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河长制 探索永春全域治水模式

2020-01-19庄永智吕建成

中国水利 2020年14期
关键词:永春县永春河湖

庄永智,吕建成

(1.中共福建省永春县委,362600,永春; 2.福建省永春县人民政府,362600,永春)

一、概 述

永春古称“桃源”,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上游,境内有桃溪、湖洋溪、一都溪、坑仔口溪、岵山溪五大流域,大小河流75 条,是泉州上游的重要水源地和生态屏障。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永春县域内河湖垃圾乱堆、污水直排、侵占河湖岸线等问题日益凸显,主要流域桃溪水质一度下降至Ⅴ类,如何治水成为全市瞩目的焦点。 2017 年,永春被列入福建省综合治水试验县,县委、县政府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契机,积极组建河长体系,充分发挥地方党政主官作为河湖治理保护第一责任人作用,创新提出“五全六治”治水思路,探索出一系列管河新模式, 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河湖长制助力全域治水成功经验,河湖面貌明显改善,水质持续向好,获得群众大力点赞,在全省流域治理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二、主要做法

在具体治理过程中,永春县委县政府结合河长制六大任务提出“五全六治”治水思路,充分发挥各级河长的协调、组织、推动作用,积极发动全社会参与共治,建立起全域治水的长效机制。

1.五全六治,“多龙治”变“一龙治”

桃溪既是永春县的主要河流,也是泉州山美水库的上游,流经永春11个乡镇及城区,涉及支流22 条,人口达30 万人。 因涉及乡镇多、人口多,流域污染及“四乱”问题面广量多,错综复杂。 为保障桃溪得到全面系统的治理, 永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契机,组建县、乡、村三级河长组织体系,桃溪有了自己的“河长”,治理也多了“指挥棒”和“具体责任人”。

在织好责任网的同时,桃溪流域治理从广度、深度、力度上进一步延伸、拓展,提出全水系覆盖、全流域铺开、全方位施治、全过程监管、全民性参与的“五全”思路,及环保先行治污水、河道整治防洪水、水土保持涵养水、生态修复净化水、文化塑造美化水、科学发展利用水的“六水同治”措施,全县上下一条心,河长统筹一盘棋,大力铺开全域治水。

总体规划上:站位于生态文明建设高度抓规划,运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制定全县三年综合治水总体规划,确保实现“一年有成果、两年出成效、三年创典型”,打造全县域综合治水新样板。 部门联动上:以县级流域河长为总协调,以河长办为推进办, 统筹水利、 林业、农业、住建、环保等多部门力量资源,做好项目策划,加强资金拼盘,强化部门联动, 形成流域治理的强大合力。同时拓宽融资渠道,采取PPP、抵押贷款、社会捐资等模式,创新投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形成资金运作的良性循环。 通过部门资源调配及资金筹措, 争取涉河涉水补助资金达16亿元,为流域治理提供资金保障。 项目整合上:将流域治理与城乡污水整治、养殖污染治理、工业污染防治结合,形成水质提升项目拼盘;与防枯治涝、河道清淤、采砂治乱结合,形成河道“四乱”治理项目拼盘;与环境整治、道路整治、特色乡镇、美丽乡村结合, 形成流域景观提升项目拼盘,分类实施、做精做细。 通过项目整合,策划生成项目112 个, 治理河道长度576 km(占县域河道水系的65%),打造了石鼓安全生态水系、 南星溪谷、五里街霞陵溪全面治水示范段等流域治理样板7 条, 营造了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充满野趣、自然和谐的县域水环境,省、市断面水质稳定达标,5 条主要河流水质环境功能区达标率100%,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Ⅲ类水质达标率100%, 成为全省中小流域治理的标杆,桃溪流域生态修复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内外兼修,“事后管”变“常态管”

①勤练内力。 一是标准化建设。河长制推行之初,基层河长办面临着无人、无场地、无机制等问题,河长制协调推进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为破解这个难题, 永春县立足河长制工作需要, 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河长办标准化建设,整合水利、环保、农业、住建等部门涉水职能, 打造集日常办公、指挥调度、巡查监管、水质监测、资料收集于一体的河长办,实现人员集中办公、业务有效衔接、部门联动有力, 保障河长制体系常态运转,成为全国基层河长办标准化建设的示范样本。 二是“三挂钩”机制。 体系建立后, 为推动河长守河尽责,永春县探索建立了“三挂钩”履职监督机制。 与“帽子”挂钩,与县纪委合作,对水质下降、 履职不到位的乡镇河长、部门开展约谈问责;与县检察院合作,开展河湖问题联合督办,切实压实乡镇、部门责任。 与“票子”挂钩,将河湖长制工作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按照考核成绩折算绩效得分,以减“票子”督促河长履职到位。与“面子”挂钩,由县河长办组成河道日常检查考评组,按照“三随机”原则对乡镇开展河道“月考评”,将考评成绩按“倒序排名”在电视上公布,倒逼乡镇河长履职尽责。

