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西南桑皮纸文化传承与制作技艺保护研究

2020-01-19

黄山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岳西县黄柏西南

周 宇

(中共潜山县委党校,安徽 潜山246300)

一、引 言

皖西南桑皮纸技艺是2008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独特的历史应用、美术和文化价值,被誉为“中国造纸术的活化石”。中国手工纸技艺具有多元性,皖西南桑皮纸技艺是其多元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视野和传承保护角度来研究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对皖西南手工桑皮纸文化的传承与技艺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皖西南桑皮纸制作技艺的历史

皖西南桑皮纸制作技艺的精髓、承载技艺的工具和生产原料等重要因素,历经漫长的社会变迁,在当代机制纸的市场冲击下仍旧顽强生存下来,为桑皮纸技艺的传承提供了必备的基础。研究其历史对皖西南桑皮纸的传承至关重要。

(一)皖西南桑皮纸制作技艺历史起源

皖西南桑皮纸起源时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皖西南地区的桑皮纸诞生于汉末。桑皮纸在潜山县和岳西县被称为汉皮纸(原料含桑皮纤维80%以上)。汉皮纸的生产始于汉末,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因朝称汉,故而得名。①这种说法尚待考证,因为有关中国桑皮纸的记载和出土实物都只能证明西晋时期中国发明了桑皮纸。第二种说法是皖西南桑皮纸起源于明代。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于旧地置潜山迄今。首任潜山知县张仁,设县治于原怀宁城旧址,即今日的潜山县城。明太祖辛丑年(1361年),改安庆路为宁江府。壬寅年(1362年),又恢复安庆府,直隶于南京。[1]明代安庆府生产的白榜纸(大桑皮纸)已经作为贡纸大量进贡。明永乐初年规定,每年须进贡安庆白榜纸16800张,遇闰年则加派1400张。[2]由此可知,皖西南桑皮纸在明代已经形成了规模性生产并大量进贡朝廷,皖西南桑皮纸制作技艺传承了至少600年。

﹙二﹚皖西南桑皮纸生产地理分布

皖西南桑皮纸产地分布范围包括潜山县和岳西县,舒城市的双河乡与官庄镇相邻,也曾有零星生产。潜山县的桑皮纸产区主要分布在官庄镇、槎水镇、黄柏镇、塔畈乡、龙潭乡和水吼镇。岳西县桑皮纸产地包括毛尖山乡、来榜镇和菖蒲镇。潜山县桑皮纸集中分布于黄柏区和水吼区。黄柏区的桑皮纸生产遍及全区各乡,逆水、槎水、龙关、黄柏、大水5个乡的桑皮纸生产规模最大。

桑皮纸手工业鼎盛时期,官庄镇桑皮纸生产者有200多户,毛尖山乡也有80余户。20世纪80年代官庄镇约40%的劳动力从事桑皮纸生产加工,从业人员达1500多人,全镇共有纸槽180张,约200人常年在外销售。桑皮纸每年的产量达到40万刀(每刀100张),产值500多万元。1931年桑皮纸生产范围从官庄镇延伸到大水乡(今属槎水镇)和舒城市双河乡。1936年—1949年之间,由于战乱导致桑皮纸产区人烟稀少,桑皮纸产业急剧衰退。桑皮纸生产在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进入一个短暂的兴盛时期,表现在纸槽数量的激增,主要产区的主河道纸槽密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毛尖山乡手工皮纸冬闲开工,达300多张,时称毛尖山为“皮纸之乡”。[3]20世纪90年代是皖西南地区桑皮纸的迅速萎缩时期,仅剩下王柏林和刘同烟两家,桑皮纸的生产处于半停产状态,皖西南桑皮纸技艺濒临失传。2008年至今是桑皮纸在非遗保护大环境下艰难维持和复兴时期。随着故宫倦勤斋巨幅通景画的修复迎来了桑皮纸振兴的一次契机,修复通景画的命纸必须以100%纯桑皮纸为原料,且在各项指标上达到标准。安徽泾县和浙江温州等地都寻觅不到,而在安徽岳西县毛尖山乡和潜山县官庄镇中找到了符合故宫通景画修缮要求的手工桑皮纸,皖西南桑皮纸因此被确定为故宫修缮用纸。

