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研究
——以怀化学院为例

2020-01-19杨吉兴佘朝文贺达江刘良科

怀化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体制应用型协同

杨吉兴, 佘朝文, 贺达江, 刘良科, 胡 滨

(怀化学院, 湖南怀化418008)

近几年来,针对国家加快转变的经济发展方式、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新要求,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①为了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积极采取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协同育人(以下简称 “协同育人”) 是地方本科院校 “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努力解决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和同质化倾向严重以及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问题的新探索,也是一种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行业企业实践结合,注重与地方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促进 “双赢发展” 的新模式[1]。然而,这种新探索、新模式因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协同育人的形式、广度、深度和成效均存在明显不足。基于此,本文以怀化学院为研究样本,对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的若干问题进行探索。这对于破解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诸多突出矛盾,推进协同育人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的内涵和意义

本文所说的 “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 特指怀化学院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开办校企合作订单班、协同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和质量评价、协同共建实验(实训) 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协同搭建见习实习和就业创业平台、协同建设 “双师双能型” 教师团队等体制机制改革的探索。

早在2010 年7 月29 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中即提出了 “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2]。2017 年12 月5 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 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3]具体而言,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地方本科院校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和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2015 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在《政府工作报告》 中首次提出 “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要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适应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重大战略,地方本科院校必然要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培养面向地方、面向基层、服务行业企业的应用型人才。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1]明确提出:要 “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支持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积极争取地方、行业、企业的经费、项目和资源在学校集聚,合作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因此,积极探索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是地方本科院校自觉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选择。我国地方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和学校的自觉行动。在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问题上,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结合自己的办学实际,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模式和路径。建立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正是这种探索的重要成果。然而,目前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建构仍然处在探索和实践之中,还很不完善,实施过程中明显存在思想观念落后、体制机制不灵、合作动力不足、协同育人成效不够显著等问题,从而使协同育人工作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影响。以怀化学院为例,探讨协同育人改革实践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直接对接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对接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制定和实施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实践性的解决方案,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协同育人,实现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对人才质量的共同关照与监控,这是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就业创业的现实选择。

第三,地方本科院校与行业企业实现 “双赢发展” 的重要条件。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建立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借助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平台和资源优势,发挥其技术骨干和管理专家的积极作用,以多种方式吸纳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实习实训,承担部分专业课程(实验实训),指导学生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共建实验(实训) 室、实践教学基地,搭建见习实习和就业创业平台,培养 “双师双能型” 教师团队等,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 “无缝对接”,既有助于解决或缓解高校因扩招而带来的教学场地和师资尤其是实验实训场地和“双师双能型” 师资不足问题,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毕业生就业创业竞争力,从而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创造有利条件。对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来说,建立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设施、场地、人才、科研、学习氛围和教学管理的优势,解决职工培训力量薄弱、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并从高校毕业生中优先选拔优秀后备人员;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引导高校 “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以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努力成为区域和行业的科技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通过协同创新方式 “加强产业技术技能积累,促进先进技术转移、应用和创新”,从而 “提升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1]。显而易见,构建科学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是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和行业企业实现 “双赢发展” 的重要条件。

第四,协同育人理论和实践的丰富与补充。对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进行学理分析和探讨,会涉及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诸多方面。比如,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定位,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立、课程内容整合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专业实验(实训) 室、实践教学基地和 “双师双能型” 教师团队建设,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用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等。这些理论探索的成果,既为建立协同育人科学管理体制、有效运行机制和改革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又为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实践验证。

二、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既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重要的实践问题。因此,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确定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明确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内容,形成改革的特点。

(一) 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是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内容。明确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是坚持改革正确方向和有效实施改革的重要保证。

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科学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深度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主动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任务繁多而艰巨。结合怀化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际,概而言之,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主要有六大任务,也是改革要解决的六大问题:其一,协同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二,协同建设专业实验(实训) 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其三,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四,协同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和质量评价;其五,协同搭建学生见习实习和就业创业平台;其六,协同建设“双师双能型” 教师团队。

(二) 改革的内容

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涉及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诸多方面。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 建立协同育人管理体制。其一,进一步理顺学校管理体制,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赋予二级学院充分的办学和管理自主权,从而确定协同育人内部管理体制。其二,成立协同育人组织机构,如协调小组、工作小组、联络小组、委员会等,负责协调校企(地) 双方合作相关事宜,从而确定协同育人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其三,出台协同育人教学管理制度,将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建设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予以固化,为改革实践提供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

