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评弹惯用语的隐喻探究

2020-01-18肖亚琪

曲艺 2020年12期
关键词:惯用语弹词隐喻

肖亚琪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合称,又俗称“说书”,评话被称为“大书”,弹词被称为“小书”,使用的语言主要是苏州方言。评弹是纯粹的口头语言艺术,要求表演者所使用的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并且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因此,评弹作品中往往包含非常丰富的惯用语。

周荐先生认为惯用语“所指的应是四个字或四个字以上的表意俗白的单位”①。惯用语分为“单小句型和多小句型两类。单小句型的长度一般会以十字为限;多小句型的一般是由双小句构成的,个别的也有由3个小句或3个以上小句构成的”②。参照周荐先生的定义,本文依据《评弹文化词典》和其他一些评弹曲目内容③,择要辑录出评弹中五字及五字以上的惯用语共254条,先进行分类,再探究其隐喻内容。

一、苏州评弹惯用语句式分类

参照周荐先生关于惯用语的定义,本文把254条苏州评弹惯用语分为3类。第一,单句式,即没有语意停顿的单小句型,占总数的70.87%,共计180条,字数从五字到十字不等,以五字和七字为主。第二,双句式,共71条,占总数比27.95%;有前后两句字数相同的类型,如3+3、4+4等,也有前后两句字数不同的类型,如4+6、6+5等。第三,三句式,由3个单小句组成,数量较少,目前只发现3条,占比1.18%。现将统计结果用表格展示,详见表1。

二、苏州评弹惯用语的隐喻内容

传统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是一种比喻方式。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隐喻是人对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对人们认识世界起着重要的作用。”④隐喻是“通过另一件事物理解和体验某类事物”⑤。两位作者将隐喻具体分为源域、目标域及映射,源域即容易理解和认知的事物,目标域即抽象的不容易被理解的事物,隐喻就是从源域映射到目标域的过程。用一句话来概括,隐喻是指利用具体、生动、常用、熟悉的概念来映射比较抽象、陌生、难以理解的概念。这两种概念之间,或者某种属性,或者某种特点比较相似。

惯用语的整体意义往往不是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隐喻等手段来实现的。人们将隐喻这一手段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交流之中,使用起来甚至毫无察觉。《现代汉语惯用语隐喻特点及功能浅析》一文提到,现代汉语惯用语的隐喻特点有三:与饮食有关,具有言语攻击现象以及具有中文文化特点。苏州评弹惯用语除这些特点之外,还具有与身体部位有关、善于利用数字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等特点。下面按内容分别列举苏州评弹数例。

(一)与饮食有关

饮食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食物名称、炊具名称等与饮食相关的词语,常被作为源域,用来映射其他领域的抽象的道理。例如:

1.回汤豆腐干。弹词《白蛇传·发配镇江》(表):“许仙要发配到镇江去,王永昌说,等倷转来仍旧到我店里来。许仙想,回汤豆腐干勿做格,勿要拨店里先生笑格啊。”这里以豆腐作为源域,豆腐从汤水里出来,变成豆腐干后又回到汤水里,比喻重回原处,或重操旧业。

2.拉勒篮里就是菜。弹词《玉蜻蜓·君卿荣归》马公(白):“喔,老头就是你的老子,那就是我的老伯,我们是亲戚。”(表):“沈方想,俚拉勒篮里就是菜,也勿问问清爽,马上认亲眷。”“拉勒”意为“不管哪一个”,见着一个篮子,就认为篮子里头装的是菜,形容不加思考,不加分辨,轻率而鲁莽的言行。可以看出,这是以“看见篮子就认为里面装的是菜”這一行为来隐喻轻率鲁莽的言行。

3.湿手捏仔干面饽。弹词《白蛇传·移家》周上达(唱):“我若当堂将许仙打,只怕我太太又要受苦刑;真是湿手捏仔干面饽,湿布衫一件背上身。”面饽是百姓的寻常吃食,干面饽自然是要用干手拿,若用湿手,则会把面粉粘到手上,难以洗净。“湿布衫一件背上身”也是类似的意思:湿衣服穿在身上,会使人很不舒服。这两句话用来隐喻遇上了难以解脱的事。

