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阈下革命文化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以安徽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例

2020-01-19

怀化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安徽革命精神

王 海

(中共亳州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 安徽亳州2368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和辉煌成就,为文化自信的提出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1],凸显了文化自信的根本性作用。这一深刻认识,既彰显了党的执政理念的成熟,也为进一步提振民族文化自信指明了方向。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2]。这三大文化组成,共同奠定了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根柢。其中,革命文化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在伟大革命斗争中孕育形成的,具有深厚的内涵。在新时代这一历史坐标下,要努力实现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和尊崇,大力推进革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任务,这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时代课题。

一、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3]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文化发展,努力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所谓文化自信,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对既有文化优良传统的肯定和坚持”[4]。综观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3]。这种自信,既源于近百年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也离不开对革命文化的高度认同。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源头”[5]。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产生的,“以先进的革命理论和制度、崇高的革命伦理道德和革命作风、不朽的革命精神以及鲜活的人物形象为内容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6]。具体而言,就是先进的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借鉴了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从而成就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它起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丰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7]。

革命文化始终坚持先进性、民族性和群众性的有机统一。决定革命文化强大生命力的因素不仅体现在它本身的精神特质上,还因为它 “与当代的精神追求与价值观念存在部分重合”[8]。革命文化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首先,精神层面上,革命文化赋予了文化自信更深刻的内涵。“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追求”[9]。作为党的精神旗帜、价值引领和目标指向,革命文化的内涵具体体现在革命者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人生追求和勇于担当、不怕牺牲等精神品质上,这些都是文化自信的精神之基,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人民不断进取、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动力。其次,理论层面上,革命文化厚实了文化自信的理论底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不仅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还创造出承载革命历史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所蕴含的核心要义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它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从思想文化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百年变迁,厚实了中国文化自信的理论底蕴。最后,历史层面上,革命文化为中国的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厚营养。“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10]。革命文化是革命历史的文化表现形态,是以 “革命” 作为基本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的,而伟大的中国革命实践则从现实性上赋予了文化自信丰厚营养,也为新时代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二、安徽革命文化资源及价值意蕴

作为革命文化资源大省,深入认识和评估自身的革命文化价值,是开发利用安徽革命文化资源的前提和基础。

(一) 安徽革命文化资源

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的革命文化资源是由这个地区在革命历史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实践活动孕育和凝结而成的,包括了内涵丰富的物质遗存和影响深远的精神财富。

安徽革命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安徽革命实践的光辉产物。在安徽革命的历史上,有许多名垂党史的重要人物、影响党的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安徽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先驱,如高语罕、蒋光慈等;一批党政军等方面的领导人,如陈独秀、王稼祥等。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在他的影响下,组织成立了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安徽党组织的建立。作为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军队的重要发源地,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等多支工农红军主力部队在这里诞生。抗战初期,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在皖南和皖西集中,整编为新四军进驻泾县云岭。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第二、四、七师创建了淮南、淮北、皖江三个抗日民主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安徽还是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前沿阵地。安徽的革命文化正是建立在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基础之上,与安徽的革命发展交相辉映。

在安徽革命文化资源中,还有存量丰富、内涵深刻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物质遗存表现为革命旧址、革命文物、革命纪念馆和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相对稳定的静态实物。据统计,安徽现有革命遗址三千多处,这里面既有党的重要机构,重大革命事件、重大战役旧址,也有重要党史人物故居、活动地和革命烈士墓地,如王稼祥故居、新四军军部旧址、双堆集战役旧址、渡江战役纪念馆等。这些革命文化的物质遗存,是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此外,还有一些以非物质形态留存下来的革命文化资源,包括具有鲜明历史特征和地域特色的革命歌谣、小调、快板、戏曲等。金寨革命老区的《八月桂花开满地》 是安徽著名的非物质形态革命文化,表达了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广大工农群众翻身做主人的喜悦心情。此外,还有物质和非物质形态融为一体的革命精神资源,如 “大别山精神”。安徽境内的六安、安庆地区是大别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独特的革命文化,是大别山革命精神形成的重要源泉。

(二) 安徽革命文化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金寨县视察时指出:“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11]金寨革命文化是安徽革命文化的代表,是 “近代以来安徽地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文化因子”[12]。安徽革命文化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凝聚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自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安徽儿女陈独秀是 “五四运动的总司令”[13],在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中居功至伟;王稼祥在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中贡献巨大;李慰农、蔡晓舟等一批早期革命者为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作出了艰苦努力。革命年代的皖西苏区建设、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战略战术运用等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体现了安徽人民敢于突破教条主义、与时俱进的优良品德,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折射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安徽革命文化蕴含着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革命进程中,优秀的安徽儿女不忘初心和使命,不畏牺牲,勇于为党和人民献出自己的一切。比如,安徽首任省委书记王步文被捕后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勉励难友:“我们目前的不自由,正是为了给广大人民群众争自由。我们的死,正是为了广大人民能活下去。让我们用自己的鲜血去浇灌自由之花吧!”[14]这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彰显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境界。

