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中“边缘人”问题研究
——基于班杜拉的三元交互作用理论

2020-01-18陈馨怡

黑龙江科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边缘人边缘课堂教学

陈馨怡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新课改中强调教育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1],充分体现出教育以人为本、人文情怀的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们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并不能充分地关心每一位学生,部分学生虽然参与了课堂活动,但是,他们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进来,却又游离于课堂。

1 课堂教学中“边缘人”概念

1.1 “边缘人”的内涵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基于西美尔的 “陌生人”理念于1928年提出了 “边缘人”概念。这一概念最初用来研究社会学,主要是指由于某些因素游离于主流社会、主流文化以外的个体或者群体。20世纪80年代,“边缘人”逐步引入教育学领域。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是指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由于自身原因或被教师和其他同学排斥而拒绝参与教学活动或主动游离到教学活动边缘的个体或群体学生[2]。

我们要对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进行全方位的再认识:第一,不能把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与差生、学困生等同。差生、学困生是指面对自认为学习困难的学科表现出“边缘人”的特征,游离于课堂之外,当遇到他们熟悉或简单内容时,他们可能在短时间内回到课堂并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瞬间成为“非边缘人”。第二,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存在不仅影响课堂教学的积极氛围和效果,也损害了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1.2 “边缘人”的特征

1.2.1 边缘性

“边缘人”的主要特征就是边缘性,特点如下:第一,沟通障碍。“边缘人”由于自身的胆小自卑、内向或者外部因素,如失败的体验造成他们在人际交往时产生紧张、胆怯甚至恐惧的心理,缺乏自信心。第二,沉默寡言。“边缘人”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孤僻、冷静,对课堂活动不感兴趣,更愿意藏在墙角,逃避各种集体活动。第三,紧张不安。面对教师的提问,“边缘人”十分担忧,努力想摆脱“边缘人”的身份,却不知如何摆脱,不敢向教师、家长及同学们寻求帮助,最终造成焦虑不安。

1.2.2 弱小性

主要表现在课堂上丧失说话的主动权,在集体教学中,课堂总是属于善于讨论并积极发言的同学,教师也会将发言的机会留给他们。“边缘人”总是默不作声,使教师和同学忽略他们,他们也丧失了在课堂上发言的机会。

2 基于交互作用论分析“边缘人”成因

班杜拉提出三元交互作用理论,批判环境决定论和个人决定论,他认为个人P、行为B、环境E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每两者之间交互影响。在学校环境中,课堂生态系统的影响居于首位,课堂生态系统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教学场所为环境,以教学活动为基础,动态发展的微型生态系统[3]。以班杜拉的三元交互作用理论为基础,可以从教师观念行为、课堂环境、学生自身素质三方面探讨课堂教学中出现“边缘人”的成因。

2.1 教师观念和行为的不当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领者、指路人,只有对学生的教育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才能乐于被他们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使学生达到分数第一的目的,不断地给学生施压,布置大量的作业,甚至提前要求学生学习难题,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过重,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因长期不能做出难题而导致丧失信心。有的教师以分数为参考,区别对待学生,对部分学生冷落、排斥,单凭分数就把学生定义为“差生”,而看不到学生身上的优点,导致处于边缘区域的学生逐渐沦为“边缘人”。另一方面,在班级集体教学中,面对全班五六十名学生,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对部分学生缺少关心、关怀,遇到问题不能耐心倾听、理解,而是发火或者采取找家长的方式,使学生们在归属和爱、尊重的需求方面得不到满足,导致学生成为“边缘人”。

2.2 课堂环境的不和谐

课堂上的心理活动是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不和谐是导致“边缘人”出现的重要因素。一个集体越是高度团结集中,班级中“边缘人”的数量就越少[4]。同伴关系不和谐会导致某些学生不能与其他同学进行良好的互动,走不进集体中,课堂上不能进入到讨论、交流的状态,把自己置于课堂边缘。

2.3 学生自身的不足

部分学生从小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性格内向、胆怯,不善言辞,不愿同他人交往;部分学生学习动机较差,学习兴趣不高,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畏难情绪过高,最终成为“边缘人”。

3 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转化

3.1 转变教师观念,优化教师行为

“学校应当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场所,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5]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给予每位同学以相同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能展现自我,转变观念。教师对于相对落后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对有进步或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让“边缘人”重拾信心,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将难懂的书本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简洁明了的教授给学生。教师自身还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优化教学风格,将先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3.2 加强课堂互动,建构心理环境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氛围的影响,也是引导“边缘人”回归课堂中心的重要外部因素。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控制班级规模,班级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参与师生互动的次数,可以通过改变“秧田式”的座位编排方式,采取马蹄式、圆形等编排,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在空间上缩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距离。教学方面,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师生互动、游戏等方式,提高“边缘人”的课堂参与度,努力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语言亲近自然,加强“边缘人”的情感互动,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体验到归属感,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3.3 调动学习热情,发挥主体作用

“边缘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边缘化,要使他们逐步回归课堂,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第一,端正态度。要促使“边缘人”有渴望、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主动回归课堂教学中,尽快摆脱“边缘人”的身份。第二,学会学习。引导“边缘人”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增强他们回归课堂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强化兴趣。调动“边缘人”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猜你喜欢

边缘人边缘课堂教学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高中英语课堂小组“边缘人”的表现及矫治策略
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教
智能时代的“边缘人”:中老年人如何融入智能时代
浅析跨文化交际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在边缘寻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