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模式探讨

2020-01-19何晓芳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培育群体

何晓芳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曲靖 655000)

引言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本质,亦是党的执政理念与要求。明确与实践科学发展观,应将以人为本观念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每个角落。高等院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育的主阵地,大学生管理工作是落实此目标的主要保证。伴随国家教改工作的深化,高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学校后勤社会化发展不断深化,二级学院与学分制等教育管理变革的广泛推行,以及互联网的纵深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越发复杂,原有管理体系中的管理制度、管理观念以及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学校必须明确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持续创新和改革管理体系与管理理念[1]。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必要性

(一)强化服务管理建设工作的必要前提

从根本上说,管理即人的活动,是以人作为核心,呈现的亦是人的本质力量。基于现阶段教育发展及社会发展现状而言,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应注重人的因素,注重人性化管理,明确服务观念。而服务就是为满足受众需求,受众与供方间接触活动与供方内部活动生成的结果。简言之,服务即为满足受众利益而执行的活动。对我国高等院校而言,管理是实施全面服务建设的着眼点。高等院校管理服务建设是以全面服务平台为依托,融入学生群体日常生活及学习当中,从而满足其个性化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与道德建设融合的问题。高校服务建设当中,在服务模式与服务内容等方面的设置上,应充分指向“育人”,从而为大学生发展供给优质条件,集中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将以人为本视作指导思想实施育人工作,是将服务作为内核的学生管理工作重要方针。

(二)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高校应明确科学质量观,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顺应社会需求视作权衡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同时,教育工作应为国家现代化发展服务、为社会群众服务,将立德树人、以人为本视作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为国家培育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与建设者。培育人才作为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亦是其核心价值的具体表现。坚定立德树人与以人为本思想,培育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现代高校教育的关键性内容与必然要求,有着重要且深刻的现实意义。高等教育应以育人为本,而育人为本首先应以德育人,立德树人明确了思想、道德与品行建设的重要意义,旨在为国家培育合格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当中,相对于培育出具备高超技能的人才,培育出具备优秀品行的人才更加重要。因此,应借助培育道德素养,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使其成为具备优秀道德素养的公民。

(三)彰显立德树人理念的内在需求

高校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支柱与核心,其将学生发展视作核心,将育人作为教育目的,本质目标便是提高受教者的生命价值与道德品质[2]。在教育管理系统中,“德”对人才评价指标具有重要和直接性的影响。大学生管理工作应全面落实党在育人层面的核心要求,确保培育目标服务于人才培育工作。所以,在社会变革持续深化以及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发展的当下,高校管理工作当中的“德”越发受到重视。彰显立德树人理念,必须借助对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及管理才可落实,而学生管理工作亦必须融合德育才可获得有效发展。脱离德育工作,空谈制度,凭借行政命令处理各项问题,无法达到学生管理的理想效果。同时,脱离制度的学生德育也失去了其工作基础。学生管理工作,明确要求培育学生群体遵纪守法的思想与行为操守,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行,亦要求把未来就业工作和立德树人观念充分融合,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国家现代化发展所需求的合格人才。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现行管理工作模式落后

现阶段,高校管理工作者依然沿用陈旧的管理模式,缺乏创新。但在新时代教育环境下,管理工作对象及环境均有所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渐渐显现出有心无力的疲态。高校现行管理工作模式仍以班级作为单位,并适应院校学年制。然而,当今学生崇尚个性化,崇尚自由,亦崇尚兴趣相投。并受网络交友工具影响,交友方式多样化,交友面扩大,班级职能会被弱化,班级凝聚力大幅度降低。当前学生教育管理组织对于学生的影响力与约束力已有所降低,难以达到高效的教育管理效果,进而现行管理工作模式难以有序运作。大学生奖惩体系与评价体系是以相对统一的教育方案作为依据,将学业成绩视作重要标准的现行评价体系缺失可比性,而以班级与年级来评价基层单位缺失了可操作性,学生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与可比性的缺失,致使学生群体奖惩举措失去了原有作用[3]。

(二)学生管理工作环境封闭

学生管理工作旨在培育其发展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为有效落实高等教育目标,实现学生管理工作根本目的,学校应改变以往封闭的管理环境。学生管理实践当中,管理人员惯于应用榜样力量与制度约束的方式,过多干预和建设管理工作环境,映射到管理当中均是正面与积极的因素,忽略实际生活图景,割裂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和校园环境的关系。实际上,封闭的高校管理工作是行不通的。处在“真空无菌”环境下实施的教育管理难以抵制外界侵蚀。伴随互联网快速普及与校园网覆盖面积的扩大和完善,大学生现已成为互联网受众的主要群体。基于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生活模式,对大学生群体思想及思维产生深刻影响。大学生身份不但是在校学生,亦是与社会具有密切关联的人,因此不可能独居学校环境当中。基于此方面而言,大学生管理依托的环境应具备开放性特征,而开放性呈现在学生和管理工作环境中将产生相互作用。

(三)学生管理工作观念滞后

基于当前状况而言,部分高校学生管理仍停滞在事务管理层面,鲜少关注大学生思想道德层面的发展,并将学生视作被管理者,仅需做到服从管理即可。部分高校将管住学生视作管理工作的着眼点,并以学校内部稳定及发展作为出发点,而不是培育全方面发展的高素养人才。部分管理人员认为初入社会的学生群体如同一张白纸,能够随心所欲在学生群体身上刻画管理痕迹,以管理人员身份自居,面向学生群体发号施令,从而突出其管理地位的权威性,这一管理观念不但会激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而且亦会导致管理工作质效大幅度降低,阻碍管理目标的有效落实。另外,对于学生群体的评价亦是采取以往的智育指标,注重成绩忽略综合素养评价。这一管理观念对管理人员而言虽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其仅将大学生视作管理对象进行管理,将学生群体规划为“模子产品”,缺失教育管理观念,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大学生个性化发展造成阻碍,势必难以获得较佳的管理效果。

