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混龄教育与学前教育改革探讨

2020-01-19梁红蕾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年龄幼儿园

梁红蕾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民族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后,学前教育的供需矛盾日渐凸显,“离家近”“付得起”“质量好”的普惠性幼儿园一位难求,成为年轻父母最大的“烦心事”之一,导致更多人关注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直接影响着广大幼儿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教育。怎样建设一个有助于幼儿全面发展的优质环境,是目前课程变革的核心内容。我国大部分幼儿园如今依旧以同龄编班的形式为主,严重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差异。为了摆脱这一现实困境,混龄教育模式被广泛应用到学前教育中,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对幼儿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专家的认可。

一、幼儿园混龄教育的基本概念

混龄教育主要指的是,将年龄在3—6岁之间的幼儿按照合理比例安排在一个班级内,使年龄及发展能力均不同的幼儿在相同的环境中一起参与活动、一同学习。这种教育模式为广大幼儿提供了家庭式的温馨环境,属于一种有效地为幼儿提供与其他年龄同伴接触和互动机会的组织形式。著名教育专家蒙特梭利曾表示:“依据年龄进行分配是不道德且最残忍的事情,对于稚嫩的幼儿来说也是一样。它违背了社会契约,消除了生活的滋养。在大部分学校中,最早是按照性别,逐渐按照年龄,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刻意的隔离,完全阻碍了社会思想的发展。”[1]因此,蒙特梭利在他所创办的教育机构中实施了混龄教育,并通过良好的教育效果证明了混龄教育的优势与价值,在他的努力下,混龄教育得到了业内的认可。

二、幼儿园混龄教育对学前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

(一)丰富了学前教育的组织形态

我国幼儿园创建班级始终都是按照年龄进行安排,将幼儿分别分配到大班、中班、小班中,同一年级的幼儿年龄差不会超过1岁,整体发展水平相似。这种形式实际上与我国幼儿园实施的大一统课程体制相适应,方便教育目标确立与实现,集体授课是常见方式。但长期实践证明,这样的授课方式极易出现一刀切的情况,完全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差异,也不利于独生子女跨龄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对此,在幼儿园开展混龄教育是对过去学前教育组织形态的一种革新与拓展,为学前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在《幼儿园工作规章制度》中提到:“幼儿园可依据年龄创建班级,也可设置混龄班级。”这为幼儿园新的教育组织形态的实现提供有利保障[2]。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失衡,在某些贫困地区,很多幼儿园的规模都尚未达到分年级的标准,这种情况就可实施混龄教育,因为不仅适合规模小的幼儿园,其实用性还较强,有助于推动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促进学前儿童社会化发展

在《学前教育指导大纲》中详细提出:“积极帮助广大幼儿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其全面了解和自觉遵守现实生活当中的行为准则。逐渐让他们客观看待自己和别人,培养幼儿的友善与协作的态度,掌握基础的人际互动能力。”这一教育目标。由于我国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社会对独生子女健康全面发展问题越来越关注。混龄教育以温暖的大家庭班级形式授课,能为幼儿提供更多机会去亲身感受并承担不同的角色。混龄教育环境与现实社会生活更靠近,有助于幼儿理解与关爱别人,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而独生子女则可以在混龄教育环境中,拥有更多亲密伙伴,有机会充当兄弟姐妹的角色,有效填补了孤单的内心,切实消除独生子女“个人主义”问题。相关研究结果证明,相同年龄段的孩子一同参与活动,往往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冲突与矛盾,但不同年龄的幼儿更多时候会表现出强烈的责任心,年龄小的孩子会不自觉地模仿哥哥姐姐们协作、关心、分享等良好的社会行为。

(三)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混龄注重的是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主要包含相同年龄段的幼儿和不同年龄段幼儿两类。在互动活动中,幼儿能观察、学习、掌握与模仿其他同学的某些行为,懂得处事的基本方法。年龄偏大的幼儿可无形中引导与规范年龄偏小的幼儿的日常行为,以便降低他们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幼儿教师应减轻年龄小的幼儿的压力,因参与混龄教育教学活动的幼儿年龄、认知能力、积累的经验等等都有所差异,所以对幼儿教师的反应能力、交际能力、课程组织能力、环境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在努力顺应混龄教育时,会形成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能力和素养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与提升,有利于推动他们的专业发展。