﹙三﹚皖西南桑皮纸制作技艺的生态环境

桑皮纸成为皖西南重要的农副业是由生态环境决定的。以官庄镇与毛尖山乡为代表,二者都是著名的纸乡,官庄镇有“书画纸之乡”的美誉,毛尖山乡则有“皮纸之乡”的盛名。耕地资源严重不足、造纸资源丰富等因素促使桑皮纸生产成为了当地主要的农副业。

潜山县和岳西县多山地丘陵,适宜耕种的土地较少,陆路交通不便,桑皮纸主产地黄柏区情况尤其突出。黄柏区人均占有耕地0.436亩,居全县7区最末,区内农业生产条件较差。1987年,全区粮食总产量18637吨,居7区之第6位;平均亩产272公斤,居全县7区第7位。[1]88毛尖山乡全乡耕地5878亩,其中水田4644亩,旱地1234亩。人均年耕地不足0.5亩,乡内分布不均衡,库区各村人均不足0.3亩,下辖的岳峰村人均不足0.2亩,粮食不能自给。[3]209民谣《有女不嫁龙山黄柏》,更加形象地描述了粮食难以自给的状况。

有女不嫁龙山黄柏

有女不嫁龙山黄柏,七个月红芋,三个月大麦,两个月米还在青草隔。②

桑皮、纸药、水资源等是生产手工桑皮纸必备资源。潜山县和岳西县位于大别山区东南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造纸植物资源和水资源,为造纸业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造纸用的桑树集中分布在潜山县的黄柏区和水吼区,官庄镇金紫山上有大量的野桑资源分布。

纸药又叫滑水,必需是当地所产,因为其时效性很短,必须按时配置。皖西南桑皮纸使用的主要纸药是杨桃藤,它又称中华猕猴桃。它的胶质含量在纸药中仅次于黄蜀葵,100斤桑皮纸料大约需用4斤杨桃藤汁。岳西县野生猕猴桃资源十分丰富。有中华、狗枣、小叶、黑蕊、毛花等11个品种,年产量约750吨。[4]除了杨桃藤,潜山县和岳西县还有神丹皮和桐藤花等5种常用纸药。

纵横山川之间数千条的河流、山泉则成为了造纸不可或缺的优质水源的可靠保证。岳西县内大小河流900余条,其中积水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的占104条。河道总长11053.6公里,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有河流4.6公里,年径流量达20.53亿立方米。[4]71潜山县主要干流有潜水、皖水、大沙河、长河4条,境内总长度为183.15公里,年径流量12.22亿立方米。[5]

桑皮纸作为皖西南重要的农副业,在当时可以养活更多的农业人口。根据分工不同,从事不同生产环节工人的收入也有所差别。在农业时代的温饱标准下,生产桑皮纸的做料工与袋料工的收入一般能够养活2个家庭成员,抬帘工、调皮工、掌帘工大约能够养活3个家庭成员。

三、皖西南桑皮纸应用、美术和文化价值

桑皮纤维的平均长度为7.18毫米,最长者竟达21毫米,最宽平均为15.5微米,桑皮纤维长宽比值为463,也是常见树皮纤维中最大的。纤维外壁常套有膜鞘,意味着桑皮纸纤维很长、很细、有丝光,[6]桑皮纸具有柔软、拉力强、不断裂、不褪色、防虫、无毒性、吸水力强等特点。皖西南桑皮纸在生活、商业、医疗、书法绘画等领域都具有重要作用,某些作用至今依旧无可取代。

