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上清派信仰及对其诗歌的影响
2020-01-19夏培贤
夏培贤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一、李白的上清派信仰
李白其人其诗深受道教影响,但李白究竟信仰哪一道派,学界却未有定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李白信奉上清派,理由有二:其一,李白与上清派道士来往密切,并曾于该派高道胡紫阳处学习道法;其二,李白诗中频频出现上清派的典故及术语,此非门内弟子不可知之。下文将次第论之。
(一)李白与上清派道士的密切来往
李白从小便向往神仙奇事,自称“五岁颂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上安州裴长史书》)。[1](P1243)据李长之先生考证,“六甲就是道宗末流的一种怪书,《神仙传》有‘左慈学道,尤明六甲,能役使鬼神’的话可证。”[2](P29)其《感兴八首之五》又云:“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1](P1104)由此可见,李白从幼年到青少年时期一直都有浓厚的神仙情结。罗宗强先生甚至认为,李白十五岁时可能已经正式入道了。对此,我们暂且不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李白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求仙学道,与道士交游。他曾隐居戴天山(即匡山)诵读道经,并写下了《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一诗,可见李白在出蜀前便与道士有较为频繁的来往。
在李白的访道生涯中,结交的道士可能有很多,但留下记载的并不多。在《李太白全集》《旧唐书》《新唐书》等文史资料中,与李白密切交往并留下记载的道士有司马承祯、吴筠、胡紫阳、元丹丘等,这些人无一例外,均属上清派。从该派的传承谱系来看,司马承祯和吴筠都受道于潘师正,潘则受道于王远知,王是上清派入唐以后的第一位高道,被尊为第十代宗师,其道统则传自于陶弘景;元丹丘受道于胡紫阳,胡受道于李含光,李则受道于司马承祯。由此,可以看出李白与上清派的深厚渊源。
开元十三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1](P1244)在江陵时,李白结识了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对方称赞他“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大鹏赋序》)。[1](P2)司马承祯是当时著名的高道,深受唐玄宗礼敬,他的赞誉,不仅能增强李白求道的信心,更能提高其名气。天宝初年时,李白还与吴筠一起隐居剡中,互相唱和。
至于李白与元丹丘之间,更是情同手足,其现存的诗文中,提及元丹丘的有十多篇。他曾说:“吾与元夫子,异姓为天伦”(《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1](P717)“故交情深,出入无间”(《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居序》),[1](P1152)“气激道合,结神仙交,殊身同心,誓老云海,不可夺也”(《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1](P1293)可见两人真是志同道合的挚友。元丹丘师事胡紫阳,李白也因此向胡学习过道法,他在《冬夜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中说自己与元丹丘“历行天下,周求名山,入神农之故乡,得胡公之精术。胡公身揭日月,心飞蓬莱,起餐霞之孤楼,炼吸景之精气,延我数子,高谈混元,金书玉诀,尽在此矣”,[1](P1293)又说“予与紫阳神交,饱餐素论,十得其九”(《汉东紫阳先生碑铭》)。[1](P1434)由此可知,李白信奉的道教派别当是上清派,并且掌握了该派的修道精髓。
(二)李白诗作中的上清派典故与术语
李白遍览上清派道书,对该派典故十分熟悉,这在他的诗中也有所体现,例如:
寻仙向南岳,应见魏夫人。(《江山送女道士褚三清游南岳》)[1](P839)
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宁阻洞庭归。(《送贺监归四明应制》)[1](P798)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送贺宾客归越》)[1](P804)