三、幼儿园混龄教育与学前教育改革面临的困境

(一)理论无法满足实践

近些年来,许多教育专家和学者对学前混龄教育的基础理论及实践展开了积极探索。但由于我国目前混龄教育研究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同时这种教育模式还与本地具体情况有着紧密联系,国内混龄教育在基础理论探究上仍存在很多不足,导致有关教育实践缺少理论依据,无法为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现阶段,我国学前混龄教育在根本目标确立、课程安排、内容设计、教育方案构建和实施等方面均缺少理论支撑,因而出现很多现实问题。幼儿教师和各地幼儿园如果想实施混龄教育,但无法找到相对应的优秀案例或理论做参考,造成部分开展混龄教育的幼儿园,一般集中在某段时间内进行,仅仅将混龄教育视为一种同龄教育的有效补充,并未将其看成独立的教育模式,更不能发挥出学前混龄教育的核心价值[3]。

(二)观念认知有所不足

在西方国家学前教育中,大量的理论与实践都充分证明了幼儿园开展混龄教育是有利的,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成长,与当代学前教育改革思想相吻合。但大多数人尤其是孩子家长因对混龄教育理解不全面,往往对其产生一定的质疑,甚至会激烈地批判这种教育模式,家长的疑惑对学前混龄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对年龄偏大的幼儿来说,家长会认为孩子长期与年纪较小的孩子一同学习,即便积累了相应的知识与经验,却也有可能影响自己孩子认知能力、思考能力的提高,担心孩子不能适应将要进入小学的新环境。而年级较小的家长一般则会担心,实施学前混龄教育时,年龄大的孩子是否会欺负自己的孩子,毕竟在认知能力和经验方面大龄幼儿优势明显,因而害怕孩子情绪郁闷、产生不良心理情绪。家长的担心是正常的,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教育,变得越来越优秀,但这是可以通过幼儿教师的正确引导来实现,因此家长们应充分认可和相信混龄教育模式对幼儿健康成长的推进作用与巨大价值。

(三)师资水平极其有限

虽然幼儿园近些年来发展态势良好,学前教师能力也有所提升,但对于混龄教育来说,因其为学前教师带来多样性的目标挑战,对教师自身环境创造能力与育人机制有了更高的要求,学前混龄教育对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以及推动幼儿社会互动学习能力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大部分教师面对混龄教育模式时,不能及时转变角色,无法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推动幼儿健康成长。并且幼儿发展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导致教师教育方法不能基于单一的发展目标进行设定,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实施个性化教育,所以必然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目前情况看,幼儿教师教育能力和水平依旧有限,急需努力提高。

四、幼儿园混龄教育与学前教育改革的有效建议

(一)强化园本教研,建设混龄科研师资团队

学前混龄师资团队建设是持续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保障,混龄师资团队必须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出色的专业技能水平,自觉建设积极进取、有探索能力、有先进思想的研究性混龄师资团队,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养。首先,更新幼儿教师的思想理念,从以往的被动听从转变为自觉主动,深化对学前混龄教育的理解和认知,应将发展好混龄教育视为个人的工作使命和职责,杜绝被动等待分配任务[4]。教师应自觉主动地深入探索和学习学前混龄教育领域的知识,通过幼儿的点滴进步来体现个人付出的努力,由衷产生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如果教师用消极的态度面对日常工作,不积极解决混龄教育的各种难题,则会违背教师的职业道德。其次,转变幼儿教师角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在学前混龄教育中,广大教师自身角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从幼儿培养的主导者逐渐变为引领者、观察者、探索者、参加者、评判者等一系列角色,在学前混龄教育中,在充分做好教育准备、教育监管和实践活动指导等工作的同时,合理转变教师角色,有助于为广大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此外,幼儿园需定期开展园本教研工作,围绕“提高学前混龄师资专业水平”,利用“探索学前混龄教育专题”这一有效载体,来进一步提高学前混龄师资团队的综合素养。