4.带泥萝卜,吃一段汰一段。弹词《孟丽君·双女洞房》(表):“孟丽君看新娘娘答应夫妻勿同床,想总算一个难关过脱。我只好带泥萝卜,吃一段汰一段,顾了眼前再说。”在这里,泥萝卜作为源域,映射生活中的难关。一般来说,泥萝卜吃之前,需把整个洗干净,“吃一段汰一段”即吃一段洗一段,不全部洗掉。这句意思就是说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5.本地胡椒勿辣人。评话《英烈·三聘徐达》(表):“红巾军,到凤阳,起先百姓勿敢开店做生意,后来认出朱元璋原来是看牛格癞皮阿四,格末叫本地胡椒勿辣人,怕点啥?照样开店。”在这一则评话中,起先百姓非常害怕红巾军,后来认出红巾军的领头朱元璋是本村的乞丐,便不再怕他。朱元璋对于凤阳百姓,就像凤阳的胡椒对于凤阳百姓一样,是很熟悉的东西,无需惧怕。用“本地胡椒”隐喻熟悉的人,此惯用语意思就是对熟悉或接近的人,因知道其底细,他就显不出威势,因此不必惧怕。

(二)与动物有关

苏州评弹中的惯用语,常常可见人们用动物作源域,尤其是家禽、家畜、十二生肖等老百姓熟悉的动物或神兽。

1.鸭吃砻糠鸡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福。弹词《三笑·点秋香》(表):“唐伯虎拿几个丫头批得一无是处。有格丫头要去告诉相爷,有格气得去告诉太太,也有格说鸭吃砻糠鸡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福,勿见得除脱华安,好格男人呒不格哉。”这是一个双句式惯用语,后半句就是前半句的隐喻义。鸭与鸡,好比不同的人,吃的东西不一样,命运、前途也不一样。生来如此,不必强求。

2.龙门要跳狗洞要钻。评话《英烈·兴隆大会》(表):“因为后有追兵,朱元璋看见一片矮树林,要紧望树林里钻进去,格末叫龙门要跳狗洞要钻,匍在地上响也勿敢响。”源域“龙门”与“狗洞”构成一组反义词,分别隐喻顺境和逆境。“龙门要跳”意为在得志时能抓住机会,施展抱负;“狗洞要钻”意为在失意时能够忍辱负重。两句对称,合起来就是说不管在什么境遇中都能屈能伸。

3.鹅食盆里鸭插嘴。弹词《三笑·卖身投靠》(表):“秋香说西湖好,春香也抢出来说西湖好。老太太对春香望望,倷板要鹅食盆里鸭插嘴格,阿要讨惹厌。”鹅与鸭是百姓非常熟悉的家禽,一般分开投喂,皆有专门的食盆,鸭子跑到鹅的食盆里插上一嘴,比喻不关自己的事,硬要参与进去。

(三)与神魔鬼怪有关

从古至今,鬼神都被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连孔子也说:“敬鬼神而远之。”最初人们科技水平低下,只好把自己的存在归功于神的创造,当事物超越人们认知的时候,人们把它归类为鬼神。苏州评弹中的惯用语,也常常可见鬼神的影子。如:

1.亦做师娘亦做鬼。评话《英烈·逼上小梁山》(表):“朱元璋对华云龙看看,想刚正咬耳朵是倷,现在来劝相骂也是倷,真是亦做师娘亦做鬼。”师娘,即巫婆。鬼,音举。巫婆驱鬼,鬼怕巫婆,两者是对立的。说一个人既做巫婆又做鬼,就是说他好事坏事都做,耍两面派手法。

2.鬼相打难为生病人。弹词《玉蜻蜓·恩结父子》(表):“二娘娘说沈方替三娘娘主仆通奸。其实?笃伯姆(妯娌)淘里勿对,为啥弄到沈方头上,真是鬼相打难为生病人。”这个惯用语的意思是,两只鬼打架,打得不高兴了,遭殃的是生病的人,比喻二人闹矛盾累及第三者。

3.小鬼跌金刚。评话《隋唐·金殿比武》(表):“隋炀皇帝想,宇文成都什梗大格人,拨李元霸这个小囡掼一交跟斗,真叫小鬼跌金刚。”这里的“小鬼”严格来说不是鬼,在苏州方言和普通话里,“小鬼”渐渐成为“机灵”的代名词,例如我们常说的“小机灵鬼”,是褒义词,含有欣赏、喜爱之情。在这个惯用语中,“小鬼”是“弱小的人”的代名词,“金刚”则隐喻“强大的人”,小鬼能让金刚跌倒,比喻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4.佛脚浪带带。评话《包公·狄青到郑州》(表):“火烧冷宫,李娘娘逃到范家庄,范夫人晓得俚是娘娘,就替俚结拜姐妹,将来好佛脚浪带带。”“佛脚浪带带”字面意思是说佛脚都能带起浪来,实则隐喻求得能者提携或依附有力者升迁,“佛脚”映射有能力的人。这个评话中,范夫人知道李夫人是娘娘,所以和她结拜,想着以后肯定也能因此得到好处,依附李夫人谋个好前程。