三首诗中的“魏夫人”“茅氏”“黄庭”都与上清派有关。第一首诗中的“魏夫人”即魏华存,晋代女道士,陶弘景在《真诰》中称:东晋兴宁二年,南岳魏夫人下降,以“上清经”授琅琊王司徒公府舍人杨羲,杨传许谧,谧传翙,翙后又传其子许黄名。至齐梁时期,传至第九代宗师陶弘景,终于在茅山创立上清派。魏夫人被尊为上清派祖师,道号“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第二首诗中的“茅氏”,指的是茅山上清派。陶弘景曾在茅山隐居传道,撰写了《真诰》《真灵位业图》《登真隐诀》等道书,因此世人也称上清派为“茅山宗”。第三首诗中的“黄庭”,是指上清派根本经典之一的《黄庭经》,“黄庭换白鹅”则是东晋年间王羲之手书《黄庭经》换取道士刘君白鹅的典故。
除典故与道经之外,李白的诗中还有不少上清派的术语,更能明证其上清派信仰。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便回到山东受道箓,后又请道士盖环为之造真箓,并写下《访道安陵遇盖环为予造真箓临别留赠》一诗作为答谢,其中有几句涉及上清派的术语:
学道北海仙,传书蕊珠宫。
丹田了玉阙,白日思云空。
七元洞豁落,八角辉星虹。[1](P522)
“蕊珠”“玉阙”“豁落”均出自上清派经典。《上清黄庭内景经·上清章第一》云:“太上大道玉晨君,闲居蕊珠作七言。”梁丘子注:“蕊珠,上清境宫阙名也。”[3](P58)《肺部章第九》云:“肺部之宫似华盖,下有童子坐玉阙。”梁丘子注:“玉阙者,肾中白气,上与肺相连也。”[3](P60)“豁落”出自《上清金真玉光八景飞经》,其中载“上清豁落七元符”“豁落七元之符,主致上真飞仙之官,通灵彻视,与神交言,制魔伏灵,威摄十方,……行之九年,得乘玄舆,飞行上清。”“用杂色书杂彩绢上,受而佩之。”[4](P61)此符不仅能震慑鬼怪邪魔,还能让修道之人与神灵沟通,从而飞升上清仙境。李白后来说自己“身佩豁落图,腰垂虎盘囊”(《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1](P709)可见他是时刻将之戴在身上的。此外,他在写给朋友的诗中称自己“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1](P678)“琴心三叠”也出自《黄庭经》,其《上清章第一》云:“琴心三叠舞胎仙。”[3](P58)据一些学者考证,“琴心”喻至诚、至静、至专的心境;“三叠”指上、中、下三丹田。意指以至诚、至静、至专的心境,凝神于三丹田,则可以形成胎息,炼就金丹,结为圣胎,以至脱胎出神,达到很高的功能境界。
在上清派内部,《黄庭经》的传授是很严密的,此经只在师徒之间传授,师父会严格挑选弟子,并且要在进行了多种重盟仪式之后才会传。《上清黄庭内景经·沐浴章第三十六》云:“黄庭内经玉书畅,授者曰师受者盟。云锦凤罗金纽缠,以代割发肌肤全。携手登山歃液丹,金书玉景乃可宣。传得可授告三官,勿令七祖受冥患。”[3](P68)足见慎重。李白对《黄庭经》的术语如此清楚,可以证明他确实拜入了上清派的门下。李白入门之后常年佩符,专心修道,也体现了他对上清派的虔诚信仰。
二、上清派信仰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上清派最主要的修炼方法是存想与思神。该派中人认为想象仙真与神灵下降,可以镇守身中百窍,从而达到长生久视、飞升成仙的效果。此法在《上清大洞真经》《黄庭经》《登真隐诀》等上清派道经中可谓比比皆是,如《上清大洞真经》卷二《太微小童章》云:
真思太微小童干景精真炁,赤云之色,罩于顶上,默呪曰:真炁下流充幽关,镇神固精塞死源。玉经慧朗通万神,为我致真长命存。[5](P520)
据上清中人说,只要存思默呪,勤于修炼,就会有神仙来接引:“颂咏此章,万遍既毕,中央黄老道君上奏,太上命丹飚绿盖之车,九灵使君太乙司命,来迎于子。”[5](P513)不仅有香车华盖,还有雷神奔走护卫,青龙鸾凤翱翔,其飞升场面之盛大,令人心驰神往。上清派所存思的仙真、神灵不可胜数,能使人构想出无数变幻多端、精彩纷呈的仙境。而李白作为上清中人,是勤修不辍的,他说自己“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游泰山六首其四》),[1](P924)这里就体现出了存思法对他的极大影响。于是,李白的想象力更为天马行空、汪洋恣肆,从而在诗中开辟了一个缥缈、瑰丽、璀璨、逍遥的神仙世界。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在自己的诗歌中,经常使用玉女、紫色、云霞等意象,带有很明显的上清派痕迹。甚至,有些写景游仙诗的创作模式也受到上清派道书的影响。
