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四个维度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
——基于现代化视角

2020-01-19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方略现代化特色

刘 梅

(哈尔滨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自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举世瞩目的成绩证明了我们坚持的理论思想是正确的、科学的,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如今,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开创了新的发展局面。因此,下文将基于现代化视角,从四个维度解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

一、理论维度的新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首先“新”在有新的思想理论做指导,这一思想理论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论是从历时性还是从共时性角度都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理论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继承和发展的最新理论形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子系统之一,呈现出整体与部分的特征。

(一)历时性维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将十八大以来党的方针、政策归纳总结、发展创新,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同时也是对中国进入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的伟大判断的进一步肯定,显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主体对于其发展所作出的巨大创新,以及其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原则所体现出的科学性、自我革命性。这一思想成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伟大思想结晶之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提出和回答了“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现目标”这一新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到新的境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继而这一思想在立场上丰富和发展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么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回答和丰富了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同时,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问题上,讲明了“是一脉相承并加以发展”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了“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认知。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来讲,这一思想系统而鲜明地对新时代的发展指导理论、发展实践活动作出了意蕴深刻的回答。在基本要求层面,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怎样继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作出了新回答。新时代鲜活的社会实践孕育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鲜明的新时代特征,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脉相承、理性自觉和与时俱进。

(二)共时性维度

就真理角度而言,“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3](P296)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各元素内在关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要素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共同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依据及共同的历史任务;在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初心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目标,始终保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等方面都有共同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新的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中展示了强大的真理穿透力、价值感召力,在实践中展现出时代引领力、文化自信力,构建了新的话语体系,体现了党的性质和中国国体的内在统一。

二、历史维度的新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的时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4](P11)新时代与以往时代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新时代以全新的历史方位准确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的建设性成就,是对在历史性变革累积的量变的基础上,经过四十年的实践探索实现的由“富”到“强”的质的跳跃的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5]“社会主义500年历史”成为习总书记创造的又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术语。可见,“新时代”不但蕴含着时空观念上所共有的自然属性,还意味着时代的社会、政治属性也走向新的台阶。

“‘新时代’是指思想新,是一个包括新思想、新任务、新实践等等内涵丰富的新概念”,[6]其本质是创新和发展,核心内容和首要标志就是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现代化的发展没有下限,在对这个伟大时代进行新的自然属性、政治属性、经济属性的定位之后,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时代条件下扬帆起航,坚持伟大新事业的发展,这一共识历久弥坚。从十九大到二十大,这五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1]在这个交汇期以及新时代,我们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树立大国形象、努力为人类做出更为巨大的贡献,努力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三、目标维度的新规划

(一)目的现代化诉求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7]广大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呼声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更高质量的对生活的向往是人民群众所追求的美好生活的集中体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坚决守住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防线、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8]自建党以来,我们党就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作为党的工作目标,新时代这一目标最终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上。“城镇新增就业1 100万人以上,调查失业率5.5%左右,登记失业率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 000万以上”,[8]这是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当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新时代党为人民谋利益的切实体现。

(二)目的现代化蕴含着复兴梦的实现

中国梦不仅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必然的目标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将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现代化联系起来,“目的层面”的现代化最终是实现伟大梦想,中国梦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新时代的新任务有着悠久的历史基础,自1840年以来,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富强而奋斗。中国梦“既引领中国的现代化,又贯通性地折射出中国现代化变迁之全过程”,[9]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催生着新型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同时,伟大复兴中国梦构建了中国现代化新的话语体系,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也提供了新的范例。

(三)目的现代化体现着进军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1954年,毛泽东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化”。[10]同年,周恩来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国家”。[11](P136)1960年,毛泽东在重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后发表讲话,首次比较完整的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内容,在以前的工业、农业和科学文化现代化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2]1963年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宣布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指出我们任务艰巨,要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建成一个有现代工、农、国防和科技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追寻现代化的初步认识。1978年,邓小平在理论上阐述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提出“在二十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13](P85)1979年,邓小平对“两步走”战略步骤进行调整,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十三大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并将第三步目标称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五大以及十六大逐步丰富拓展实现现代化战略的目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现代化建设在十六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内涵渐进式地丰富。从“四个现代”到“四个全面”的转向显示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特征。