(四)与身体器官有关

1.强头摆耳朵。评话《隋唐·训子》(表):“李渊想,小伲子李元霸明朝要上朝,我先要训教训教俚,假使俚还是强头摆耳朵,我只好用宝剑戳俚格大腿。”“摆耳朵”这一动作相当于普通话里的摇头,形容脾气倔强,不听话,不顺从。

2.开口見喉咙:一作“开口见喉咙,提起尾巴见雌雄”。弹词《珍珠塔·姑侄相见》(表):“陈夫人吃勿准方卿阿曾做官,想我只要同俚讲张,叫开口见喉咙,一听俚格说话,就可以见分晓。”“开口见喉咙”意为一张开嘴巴,就可以看见喉咙。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的隐喻,比喻一下子便见分晓。

3.下巴托托牢。同“牙齿作作齐”。弹词《玉蜻蜓·沈方拾钗》沈方(唱):“红云啊!合府人称倷怪东西。说话轻重勿得知。倷末下巴托托牢,搭我牙齿作作齐,总盐缽头里出啥格蛆。”使下巴托牢,使牙齿整齐,比喻说话要思考、谨慎,不可胡说八道。

除上述特点之外,惯用语还善用数量结构,常连用几个数字,如用“一”“二”等小数字,“千”“万”等大数字等情况,具有夸张的修辞特点。

1.吃一、搛二、看三。评话《英烈·兵进衢州》(表):“胡大海打勿过方国英收兵回营。然后带了左成龙、平安公子要去打严州哉。俚就是这种脾气,欢喜吃一、搛二、看三,样样要格。”搛,吴语中谓以筷夹物。指嘴里吃着第一筷菜,手里已夹了第二筷菜,眼睛还看着要夹的第三筷菜。“一”“二”“三”3个数字连用,比喻贪得无厌。

2.痦子也勿生一粒。评话《包公·洪琳栽赃》(表):“刑部大人的阿舅马培本对妹子说,只要倷在妹夫面上添几句好话,照应点郭槐老公公就可以哉,格点礼物倷拿了痦子也勿生一粒。”痦子即痱子。以否定词“勿”加上小数字“一”,是绝对否定的意思。“痦子也勿生一粒”的意思是绝对不会生痱子,即绝对没有麻烦,在上述例子中比喻受益后不劳心、不劳力、不担任何风险。

3.千拣万拣,拣着个猪头瞎眼。评话《英烈·复战濂江浦》(表):“汤和想,王玉是冲牛塘角格大好佬,本事好格。勿晓得现在格王玉骄得不得了,叫骄者必败,真是千拣万拣,拣着个猪头瞎眼。”“千拣万拣”以夸张的手法比喻过分挑拣,“拣着个猪头瞎眼”比喻找错了人。

苏州评弹中的惯用语,生动活泼,形象丰富,且言简义丰。隐喻这种新的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普遍且自然地应用于惯用语中,往往一看到字面意思,就想到了背后的隐喻意义。关于评弹惯用语的隐喻特点的研究还需不懈探索。

注释:

①② 周荐:《词汇论》,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35页。

③ 评弹曲目内容包括:长篇评话有《隋唐》《包公》 《英烈》;长篇弹词有《芙蓉洞》 《落金扇》《玉夔龙》 《珍珠塔》 《麒麟豹》 《描金凤》 《三笑》《十五贯》 《九美图》 《六美图》 《双玉杯》 《大双蝴蝶》。

④⑤ 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1980年版。

参考文献:

[1] 吴宗锡:《评弹文化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年版。

[2] 李楠,李红:《现代汉语惯用语隐喻特点及功能浅析》,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第20—23页。

[注:本文系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项目“苏州方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编号:BB32100 004)成果。]

猜你喜欢

惯用语弹词隐喻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爱的隐喻
韩语惯用语的特点及教学方法浅析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简论江南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民国时期弹词的电台传播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一些英语惯用语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