(二)重构课程体系,确保改革实践顺利开展

学前混龄教育课程建设是混龄教育实施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推动混龄教育发展的基础保障条件,为学前混龄教育计划的制定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和依据。在学前混龄教育课程实际建设过程中,应科学把握课程目标的具体维度,精心挑选实践活动内容及其组织形式,幼儿教师在设计与生成活动中提供鼓励和帮助,为混龄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首先,学前混龄教育课程的架构要能经受住实践的验证。学前幼儿教师在设计课程前要准备充分,具体包括查找参考有关材料、重新整理材料和仔细观察并详细记录广大幼儿等工作。站在理论及实践的角度,制订预期的混龄教育活动计划,然后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总结,来不断调整优化活动计划,进而再根据实践效果反馈与同行评价,来补充和确立最终的活动计划,真正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最佳的活动计划。

其次,学前混龄课程计划的归档以及整理问题,直接关系着幼儿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学前混龄课程计划在设计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难题与疑惑,而实际解决的过程其实也是深刻反思、不断总结,促使课程越发成熟的重要过程。因此,就要求幼儿教师注重积累日常课程实践经验,以便可以及时将个人感悟和想法记录下来,最后统一对课程计划进行整理与归档。学前幼儿教师可以定期在幼儿园组织专题研讨会,进行积极沟通和交流,与同事之间相互分享与解决教育问题,进一步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最后,学前混龄教育的有序开展能更好地促进混龄教育巨大价值的实现。学前混龄教学内容重点应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而他们生活中了解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这为学前幼儿教师制定活动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内容资源。作为学前混龄教育实践活动的策划者以及组织者,广大教师要深入了解幼儿的爱好,制定的实践活动方案应确保可以帮助混龄幼儿积累更多的经验。与此同时,学前混龄教育活动的展现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保障其教育工作有序开展的关键所在。在教育活动进展顺利的情况下,教师可适当尝试不同年龄在不同阶段及不同活动过程中的混龄,努力营造良好的混龄环境,让学前混龄教育活动更靠近日常生活。这样可让幼儿充分表现自我,更好地适应混龄教育模式,进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优化教育评价,帮助家长树立正确认知

首先,完善教育评价,将其融入到育人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学前混龄教育评价应重点突出过程性特征,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其一,教师应认真仔细地进行详细记录,让体验混龄教育模式的幼儿在各个阶段均能得到相应程度的进步;其二,教师可利用设置混龄对比组以及实验组的方式,在某段时间内开展实验,集中观察和深入分析学前混龄教育对幼儿成长是否出现差异?混龄实践活动在幼儿成长哪些方面的差异性相对明显?基于最终的数据来科学合理地设计更有助于幼儿成长的混龄教育方案。

其次,帮助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激发他们参加教育变革的积极性,为幼儿混龄教育改革提供良好的保障条件。家长对幼儿园混龄教育的了解程度和认知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学前教育实施混龄教育时,家长的支持态度也自然不同。对此,为了最大限度地争取广大家长对学前混龄教育的认可和支持,幼儿园应积极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向各位家长展示混龄教育的优势,使其充分意识到这种教育模式对幼儿成长的积极作用,并让家长从日常生活中亲眼见证孩子的进步和改变,从而认可与支持混龄教育,切实打消各位家长的顾虑,为学前混龄教育的有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结束语

幼儿园实施混龄教育对广大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探析混龄教育模式,将其充分融入到我国学前教育中,建立本土化的学前混龄教育课程体系,并在确保混龄教育优势全面发挥的基础上,有效避免其在实践过程中的各种不足,将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行业所面临的和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只有在幼儿园、家长、专业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以及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才能实现学前混龄教育的良性发展,才能不断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和创新。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年龄幼儿园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爱“上”幼儿园
算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