(四)学生管理工作手段单一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学生管理始终停滞在应用强制性手段,借助外在规章制度的传播制约学生行为方面。来自上面或者外部灌输,将外界规范与标准强加于正处在成长且趋于成熟的大学生,不仅无法推动学生成长,反而会约束其智慧与道德的发展。灌输既属于传授道德的手段,亦非道德的教育手段。在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对于机械化管理思想的迎合性以及严厉惩罚的迅速见效性,均导致以堵为主的思想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备受推崇。实际上,采用堵截的管理手段、强制强迫的管理手段使学生接受来自外部的规范,把学生视作不具备生命力的“物”,抹杀了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意识,并不能获得理想化的管理成效。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创新多元化管理模式与手段

高校大学生普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及生活环境,具备其专属特征。因此在管理工作实施中,管理人员应创新以往统一化管理模式,切实深入大学生实际生活及学习当中,掌握其心理与思想动态,了解其个性化特征及不同条件,进而更好地改革管理工作模式、创新管理手段[4]。在互联网时代下,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更为广泛,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及沟通不再是传统单一化的面对面交流互动,而是借助当下主流的微博、微信及QQ等平台,达到无话不谈的效果。学校管理人员可利用自媒体的优势及特征,创建学生管理群,同时管理人员应掌握学生电话号码及微信账号,从而以微信为依托对每名学生实施定期回访与交流,掌握其学习及生活现状,对存在生活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群体可积极引导,最大程度帮助其解决各类问题。另外,管理工作者还可在管理微信群当中组织活动,呼吁学生积极参加到活动中。还可定期举办主题班会,在丰富学生课下生活的同时,全面了解与掌握大学生当下学习心态及生活态度,从而更加有效地实施管理工作。

(二)建设文化育人平台拓展管理途径

高校学生管理中,学校应塑造文化精品,建设校园品牌。首先,深入实施校风建设。应在充分发掘高校传统资源的同时,融合高校发展规划及战略,按照办学理念与思想,打造善于创造、崇尚科学以及具备时代特征与学校特色的校园风气。有效进行师德教育,拟定完备的师德规范,强化教师学术道德及思想品德教育,积极建设教书育人、爱国敬业以及与时俱进的良好教风。应设计健全的学生行为规范要求,严格管理尤其在考试纪律层面,创设优质的学习环境,形成敢于创新、勤于学习以及诚实守信的学风。借助校风建设,使校园内部生成热爱祖国与为国家建设奉献力量的坚定信念与理想,培育学生勇往直前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其次,强化科学精神及人文素养教育。管理人员应继续实施素质教育,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培养贯穿育人全过程,并落实到教育、管理每个角落。学校应建设好文化素养教育基地,真正发挥素质教育基地的辐射及示范作用。

(三)明确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改革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应创新管理观念,明确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教育思想,将管理工作切实转变为服务工作。一方面,应增强服务意识,原有的高校办学思想提倡对学生实施严格规范化的管理,高校各部门担任管理者角色,致使学生群体形成对立情绪。因此,应转变以往将学生管理工作视作管理学生的偏差认知,将管理转换为服务。管理部门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利益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掌握学生群体存在的关键问题、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应按照科学管理即依法治校要求,明确告知大学生在学校中所享有的权利,并在享有权利的基础上不可忽略应尽的义务。另外,对于学生群体的合法权益应加以维护,对于学生个体的奖惩,应落实程序正规、证据充分、理据清晰、定性正确以及处分恰当的原则,大学生群体对于学校的处理具有陈述权、申辩权以及申诉权,高校应具有清晰的程序并给予保障。

(四)强化学生管理工作人才团队建设

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体现在人才方面,人才不但涵盖教育及科学人才,同时也涵盖优质的学生管理人才,因此高校应培育及塑造高素养的专业管理人才团队。基于学生工作发展态势而言,高校管理工作人才团队应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高校的关键任务在于教书育人,并将大学生培育成拥有奉献精神、强烈社会责任感以及热爱国家与人民的人。诚然,高校将教育科研工作作为重点、将育人作为主导,若想落实高校办学目标,应将管理工作置于突出位置,针对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设计相应的解决策略。基于当今高校管理团队现状而言,管理工作者数量众多,但是在整体素质层面仍无法顺应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就部分高校管理实践而言,部分高校认为,教育科研工作需要高级人才,而大学生管理工作仅需有人管即可。因此,高校应加强对班主任、辅导员及管理部门工作者的岗位培训,致力于提升管理者的职业能力,并推广先培训、后上岗的教职工准入机制,将职前培训、日常训练及骨干培训充分融合。另外,还应制定完善的管理考评制度。行之有效的管理考评制度,是强化高校管理团队专家化、专业化以及职业化的主要保障。因而,应在管理者岗位职权范围内,按照管理者个体特征,强化其工作管理,严格要求其履行职责,设计科学与客观的考评手段。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时代与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我国教育体系的深化改革及创新,在高校学生管理层面,管理工作者应摒弃陈旧的管理思维与观念,更新管理手段与模式。深入到大学生实际生活与学习中,充分掌握其思想与心理动态。同时,学校应建设文化育人平台,以此来拓展管理途径,最大程度帮助大学生群体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其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其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学习态度,持续提高个体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进而推动管理工作质效的提高。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培育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