(一)李白对神仙世界的想象与描绘
在李白的想象中,神仙世界是缥缈瑰丽的,仙人们经常登仙车以遨游,逍遥九天,往来三山五岳。因此,他写道:“时登大楼山,举手望仙真。羽驾灭去影,飙车绝回轮”(《古风五十九首》其四);[1](P94)“飘然挥手凌紫霞,从风纵体登鸾车。登鸾车,侍轩辕,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飞龙引》其一);[1](P183)“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短歌行》)。[1](P320)这与《真诰》中对神仙飞升的描述极为相似,其中云:“使人开明聪察,百关鲜彻,面有玉光,体有金泽,行之十五年,太一遣宝车来迎,上登太霄。”[6](P543)又云:“东海青童君曾乘独飚飞轮之车,通按行有洞台之山。”[6](P557)再有,李白的仙境中,还有凤鸣龙吟、鸾鸟翱翔之景:“仙人驾彩凤,志在穷遐荒”(《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1](P709)“鸾凤翻羽翼,啄粟坐樊笼”(《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1](P908)“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梁甫吟》);[1](P171)“乘鸾飞烟亦不还,骑龙攀天造天关”(《飞龙引》其二);[1](P184)“青鸾不独去,更有携手人”(《凤凰曲》);[1](P924)“羽化骑日月,云行翼鸳鸾”(《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1](P347)这样的景象在《真诰》同样俯拾即是:“秀寂高清,郁舆流霄,使凤歌云路,龙吟虎嗥,天皇双景,远升辰楼。”“八景出落,凤扉云关,仰漱金髓,咏歌玉玄。”[6](P496)“景应双粲,云会玄落,龙秀五空。”[6](P498)从以上两个层面可以看出,李白诗歌中登仙车以升腾、乘龙凤而上仙的仙境描写与《真诰》等上清派道书可谓一脉相承。
上清派重存想思神,因此李白在修炼这种道术时,必须要让自己深入神仙幻境,栩栩如生的仙境便向诗人敞开了怀抱,形之于笔端,才有了我们看到的这幅仙境画卷。可以说,李白笔下的神仙世界是上清派存思术催发的。
(二)带有上清派痕迹的诗歌意象
在李白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带有上清派痕迹的诗歌意象,其中又以“玉女”“紫色”“云霞”这三类意象为主。
1.玉女意象
李白诗中,常有“玉女”飘摇曼妙的身影,兹列举如下:
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梁甫吟》)[1](P172)
造天关,闻天语,长云河车载玉女。载玉女,过紫皇,紫皇乃赐白兔所捣之药方,后天而老凋三光。(《飞龙引二首》其二)[1](P184)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短歌行》)[1](P320)
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1](P381)
韩众骑白鹿,西往华山中。玉女千馀人,相随在云空。见我传秘诀,精诚与天通。(《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1](P908)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玉女四五人,飘飖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游泰山六首其一》)[1](P922)
采秀卧王屋,因窥洞天门。朅来游嵩峰,羽客何双双。朝携月光子,暮宿玉女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1](P750)
文章彪炳光陆离,应是素娥玉女之所为。(《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1](P450)
经通天而直上,俯长河而下低。玉女攀星于网户,金娥纳月于璇题。(《明堂赋并序》)[1](P40)
