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侗戏发展中对汉族戏曲的吸收借鉴研究

2020-01-19

怀化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侗族汉族唱腔

向 娟

(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湖南怀化418008)

侗族是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繁荣灿烂的文化。侗戏作为侗族极具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不仅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还受到了汉族戏曲的深刻影响,成为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见证。汉族戏曲在侗戏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侗戏中的故事素材、戏曲唱腔乃至音乐伴奏等,均有汉族戏曲的元素。

一、侗戏的发展历程与艺术特色

侗戏至今已经有近200 年的历史,汉文化对侗族地区的渗透使侗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自秦以来,侗族地区一直都是归属于中国封建王朝,为了逃避民族歧视和阶级压迫,侗族人民频繁迁徙,避居深山,几乎与世隔绝,与汉族没有任何交流。唐朝以后,汉文化才慢慢地向侗族地区渗透,据有些专家考证,极具有侗族特色的 “牛腿琴” 与唐代乐器 “勿雷” 如出一辙。还有一些专家认为,侗族标志性的鼓楼也与唐代建筑有很多相似之处。由此可见,侗族地区的人民在唐朝慢慢的了解到汉族文化。明朝以后,为了更好地统治侗族,政府在侗族地区设立卫所、实行屯军,给侗族地区带来了大量的汉人移民。明清两代,随着汉人移民人数增多,汉文化与侗文化的交流、交融也更加频繁。同时,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加强了汉化教育。明初侗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后改土归流,土司世袭的条件是学习汉文化,从而刺激了侗族地区对汉文化的学习。

随着科举考试制度在侗族地区的推广,侗族对汉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可,出现了不少认同汉文化的侗族知识分子。侗戏的产生正是因为侗族文人们通过改编汉族故事,借鉴汉戏的创作方法而成。在民间,明末清初,汉族地区流行的戏剧如阳戏、湘剧、桂剧、花灯戏、辰河戏、彩调、花灯开始在附近的侗族地区流行。侗族人天性爱唱歌跳舞,他们非常认同汉族的这种娱乐休闲方式。如在湖南芷江,汉族的地方戏阳戏与侗族的傩戏已经相互融合、相互借鉴,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侗族人民也想有自己的戏剧,于是就请汉族戏师入寨传戏,并成立侗戏班子。由此可见,侗戏产生的背景中就已经蕴含着侗族人民对汉文化的认同。

侗戏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萌芽阶段。侗戏诞生于清代道光年间,也就是鸦片战争前夕。作为历史悠久的民族,侗族在长期发展中创造了许多具有戏曲元素的艺术形式,如 “耶”“嘎”“垒”“碾” 等,吴文彩以民族艺术为依托,借鉴汉族民间故事创编出了《李旦凤娇》 等最早的剧目。第二,发展阶段。近代以来,侗戏发展迅猛,一方面,以汉族传奇故事为内容的侗戏曲目不断增加,如《陈胜吴广》 《山伯英台》 等,另一方面,侗戏的民族化色彩日趋浓厚,大量反映侗族历史以及社会生活的曲目纷纷涌现,典型的有《珠郎娘美》等。第三,繁荣阶段。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侗戏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并涌现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曲目,如《张老三思想转变》。

作为我国戏曲大观园的重要一支,侗戏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民族性。作为少数民族戏曲,侗戏受侗族文化,尤其是山歌文化的影响极为深刻,侗戏唱腔的歌腔便来源于民歌中的唱腔。其次,区域性。侗戏主要流传于湖南、广西、贵州等省区的侗族聚居地区,如贵州的黎平县、湖南的通道县等。侗戏在发展中受到了地方文化的深刻影响,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已经成为上述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开放性。侗戏具有开放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不仅善于从兄弟民族的戏曲艺术中汲取营养,也能够紧扣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这赋予了侗戏顽强的生命力,使侗戏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

二、侗戏发展中对汉族戏曲吸收借鉴的表现

(一) 素材层面的吸收借鉴

如前所言,侗戏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早期阶段的侗戏受汉族戏曲题材影响较大,这一时期的侗戏尚未成为独立的剧种,正处于不断的模仿、学习状态中,而汉族戏曲自宋元以来便日益完备,是侗戏最主要的学习对象。因此,改编汉族民间故事以及汉族已有的曲目,就成为早期侗戏最主要的形态。吴文彩作为侗戏祖师,不仅对侗族文化极为熟稔,对汉族戏曲,如阳戏、桂戏、汉戏等也非常熟悉。清代中期,吴文彩改编了两部侗戏,成为侗戏的滥觞。第一部《李旦凤娇》 改编自《朱砂记》,讲述的是唐代睿宗皇帝李旦和民女凤娇的故事。李旦凤娇的故事在汉族民间影响很大,不少地方戏曲均有描绘,如潮剧经典曲目《李旦兴唐》[2]。第二部《梅良玉》 改编自《二度梅》,讲的是梅良玉和陈杏元的悲欢离合。这一阶段的侗戏剧目多为汉族传书的改编版,无论是剧本还是布景、服装等均受汉族戏曲影响较大。尽管后期侗戏逐渐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汉族戏曲在素材层面提供的支持仍然不容小觑。