新中国雄关漫道七十年,改革开放攻坚克难四十载。“从现代性的价值维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了一种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的‘全面现代性’。”[14]十八大以来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新的目标应运而生。在新时代,国家工作的主题和全国人民奋斗的主题没有变,但具体的任务发生了变化,包括保障措施、前提条件等都和过去有了明显的不同。在新的历史交汇期,在“三步走”战略的基础上,党提出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继而开启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这个战略口号,吹响了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军号。”[15](P126)新时代的新目标以分“两步走”的战略拓展和深化了中国未来现代化建设内涵和外延,完整地勾画出其时间表与路线图。

四、方略维度的新举措

新的时代,中国“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

(一)现代化发展方略的演进

现代化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包罗万象的过程。罗荣渠认为:“现代化是指在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上和技术上赶上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16]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所进行的“器物救国”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历时101天所进行的“制度救国”尝试,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民主治国”的现代性变革方案等都无一例外的以失败告终。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全面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社会以及外交、国防等方面的现代化发展方略上全面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二五’规划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1]新时代条件下,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也给中国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完全具有不同的形式。”[17](P436)“从根本上说,基本方略生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并经过了一定程度的检验证明了其科学性。”[18]“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是一个新提法,它的提出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以及人类现代化问题的解决贡献了中国方案,涉及到国家政治生活各个领域的全方位举措,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构建现代化发展战略。

(二)新时代现代化方略的内容

“十四个坚持”是党中央从科学角度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的有针对性的回答,具有高度创新性,是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国防、军队于一体的系统而全面的方略体系,是新时代的具体实践纲领。

从体现“主心骨”的角度出发,坚持党领导一切是各项事业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从党的层面出发,基本方略包括第一条“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第十一条“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第十四条“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在内的三个基本方略,强调了党的领导与建设的重要性。从逻辑上看,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为起始点、以“全面从严治党”为结束点,意在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伟大工程的基础上,牢牢掌握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党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政治保证,基于此,开宗明义地将基本方略聚焦在当今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上,突出强调党对一切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位置。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先审视自身,防范“四大风险”,经受住“四大考验”,牢记“四个意识”,才能更好的领导全国、全党、全军建设新的伟大事业,所以“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就成为十四条方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实现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辩证统一,筑牢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基础、夯实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政治基石。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及与之并行的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伟大事业新发展的“主架构”,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共同构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从严治党”在上文已阐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现代化的内容,是战略步骤之一,而且十四条基本方略正是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的的具体方案。“全面深化改革”在十九大载入党章,是新时代中国在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最大动力。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这是十九大所明确提出的新要求,作出的新部署。从制度层面出发,从“人治”到高度法治的转化是现代化的一大显著标志,“政治文明既是新型现代化的内容,又是新型现代化的保障。”[19]

从体现马克思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出发,包括第二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第五条“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第八条“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内的三个基本方略,将党的初心与使命转化成具体的行动方略,体现出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是党领导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追求以及根本价值取向。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共2 700余字的内容,“人民”一词就高达22次,尤其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党胸怀“人民梦想”、坚守“人民立场”、致力于“人民的美好生活”建设的决心。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十五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一个补充。把发展作为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十九大赋予了发展内涵新的时代特点,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内涵的新发展理念开辟了发展理论的新境界。生态文明是中国新型现代化包含的主要维度之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性地显示了“平”语近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是进一步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视野和情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方略,有助于为实现中国现代化提供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也有助于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文明角度出发,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本身就是现代化的必备要素,不能仅把它看成推动经济发展的补充要素。面向全球信息化、机械化的21世纪,亟需把对现代精神文明的关注提到新的高度,吸收传统文化的优秀要素,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国家安全和统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快全面迈向现代化步伐的重要基础。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的战略,这两条方略是新时代保障国家统一、安全、稳定的重要基石,明确了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保障条件。

从理论溯源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条基本方略,是对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基本纲领”、十六大提出的“基本经验”,以及十八大提出的“基本要求”和实践得出的经验的深度融合,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基本经验,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升华,是新时代中国“新型现代化”的实践纲领。

五、结语

新的时代诞生新的思想。中国现代化的实践过程孕育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聚焦在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规划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新时代又必将在新的思想指引下扬帆起航。乔舒亚·库珀·雷默[20]等学者将中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归结为“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实际上是中国认识论传统的结果,无论从西方输入了多少知识,但从根本上它仍是‘中国式的模式’。”[21](P232)中国道路不断由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指引,随着社会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思想、目标、战略都将会不断拓展深化、丰富完善,又将不断产生新的思想、进行新的现代化实践。

猜你喜欢

方略现代化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物理复课有方略 三轮复习见成效
浅谈二轮复习阶段练习指导方略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简析秦灭六国的“远交近攻”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