在自己想象的神仙世界中,李白恣意遨游,与玉女相会。她们身姿窈窕、能歌善舞,有些甚至被他的精诚所感动,授予他修道秘诀。李白如此频繁地使用“玉女”意象,与上清派的存思修炼术有密切联系。在上清派的道书中,“玉女”二字随处可见,如《上清大洞真经·诵经玉诀》云:“存玉童玉女侍经左右,三光宝芝洞焕室内……玄云紫盖,来映我身,仙童玉女,为我致灵……侍香金童,传言玉女,上闻帝前,令臣长生。”[5](P513)又《上清黄庭内景经》云:“黄华玉女告子情,真人既至使六丁。”[3](P68)《上清黄庭外景经》亦云:“清净香洁玉女前,修德明达神之门。”[3](P70)《真诰》中也有诸多“玉女降真”之语,如“其夕卫经玉童玉女,将太极典禁真人,来于空中而察子也。”[6](P542)“临时自有玉女玉童,以青軿舆共来载之也。”[6](P546)“存神念炁,期感神明,亦适意所陈,恒如此者,玉女降侍。”[6](P551)可见,玉女降真侍卫是上清派所渴求的修道境界。本文认为,李白在其诗文中,对玉女念兹在兹,不仅是纯粹地想象神仙世界,恐怕更包含着对成仙了道、羽化飞升的向往。
2.紫色意象
在众多的颜色中,李白对紫色尤为偏好,“紫微”“紫霞”“紫烟”“紫气”等字眼在他的诗中几乎随处可见,这里略举几例:
螮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晖。(《古风五十九首》其二)[1](P89)
飘然挥手凌紫霞,从风纵体登鸾车。(《飞龙引二首》其一)[1](P183)
回头笑紫燕,但觉尔辈愚。(《天马歌》)[1](P187)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上留田行》)[1](P195)
深宫高楼入紫清,金作蛟龙盘绣楹。(《春日行》)[1](P197)
举足蹋紫微,天关自开张。(《上云乐》)[1](P207)
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凤笙篇》)[1](P283)
众多与紫色相关的意象,让李白的诗充满着氤氲紫气。这除了李白本身对紫色的喜爱之外,恐怕还与上清派的修炼术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在上清派的道书中,紫色也频繁出现,如《上清大洞真经·诵经玉诀》云:“先于室外秉简当心临目,扣齿三通存室内有紫云之炁遍满。”[5](P513)《上皇玉虚君道经第二·太一尊神章》云:“真思太一尊神务酞收,真炁紫云之色,罩于上。”[5](P520)《上清黄庭内景经·上清章第一》云:“神盖童子生紫烟。”《上有章第二》云:“紫烟上下三素云。”[3](P58)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甚至上清派所尊崇的很多仙真,其道号之中也有“紫”字,如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紫阳真人、紫微左夫人、紫清上宫九华真妃等,可知上清派对紫色的重视。李白如此大量地运用紫色意象,既能使其诗歌色彩鲜明,又为之增添了浓郁的仙气。
3.云霞意象
李白所学的道法,不止存思术一种,还有餐霞之法,也是上清派的一门方术。此法在《真诰》中也有记载:“六月二十九日,九华真妃授书曰:……日者霞之宝,霞者日之精,君唯闻服日宝之法,未见知餐霞之精也,夫餐霞之经甚祕,致霞之道甚易,此谓体生玉光,霞映上清之法也。”[6](P498)李白的餐霞法得自胡紫阳,从前文可知,他曾与元丹丘一起从胡学习过道法,其《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云:“胡公身揭日月,心飞蓬莱。起餐霞之孤楼,炼吸景之精气。”[1](P1293)可见,胡紫阳是精通此道的。
李白学到此术后,也勤于修炼,这在他的诗中有所体现:“仆卧香炉顶,餐霞嗽瑶泉。”(《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1](P572)“君行到此峰,餐霞驻衰容。”(《送杨山人归嵩山》)[1](P829)“餐霞卧旧壑,散发谢远游。”(《江上秋怀》)[1](P1115)因此,在众多的自然景物中,李白对云霞也颇为钟情,经常作为诗中一景,例如:
羡君无纷喧,高枕碧霞里。(《题元丹丘山居》)[1](P1146)
若爱幽居好,相邀弄紫霞。(《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1](P1191)
朝弄紫泥海,夕披丹霞裳。(《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十一)[1](P139)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杨叛儿》)[1](P226)
