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术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0-01-18廖佚
廖 佚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高职院校是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强调“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高等学校。与本科院校相比,由于办学侧重点不同,在科研工作上有所欠缺,学术氛围营造上明显不足。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接连出台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政策和措施,高职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持续深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提升高职院校科研水平,促进学术文化建设与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更富生机的渗透融合,在“教”“研”相长的持续实践中,造就更多优秀高职教研人才,推动我国高职教育阔步向前发展。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术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 ①
课题组选取了一批不同层次的优质高职院校、示范性高职院校以及卓越高职院校在内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调研,综合整理分析后发现,主要问题如下。
(一)学术方向不够明确
相对于科研人员而言,拥有一个较明确和相对稳定的方向,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只有科研方向确定后,才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为此努力不懈,不断提高,直至硕果累累。但从抽样调查的情况看,部分教师的科研方向不够明确,缺乏一个长期致力科研事业的主攻目标,只要能够参与科研团队就立即参与,或能申报课题就马上申报,满足于当熟练工和操作手,不利于逐步提高学术水平,难以奢望做出大的成就。
(二)学术素质不够完备
学术素质是一种综合性的创新和探索研究素质,对教师的发展与能力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科研人员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调查中,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术素质培养和锻炼,感到对科研理论知识学习不够,对科研学术方法掌握不好,科研学术方面实践较少,对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不够熟悉,创新思维能力、洞察问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研究问题能力均有待加强。
(三)学术权力不够充分
随机调查中,部分教师认为当前高职院校学术权力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相对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规模虽然较小,但管理层次过多,不利于信息的及时传递。在课题申报与审批以及成果评奖等,本应是学术管理的事务,却掺杂了行政因素,用行政尺度要求科研工作。此外,高职院校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的顶层设计有待加强,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四)学术讨论不够活跃
在高职院校,科研学术讲座较少,水平偏低,内容单一。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具有一定水平学术交流的教师比例较低,对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难以起到积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领导和机关为教师创造交流和讨论的条件、提供支持和服务不够,纯粹意义上的学术讨论和学术交流较少,教师自发组织的学术讨论和交流更少。许多教师的关注点不在科研上,校园中缺乏探讨、思辨和辩论的学术风气,难以形成人人想创新、人人敢创新以及人人善创新的学术研究环境。
二、学术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鉴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师生构成和教育方式方法等主客观因素,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相对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而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综合性工作,虽然具备一定的科研基础,但其成效有限。
(一)思想教育有偏差
爱岗敬业与科学研究缺乏具体对接。在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弘扬爱岗敬业精神,在教师群体中主要还是号召大家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对科学研究讲得少、说得少、教育得少,动力不够以及底气不足。教师重复和机械性地热爱本职工作,能力素质简单定位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上。在大力提倡“学一行、干一和钻一行”的高声调与高期望背景下,把教师的思路和视野,牢牢固定在教学领域内,迟滞了学术研究的敏锐性,桎梏了思维外向的发散性,致使教师发现问题、确定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抱负难以施展。加之应试教育的弊端,大学期间严峻的就业压力,使得多数教师在高校学习期间,接受正规学术素质培养锻炼不足,影响了学术能力的拓展和提升。
(二)价值指向有偏差
