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长制湖长制背景下上海青浦区水环境治理成效和思考

2020-01-19金少格

中国水利 2020年14期
关键词:街镇长制青浦区

金少格

(上海市青浦区重固水务管理所,201706,上海)

青浦区地处上海市西南部、太湖下游、黄浦江上游,水资源丰富,全区共有河道1 945 条、湖泊24 个,水面率达到18.66%。青浦区不仅水面率在上海市最高, 还是上海的重要水源地,承担了全市30%的原水供应保障任务, 其水环境治理显得尤为重要。河长制湖长制的实施从制度上为地区的水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保障。

一、河长制湖长制实施情况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体系

一是建立河长制湖长制体系,落实河(湖)长职责。 根据河长制湖长制实施方案,设置区、镇、村三级河(湖)长,确保全区所有河湖、小微水体均有河(湖)长,明确各级河(湖)长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工作格局。全区共设置河(湖)长484 名,其中区级15 名,镇级135 名,村级281 名,其他53 名,设置公示牌2 581 块。

二是设立河长制办公室具体负责河长制日常事务。 区河长办由分管副区长担任主任,农业农村委、水务局、 生态环保局等17 个相关委办局作为成员单位,实行集中办公、预算单列、实体运行;街镇河长办由分管副镇长(副主任)担任主任,配备具体人员落实河长制日常事务。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织好“河长制”网络。 制定并完善工作会议制度、信息报送制度、督查督办制度、考核问责制度、 村居以奖代拨奖励制度、水质监测制度、 第三方评估制度等,密织“河长制”网络,通过制度制定和制度执行,保障河长制正常运行。

四是建立河湖管理保护问题主动发现、高效处置的运作机制。 制定问题清单,对常见涉河问题进行梳理分类,按难易程度分为重大、一般、轻微三类,形成轻微问题由养护单位及时处置,一般问题进入网格化管理平台分类处置,重大问题河长办平台联系督办工作机制。

2.夯实平台基础,加强河长办能力建设

重视河长办能力建设,结合机构改革方案,优化区河长办成员单位组成,扩充区政府办公室、区生态环保局、区网格化管理中心、区绿化市容局、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区农业农村委六家单位为河长办副主任成员单位,进一步改善工作人员及机构,与吴江、嘉善共聘27 名交界河湖长,实行“联合河长制”,形成更大合力;积极引导街镇河长办与水务管理所实现集中办公,在涉河问题追根溯源、精准分析、快速处置等方面进一步配强专业力量。

充分发挥河长办牵头作用。 区河长办编制了《青浦区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要点》, 组织制定 《河长制督查方案》《河道捕鱼“清网行动”工作方案》《河湖面积变化疑点疑区专项核查方案》和《开展“清剿水葫芦、美化水环境”联合整治专项行动方案》,把专项整治落到实处,抓出实效。

积极创建河长制标准化街镇,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根据上海市河长制标准化街镇建设规范,加快落实青浦区赵巷镇、徐泾镇、重固镇、朱家角镇、金泽镇五个街镇参与全市首批河长制标准化街镇创建工作。

3.强化宣传引导,推进全民参与治水

利用各种媒体和传播手段,加强宣传引导,宣传河长制工作动态和成效,增强公众对河道保护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河长办联合水务部门开展河道保护进村居、 进学校等宣传活动, 形成一定的社会效应。 发动街镇河长办扩充护河志愿者队伍达到1 080 人, 积极选聘363 名民间河长,实现村居全覆盖。

4.加强界河治理,推动河湖跨区域联动治理

积极以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打破治水行政区域壁垒, 从联合监测、联合巡河、联合执法和联合保洁着手,积极探索建立联动管水新机制, 形成区域治水一体化新格局。与昆山、吴江和嘉善签订水域保洁一体化协作框架协议开展界河联合保洁, 显著提高水葫芦、蓝藻等打捞效率。

二、水环境治理具体措施

1.全面完成河道消黑消劣任务

根据 《青浦区河长制实施方案》目标任务, 水体消黑方面,2017 年全区完成28 条黑臭河道综合整治;2018 年完成消劣水体397 个;2019 年完成消劣水体334 个,消劣成效顺利通过市河长办验收组。

2.扎实推进河湖治理任务

2017 年12 月上海市水务局制定印发《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总体方案》,“苏四期” 河道治理项目正式实施,其中青浦区治理范围包括淀浦河以北311 km2, 占全市治理面积的36%。 经过三轮全覆盖水质监测, 并反复研究论证和模拟演算,最终锁定148 条重点河道, 精准施策、水岸同治,河道整治工程正按照既定计划有序推进。

开展中小河道疏浚项目促进水质提升,贯彻落实上海市水务局关于“2020 年镇村级河道轮疏一遍”要求,紧盯目标,倒排计划,确保任务完成。

积极落实断头河整治三年行动。对全区断头河进行摸底调查, 梳理出263 条具有实施条件的断头河编制整治方案,分三年逐年实施,实现水系沟通。加快推进水务基础设施建设,朱家角和练塘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相继完成, 启动实施青浦区污水污泥干化焚烧项目等水务基础设施建设。

