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工艺基础实践类课程育人模式研究
——在“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

2020-05-15王元昔王晓红

黑龙江科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一流育人教学内容

许 伟,王元昔,姚 亮,王晓红

(哈尔滨工程大学 工程训练中心,哈尔滨 150001)

0 引言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是国家对新时期本科教育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其内涵表现为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注重立德树人。电子工艺是基础实践类课程,源于传统的金工实习教学模式,注重工程意识和操作技能的培养,教学模式多单向传授,教学手段、考核模式都比较单一,教学目标与新的专业培养目标契合度不够,为推进“一流本科教育”,课程育人模式改革已迫在眉睫。

1 电子工艺实践类课程育人模式改革的意义

“一流本科教育”建设需要打造一流的课程体系,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师资队伍结构、硬件资源配置等方面打造一流的软硬件资源,保障一流教育的教学质量。育人模式改革立足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探索电子类实践课程育人的有效模式和策略,其意义在于:第一,探索“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与实践教学育人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建设路径。第二,立足于“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内涵,探索实践课程育人模式,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工程素质的提高,并为其他实践类课程的改革和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2 电子工艺实践类课程育人模式的建设思路

参照“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内涵,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以及考核模式的改革,将企业标准、国家标准以及国际标准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并将在以下方面加强建设:第一,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增强课程教学与“一流本科教育”对人才培养定位的结合度。第二,改革教学内容设置,建立技能培训机制,提升课程思政的融入度,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完善实践内容设置、课程考核体系以及硬件平台等建设,提升课程内涵与高度,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融入课程思政,将职业素养、环境意识、爱国情怀等融入教学当中,立德树人。第三,建立标准、规范、科学的实践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教学效果。第四,建设严谨、可靠、规范的测试方法及平台,使实践操作更符合企业的实际生产。

3 电子工艺实践类课程育人模式建设的具体内容

3.1 推进课程教学目标建设

工程实践课程是培养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推进课程目标建设,对专业认证12条毕业目标形成针对性的支撑思路,见表1。

3.2 完善实践内容及教学模式

实践内容将企业标准、国家标准以及国际标准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并考虑将电子工艺实践课程内容涵盖电子制造的全过程,增加与企业的契合度,体现出经典电子制造的工艺流程。

在教学模式中引入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入门级安全教育可以作为课前预习资料提前发放,并以网络问卷的形式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合格者方可进入实践教室。线上授课是极有效的智慧教学手段,增加了学生互动环节和讨论环节,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技能掌握情况讲解以及学生自主实践可以安排在线下,由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实现了线上线下的相互交融,互相补充,有利于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达成,增加了实践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表1 支撑思路Tab.1 supporting form

3.3 完善课程考核模式建设

表2 课程考核方法的优化与规范Tab.2 optimization and specification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3.4 推进课程硬件平台建设

教学设备是保障教学实施的重要条件,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目前,课程教学设备陈旧,无法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也无法保障科学的调试方法,必须研究开发新设备或改进原有的教学设备、调试方法,可利用外部条件使实践操作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便于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并在实践中培养兴趣。

3.5 结合课程思政改革育人模式

“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从课程建设角度切入,将职业规范、环保意识、思辨能力、多维视角等融入实践教学当中,有利于学生美好人格力量的形成。

猜你喜欢

一流育人教学内容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