(一)桑皮纸是皖西南居民生活用纸

桑皮纸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历史上皖西南百姓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潜山县和岳西县都是蚕桑大县,用桑皮纸制成的蚕种纸在县内供不应求,在临近的乡村也是抢手货。用它制成的油纸篓、糊窗纸、油纸伞曾是家家户户的生活必需品。桑皮纸还被用于制作烟花炮竹,槎水镇和塔畈乡因为使用桑皮纸制作鞭炮而行销方圆数百里。桑皮纸还被用于各种高级包装纸,用其包装的茶叶防潮性好且香味持久。

(二)桑皮纸是皖西南高级文化用纸

皖西南桑皮纸润墨性不及宣纸,但变形性、耐久性、抗虫性三大特性均优于宣纸。皖西南的白榜纸是明代优质的书写用纸。因为桑皮纸,潜山县官庄镇才有了“书画纸之乡”的美誉。1981年,刘德和之子国画家刘传政、刘德和之孙刘江汉、造纸技术人员汪家发等,革新谱纸生产工艺,经过半年多的研制,科学配方,手工制造书画纸,质量达到设计标准,于1982年正式投产。[4]91

桑皮纸也是高档印刷用纸。桑皮纸在皖西南也称为谱纸,多用于刊印家谱和族谱。在机制新闻用纸普及之前,桑皮纸还被广泛用作土新闻纸。王柏林2017年开始用桑皮纸制作高级名片纸,已经在北京推广。

桑皮纸另一项文化用途便是用于书画古籍的装裱与修补。为了保护书画原件的完整,在绢本、书画装裱时,紧贴其背面的一层薄纸对保护画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书画的保存年限息息相关,被称作“命纸”。皖西南桑皮纸因为成了国内唯一的倦勤斋巨幅通景画的新命纸而被确定为故宫修缮用纸。

(三)桑皮纸是皖西南独有的医药用纸

安徽著名的余良卿膏药便是由皖西南桑皮纸为原料制成的。艾条纸是近年来桑皮纸新开发的用途,刘同烟2017年共生产了3000张艾条纸。桑皮纸包裹的艾条燃烧充分,艾灸效果明显高于其他手工纸和机械纸。膏药纸和艾条纸对纯净度要求偏低,纸中含有少量桑皮外壳。

四、皖西南桑皮纸制作技艺的传承现状

皖西南桑皮纸技艺的保护经传承人、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等多方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前人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借助田野调查材料,对当前技艺的传承现状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一)皖西南桑皮纸国家级传承人家族传承历史

刘同烟与王柏林是桑皮纸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同烟家族传承已经历经五代,王柏林家族的传承历经七代。《刘氏宗谱》记载,刘同烟高祖刘继高是道光十二年(1832)生人。而据《王家谱》记载,王柏林家族第一代生产桑皮纸的王家彩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生人。[7]刘同烟和王柏林两个家族的桑皮纸生产技艺都传承了150多年,保留了桑皮纸制作技艺的精髓,为技艺的传承保留了基础。根据刘同烟回忆,在15岁时他就向父亲学习桑皮纸手工工艺,17岁时挑着亲自生产的桑皮纸前往舒城的双河乡销售,花了4年多的时间才掌握全套的手工桑皮纸制作技艺。

(二)皖西南桑皮纸技艺传承人的培养危机

皖西南桑皮纸制作技艺现有国家级传承人2名,省级传承人2名。传承人的年龄都超过了40岁,急需培养下一代传承人。劳动强度大、收入低导致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是当前传承人培养的核心难题。非遗后继乏人在桑皮纸产地和其他手工纸产地都是一个普遍性困境。20世纪80年代以后,桑皮纸已经完全退出了维吾尔族人们的日常生活。因为没有市场需求,制作桑皮纸的匠人都已转业,他们的子孙也没有继承这门技艺的愿望。[8]河南省商水县邓城镇20世纪60、70年代以后,桑皮纸逐步疏离了百姓的日常生活。由于没有了市场的需求,制作桑皮纸的工人们也就不愿意再去学这门看起来似乎没有前景的技艺,继承这门技艺的人也是少之又少。[9]即使在宣纸行业,由于工作条件艰苦和收入偏低等原因,传者不愿下一代继承的问题也同样严重。出生宣纸世家的曹光华甚至对儿子说:“要好好读书,做这一行又苦又累,没什么前途的!”[10]刘同烟和王柏林的子女均没有继承桑皮纸技艺的意愿,只有刘同烟的侄子刘绍成作为省级传承人继承了这门技艺。

