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2020-01-19张艳霞
张艳霞,雷 炜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针,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结合当今世情、国情、党情的具体变化,进一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完整的发展脉络及逻辑结构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国际背景: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在国际形势变化的大背景下,基于相应变化去制定各项决策,是我们得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基本经验,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新理论产生的客观要求。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新时代孕育新理论。纵观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多年来的进程,每个时代的理论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主题,如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列宁主义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盛行的时代;毛泽东思想产生于战争与革命时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1985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形势、国际关系的新变化、新发展,明确提出新的时代主题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就世界范围而言,和平力量的增长是超过战争力量增长的,世界大战或大规模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为后来的经济外交、和平外交、文化外交提供了根本性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登高望远、审时度势,适时地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殖民地人民普遍觉醒,他们最强劲的呼声,就是摆脱枷锁、争取独立。冷战结束后,各方最殷切的诉求,就是扩大合作、共同发展。”[1]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表述这些观点,以期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共鸣。就当前国际形势来看,和平的发展仍是世界各国人民最殷实的期盼,和平因素超过战争增长。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2](P58)
(二)时代之问:世界社会主义向何处去
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角度来看,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脱下乌托邦的素衣走向现实,为当时处于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下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国家给予了希望与出路。正如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3](P1470)就整个国际环境大局势来看,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这一时期达到高潮,一大批受帝国主义压迫与欺辱的工人阶级及人民群众掀起民族解放革命、人民民主革命,相继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冷战格局下的美苏争霸,最终以苏联解体告终,苏东剧变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巨大创伤。这一时期,“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甚嚣尘上,社会主义国家对此惶恐不安。在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影响下,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向资本主义社会“和平演变”,各种力量进行重新分化和组合,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发展趋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与此同时,各国学者致力于苏联解体原因探究,一致认为僵化、呆板、教条式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导致其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无疑加重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质疑和误解。此时,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马克思主义具体实践出发,高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此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对内进行深化改革事业,对外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相继提出多种为全球人民谋福祉的举措,力求为世界人民做出更多贡献的同时,进一步展示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蓬勃生机,从而增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证明了社会主义运动历史并未终结,也用中国特色、中国道路回答了世界社会主义到底向何处去的问题。
(三)共同挑战:众多全球性问题尚未解决
据相关调查显示,各国人民对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及冷战的恐惧依旧挥之不去,人们对和平发展的期盼最高。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但不容忽视的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阴影依旧笼罩在世界各地上空,局部战争和冲突的硝烟也从未消失殆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4](P259)
除了传统的政治和军事安全外,近年来,一些非传统安全威胁和地区性冲突风险异军突起,成为危害世界各国人民生命、财产、人身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如: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新时代面临的一项艰难挑战;恐怖分子的跨国性、隐蔽性,黄毒赌的不断渗透、扩大,妇女儿童被拐卖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人民追求安居乐业生活目标的实现。先进医疗技术覆盖率低,重大传染性疾病扩散快,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众多尚未解决的医学之谜等,也时刻困扰着人们的健康生活。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这些日益尖锐化的问题,多次强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人民美好家园共同筑防。之后,在十九大报告中又进行了重点强调。
二、基本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5](P633)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变化,既是我们应对未有变化之势的前提条件,也是特定时代形成新理论的时代背景之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重大实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重大实效,体现在以下方面:经济上,形成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区域协调发展增强,人民群众温饱问题稳定解决,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一大批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政治上,有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各项政治制度、法治体系建设全面加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文化上,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双向蓬勃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大力弘扬,全民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显著效果,文化自信得到有力彰显。社会上,社会保险和医疗制度逐步健全,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完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到城乡。生态上,忽视生态文明的状况得到转变,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内涵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实践取得显著效果,保障生态建设的各项制度日益完善,与国际上的生态保护合作不断扩大、深化。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同大国、周边国家以及同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工作;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方案,力图创新发展新时代代表中国声音的新形式;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香港、澳门相继回归,不断深化同港澳地区的交流合作;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取得重大进展,台湾地区和平稳定得到有力维护。
(二)新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加大对外开放程度,提出重大方针政策和进行相关部署,以此提升本国综合国力。经过五年的发展,我国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而过去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难以折射出新时代下存在的突出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新旧矛盾进行转化,以此保证我国发展重心得到有效调整。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P11)
社会主要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新时代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表明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得到基本解决。一方面,凸显更多的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如经济上的效率与公平、财富与消费不对等,过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提出的要求,经济水平、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等;另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迫切。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人在不同时期对各种需要表现出不同的迫切程度,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追求高层次的需要将成为最迫切的需要。”[6]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需求逐渐从追求生存到转变为高质量的生活。生存与生活一字之差,却体现出由低水平发展到高水平发展的进阶。现在的人民群众在解决温饱问题后,更看重自身精神世界的丰富,对社会保险、医疗保障、高水平教育及自身获得感、幸福感关注度很高,这一点可以从近年来出现的两会热词中看出。例如,2014年的“公务员工资”,2016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2017年的“民生实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腐倡廉”“节假日调休”等,无一不显示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层次逐渐提高。