2. 创新协同育人运行机制。其一,建立协同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机制。学校积极与合作单位加强人才市场调研,根据国家本科人才培养标准和行业企业实际需要,与行业企业协同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具有基础性、根本性问题。其二,建立协同建设专业实验(实训) 室和实践教学基地机制。按照 “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发展” 的原则,由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建设、共同管理和使用实验(实训) 室。实验(实训) 室既可以建在校内,也可以建在企业中,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条件,解决学校教学资源相对不足问题。其三,建立协同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和质量评价机制。学校和合作单位协同开办校企合作订单班,探索课程嵌入、定向培养、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学结合、行业学院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结合市场需求和行业企业发展要求,承担部分专业课程(实验实训) 教学,实行双导师制,全程参与学生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学科竞赛、课程设计、项目研发和毕业论文(设计、创作) 指导等培养过程,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脱离行业企业实际和学生实践能力不强问题。其四,建立协同搭建学生见习实习和就业创业平台机制。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通力合作,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专业见习、实习岗位,开展定向培养和岗前职业训练,优先推荐录用,协同搭建学生就业创业平台,解决毕业生就业创业难和行业企业招人用人难问题。

3. 建设 “双师双能型” 教师团队。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相关专业每年派出若干名教师到合作行业企业学习实践,直接参与行业企业生产发展的全过程,并结合行业企业实际需要,共同进行教材编写、课程设计、专业见习、毕业实习、项目研发和毕业论文(设计、创作) 指导,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解决传统教师团队不能完全胜任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

4. 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证研究。通过行政手段选取试点专业样本,进行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证研究,为建立协同育人的科学管理体制和有效运行机制提供实践验证。

(三) 改革的特点

怀化学院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 教育观念的现代性。怀化学院坚持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走校地校企合作之路,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本科教学新理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并将这一新的本科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实践之中,变成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从而解决以往人才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环节等问题。

2. 育人模式的创新性。怀化学院为了满足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走 “开放式校地校企协同育人” 模式,即地方本科院校与行业企业协调育人的培养模式;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办校企合作订单班、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和质量评价,以及课程嵌入、定向培养、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学结合、行业学院等全新育人模式。

3. 办学体制的开放性。怀化学院在充分利用学校学科、人才优势的基础上,坚持 “走出去、请进来” 的策略,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毕业生就业创业融为一体,将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职能有机结合,使应用型人才培养与 “双师双能型” 教师培养相互促进,构建了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同合作、资源共享、需求互动、实现双赢的办学体制,积极实施协同培养、开放办学,走产学研结合和校地校企协同育人之路。

4. 培养机制的灵活性。怀化学院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探索具有较大适用性、灵活性的多种形式校地校企协同育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紧密依托行业企业,改“封闭式单一学校教育” 为 “开放式校地校企协同育人”,建立了学校、地方、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价,重视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激发教师、教学管理者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从2016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的四年时间里,课题组坚持边研究、边建设、边实践、边总结的改革路径,积极进行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 实践探索的过程

怀化学院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践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 思想准备阶段(2015.03- 2015.12):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形成办学新理念。在分管教学副校长佘朝文主持和教务处组织下,以二级学院为单位,在全体教师中进行教育思想大讨论,统一全校教师的思想认识,明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走校地校企合作之路,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并将这一办学新理念写进了《怀化学院与行业企业协同培养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 (怀院教发[2017]16号)。

2. 配套建设阶段(2016.01- 2018.12)。为推进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实践,学校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理念,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配套建设。首先,立项建设 “制药工程” 等17 个专业为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专业。其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合作组织机构,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第三,制定17 个试点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第四,着手进行试点专业的实验(实训) 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搭建学生见习实习、就业创业平台,建设 “双师双能型” 教师团队等。这些配套建设工作的开展,为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实践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3. 推进改革实践阶段(2016.01—2019.12)。在进行改革配套建设的同时,课题组以学校批准立项建设的17 个试点专业为载体,大力推进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实践,包括协同实施17 个试点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并落实协同育人协议,共建实验(实训) 室,挂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开办订单班和行业学院,搭建见习实习和就业创业平台,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和质量评价,建设 “双师双能型” 教师团队等。

(二) 改革的主要成效

经过四年的实践探索,怀化学院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1. 建立了协同育人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首先,学校确定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和设立了理事会。2015 年7 月,在《怀化学院章程》[5]中明确规定:“学校实行校、学院(中心、部) 两级管理体制”,“学校设立理事会”,由 “政府主管部门代表、社会知名人士、学者、企业家和著名校友组成。” 2018年7 月,学校印发《怀化学院两级管理体制实施办法(试行,怀院党发[2018]27号)》,明确指出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赋予二级学院在学校的宏观管理与调控下,履行本院人才培养、专业学科建设等职能和办学自主权,从而确定了协同育人的内部管理体制。其次,成立了协同育人组织机构。包括成立了以分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教务处长为副组长、相关教学单位分管教学副院长为成员的改革工作小组;由学校、合作企业有关领导和专家共同组成合作协调小组(工作小组、联络小组、委员会等),从而确定了协同育人的校企合作管理体制。第三,出台了协同育人系列教学管理制度。根据地方本科院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培养人才体制机制建设的需要,学校先后出台了《怀化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修订与执行管理办法(怀院发[2017]90号)》 《怀化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怀院发[2018]64号)》 《怀化学院关于顶岗实习试点工作管理规定(怀院发[2018]47号)》 等10 个教学管理制度,将学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培养人才体制机制建设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予以固化,为改革实践探索提供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

