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2020-01-18杨再才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杨再才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具有单独核算、转款专用的特点,是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资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的帮助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因此需要重视对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的有效管理,加大管理力度,发挥出财政专项资金在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质量以及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些年来,国家方面在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提升,作为高职院校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如何能够使这部分资金体现出最大的效果,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稳定发展,仍然值得探讨。基于此,本文对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专项财政资金管理的具体情况
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的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具有专款专用的特点,这部分资金如果未经批准,不允许任何人擅自更改资金用途,同时对于特殊的资金,如果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完毕,就会对其采取收回的措施。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核算流程体现出复杂性的特点,导致审计监督和资金管理具有相加大的难度,要保证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价值,就需要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的不同环节进行有效的把控[1]。
目前,高职院校的资金结构和规模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体现出更加复杂性的特点,在高职院校的财政专项资金中,国家已经加大了投入力度,并为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配备了相对应的管理人员。与此同时,随着专项资金在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中的占比提高,学校内部的资金使用结构也在逐渐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职院校的资金使用率。与此同时,学校的对财务管理执行的预算仍然处于探索过程中[2]。
二、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价值
(一)能够推动学校的发展
我国在高职院校的财政拨款方面受到预算管理体制的影响,存在生均拨款和财政专项资金拨款两种方式。采取生均拨款方式能够满足高职院校的日常开支,但是难以满足高职院校的重大科研项目、改扩建项目所使用的资金。需要通过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来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从使其能够为高职院校资金的有效使用提供更加良好的资金保障[3]。
(二)有利于降低财务管理风险
如果高职院校本身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监督体系不健全,就可能存在潜在的财务管理风险,会影响到财务体系的实施效果,限制高职院校的财务流程的顺利运行,也影响到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而学校过于追求短期的效益,也会对学校的建设产生较大的阻碍,无法保证高职院校建设的效益[4]。
三、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预算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获得更多的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高职院校的资金申请和获批流程受到高度重视。实际中,在具体完成资金申请之后,对于所申请到的资金仍然缺乏有效的管理,影响到了资金的使用价值,导致项目建设资金安排不合理。对此,需要结合教育学科、师资队伍等多方面的因素来确定,会导致高校的项目建设目标不准确,进而难以有效地开展预算编制工作,使最终形成的财务预算缺乏全面性。除此之外,在后期的项目执行中也会导致预算执行不合理的现象产生,出现重复的步骤,影响到财务管理的效率,最终导致预执行效率低,得出的结论不合理,影响到了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5]。
(二)项目管理责任制度不明确
在对高职院校的项目管理中,要求能够建立完善的财务项目管理责任制度。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中普遍存在管理责任体系不明确的问题,导致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不合理,项目的建设不具有针对性,缺乏重点,也导致所开展的项目统筹管理工作中存在较大的难度。另外,项目管理过程中高职院校的责任制度不明确,导致出现问题时管理人员互相推脱责任,无法找到责任主体。
(三)无法有效执行预算
高职院校所做出的学校部门预算通常和财政预算存在差异性。实际中,高职院校预算的编制一般基于往年数据,开展预算管理工作时,通常会发生预算偏离的现象,影响到预算的执行,并且还会造成高职院校财政资金的实际支出不合理。即使是在国家做出了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相关的制度的基础上,部分高职院校仍然无法建立健全预算编制的规范体系,影响到了预算的执行。
(四)监督制度不完善
实际中,高职院校所执行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度,影响高职院校项目建设后期的内部控制成果。具体来说,内部审计制度和体系的不完善,导致高职院校的财务审计监督工作无法顺利开展,难以保障高职院校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合理性。同时,审计部门没有认识到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要价值以及效益性,进一步导致高职院校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是否合理无法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职院校资金的管理效果[6]。
(五)缺乏完善的绩效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目前仍然没有完全建立完善,相关方面的制度以及规范尚未精细,导致高职院校所制定的绩效评价机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具有项目多、覆盖面广的特点,制定绩效评价标准难以覆盖到所有的项目,因此很容易导致绩效评价体系流于形式,无法完全发挥评价作用。高职院校所设置的绩效评价体系,缺乏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考核指标,考核操作流程也不十分明确,导致高职院校的专项资金使用效果不良[7]。
四、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措施
(一)完善预算编制体系
高职院校的工作人员应当多角度、全方位重视完善财务预算的编制体系和流程。具体来说,要求高职院校的项目负责人重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预算编制,明确预算编制目标,制定出合理的措施,作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体系开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求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能够明确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用途以及方向,来让项目的预算达到科学的效果。与此同时,还应当重视用于国库集中支付的资金,要求严格按照原本的政府采购计划来执行,将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体系中的每个部分进行精细化,使其和高职院校的预算目标相匹配,充分发挥高职院校预算编制的合理性特点,从而完善预算的编制体系[8]。
(二)权责分清,明确责任主体
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明确项目管理的权责问题,制定专项资金管理流程以及方法,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在此基础上,需要项目的负责人员能够明确专项资金的用途以及使用方式,基于现有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体系来分析,结合所开展项目的客观情况来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价值[9]。
(三)强化预算执行的监督
为了保障高职院校在预算编制的具体价值,可以通过指定专门的项目负责人来对项目预算编制工作进行有效执行,发挥出项目管理人员的监督控制作用,使高职院校所开展的项目能够顺利地开展。除此之外,还要能够及时地了解专项资金的收支情况,掌握项目的执行进度,强化预算执行的监督,从而能够有效地保障高职院校使用预算资金效果[10]。
(四)建立健全监督体系
在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体系方面,需要从本质上来提高管理人员的认识,按照国家方面的法律法规构建更加合理的财政资金监督体系,实现内部控制的效果。具体来说,在高职院校中建立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结合实际情况设计相对应的内控指标,使整体内控体系更加完整,配备专业的人员来负责监督内控制度的严格执行,从而能够体现出高职院校专项资金管理的价值,保障高职院校审计工作开展的有效性,进一步完善监督体系,帮助高职院校的财务人员掌控财政专项资金的用途。
(五)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对高职院校的专项资金,进一步优化评价标准,适当引入量化指标,强化考核指标的可比性,从用途、效益、合理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科学的评估,确保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使高职院校所使用的资金能够和项目的进展情况相匹配,达到资金使用的预定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结合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公开来让项目的预算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和管控,设置科学的奖惩制度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五、结语
总体来说,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同时,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会对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整体发展产生的深远的意义。实际中,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情况复杂、情形各异,需要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水平,推动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