第三,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宗旨意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人民利益至上。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广大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维护着人民的生存发展权,留下了许多党群关系、军民关系鱼水深情的故事。比如,皖南泾县的 “叶挺桥”,涡阳的“新兴沟”,与这些遗址紧密相关的感人事迹背后,体现的是共产党人心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宗旨意识。正是这种强烈的宗旨意识的引领,才能汇集起无穷力量,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四,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自觉地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共产党人面对风险困难矢志不渝,表现出忠诚、勇敢、担当的精神品质。比如,党的早期杰出领导人陈延年,为了全身心投入革命工作,给自己定下 “六不” 原则:不闲游、不看戏、不照相、不下馆子、不讲衣着、不作私交[14],最后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以实际行动体现出对党忠诚、敢于担当的奋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正是这种优秀政治品格,鼓舞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投身到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去。

三、新时代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索

作为革命历史中传承下来的重要文化形态,革命文化是引领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固根守魂、始终保持政治本色的重要教材,也是激发国人民族精神的优质资源。新时代要做好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增强文化自信,必须在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实现革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一,深度阐释革命文化内涵,奠定文化自信主基石。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要做好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必须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度阐释革命文化内涵,特别要注重挖掘革命文化资源中能够体现共产党人对党忠诚、坚贞不屈的优秀品质,勇于担当、百折不挠的政治品格,顾全大局、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洁、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等,为增强文化自信奠定理论主基石。同时,要紧密联系新时代的发展实际,找准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契合点,充分发挥革命文化的价值,唤醒和激发全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新时代建设。

当然,深度阐释革命文化内涵,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此,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增强革命文化研究工作者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对革命文化内涵及其精神的科学阐释,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的文化建设。

第二,努力做好革命文化教育,打造文化自信主阵地。中国历来有重视教育教化的优良传统。革命文化资源独特、价值意蕴深厚,具有政治引导、文化传承、道德示范等多种特殊的社会功能,是新形势下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因此,要努力做好革命文化教育工作。在革命文化教育中,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讲授与体验并重的原则,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与方法,增强教育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

近年来,各地党性教育机构开展了系列丰富多彩的革命教育培训,极大地推动了革命文化教育的发展。但是也要看到各地党性教育机构由于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引发的诸多问题:比如市场化严重问题,由于缺乏对革命历史的精准认识和把握,所导致的党史教育碎片化现象问题等。因此,要做好革命文化教育工作,必须规范革命文化教育机构,使之能够真实准确地传播革命文化所蕴含的先进政治理念、高尚精神品质,充分发挥其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主阵地的作用。

第三,大力发展革命文化游学,拓宽文化自信主渠道。革命文化主题游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地域感和形象生动、如临其境等特点。大力发展革命文化游学,通过系列实物、文物、照片、音频、视频展现,营造出真实的历史场景和氛围;通过讲解、体验等方式,让受众在鲜活的历史情境中,激发出自觉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感染和熏陶,实现增强历史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的效果。

当前,革命文化游学的发展势头良好,在整个旅游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我们也要看到其中的不足,比如由于合格的公益性免费讲解员数量不足,一些没有从业资格的讲解员讲解质量低下,容易出现讲解错误,甚至出现一些误导和激发受众不良心理倾向的问题。因此,要对革命文化游学加强政治引导,开发革命文化游学精品线路,努力打造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特色品牌,努力拓宽民众文化自信的主渠道。

第四,推动革命文化创新发展,建设文化自信主平台。当前,全球文化多元化趋势明显,各国各民族文化在竞争中既要保持自身特色,又必须积极借鉴他国他民族优秀文明来推动自身的创新发展,以实现在多元文化发展中的责任担当。

我们的革命文化同样需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在实践中,要以弘扬爱党爱国、奉献牺牲、艰苦奋斗等精神为主旨,鼓励、引导文艺创作和演出团体,深入革命文化资源大区采风编创,挖掘可歌可泣的革命题材,创新革命文化作品。具体来说,要积极创新集革命文化记忆、地域特色于一体的电子图书、音像制品等特色产品,推动革命文化品牌建设,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要依托网络、移动客户端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切实提高革命文化的内在感染力和外在吸引力;同时要积极实施革命文艺作品下基层活动,使革命文化真正成为大众化、普及化的教育资源,切实发挥革命文化作为群众文化自信的主平台作用。

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传承弘扬革命文化。要充分借助具有鲜明特色的革命文化,发挥红色基因力促革新、推翻旧制的精神力量[15],使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调动起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和创造性,谱写出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新篇章。

猜你喜欢

安徽革命精神
《安徽记事》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5.回声
拿出精神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