高职院校与教师密切相关的是课时量的多少以及讲课水平的高低,而与本科教师密切相关的科研工作量,在高职院校体现不明显。部分高职院校将科研成果仅与职称评定挂钩,少数高职院校则对高级职称教师每年规定了一定的科研工作量。导致教师把科研努力和事业奋斗动力过于局限在听从组织安排,确保学校满意之上。对于自身的学术成长进步和个人学术成就的取得认可,缺乏关心和兴趣。出于功利考虑的目的性则超出了出于创新考虑的学术性,缺乏“科教兴国”和“科技强校”的使命感、责任感。盯着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和重大科研项目,全力投入其中的动力不强,狠劲不够,拼劲不足,导致学术研究难以为继。
(三)管理机制有偏差
我国高职院校虽然很多有行业背景,但主管部门为当地行政机关部门的为数不少。行政机关特有的上下有序、等级有别、层次管理、绝对服从的管理体制,涵盖了学校建设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学术活动需要的自主性、多元性、包容性和开放性,被行政管理的逻辑和方式限制禁锢。这种历经多年而形成的管理机制,始终将科研作为一种简单的管理对象,以任务形式将学术活动割裂,削弱了学术的完整性,同时也影响了学术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创新传承,制约了学术文化的发展。
(四)激励手段有偏差
全国高职院校有1400余所,大部分由中专升格而来,一直以来以教学为中心工作,以招生为重要任务,许多与物质奖励挂钩的激励措施都向教学、招生等工作倾斜,而较少涉及科学研究工作;在各项评优评先的活动中,其评比标准也较少涉及科研成就,这对学术文化建设带来了思想理念、体制机制和传统习惯上的严重阻碍,使得学术文化缺少了生长与发展的土壤。这种以物质为主要标准衡量个人成就和价值的激励手段,相对精神激励、荣誉激励等来说,是一种不小的冲击,容易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价值观错位,也使得做学问、做大学问难以成为高职院校教职员工奋斗的目标和价值追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人才和高级人才的培养发展。
三、加强学术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在大力发展校园文化中着力突出学术文化建设,不断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院校最直观和最现实的体现,是推动高职院校出创新人才的土壤。要引导教师牢固树立矢志科研与勇攀高峰的价值追求,形成科研成果丰硕,科研队伍建设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一)强化教师的学术追求
培养广大教职员工的科学精神,是提高高职院校整体科研水平的重要源泉,是加强核心科研能力建设的灵魂和支柱。高职院校恰逢发展黄金期,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关键期。科学研究的艰苦性和市场经济的诱惑力,会对教职员工的思想产生一定影响。
要着眼打牢理论认同基础,通过扎实的理论武装,帮助广大教职员工认清新时代高职院校的使命,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者的价值。不断坚定教师热爱科学、矢志科研事业的信念追求,从根本上打牢干事创业的思想基础,确保广大教师成长进步有方向,辨别是非有标准,经受考验有定力。
(二)提升教师的学术素质
大量的科研任务是铸魂、砺志、增智和强能的重要载体。要针对国际国内职业技术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专业群或专业建设快步向前的形势,看准所对接行业的发展形势,以高职院校所担负的新时期的新使命为牵引,把培育“四有”好老师与攻克核心关键技术结合起来,强化教职员工为科研事业奋斗的信心与决心,激励他们为科研事业不畏艰险,勇攀高峰。要反复组织学习《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和国家颁布的高职院校科研有关政策,号召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工作,瞄准前沿方向,在攻克关键技术和破解重要难题中当先锋和打头阵,用强有力的行动履行好使命,报效国家和社会。
(三)培育教师的学术精神
科研以求实和创新为核心诉求,向未知领域的进军,注重“理性信念”“实证方法”“批判态度”和“试错模式”,这个历程充满艰辛险阻,充满困难曲折,唯有意志坚定、作风优良和能力过硬的科研工作者才能走向成功。学校在组织科研攻关中,应着重培养教职员工勇挑重担的责任意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以及敢打硬仗的顽强作风。与此同时,重视年轻科研工作者的培养,加强青年教师集体意识的锤炼与团队精神的打造,给他们压担子和派任务,让所有教师做到共担风险、共克时艰、共破难题以及共享成果,在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才华。还要力争进行跨学科和跨单位的尝试,组成以青年专家为主的“高职院校创新团队”,在国家和地方的重大项目中奋勇争先,集智攻关。
(四)找准培育学术文化的有效载体
突出宣传“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和“科技创新人物”等优秀典型,广泛开展学习科研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教师学模范精神、走英模之路,牢固树立扎根科研事业,勇担科研重任的思想理念,用共同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凝聚人心,形成众志成城和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激发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内在动力,激励教师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另一方面,广泛开展科研竞赛和建功立业等活动,把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作为大抓科研试验和浓厚学术文化的过程,使得整个科研学术活动有成效、能延伸和可拓展,推进高职院校学术文化建设持续发展。
(五)建立以核心价值观培育评价科研成果的学术体系
衡量高职院校学术文化建设的效果应用科研
竞争力提高的质量和跨度来检验,把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政治性要求与学术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要求对接起来,并融为一体。不仅要看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落实如何,更要看广大教师爱国思想是否牢固、投身科研的敬业意识坚定性、研究项目完成质量优劣以及学术水平和整体实力提高速度,从而把全校教师的智慧和力量引导到科研竞争力建设上来,体现到浓厚学术文化的建设上来,为高职院校科研事业的创新发展谱写出动人的乐章。
[注释]
① 该部分内容中所有论据均为课题组调研所得。