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价值意蕴和现实践履

2020-01-19张瑞青

怀化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共同体少数民族中华民族

张瑞青, 蒋 玲, 王 超

(1.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福建福州350007; 2. 西藏大学, 西藏拉萨850000)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在校生15 000人,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有468 人,约占全院学生总人数的3%,少数民族贫困生占少数民族大学生总数的31% (学校贫困生比例为18%),分别有畲族、回族、壮族、苗族、维吾尔族、藏族、彝族、蒙古族、瑶族等25 个少数民族。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成为高校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价值意蕴

(一) 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二是西方文化渗透和社会变革多元文化的冲击。新时代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坚定的爱国情怀,而且要成为综合素质高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不仅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满足新时代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作为新时代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道德素质方面,要能够理性判断和正确解决民族问题,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追求真理,拼搏创新。在社会实践方面,要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自重、自省、自立、自强,发挥他们的知识技能优势,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高校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既能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又能帮助他们树立理想信念、培育家国情怀。

(二) 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需要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就是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身份认同,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德行操守、责任担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具有内在契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标导向一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旨在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历史、文化、社会、国家、制度等层面对中华民族集体身份产生认同。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者的目标导向具有一致性。二是实践内容一致。“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融血缘、地缘与精神为一体的民族共同体。” 高校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是对大学生思想、文化、价值的培养和塑造,更是引导他们强化 “五个认同”,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和遵从思想共识[1]。三是方式方法相通。实践出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立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平台,通过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挖掘育人优势,提升育人的成效。高校不仅需要从科学文化角度加强育人能力,还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加强对于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教育工作。

(三) 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服务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宣传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地区安全稳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族政策的宣传员。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层次高,因语言、血缘等关系与少数民族群众有天然联系,能用自己的见闻、体会,做好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员。二是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信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见多识广、是非观念强,可以用自己的言行感染身边的人,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者。三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引路员。少数民族大学生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组织民族群众学科技、用科技,服务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交流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员和践行者。民族地区发展需要少数民族大学生发挥聪明才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才支持。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的挑战

(一) 文化风俗影响,民族情感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有其独特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有宗教信仰,如藏族信仰藏传佛教。少数民族的分布区域广泛,主要集中在西部和边疆地区,由于交通和经济发展等原因仍保持着较封闭、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家庭、宗教、村寨等等族际认同强烈。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不可避免地受到民族观念、思想理念、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有着强烈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表现为对本民族的强烈认同。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但与发达省份差距逐渐拉大,存在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内地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看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家庭之间的差距与矛盾,有了心理落差。加之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流利使用普通话,存在语言沟通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产生影响[2]。

(二) 新媒体和西方文化冲击,思想认识多元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特别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更加快捷多样,但我们同时不能忽视西方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一是文化认识的模糊性。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地域、生产方式等的局限,认知判断能力较差,容易受到西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的影响。二是价值判断的主观随意性。由于认识的模糊,对西方文化宣扬的价值观、文化理念,没有正确把握其内容,盲目认同。三是文化认同的盲目性。少数民族大学生因宗教、文化习俗等原因,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后现代主义、功利主义影响,不加选择地接受,影响价值观的形成[3]。

(三) 社会认知不成熟,适应性不强

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到生长环境、民族意识、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有性格率真、求知欲强、勤奋刻苦等优良品格,但不能忽视他们自身的不成熟性。一是思想活跃,文化心态敏感。他们容易受西方文化吸引,对文化传统做出否定性的评价。少数民族学生性格率真,容易对意识碰撞、文化冲突做出单向性的价值判断。二是文化适应能力差。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意识强,自控能力和调节能力比较差,高自尊与低适应的矛盾,造成理想和实践脱节,进而会产生自卑心理,影响人际交往。三是情绪不稳定。少数民族大学生因语言、风俗习惯不同,容易产生孤独、自卑感,渴望关注和融入,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容易情绪低落、思想波动,出现自我意识与认知评价的偏差。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实践履

(一) 精准管理服务靶向,强化 “五个认同”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文中指出:“生活决定意识”。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是与现实生活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高校精准管理服务靶向——学习、生活、就业,通过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行带人” 的思路,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强化 “五个认同”。为此,高校要齐抓共管,形成管理服务合力,并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精准帮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实行嵌入式管理,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精准帮扶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夯实 “五个认同” 物质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精准了解学生思想、家庭情况、风俗习惯,采取一生一策精准帮扶。借助新媒体手段在重大节庆日和民族传统节日家访、慰问少数民族大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生活上共享共乐强化 “五个认同”[4]。二是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精准学业支持。全面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情况、专业现状、个人诉求、语言能力,建立学生导师、结对子帮扶制度,组织专业教师、成绩优异的学生对他们开展个性化、针对性的辅导,减轻他们的学业压力,在共事共学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运用信息网络手段及时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状况,提供专业心理辅导,让他们克服困难、适应环境、提高自信,融入集体、融入大学生活。三是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精准职业规划。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高校有计划、分阶段、分步骤开展普通话训练、公文写作、面试技巧、职场礼仪等专项就业技能培训,开展一对一就业指导,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生活帮扶、学习指导、就业引导,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疏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不良社会心态,用管理服务的爱心、暖心、贴心去厚植 “五个认同”,实现 “五个认同” 入脑入心。

(二) 优化育人模式,深化 “多元一体” 的认识

活动是价值判断和道德遵循形成的基础,是行动导引的现实情景。为此,高校必须优化育人模式,构建模块化、常态化、生活化的育人机制。打造教育平台、交流平台、实践平台三大育人模块,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感悟。一是打造教育平台。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需求,挖掘教材、精准施教,开设《中华传统文化》 《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 《少数民族文化》 等必修或选修课程,将少数民族历史、民族团结、精神家园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多样复合的教育学习方式,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增进中华文化的认同。二是打造交流平台。利用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搭建各民族学生交流的平台,通过组建民族联谊会、民族文化交流协会、文化角等少数民族文化品牌社团,在尊重宗教信仰、民族习惯基础上,了解中华文化、拓宽视野,在实践中培养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文化心理。三是打造实践平台。发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育人功能,在第二课堂活动日常运行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 “共同体意识+ 品牌” 活动。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能歌善舞、身体素质好等特点开展文体类、知识类、综合节庆类社会实践活动,给他们 “出彩” 的机会,用鲜活的活动理念形式,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归宿感。理论联系实践,精准把握和有效调动各民族学生的利益汇合点、情感共鸣点、心理契合点,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 “多元一体” 的中华民族的认知程度,在高校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5]。

(三) 提高学生素质,铸牢 “共同体意识”

学生的综合素质决定其自我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综合素质越高,对民族团结理解越深入,进而增强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性。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鉴别应对能力,树立远大理想信念。面对新媒体和西方文化的冲击,高校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正面宣传、正向引导,倡导正向积极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中华文化的自信心。二是提高创新实践能力。高校要分类、分阶段、针对性地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学习目标,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不仅要扎实掌握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同时要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自信,提高他们的认知、判断、分析、运用、创新的能力。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引导他们锻炼改革创新、组织实施、分析判断的能力,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6]。三是提高学习总结能力,不断完善自我。高校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创新内容和形式,贴近现实需求、把握时代脉搏,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增长知识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最根本的是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文化自觉,为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共同体少数民族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