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间舞蹈融入高校舞蹈教学的课程建设研究
2020-01-18张文文
张文文
(黄山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徽州民间舞蹈是徽州人民生活劳作的缩影,承载着深厚的徽商文化。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徽州民间舞蹈,地方高校应从舞蹈人类学视角对徽州民间舞蹈进行挖掘整理,在学科建设上根据地域特点探索适合地方应用型高等学校教育模式和方法,建立地域特色化教学课程。本文从课程规划、教材建设、师资培养三个方面探索建设徽州民间舞蹈的路径与方法,以期科学、系统地建设徽州民间舞蹈课程,为中国民间舞蹈课程扩充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徽州民间舞蹈的活态发展与传承。
一、课程规划
徽州民间舞蹈融入高校舞蹈教学的课程规划,责任重大且意义深远,经过长期跟踪调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层面着手进行。
1.课程目标。在徽州民间舞蹈课程建构中,尊重民间舞蹈,不仅可以较好地掌握舞蹈的动律特征和韵律特点,还可以了解徽州文化的真谛,让徽州民间舞蹈的文化基因“后继有人”。如:学习徽州生活习俗舞蹈《花棍舞》过程中,以明确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导向,追溯儒家礼教思想与历史沿革对舞蹈因子转变的影响,让学生以掌握原生态舞蹈语汇为主、变异舞蹈语汇为辅,探讨舞蹈遗传基因的因子导向决定因素,自觉提纯花棍舞蹈表演程式。在表演创编过程中了解程式变幻的起因,坚持以徽州民间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为根基,徽州民间舞蹈因子在传播衍生中不会受到破坏,离不开课程目标建设的引导方向。
2.课程内容。应对课程内容进行动态的开发与建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1]宏观课程内容建设把握课程目的、价值为基本框架,微观课程内容建设应灵活制定教学实践、艺术实践部分,使其教学性与原真性相结合。所以,课程内容的选材就尤为重要。按照地域划分,徽州民间舞蹈分为歙县民间舞蹈、黟县民间舞蹈、休宁民间舞蹈、祁门民间舞蹈、绩溪民间舞蹈和婺源民间舞蹈。纳入教学后,可按传统风俗将其划分为:生产劳动类,如《隆阜抬阁》《打莲湘》《采茶扑蝶舞》等;岁时节令类,如《休宁狮舞》《柳翠娘》《钟馗舞》等;婚丧礼仪类,如《送嫁》《对歌》《躲花轿》等;信仰崇拜类,如《黎阳鼓》《祁门傩舞》《游太阳》等。田野采风后,教师提纯整理舞蹈的风格节律特征与文化审美特征,根据社会需求开发具有代表性的徽州舞蹈,注重风格性与地域性相结合,使其在课程中原始再现,保证徽州民间舞蹈课程内容建设与舞蹈文化根脉一致。
3.课程教学方法。在徽州民间舞蹈课程教学中,应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舞蹈思维,避免“机器人”似的口传身教。[2]复合型舞蹈课程需要多元的教学方法支撑,以保证课程形式多样化,不枯燥、不乏味,可以采用以培养学生的演、研、教、编为目的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为主,舞蹈元素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时,要重视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性,从一个个细化的小任务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小任务要有针对性、梯度性,以利于深层次理解消化。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岁时节令习俗舞蹈《徽州板凳龙》,是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地方特色鲜明的原生态民俗舞蹈。在课程设计上,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采用欣赏每年农历八月原生态板凳龙民俗活动、传承人表演录像、旅游演绎节目、比赛剧目等,先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其次构建多个任务,让学生分析该任务的核心问题从而有目的性的完成任务;最后,教学中及时把握关键处和指导疑难,通过检验问题的完成度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舞蹈元素再次对拆分后的舞蹈语汇进行详细教授是目前各大高校民间舞蹈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徽州民间舞蹈课程中,有关舞蹈形态、舞蹈短语的教学环节需要让舞蹈肢体动作变得更为规范,通过原生态语汇元素和舞雅化的舞蹈语汇的严谨学习,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化、系统化。长期规范化的学习使得肌肉充满记忆,精准动作操练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生独特性的缺失,所以舞蹈元素教学法如若用于舞蹈组合部分的教学便缺乏了趣味性。如何让表演的舞蹈组合充满生机,可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提高舞者的综合素质。在徽州民间舞蹈组合环节中,可设定表演情境置身体验。如在生活习俗舞蹈《葡萄架》课程中,学生角色扮演挎着竹篮的徽州姑娘,体验徽剧戏剧程式的身段“顺风表欲山茉旗”“云手”“鹞子翻身”“扇子功”等舞蹈语汇,小组配合中互换队列,在模拟现场表演“云步”“绕辫子”等舞蹈技巧,培养胆量和增强应变能力。在艺术实践部分则使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情境创设,以情动人、以形写神,激发舞动时的内在情绪,以此培养学生的感受性与想象力。[4]