3.加强面源污染治理

贯彻落实上海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完成“苏四期”范围内河道周边31 家工业企业和二级水源保护区内的194 家企业的关停、清拆工作,拆除沿河违建80 万m2。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全区推广使用有机肥2 万t,配方肥20.14 万亩次, 缓释肥4.78 万亩次,完善6 个蔬菜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点,辐射面积达到1.198 万亩(1 亩=1/15 hm2)。 强化船舶污染防控,开展内河23 家码头环保设施运行情况专项排查,确保船舶污染物接受、转运、处置闭环管理,防止发生水污染事故。

4.强监管提升河湖治理成效

围绕“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加大督查整改力度、加强执法监管、落实河湖范围管控,持续促进河湖治理成效提升。 在日常监管中以督查为契机,落实问题整改,及时补齐河湖治理短板。

加强河湖范围管控,完成区、镇、村三级河湖6 m 管理范围划定,邀请市水利处、区规土局、区绿容局、区农委等部门共同修改完善,形成方案成果并正式印发;贯彻水土保持评估评审工作部署要求, 优化审批流程,完成水利部遥感监督两批共93 处图斑核查,受理41 件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已办结的26 件均录入全国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

5.全程管控提升河湖信息化监管水平

一是对中小河道信息化监控,通过引入卫星遥感技术,实时掌控全区河道水生植物、坝基等问题存量和分布情况。 二是对养护作业信息化监管, 依托北斗导航定位优势, 对313条巡查船、保洁船安装定位终端,200名巡査、监理人员配备北斗智能定位APP,并建立电子围栏工作区域,实现对养护单位、巡查单位、监理单位的人员船只工作考勤、轨迹跟踪、尾迹查询、状态监控等信息化监管,做到全过程信息化监控,为定量化考核提供基础支撑。 三是对涉河问题的信息化管理,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健全涉河问题发现、上报、整改、处置、确认的闭环流转体系, 实现河道巡查发现和整改落实无缝衔接, 通过对巡查问题的梳理分析, 准确掌握各街镇河湖管护的短板和顽疾,实现精准“把脉”。

三、思考和建议

1.围绕深化河长制湖长制,进一步优化河湖综合管理

不断加实河长制工作平台,持续加强河长办能力建设,区级层面以筹建城市综合治理平台为契机,进一步聚合网格巡査、专项整治、执法监督等方面力量,不断提升综合协调和督办能力, 镇级层面以标准化创建全覆盖为抓手,从人员配置、业务培训和综合协调等方面着手。 强化河长履职尽职,督促基层河长主动作为, 在每月通报的基础上开展水环境专项督查, 以督查促整改, 引导基层河长加强巡河、主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扩大水质在线监测范围,提高监测频率,探索建立河湖健康状况评价体系,为决策提供更加全面的河湖健康指标。

2.围绕完善排水体制,进一步强化排水行业管理

排水行业面广、点散、隐蔽性强,传统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现行监督标准,必须依托大数据思维,以排水管理精细化为导向,推进构建智慧排水管理体系。 全面摸清家底,建立全区排水设施数据库,在完整性、精确性、实时性上补充核实,在排水户、排水口等变量数据的动态管理上及时跟进。 加强动态日常监管,推动属地排水管理职能落地,紧紧依托正在筹建的城市综合治理平台, 凝聚河长办、生态办、网格办、拆违办等机构职能,构建网格巡查、专业判别、精准打击、教育惩戒新流程。

3.围绕生态优势转化,进一步提升水利项目品质

一方面加快推进淀山湖岸线高品质贯通, 推动淀山湖剩余17.7 km岸线全部贯通开放,打通20 处堵点、连接39 处断点,统筹解决防洪达标、生态治理、景观提升、水源保护等问题, 并深入挖掘大观园区域基础资源,打造淀山湖旅游、文化、景观等核心要素,打响“北有白洋淀、南有淀山湖” 的旅游品牌。 另一方面加快推进“蓝色珠链”水环境品质提升,充分利用“蓝色珠链”区域的淀泖湖群资源和独具韵味的江南文化,“串湖港荡漾七珠为一链”,采用生态缓冲带、水下森林等生态技术, 进一步彩化岸线、改善水质、修复生态、营造景观。 ■

猜你喜欢

街镇长制青浦区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打造“三晋”幸福河湖
节水专栏约稿(征稿)函河湖长制专栏约稿(征稿)函
推行湾长制的重点问题与优化进路
7.2.4全景声影视厅 上海市青浦区御湖别墅香水湾
在这里,与100个世界相遇——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
街镇资产管理探究
河湖长制
上海市青浦区大用水户管理的应用
当前街镇基层信访工作困境及出路
街镇建设独立运作公共图书馆的必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