(二) 唱腔层面的吸收借鉴

从音调以及结构形式出发,可以将侗戏的唱腔分为歌腔、戏腔两大类。歌腔指从侗族民歌中发展演变而来的唱腔。侗族民歌资源极为丰富,侗族大歌更是侗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样式,此外,叙事歌、琵琶歌等也在侗族民歌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侗戏歌腔继承了侗族民歌唱腔的技巧,并结合戏曲表演艺术的需求做了改编,在情感传递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哭板、仙腔、悲歌、恋歌等。如果说歌腔更多地来源于侗族的本土民歌,那戏腔则广泛借鉴了汉族戏曲中的曲调。侗戏中常见的戏腔有平调、悲调、平腔、悲腔、客家调等。以平调为例,它与西南地区广为流行的阳戏的杨柳调以及花鼓戏中的川调、正宫调极为相似,可以视作二者的翻版,显示其受阳戏、花鼓戏等汉族戏曲的巨大影响。至于客家调,则是侗戏中汉族同胞演唱的曲调,不仅与平调高度雷同,且在侗戏表演中直接以汉语演唱。对汉族戏曲唱腔的吸收、借鉴,进一步完善了侗戏音乐,提高了侗戏的艺术表现力。

过去的传统侗戏使用的伴奏乐器主要有牛腿琴、侗族二胡、锣鼓和钹。而侗戏的音乐是借鉴了汉族戏曲的音乐,并将本民族的民间音乐、民间歌曲和侗族语言等各种民间文化融入其中,既符合本民族的审美标准,也形成了侗戏独特的风格。在侗戏的发展过程中,还将侗族的大歌、牛腿琴歌、琵琶歌和踩堂歌等用于侗戏中,不断地丰富着侗戏的内容[3]。侗戏的传统唱腔主要有 “大过门” (用于开场)、“小过门” (用于连接进出场和唱腔的转换)、“普通腔” (主要唱腔)、“哭腔” (用于悲伤的场合)、“仙腔” (用于神仙出场)、“尾腔” (用于谢幕)。正因为有多元素的音乐形式融入到侗戏的表演中,从而大大提高了侗戏的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三) 其他层面的吸收借鉴

在侗戏的发展历程中,汉族戏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可以说,正是对汉族戏曲的全面学习,才奠定了今天侗戏的艺术风貌。除了素材、唱腔外,侗戏还吸收借鉴了汉族戏曲中以下几种元素。首先,行当。行当指的是戏曲演员的角色类型,如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侗戏虽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行当名称,但角色却有生、旦之分,且形成了具有独立表演程式的丑角,他们多负责插科打诨、活跃气氛。其次,班社。元代以后,汉族戏曲空前繁荣,组织形式日益完善,形成了以班社为单位的专业化表演团队,如明清著名的王氏家班、王宗孝家班等。侗戏班社虽不如汉族戏曲班社规范,但也形成了以鼓楼以及家族为单位的班子,一个普通班子少则数人,多则十数人乃至数十人,包括戏师傅、歌师傅、演员、伴奏等[4]。最后,伴奏乐器。侗戏伴奏乐器多样,除了常见的民族乐器,如芦笙外,也吸收借鉴了汉族戏曲的伴奏乐器,如二胡、扬琴等,极大地提升了侗戏伴奏音乐的表现力,推动了侗戏的发展。侗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其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是通过一代代口传心授进行传承的,所以在传承的过程中就会出现父传子,母传女的家族式传承,那么其戏班结构也就会成为以家族为单位的侗戏剧团。在田野调查中发现,通道县阳烂侗寨侗戏传承人龙登娥出身于侗戏世家,她们家就是家族式的传承方式。师父是其公公杨校生,通道有名的侗戏大师,编创了很多经典的侗戏剧本。阳烂的戏班结构也就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侗戏剧团,阳烂村共有20 余人从事侗戏演出,表演人员主要分布在阳烂村第四组(黄岩)。

三、侗戏未来发展的展望

作为我国戏曲艺术的重要分支,侗戏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和文化内涵,已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侗戏未来发展要做到三个坚持,第一,坚持民族性。侗族文化是侗戏最为重要的养分,也是侗戏立身之基。早在侗戏诞生之前,侗族人民便创造了许多具有戏曲元素的艺术形式,为侗戏的出现提供了历史条件。侗戏发展要以讲述民族故事、凸显民族审美、传承民族文化为核心,这是确保侗戏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的客观需要[5]。第二,坚持开放性。侗戏的发展不仅受到了汉族戏曲的影响,也受到了其他少数民族戏曲的影响。在未来的发展中,侗戏要进一步以开放性为要求,不断从其他民族的戏曲艺术中汲取有益的内容,逐渐完善侗戏的剧本创作、舞台表演等。第三,坚持创新性。当前,侗族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侗戏在传承经典曲目的同时,也要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出发,赋予侗戏新的元素,比如在音乐伴奏中引入西方乐器,又如在唱腔中借鉴美声唱腔等,使侗戏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新的艺术魅力。

交流、融合、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关键。作为侗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侗戏从诞生到发展都受到了其他民族戏曲艺术的影响,其中,汉族戏曲的影响最为深刻。这和汉族戏曲起源早、种类多、经验成熟有着很大的关系。深入分析汉族戏曲对侗戏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侗戏的发展历史,对深化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整体认知也有着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侗族汉族唱腔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湖南省通道自治县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RANTES及其受体CCR5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在昆明汉族T2DM发生中的交互作用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中国黄梅戏优秀唱腔全集》出版发行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九寨侗族斗牛赛事管理模式的分析
不要乱叫“老家”了!中国姓氏分布图曝光,看看自己的根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