。最后,我国应该大力提高人才的质量和水平,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巨大优势,推动劳动力由数量优势变为质量优势。要注重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以优化人才结构,进而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新型工业化道路其实就是转变工业化发展的核心动力,提高科技创新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占比,以科技创新驱动代替传统的经济发展动力,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3.以分配制度改革破解高质量发展中的公平效率难题

公平和效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说经济效率体现着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那么社会公平就是维护经济稳定、保障民生的重要条件。如何顶住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体现着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关注民生福祉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和质量都有了历史性的飞跃,但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发展不能因为公平而丧失效率,也不能因为效率而忽略公平,合理有序的分配制度有利于激发各种生产要素充分发展,也助于更大程度上释放国内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当下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如果说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体量决定着“蛋糕”能否做大做强,那么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则意味着除此之外还需考虑分配的合理性。

共同富裕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如何在现阶段实现公平有效的收入分配同样也是经济转型过程中所要面临的巨大课题。首先,推动全要素生产,即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科技成果、制度等促进经济发展要素的市场化。着力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上要素流动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要素流通性差、信息不畅通、区域间经济分割等问题。其次,建立健全全社会的养老保障机制,推动相关各项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当前老龄化问题凸显,城镇化和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发展等问题亟待解决。此外,还应适当增加政府的转移支付以实现藏富于民,弥补因地区差异和发展差异所造成的贫富差距。最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之间的关系也需要作出调整,完善各地税收制度,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及时调整,确保群众的财产和收入安全,防止因经济快速发展引起的经济过热导致的财富缩水和贬值。

4.进一步调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价值规律的调节、成熟完善的市场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但仅仅依靠这些依然是不够的。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特别是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合理关系更是直接关系到经济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前,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完全排斥市场的作用。虽然在集中资源办大事方面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但却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经济发展方式不能完全和国家性质画等号,计划和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破除了经济实践的思想障碍。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些关于市场和政府作用的规定和发展体现了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化和认识。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单靠“无形之手”是不够的,另一方面政府也不能管得太严太死,这就需要政府在制定宏观政策时把握好自身与市场之间的度,真正做到不越界、不缺席。

政府的宏观调控虽然可以在一些重要领域发挥市场无法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例如,政府调控绝大多数都是宏观政策层面进行的,换言之政府或许对于一个地方和区域的经济总量有很好的掌控力,但在微观层面却显得有些乏力。尤其是针对各个行业内部的一些需要政府管控的地方,反而出现政策的缺席和制度漏洞。政府发挥作用要体现为降低市场经济的交易成本,为经济主体提供服务和便利,以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促进交易的正常高效运行。政府要不断实现自身职能转型,提高服务意识,充分尊重市场作用,以价格机制和价值规律为依据。政府对经济的不正当干预还体现在行政力量的过分干预,例如某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大力干预市场经济,对某些产业过于偏重反而导致各部门发展失衡、资源浪费、效率低下。此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会使市场主体对于市场信息的判断出现“失误”,因而极大地浪费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造成市场信号的扭曲与误导。政府要提供更加高效合理的政策性引导和服务,加强市场监管、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完善社会管理等职能,真正做到优化市场环境,尊重经济规律,助力高质量发展。

5.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赢取更大空间

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全球化不仅促进了各生产要素突破了具体的时空限制,也实现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我国经济发展凭借以信息化和高度的数字化为特征的科技革命实现经济革新,推动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使我国经济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浪潮之中,不断为自身的经济发展赢取国际空间。然而,在充分利用和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提升经济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关税战”“贸易保护主义”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涌现出来,同时人民币升值压力也在上升,经济过热等问题也逐渐波及国内经济,进而引起国内物价上涨、房地产经济过热等现象。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与世界各国经济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合作的范围和领域越来越广,达成的共识也越来越多。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几个经济体的发展也对我国经济发展甚至经济安全造成不可预估的影响。地域性界限逐渐“消失”使得资本可以更加畅通无阻地在全球市场游走。近年来亚投行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我国经济以更高的姿态走出国门,使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更为紧密。经济危机“后遗症”导致全球经济市场疲软、股票市场风险增加、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传统行业和领域衰退、资本市场投机性增加、潜在经济风险增加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单依靠中国自己是无法解决的。

开放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充分利用海外市场,进一步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共同助力我国的经济增长,这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过去四十年来经济发展形成的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仍然需要根据当下中国的经济情况进行不断升级和调整。特别是针对我国内陆地区,开放力度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必然需要培育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知名企业,从而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加强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全面开放一般制造业,放宽服务业外资准入限制,引进世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及时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进一步改善外商企业的营商环境,最终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国内外环境,进一步拓宽经济发展的外在空间。

猜你喜欢

高质量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