2. 构建了协同育人有效运行机制。包括制定实施 “制药工程” 等17 个试点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运行机制;投资4 000 万元协同共建大唐移动通讯实验室等16 个实验(实训) 室,探索建立协同共建实验(实训)室运行机制;签订100 多份合作协议,共建中欧国家工业机器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等100 个实践教学基地,探索建立协同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和创业就业平台运行机制;开办软件工程师班等20 个订单班和行业学院,探索建立协同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和质量评价运行机制;培养认定192 名 “双师双能型” 教师,探索建立协同建设 “双师双能型” 教学团队运行机制等。

3.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首先,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成绩斐然,获奖面广。2016—2019 年,怀化学院学生(多数为17 个试点专业学生) 在国家级、省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中获得奖励共1 213项。其中国家级特等奖1 项、一等奖16 项、二等奖44 项、三等奖63 项,省级特等奖5 项、一等奖183项、二等奖373 项、三等奖528 项。其次,学生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 项目较多,成效显著。2016 年—2019年,怀化学院学生(多数为17 个试点专业学生) 参加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798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9 项、省级项目204 项。第三,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并发表(获得) 了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据统计,2017—2019 年,学生发表学术论文67 篇(2017 年24 篇、2018 年9 篇、2019 年34 篇),获批各类专利(著作权) 80 项(2017 年19 项、2018 年14 项、2019 年47 项)。第四,学生参加各类专业资格考试人数较多,通过率较高。例如,在2019 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2016 级法学专业学生102 人,有71 人参加了法律资格考试,第一阶段客观题考试45 人通过,过关率63.38%;第二阶段主观题考试35 人顺利上岸,其中A 证26 人,C 证9 人,通过率为49.29%。

4. 产生了一批探讨协同育人的理论成果。课题组先后发表学术论文9 篇,出版校本教材8 部,制定实施方案1 份,制定出台教学管理制度若干(将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上升为制度体系予以固化),为改革实践探索提供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

5. 得到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充分肯定和社会广泛关注。首先,教育部官网曾多次专题报道怀化学院推进协同育人工作情况。同时,怀化学院被教育部列为产学协同育人 “AI+ 智慧学习” 人工智能学院(试点) 建设单位。其次,省、市领导及省教育厅主管领导、部门领导多次来现场考察,对学校协同育人思路及取得成果给予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第三,引起了中央与地方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教育报》 《湖南日报》、新华网、红网、湖南教育网等众多媒体对怀化学院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成果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如《中国教育报》 分别于2016 年1 月11 日、2018 年10月19 日、2019 年1 月28 日、2019 年12 月5 日刊载了《扎根五溪大地凝聚育人合力——怀化学院新闻传播类专业协同育人纪实》[6]等4 篇专题报道。《湖南日报》 分别于2016 年6 月27 日、2017 年3月14 日、2018 年7 月13 日、2019 年1 月29 日、2019 年10 月14 日、2019 年12 月14 日刊载了《产教融合育人才——怀化学院材料类专业建设纪实》[7]等6 篇专题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第四,得到了兄弟院校领导和同行专家的认可和赞许。近年来,学校先后接待了省内外高校领导带团前来参观考察、学习交流20 多次,兄弟院校的领导和同行专家对怀化学院协同育人的做法和经验给予了高度认可和赞许。

四、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怀化学院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明显,但因受到多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和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第一,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问题。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和基础。推进协同育人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革命性变革,需要学校教学管理体制、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的根本性改革,需要全体教师、教学管理者和学生的高度认同,需要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主动合作,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评估体系的调整改进。如何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真正树立需求导向、就业导向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理念,为协同育人奠定坚实思想基础,需要在改革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重视。

第二,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问题。协同育人必须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深度合作。而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将是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成功且持续运行的关键。如何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拓宽参与途径,深化合作内容,准确把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动力源泉和障碍因素,通过构建利益共同体,形成稳定互惠合作机制,消除各种障碍因素,提高合作积极性,需要在改革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第三,进一步确定学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的有效性问题。协同育人涉及面广,面临问题多,改革所建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否科学、有效和具有操作性、实践性及推广价值,需要在改革实践中进一步进行验证和确定。

第四,进一步突破资源约束瓶颈问题。现阶段,学校和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资源的有限性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通过建立健全协同育人的科学管理体制和有效运行机制,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保障,需要在改革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突破。

注释:

①本文所说的“地方本科院校”,特指1999 年我国高校扩招后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建立的、地处省会之外的地级市的一批本科院校。

猜你喜欢

体制应用型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缺陷与完善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