②善借外力。 永春属于山区县,城乡人口不均导致城区河道保洁难度较大。 为此永春县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借力第三方包干城区河道保洁, 实现24 小时常态化管护。同时为减少人工巡河盲区, 借力科技手段推行 “无人机自动巡河”,通过电脑设定轨迹、实时查看画面、定点抓拍问题, 实现远距监控河湖情况,确保河湖巡查全覆盖。 立足解决基层水质监测技术、 人才力量不足问题, 通过采购便携式水质监测设备及多功能水质监测仪, 委托专业第三方开发水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及手机APP, 建立起一套操作便捷、自动分析、 及时预警的水质研判模式,解决了基层“看不见摸不着”的水质监测难题。

3.双线发力,“政府治”变“全民治”

河湖问题, 底子在岸上, 根源在人。 为提高公众河湖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永春县因地制宜,线上线下齐发力,推动“政府治”变“全民治”。

①线上云参与。 参与是否便捷高效关系到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围绕这个思路, 永春县开展了参与渠道创新。 一是全国首创河长制电视云平台,在全县电视开机首页设置“河长制”专栏,将河流监控、河长信息、水质情况等接入电视,让公众在家即可参与河流监管,提升参与便捷度。 二是全省首创“河长制110”指挥中心,组建24 小时在线的座席团队, 对公众电话、微信举报问题快速反应、精准派单、实时跟踪、及时反馈,提高群众参与满意度。 自上线以来,云平台点播量已破5 万人次,“河长制110”已接受并处理公众举报问题87件次。

②线下广发动。 为进一步提升河长制知晓率、 增强公众爱水意识,永春县因地制宜拓展了多种宣传形式。一是编排一台剧目。 围绕河长制主题,以方言三句半、歌舞、小品等形式串联,编排河长制一台戏,在全县各乡镇轮回演出, 让河长制进村居、入民心。 二是建设一类阵地。 运用电子视听、互动体验等先进技术,建设图文并茂、动静相宜的县级水生态文明展示馆;结合乡镇河长制特色,建设亲民应景的水生态研学馆,打造多元化的河长制宣传交流阵地。 三是组建一批河长。 积极组建老人河长、小河长、企业河长等“民间河长”队伍,开展护河放生、河道清洁等活动,以点带面,以小聚多,逐步构建“全民治”的治水管河模式。

三、实践启示

1.统筹资源合力

治水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多部门、行业和领域,要立足生态文明建设高站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系统治理,树立全域治水、综合施治目标,以治水为平台,捆绑整合多部门资金资源,做大治水项目盘子,形成全县治水合力,变“多龙治水”为“一龙治水”。

2.坚持持续推进

依托河长制全面推行,组建强有力的组织体系, 以滴水穿石的坚持、久久为功的勤劲, 一任接着一任干,才能永葆水清河畅。 同时要加强前期调研, 准确选点布局, 积极打造县、乡、村精品试点工程,形成可学可看、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 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持续推进,逐步打造“水系畅通、水体清洁、水质优良、水景美丽、管养到位”的河湖环境。

3.河长履职到位

河长湖长是河湖治理管护的“指挥棒”和“风向标”,要建立健全专项督查、常态巡查、定期“回头看”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完善日常暗访、媒体曝光、 群众举报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强化对河长湖长的履职监督,确保河长湖长守责尽责。 要完善考评问责机制,把工作完成情况纳入部门、乡镇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和党政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内容,以整治管护成效为标准实施考核问责,推动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见实见效。

4.强化联防共治

要与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法院建立“公检法”一条链联动协作机制, 促进流域综合治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 推进依法管河治水成为常态。 要整合水利、环保、农业等单位执法职能, 建立完善流域生态执法联动机制, 增强对破坏河道行为的震慑力, 提升水行政执法能力。 要不断拓展宣传参与模式,积极发动社会各界、 广大群众参与河湖治理保护, 筑牢河湖长效保护的“稳固根基”。

猜你喜欢

永春县永春河湖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打造“三晋”幸福河湖
永春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从太空俯瞰地球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
河湖长制
永春“逐火把”激情上演
永春县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探访“中国香都”永春达埔
5种野菜的烹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