(三)历史使命:正处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国门被迫打开,清政府腐朽不堪,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沆瀣一气,人民苦不堪言,很多仁人志士立志报国,提出多种方案欲挽救危难之中的中华民族。例如,开明地主阶级试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扭转当日之不利之势;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实施的“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但都一一宣告失败。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自觉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斗争,使中国人民摆脱了“东亚病夫”称号后挺起脊梁,昂首挺胸站立在华夏大地上。之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化为执政党,带领亿万中华儿女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为继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后,国家综合国力大大提升,先后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富起来”的目标。国际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为自身谋求发展机会的同时,也给世界各国友好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坚力量。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鼓励一代接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撸起袖子加油干,从而逐步绘就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当前,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引领下,我们不断突破以往发展瓶颈,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的成就。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2](P15)
三、根本动力:党情方面的“变”与“不变”
我们在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情发生变化的同时,也要看到这巨大变化之中所包含的“变”与“不变”,只有这样才能在“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征程中坚守住决不能丢弃的,丢弃掉决不能坚守的,真正实现从“宽松软”到“严紧硬”的转变。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P1)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来的历史,就是一部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光辉历史,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担当历史使命、奋力拼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爱国、爱党、爱人民情怀。
其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是无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是由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组成的坚强队伍,同时也是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备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剥削的对象。他们深知战争给人造成的痛苦,不愿历史悲剧重演,不论是作为革命党还是执政党,都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不变的初心与使命。其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中国梦”内涵时指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7](P36)这与“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同理。事实证明,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联系。近代以来,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地起义四起,中华民族失去凝聚力,人民饥寒交迫,“路有冻死骨”成为常见之事。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多年的艰苦斗争,才有“站起来”“富起来”的中国,才有追求“强起来”的信心和能力。因此,只有国家繁荣昌盛,才能满足个人的幸福需求;只有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才有个人的安康富足。中国共产党人把坚守初心与使命看作是始终不变的最高工作准则,有着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就是坚持党在推动全面发展各方面的领导。
第一,从历史方面看,正是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下,我们党才能在关乎生存命运的重要历史关头不断壮大发展,相继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历史成就。实践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相继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不断深化改革等成就的重要因素。
第二,从国内外形势看,近年来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大国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局部冲突震荡时有发生,西方部分国家对中国发展、中国道路、中国声音的质疑和误解尚未完全消除,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国家之间的竞争在更深层次、更多领域内展开。国内来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在某些领域的挑战仍很严峻:经济发展受金融危机影响复苏乏力;如何消除文化领域的各种思想交锋带给人的负面影响;如何更好地全面落实脱贫攻坚、建设健康中国;如何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打赢蓝天保卫战、建设美丽中国等一系列问题,都亟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利用党自身拥有的号召力和核心领导力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强有力地聚合社会各方共识,共同解决这些难题。
第三,从党内因素看,首先,苏联解体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放弃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牢牢把握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权,坚决不放弃党在各领域的核心领导。其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决定了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党自觉担负起执政兴国任务的使命担当的重要体现。总之,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的,也是我们将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法宝。
(三)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形势更严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的执政经验。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形势与之前相比更加严峻,先前存在的精神懈怠、消极腐败等问题比以往更加尖锐,严重威胁到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
与十八大之前相比,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时代任务更重,越是艰难险滩越容易人心涣散。一方面,世界政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表明,执政时间越长,内部利益分化加剧程度变大,经济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矛盾越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受外部因素侵蚀后产生的后果越严重。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七十年,是内外环境极其错综复杂的七十年。另一方面,“四大危险”隐含于“四大考验”中,表现为长期性与复杂性交织、严峻性与尖锐性叠加的新特点。近年来,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市场经济的转型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四大危险”在“四大考验”中的隐蔽性与蓄发性能力越来越强,消极腐败与精神懈怠在中国共产党人应对执政考验、外部考验、市场经济考验时,因党员干部队伍总体是好的而容易忽视个体的不足。因市场经济转型时产生的负面影响尚未消除,从而让一部分害群之马危害党的肌体健康,破坏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四)中国共产党还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党领导人民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因此而自豪,但我们自豪而不自满,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8](P4)因此,我们要在自豪的基础上看到未来还要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第一,经济改革进入深水潭,我们不能放松,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化的阶段中,仍有很多突出问题需要解决。第二,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民主提出了更切实、更真实的要求,尤其是对基层民主的有序发展,不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步,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第三,利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挖掘世界各国相通的人文基础,加强各国之间的人文交流对话,并使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中华文化的内在推动力,用中国声音打造礼仪之邦的中国形象。第四,重视社会矛盾冲突的预防解决,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频率,为营造社会和谐稳定的氛围作不懈努力。第五,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当前,生态环境频频发出黄色预警信号,与人民对绿水蓝天草绿的美好生活要求相悖,处理好生态环境危机问题,是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目标的有力回应。第六,国家领土的完整与不可侵犯。如今,台湾问题尚未解决,国家算不上真正统一,又何谈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第七,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旧活跃于国际舞台,西方国家兴起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修昔底德陷阱”等偏见尚未消除,国际舆论对中国模式的质疑与否定依然存在。第八,党内面临的危险和考验表现出新的特点,原因的错综复杂使得应对之策难上加难。反腐工作持续推进,但党内消极腐败、以权谋私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党的肌体健康一再受到威胁,反腐任务并非一朝一夕,依旧任重而道远。
综上所述,世情的深刻变化是新思想提出的背景,国情和党情的两大变化为新思想的提出提供了根本动力。只有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践路径,才能更好地将其贯彻于自身行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