狐裘兽炭酌流霞,壮士悲吟宁见嗟。(《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1](P379)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1](P425)
云霞意象的运用,既能增强诗歌的光亮与色彩之美,更能加深其神秘感,吸引人驻足欣赏。因为云霞本身就富有神仙气息,比如人们就常用“霞举飞升”来形容道士成仙。李白处处以云霞点缀其诗歌,读者便能从中感受扑面而来的仙气,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想象那色彩斑斓、缥缈灵动的神仙世界,这也是李白诗歌之所以能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三)上清仙歌对李白写景游仙诗创作模式的影响
上清派对李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修道思想、方术影响了他对神仙世界的描绘和意象的使用,其仙歌也影响到了他某些写景游仙诗的创作模式。李白的这类作品通常先叙景物,再想象神仙降临,最后从仙而游,或是抒发遗世高蹈、求道飞仙的情怀。其中,最典型的是《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古风五十九首》(其五)、《古风五十九首》(二十)、《古风五十九首》(四十一)、《游泰山六首》《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梦游天姆吟留别》《送杨山人归嵩山》《怀仙歌》《春日行》《嵩山采菖蒲者》等篇章,试以《游泰山六首》(其一)为例析之:
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玉女四五人,飘飖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1](P922)
整首诗三个部分,清晰可见。从“四月上泰山”至“地底兴云雷”,写登山游览,描写泰山的奇险、高峻、壮美;从“登高望蓬瀛”至“自愧非仙才”是诗人想象仙真玉女降临,并从之交游的场景;最后两句则是感叹人世间的狭小,期望飞升仙界,悠游其中。名垂千古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也同样运用了这种模式,先叙在梦中登上天姥山,饱览“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之妙景,随后写仙境出现——“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继而众仙降真——“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最后抒发摒弃功名利禄,骑白鹿以逍遥山林的逸致高情。这种写景游仙的模式在上清派仙歌中也有所体现,如《真诰》中《灵照夫人歌》云:
云墉带天搆,七气焕神冯。琼扇启晨鸣,九音降枢中。紫霞兴朱门,香烟生绿窗。四驾舞虎旅,青軿掷玄空。[6](P504)
又《紫微夫人歌》云:
解轮太霞上,敛辔造紫丘。手把八空炁,纵身云中浮。一眄造化刚,再誓索高畴。道要既已足,可以解千忧。求真得真友,不去复何求。[6](P506)
这两首仙歌也是先叙景物,后叙飞仙,与上述李白的诗歌有相似性。甚至,有些写景游仙诗,其整体结构都借鉴了上清仙歌,如《古风五十九首》(四十一)云:
朝弄紫泥海,夕披丹霞裘。挥手折若木,拂此西日光。云卧游八极,玉颜已千霜。飘飘入无倪,稽首祈上皇。呼我游太素,玉杯赐琼浆。一准历万岁,何用还故乡。永随长风去,天外患飘扬。[1](P139)
而《真浩》中有《清灵真人歌》云:
朝游郁绝山,夕堰高晖堂。振髻步灵峰,无近于沦浪。玄井三初际,为我舞津梁。倏欺九万间,八维已相望。有待非至无,灵音有所丧。[6](P505)
这两首诗极为相似,其一,诗人都是在陈述出海观景之事,并想象自己能够瞬息之间游览天地,其飘逸出尘之气甚为浓厚。其二,两首诗的用韵也几乎一模一样,前者除第一句外皆用“阳”韵,后者则通篇压“阳”韵。道教中人喜用“江阳”韵写诗是因为很多仙歌、颂辞都是需要在斋醮仪式中演唱的,李白这首诗显然也受到了这种影响。由此可见,李白诗中是蕴藏着很多上清仙歌烙印的。
三、结语
上清派的修道思想和炼养方术是李白想象力的不竭之源,在诗歌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正是因为上清派的影响,李白才能在自己诗中开辟一个雄奇瑰丽、自由缥缈的神仙世界,为中国古典文学增添了无数的艺术魅力,并深深吸引着后世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