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互联网+就业指导”创新实践研究
2020-01-19李雨锦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李雨锦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一、高职院校开展“互联网+就业指导”的主要特点
应对疫情,借助“互联网+”技术及平台,“无接触”式在物流配送、商业零售、生活服务、教育培训等各个领域备受推崇。特殊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实践必须依托“互联网+”开展。高职院校开展的“互联网+就业指导”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开放性,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网络连接所有人,无论是毕业生还是在校生都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得就业相关的信息资源。二是平等性,所有学生都拥有在网上得到学习和指导的机会,在不触犯法律道德基础上,也可以发表观点和评论。三是互动性,通过即时交流软件,针对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与学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等人员可以实时交流,谋求解决方案。四是智能性,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在线课程建设、在线授课教学、在线推送信息等就业指导关键内容都可以通过各类软件得到轻松解决,节省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开启了智能化的就业指导实践。
二、高职院校开展“互联网+就业指导”的创新内容
传统就业指导实践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课程、咨询、管理、信息发布、组织招聘等工作。对应上述各项工作,为了保证就业指导工作全面开展,高职院校开展“互联网+就业指导”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实践的创新。
(一)完善线上就业指导课程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现实就业需要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不确定事件易给毕业生带来过重的心理负担,这主要是由于对该事件的认识不全面,准备不充分造成的。为了提高学生对不确定事件的认知水平,需要在原有求职心理知识基础上,增加关于求职心理自我认知和调适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事件中涌现出的优秀职业人典型案例,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同时,为了帮助毕业生做好求职准备,需要增加关于参加网络招聘会、线上笔试和面试的技巧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
(二)开展网络就业指导教学
运用网络教学平台,结合网络教学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开展网上就业指导教学。凡事有利有弊,疫情来临推动了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促使广大教师运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和素养在短时间得到极大提升。“十八线主播”尽管是广大教师的一句自嘲,但确实也反映了当前信息化教学发展的趋势,教师如何借助网络平台、移动终端软件,设计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发挥主导课堂的作用就显得更加必要。网络教学不受空间地理限制,互动形式更为年轻人习惯和喜爱,某些软件还可以进行课程录制,实现了多次循环学习的效果,这些特点都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具体而言,线上授课必须依托智慧教学平台,比如职教云、雨课堂、云班课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就可以实现很多在线教学功能,小到课堂的日常管理,大到课程设计、考核,这些功能平台都能实现,而且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实时记录学生的参与学习情况,为过程性考核的实现奠定数据基础。有些院校开展的线上教学,为了提升教学互动效果,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还辅以QQ、微信等网络即时通讯软件,这些都有助于保证网络教学质量,切实服务学生学习和参与就业实践需要。
(三)完善云上就业服务
顺应社会发展、经济转型,不断完善云上就业服务体系。2020年3月,人社部会同有关方面启动了“职等你来 就业同行”的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通过搭建全国统一、多方联动的网络招聘平台,集中开展线上招聘活动。这也吹响了高职院校开展云上就业服务的集结号。高职院校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在以下几方面完善了云上就业服务,提升了服务效率。
一是组织空中双选会。学生在注册报名、填写简历之后,即可浏览企业招聘信息,并进行简历投递,根据专业和兴趣,网页或软件就会自动推送相关的企业信息。二是组织学生参加进行“云面试”,将传统现场面试变为云端,通过电话、视频实现求职者与招聘方“隔空对话”。第三是举办“云签约”。HR在就业系统上发起邀约,学生只需点击“同意”,便完成了初步的就业协议签订。
相较于线下的专场招聘会,“云招聘”等线上招聘会形式给予了求职者更多选择,求职者可以不受时间约束,随时可以点击进入自己感兴趣的招聘专场,通过扫描二维码或平台通道直接投递简历。部分企业的宣讲会还有回放功能,求职者可以更轻松地获知企业信息。
云端就业服务运用的“大数据”技术还为求职大学生尽快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提供了更多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作为组织方可以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清晰地了解企业需求的情况以及不同专业、不同期望的求职者的求职需求,更好地解决人才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求职招聘的精准度和成功率。通过“云招聘”“云面试”“云签约”等云上形式,求职者无须抵达现场,节约了时间、交通等成本,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也降低了招聘管理成本,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搭建了无缝对接的新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