4.课程考核体系。徽州民间舞蹈在课程中知识点较多,可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设置全程式评价机制,即关注结果的同时要注重过程,打破“一锤定音”式的传统考试,改为分数的60%为平时积累,40%为期末舞蹈作品的考核。其中,平时成绩的60%可实时调控,分为课外考核和课堂考核两个部分。课外考核使用积分制,如学生参加徽州民间舞蹈表演、比赛给予成绩积分;课堂考核包括考勤、作业完成、课堂讨论、课堂舞蹈小测试、小组编创时的团队合作,以及遇到问题解决的方法与思路等。全程性督促和调控才能检验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提升。
二、教材建设
教材不仅是教学活动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徽州文化遗产和教育媒体的重要载体。徽州民间舞蹈教材建设应系统、全面地反映徽州民间舞蹈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形成以理论部分为框架、以实践部分的适用性为建设视角的特色教材。并且能够满足地域特色和舞台表演的客观需要,填补徽州舞蹈文化传承的空白。
1.从田野到课堂,开发校本教材建设。将田野调研的素材整理提炼,从舞蹈人类学的角度出发,紧紧把握徽州人文特点,根据有代表性原生态的舞蹈动态、生产劳动动态特征和民间生活动态特征,进行分类归纳和筛选,选出最具有突出地域形象的徽州民俗舞蹈种类,把握核心韵律,对舞蹈原生态组合进行加工、整理,采集优秀基因,划分重点地选择具有训练性、特色性、观赏性、传播性的教学组合,才能确保教材具备系统性、时代性和传承性。[5]具体步骤:首先,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田野调查,采访民间传承人,观察原生态民间舞蹈动律特点和运动轨迹,对地方文化馆、博物馆等有关徽州民间舞蹈表演的艺人、研究人文历史的徽文化学者和剧团创作的编导进行深度访谈,行走中记录挖掘徽州的乡土文化;其次,反复核实收集的音频、视频与文字资料,随时补充调研大纲以外有价值的资料,归纳整理;最后,整理徽州民间舞蹈有关的资料,选择优秀基因,挑选可以建设教材的舞蹈按照风土习俗分类,编写教材。教材内容设置形式不可过于单一,理论部分的框架中增加地域介绍、舞蹈概述、欣赏与分析部分,强调其风格特点的形成因素;实践部分的构建应由浅入深,基本形态对手型、脚型、基本体态、基本舞姿详细介绍,基本动作的编写侧重于对于舞蹈动律的分解,舞蹈短语与舞蹈组合部分命名动作符号,注重舞蹈风格特色的把握,遵循从根元素动作到短句再到综合组合的连接法则。舞蹈教科书应有视觉上的冲击力,设计插图要应精美清晰。从田野到课堂的徽州民间舞蹈文本教材编写中,应围绕培养目标、学生特点来进行建设,使其具有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适用性。
2.从传统到现在,开发数字化教材建设。数字教材是时代的产物,数字媒体的支持可以更好地保护教师不受时间、地域差异和学生互动的影响,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徽州民间舞蹈数字化教材的开发,应因“才”施编、因地制宜。每个界面设计以动画、视频、图片的形式来表现徽州民间舞蹈的基本动律与舞蹈形态,交互操作界面需要增设演示练习、任务打卡等环节,将教学目标详细设计,如:徽州民间舞蹈《黎阳仗鼓》的子页面可以显示历史沿革、舞蹈概述、舞蹈欣赏、表演内容、形式特点、课后习作、创编思考等选项,其中,在舞蹈欣赏页面,可以欣赏到改编整理前后的《黎阳仗鼓》,参加第一届黄山国际旅游节至第九届黄山国际旅游节的开幕式演出的《黎阳仗鼓》、电视剧有关《黎阳仗鼓》的片段,这些动态的视频,是文字版校本教材所不能以视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的评估反馈进行教材的再次优化,动态化的教材还可以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通过大数据,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指导,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师资培养
高水平特色化学科课程建设需要与师资队伍建设同步进行。课堂教学的品质直接关系到学生成才的可能性,而教师的专业度又直接决定了教学品质的质量。
1.请民间艺人进课堂口传身授,注重舞蹈的原真性。徽州民间舞蹈来源于徽州人民的劳动与生活,定期邀请民间非遗传承人口传身授,近距离感受原生态舞蹈的原真性,丰富教学层次。在感受肢体语言魅力的同时,让学生准确理解徽州舞蹈的源流和徽州文化的风土人情、礼仪禁忌。通过原生态徽州民间舞蹈组合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舞蹈艺术特点的把握从而完善作品的表现力,更有利于徽州民间舞蹈的活态传承。
2.回炉重造施教者,提高舞蹈的教学性。作为新开设的课程,应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培养高层次“一专多能”的舞蹈专业教学人才。可立足学校原有的资源,鼓励中青年教师走出去,采取双向互动方式,学习前人优秀的经验和方法。高校中青年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背景,有目的地制定专业老师的徽州民间舞蹈培养计划,建立了学、教、演、编、研相互作用的培养目标机制,提倡多参与一线民间舞蹈的比赛、展演和学术交流活动,多渠道跟随时代的脚步持续成长。高校舞蹈教师尽可能多实践、多思考,促使自己不仅掌握徽州民间舞蹈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而且可以研究和编创,持续提升综合能力,实现“一专多能”的个人成长。[6]
四、结语
徽州民间舞蹈包含了徽州人的文化信仰和情感观念,经过百年历史的发展,传承着徽商文化,并随着时代迁移,已演变成具有独特表演程式的艺术舞蹈。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应将课程建设与地域特色紧密结合,科学、系统地建设徽州民间舞蹈课程,增强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热爱,这不仅有利于徽州民间舞蹈的活态发展和传承,也扩充了我国民间舞蹈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有效地促进了地方高校特色化舞蹈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