(三)皖西南桑皮纸生产性示范保护基地的建设迫在眉睫

潜山县桑皮纸厂房是刘同烟爷爷在20世纪60年代留下的两间家庭作坊改造而成的,其中一间因年久失修倒塌。当前的生产厂房已属危房,生产工具,如纸槽、皮碓等也急需维护。简陋的厂房既不能表现出桑皮纸本来的历史面目,也不能作为桑皮纸传习基地使用。生产性示范保护基地的初步规划是将原厂房改造为200平方米的仿古式标准生产厂房,建自动引水和水漂、水洗设备,以及产品、工具、资料珍藏室。基地建设规划涉及资金、土地流转等问题,传承人没有能力解决,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持。生产性示范保护基地的建设对将来桑皮纸的传承意义重大,有了生产性示范保护基地,既能改善桑皮纸生产环境,又能让更多游客和爱好者亲身体验这门古老技艺。

(四)皖西南桑皮纸技艺未来的发展建议

中国现存的桑皮纸技艺仅存于潜山县和岳西县,以及新疆的墨玉县。新疆桑皮纸的工具与技艺都比较原始,故皖西南桑皮纸技艺直接关系到桑皮纸的存亡。它的保护与传承将来还应吸取泾县宣纸手工技艺和夹江书画纸技艺等地的保护经验。夹江书画纸中除了传统的竹纤维已经添加了龙须草为新原料,皖西南桑皮纸若是能在原料中添加适量青檀皮可提升桑皮纸的润墨性。青檀韧皮纤维细胞壁上分布有较多的与纤维长轴平行的皱纹,故是制造宣纸的理想原料,也是润墨性佳的重要条件。[11]桑皮纸产地有自然生长的青檀树,刘同烟曾成功进行过多次其他原料,如龙须草、构树等原料配比实践,添加青檀皮来提升桑皮纸润墨性具有可行性。人工价格上涨导致原料储备至今已不足2015年库存最高峰的20%,而泾县宣纸采用的原材料由人工林种植,可以有效地保证原料供给。2008年刘同烟已经在纸厂周边的空地上成功种植了少量野桑,将来通过对周边土地流转实现桑皮纸原料规模化种植是保护原料供应最有效的途径。同时还应该开发桑皮纸在现代的新用途,桑皮纸纤维特性让桑皮纸在服装、装潢和医用方面还有新的用途和潜力可以发掘。

五、结 语

对中国手工纸来说,它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因为在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与纸有关的。而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相关性,它是中国文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不可比拟或替代的。[12]皖西南桑皮纸制作技艺具有历史应用价值、艺术文化价值和当代传承价值,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皖西南桑皮纸技艺必须依靠传承人和政府,尤其是非遗保护部门通力合作,实现对它的拯救、保护和传承。研究皖西南桑皮纸技艺的历史、传承和保护现状,不仅是为了实现桑皮纸技艺的生产性保护,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桑皮纸技艺,让其在当代社会更好地去传承和发展。

注释:

①黄柏区公所.黄柏区志.潜山:黄柏区公所印行,1993:192.

②潜山县文化局.潜山县民间文学集成.怀宁:怀宁县教学印刷厂印行,1991:92.

猜你喜欢

岳西县黄柏西南
基于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的关黄柏及川黄柏差异性研究
古城西南两座桥
甬优1540再生栽培留桩高度试验总结
“潮”就这么说
传承千年文脉,匠筑美好西南
Country Driving
美丽的黄柏山
一包中草药
推动岳西县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探究
岳西县拖拉机变型运输机监管现状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